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一章 一個簡單的信念

相對論對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個神祕的理論。你肯定已經聽說過一些有關相對論有趣和怪異的結論,比如一個物體在高速運動的時候,它的長度會變短,它的時間會變慢。

我們假設有一個距離地球四十光年遠的星球,光需要走四十年才能到達那裡。那麼,如果你以八○%的光速前往那個星球,你得飛行五十年才能到達目的地,對吧?留在地球的我們看來的確是這樣。如果你出發的時候是二十歲,到達的時候應該是七十歲嗎?

不是。根據相對論效應,高速運動物體的時間會變慢。尋常的五十年對你來說只有三十年,你到達的時候,只有五十歲。而你要是能以九九.五%的光速飛行,你的時間將會比地球上的我們慢十倍!

這也就是說,相對論效應可以讓人穿越到未來。這不是科幻,這還僅僅是開胃菜。相對論,本質上是關於時空的理論——時空和我們平常想像的完全不同。正是因為有了相對論,我們才知道有黑洞這種東西,我們才知道空間居然會膨脹,我們才知道宇宙有個起源。

相對論也是一個出了名的難懂理論。據說愛因斯坦剛剛發表狹義相對論的時候,只有少數物理學家能理解。等到相對論已經被物理學家廣泛接受、愛因斯坦博得響亮名聲時,大眾仍理解不了。

我記得歐洲當時還出了一本叫《一百個反對愛因斯坦的作家》(One Hundred Against Einstein)的書——然而愛因斯坦對此的回應是:「如果相對論真的錯了,有一個人反對就夠了。」

相對論真的這麼難嗎?要知道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是在一九○五年,距今已經一百多年了,我們實在沒有理由不能理解一個清朝末年就被提出來的理論!

所以,我想在這本書中為你徹底講白相對論。相對論的數學很簡單,但我們的重點是要說它的思想。

相對論會對你的世界觀產生重大影響。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不理解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錯過了這個世界最精彩的東西。一旦理解相對論,你就不再是以前的你,你就再也回不去了。不過只知道一些奇妙的結論,可不算理解。

我有一個好消息:相對論是簡單的,這是一個乾淨俐落的漂亮理論。

但簡單不等於容易,簡單的東西可以非常深刻。



一個信念

我們先來開啟一個想像實驗:假設你在一艘豪華遊輪上旅行,這艘遊輪在海上行駛的速度很快,但是它非常平穩,沒有任何顛簸。遊輪上有個完全封閉的大廳,裡面有游泳池,有球場,你甚至還可以在裡面做物理實驗。

請問,在完全不和外界聯繫的情況下,你能判斷出這艘遊輪是在前進還是靜止不動嗎?

你可以在遊輪上做各種實驗來進行判斷。假設你拋球,站在陸地上把球拋到空中,在靜止的情況下,球會落回你的手中,可是在封閉的遊輪上拋球,也會是這樣的結果。又好比你向遊輪前進的方向射門,同在遊輪上的守門員只會感覺到平常你射門的速度,不需要考慮遊輪前進的速度。

只要遊輪的速度平穩、不發生變化,你就無法判斷它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其實,我們生活的地球就相當於這一艘遊輪,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速度約為每秒二十九.八公里,比飛機快得多,但因為地球走的幾乎是一條直線,我們完全感覺不到它正在高速前進。

這一個道理,最早是「現代物理學之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想明白的。你在速度是每小時五十公里的遊輪上建立一個座標系來研究物理學,而我在地面建立一個座標系時,我們其實是對等的。你相對於遊輪是靜止的,相對於我是運動的。你向前射出一支箭,假設箭相對於你的速度是每小時三百六十公里,那相對於我就是每小時四百一十公里(360km/h+50km/h=410km/h)。

不跳出自己的座標系向外看,你單憑做一個射箭、拋球之類的實驗,無法區分運動和靜止。等速直線運動和靜止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所謂的「速度」,都是相對的。

這其實就是相對論,叫「伽利略的相對論」。

當我們講到廣義相對論的時候,你還會知道,其實不一定是等速直線運動,加速度運動和靜止也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總而言之,物理學家看破了「運動」。在物理學家的眼中,運動和靜止其實是同一回事。



看破世間繁華

我學物理的一個感受是──以物理學觀察世界,有點像傳說中的得道高人。普通人說這個好,說那個不好,高人會說它們其實是同一回事。愛拚搏就好嗎?淡泊名利就壞嗎?你看破了,就會認為這兩者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必須看相對於什麼而言。物理學,有點看破紅塵的意思。

以前人們眼中非常不一樣的兩個東西,物理學家發現它們其實是同一回事,這是物理學統一世界的主要精神。

古人認為大地靜止不動,日月星辰都繞著地球做完美的圓周運動,天和地截然不同。可是後來天文學家透過精細的觀測發現──不對,天體運行的軌跡並沒有那麼完美,它很複雜。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就提出,如果把太陽當作是靜止不動的,並且想像地球和其他行星都繞著太陽做圓周運動的話,就能夠解釋以前解釋不了的一些軌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這就是「日心說」。

