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牛津通識課29重力:擾動時空的主宰者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從牛頓到愛因斯坦(摘錄)

存在於自然界中四種基本的力,目前最弱的是重力,其他三種是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然而,就長遠的距離來說,重力才是主宰。這是因為唯有重力能夠吸引,也因為重力永遠無法被遮蔽,所以雖然多數的大型物體是電中性,卻永遠不會是重力中性。具有質量的物體之間的重力永遠會將物體拉在一起,而且質量越大重力越大。

感謝像牛頓(Newton)和愛因斯坦(Einstein)那樣的天才,讓我們對重力多少有些瞭解,但是相較於其他力,重力仍持續讓當代科學家感到神祕難解。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就讓我們從頭說起,看看重力理論的歷史發展。

重力史前史

假設人類一直知道(雖說是假設,但這幾乎是可以確定的),當我們放開一個物體,它就會往下掉。這麼說來,我們一直意識到重力存在。早期許多思想家的焦點,似乎都放在造成這個運動的原因。

直到十七世紀末前,亞里斯多德(Aristotle)的《物理學》(Physics)在歐洲科學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認為物體應該往它們在宇宙中的自然位置移動,並以此解釋重力。他認為這一自然位置取決於該物體的成分。更精確地說,取決於物質中四大元素──土、水、氣、火──各自所占的比例。

亞里斯多德主張,主要由土和水組成的物體應該往宇宙中心移動。對他而言,宇宙中心就在他的腳下。因此,若是往空中丟擲由土做成的物體,必定會往地上移動。他認為土會沉到水底,所以水比土輕,因此所有的水必定在土的上方。同理,因為氣泡在水中會上升,所以氣比水輕,因此氣的自然位置在水之上,而火的自然位置在氣之上。

就當時人們對物質基本成分的瞭解,這個架構提供所觀察的世界某種合乎邏輯的秩序,甚至可以讓人論述物體落下的速度。亞里斯多德主張,物體掉落的速度應與其質量成正比,與穿過的媒介密度成反比。換句話說,亞里斯多德認為兩公斤重的物體落下的速度比一公斤重的快兩倍。

無奈的是,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並不正確。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並不存在一個讓物體趨向的中心。透過實驗也發現,物體因重力而加速的速率「並不」與其質量成正比。事實上,已經證明所有物體皆以相同速率落下。這個發現是現代理解重力其中一個里程碑,因此需要進一步解釋。

所有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相同,這一事實並不直觀。事實上,如果我的左手放開一根羽毛,右手放開一團鐵塊,我不會期待它們同時掉在地上。鐵塊會先著地。所以,「所有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相同」是什麼意思?要瞭解這句話,我們必須先瞭解所有作用在這些物體的力。

當我放開羽毛,除了受到重力,它還受到其他力。羽毛開始掉落時,有來自周遭空氣的阻力。阻力延緩羽毛的速度,勝於影響沉重的鐵塊。任何些微的風都會對羽毛產生巨大作用,但對鐵塊的干擾卻是微乎其微。所以,「所有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加速度相同」並不適用於我們周圍環境的物體運動,而是在說如果物體僅僅受到重力影響而掉落的情況。換句話說,如果排除其他所有作用,那麼所有物體應該以相同的速率掉落。

對於這個命題的論證通常歸功於伽利略(Galileo)。據說一五九○年,他從比薩斜塔頂端放開不同質量的砲彈,發現無論這兩個砲彈成分為何,它們都以相同的速度掉落。更近期的,而且也許更戲劇性的是,阿波羅號的太空人大衛.史考特(David Scott)也得出相同的結果。史考特站在月球表面,同時放開一根羽毛和一支鐵鎚,由於月球上沒有空氣延緩那根羽毛的運動,所以兩個物體同時落在他的腳邊(如圖1)。今日我們稱這個現象為「自由落體的普遍性」(universality of free fall)。接下來我們將看到,這在牛頓和愛因斯坦的重力理論中,都是重要關鍵。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