好書試閱

費曼的6堂Easy物理課(改版)

79特價300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第1堂課 運動中的原子

物理該從哪兒學起?
我們提供這門連續兩年的物理學課程,是基於一個構想,那就是讀者你將來的志趣是要成為物理學家。當然這絕不意味著,將來不想要當物理學家的人就不該讀這部書。這只是每門課的任課教授一定都得這樣假設罷了!不過如果你果真要做物理學家的話,你可是有著一大堆東西該去學習的,因為過去兩百年來,物理學是發展得最快速的一門知識學問。累積知識之多,你會認為即使花四年時間也學習不完。事實上也確乎如此,欲窺全豹,四年之後你還得上研究所呢!
相當教人吃驚的是,雖然長久的兩百年時間內,世上的物理學家做了許許多多的研究,得到了的大量結果,卻可以大幅度的濃縮起來。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分門別類,把類似的結果歸納成各種簡單、明確的定律(law),來概述我們所有的知識。雖然話是這麼說,這些定律可是非常難以掌握,任何人若要開始研究這麼難的課題,最好得先準備一些諸如導引圖、大綱之類的基本資料,藉以明瞭科學各類課題之間的相互關係。基於這個粗淺的看法,我們將用前三堂課,把物理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係、各門科學的相互關係、以及科學的意義,描繪出一些輪廓來,幫助我們對這門課建立起一些「感覺」來。
你也許要問,為什麼我們不師法歐氏幾何學的方式?歐氏幾何學的做法是先陳述公理,然後做出各式各樣的演繹。我們可以從第1頁開始,就把物理學有關的一些基本定律逐條列舉出來,接著分別說明在所有可能情況下,它們各自如何運作。(啊!我知道了,你一定是嫌花四年學物理,時間太長,你是恨不得在四分鐘內,就能夠把物理學完吧?)我們有兩個理由不能夠這麼去做,第一,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完全「知道」所有的基本定律,事實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是愈來愈多。第二,要正確描述物理學的定律,得牽涉到一些非常稀奇古怪的觀念,而這些觀念的說明,需要用到高深的數學。因此,任何人學習物理學,得受相當多的預備訓練,即使學習有關的「詞彙」亦不例外。總之,學物理沒有捷徑,我們只能一點一滴慢慢來。
整個自然界中每一小件事物或零件,永遠只是跟絕對真實,或者應該說我們認知上的真實,僅僅「近似」(approximation)而已。事實上,我們以為我們所知道的每件事,都只能說是似乎是或差不多而已,其理由就在「我們確知我們並不清楚所有的定律」。如此一來,我們必須先有心理準備,好不容易學到的知識,不定何時又會被人發現不妥當,必須整個翻案或者局部修正。
我們幾幾乎乎可以把科學的主旨,定義為「一切知識有賴實驗來檢驗真偽」,或者說實驗是科學真理的「唯一裁判」。但是知識的源頭究竟是啥?而那些接受檢驗的定律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固然實驗本身藉由它的提示作用,賦予我們一些靈感,幫我們製造出這些定律來,但是在過程上,我們還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把實驗結果裡的許許多多提示,大而化之地歸納起來。也就是對隱藏在事物表面下,各種既奇妙、又單純、可是又非常怪異的共通模式,做概括性的揣測。然後再透過實驗去查核所揣測的是否正確。
這樣子的想像步驟著實是非常不容易,以致於做研究的物理學界人士,為之分成了兩個陣營。其一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們的工作是純想像、推演、猜想出新的定律來,但不作興做實驗。然後是實驗物理學家,他們則是從做實驗開始,想像、推演、再猜想出新的定律。
我們前面說過,自然律都只是些近似的揣測。通常我們會先發現一些「不太對的」定律,然後才發現一些「改正了的」定律。問題是實驗怎麼可能會搞成「不太對的」呢?首先是些小地方,譬如所用的儀器出了故障,而你可能沒有覺察到,以為儀器運作正常,哪知實驗結果完全荒腔走板。不過這點不難克服,只要經常仔細對照檢查,應能及時發現問題,就不會造成意外結果。
那麼如果可以肯定沒有這類小意外,實驗結果又如何「能夠」不太對呢?唯一的原因就是實驗做得不夠精確。比方說,以前人們發現,每一件物品的質量好像一直都不會改變,一個陀螺在旋轉時,重量跟它靜止時完全相同。因而早期人們發明了一則「定律」,說質量固定不變,與速度沒有關係。這則「定律」如今已經被人發現不對,質量實際上是跟著速度加快而在增加的,只是速度必須接近光速時,質量上的增加才能夠測量得出來。所以,改正後的定律應該是這麼說:要是一件物品的移動速率小於每秒一百英里,它的質量變化不會超過百萬分之一,用一般的測量方法無法量出來。在此預設條件下,我們姑且認為質量是固定不變的。
這樣的近似說法,就變成了對的定律。不過在實用上,有人可能認為,這個新的定律跟原來的並沒有什麼顯著差異。這樣子的認定是對也是不對,因為如果只是我們尋常見到的速率,就壓根兒不必計較,原先簡單的質量不變定律就差不到那裡去。但一旦速率變得很高時,質量不變定律就會顯得與事實不符,而且速率愈高,不對的程度也就愈大。
最後,也是最耐人尋味的一點是,以哲學觀點來看,任何近似定律都是我們對事實的徹底扭曲。因為即使變化非常微不足道,質量變抑或不變都會使得我們對整個世界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這是藏在定律背後的哲學基礎或觀念所具有的特質,往往我們為著一丁點不起眼的效果,而必須在觀念上做極其重大的改革。
那麼我們應該先教些什麼呢?是一開始就把修正過、因而不再是一般人能夠視為當然的定律,以及它所秉持的一些稀奇、難懂的概念,介紹出來?比如相對論、四維的時空等等。還是先教些簡單易懂的如「質量不變」定律?雖然明知都只是一些近似的玩意兒,但好處是不牽涉到太困難的觀念問題。前者比較刺激、新奇、有趣,後者則比較容易一聽就懂,並且往往可做為真正了解新觀念的第一步。這項選擇題在教物理學時會一再出現,每次取捨則都得依情況而不同。不過在每一個階段裡,最好能夠了解到目前已經知道多少,所知道的有多精確,跟同時學到的其他東西如何互相配合。而且心裡上早有準備,學到後來,知道得更多之後,隨時還可能有變數發生。
現在我們就要開始,把現代科學知識的輪廓或大綱,描繪出或排列出來。此處當然是以物理學為主,而以其他科學為輔。目的是將來逐一討論特殊議題時,我們會對該議題的來龍去脈、有何重要性,以及跟整個科學大局有啥關聯,預先就有所了解。那麼就整體來看,世界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