日心說就有點看破紅塵的意味。哥白尼等於是說地球和天上的那些天體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天和地是同一回事。

天主教會無法接受這個學說,而物理學的思想解放才剛剛開始。那時人們認為行星都是做圓周運動,而且是有一些小精靈在推著行星運動……之後,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提出行星繞著太陽轉的軌道並不是完美的圓形,而是橢圓。克卜勒甚至已經提出行星不需要精靈推著走,只要太陽給行星一個吸引力就行。克卜勒,把行星給看破了。

等到牛頓(Isaac Newton)一出手,就把引力也看破了。牛頓指出不但太陽和地球之間有引力,地球上所有具有重量的物體之間也都有引力。引力普遍存在,天上和地上真的是同一回事。

這幾次「看破」之後,再結合數學方程式和天文觀測,物理學就成了一個非常成功的理論。

我們看看「牛頓三大運動定律」中的前兩個——

第一定律,是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任何一個物體將會保持等速直線運動或者靜止。等速直線運動和靜止一樣,無須外力,無須解釋。

第二定律,是「力」會改變物體的運動方式。注意,這裡有個關鍵點,力不是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物體本來也在進行等速直線運動。力,是改變運動的原因。如果是一個理想的光滑平面,一個滾動的乒乓球會在上面一直前進,而在生活中,乒乓球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平面提供它摩擦力。一直動不停,無須解釋;動著動著卻停下了,才需要有個原因。

這兩個定律都離不開伽利略的相對論。力只能帶來加速度,單純的速度與力無關。等速直線運動和靜止都沒有力的作用,所以物理定律在遊輪和在地面是一樣的。

其實你不做實驗也能想明白,單純談速度真沒有什麼意義。宇宙中你來我往,可能距離地球很遙遠的一個星球,和我們之間就有個特別高的相對速度,但那個天體上的物理定律和我們這裡也沒有什麼不一樣。或許在那裡的外星人看來,他們是靜止的,我們才是在進行高速運動。

所以相對論是物理學家的一個信念。這個信念也可以叫「不特殊論」:不管你的速度有多快,你的座標系都不特殊。

這個信念實在太簡單,也太完美了。完美到即使海枯石爛、扭轉時空,物理學家也不應該放棄它……



「相對論與哲學家們」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是伽利略相對論的延伸。伽利略的相對論是──如果你不看向自己以外的座標系,你做任何拋球之類的力學實驗都無法判斷自己是運動還是靜止。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不必限制於力學──你不管做什麼實驗,都無法判斷自己是運動還是靜止的。

這樣看來,相對論不是很容易嗎?這簡直就是一個簡單的哲學道理。

還真是這樣。哲學家很喜歡談論相對論。但是物理學家對哲學家有時是嘲諷的態度。有一套特別厲害的物理學教材叫《費曼物理學講義》(The Feynman Lectures on Physics),是大概有史以來最有趣的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在加州理工學院給大學生講課的記錄。費曼在這本講義裡專門寫了一個小節——「相對論與哲學家們」。

費曼說,有些哲學家把相對論想得特別容易。哲學家聽說了相對論的這個信念,認為這對我們哲學家來說,不是明擺著的原理嗎?不跳出自己的座標系,當然不會知道自己是運動還是靜止!物理學家折騰了半天,得出的還不是我們哲學家早就想明白的道理?

是嗎?相對論如此平凡嗎?哲學家坐在家裡喝著茶就能想出來嗎?不是。牛頓以後的物理學之所以不叫哲學了,就是因為物理學並非坐在家裡就能想出來的學問,物理學家靠的是數學、實驗和觀測。

接下來我們要介紹的事實,足以讓費曼嘲笑那些哲學家。因為它足以讓所有人——包括你、哲學家和物理學家——目瞪口呆。

這件事就是──光速在所有座標系下都是一樣的。

再回到遊輪的例子。假設站在遊輪上的你,並不是向遊輪前方射出一支箭,而是用手電筒打出一束光。相對於你來說,光速是每秒近三十萬公里。

既然你和站在地面上的我的相對速度是每小時三百六十公里,也就是每秒○.一公里,根據伽利略的演算法,在我眼中,這束光的速度就應該是每秒三十萬.一公里,對吧?

物理學家發現,不是這樣的。不管你我的相對速度是多少,我測量這束光和你測量這束光的速度都是每秒三十萬公里!

這怎麼可能呢?我們這個世界怎麼會是這樣的呢?

這件事,哲學家坐在家裡喝多少茶都發現不了。你之所以覺得它怪異,只不過是因為你生活的範圍實在太小了,你的見識太有限了。

有些信念可以堅持,但是別忘了,有些常識是錯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