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自己獨特的聲音── 聲音是支援你,還是出賣你?
你喜歡你的聲音嗎?覺得自己擁有什麼樣的音色?厚重/輕盈、沙啞/甜美、高亢/低沉、無力/朝氣?
如果用一個顏色來形容,你的聲音是什麼顏色?有位女孩說,自己的聲音是濃郁的黑夜,低沉的嗓音像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能在下班後的夜晚撫慰疲憊的靈魂。另一個女生說,她是純淨的白,但不是因為聲音乾淨,而是她發現自己面對不同人時,說話的感覺都不一樣,就像一張白紙,充滿各種可能。
而如果聲音是一道菜,你的菜餚又是什麼呢?一位中年大叔說,他是鬧哄哄的熱炒,嗆辣又振奮,像極了他豪邁又沙啞的嗓音。另外一位女學員幽默地說:「那我應該是鴛鴦火鍋,不懂我的人就覺得我講話一針見血、不留情面,懂我的人就知道那是心靈雞湯,忠言逆耳。」如此具體又有趣的形容方式,在場的人都紛紛笑了出來。
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的聲音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從生理、心理的不同,造就出了千萬種各式各樣的聲音。
什麼?原來你的聲音與長相有關?
這世界有千萬種聲音,因為每個人的長相、骨架、齒列、舌頭都不一樣,所以就有各式各樣的音色。生理的基本架構,決定了我們的嗓音,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有些臉型相似的人,也會有相似的聲音特色。
比如鵝蛋臉、瓜子臉、菱形臉、方形臉、倒三角臉、長形臉和圓形臉,猜猜看哪一種人的聲音能傳得比較遠?
答案是顴骨較高的方形臉或是圓形臉,因為聲音是透過氣息通過聲帶震動,先發出小的基礎音,再藉由咽、喉、嘴、鼻,管狀、橢圓狀的腔體擴大音量。我們的臉本身就是一個共鳴腔,有不同的孔洞能讓聲音放大,所以寬而潤澤臉型的人,天生擁有較大的共鳴空間,聲音自然能傳得比較遠。
上下顎的咬合同樣也會影響聲音。有些人的下顎較為凸出,就是我們俗稱的「戽斗」,聲音可能會被擋住,聽起來就會有點悶悶的,或是比較小聲。而牙齒有缺角,有些音色就會難以發出,出現「漏風」的可能。
我曾經受邀到一個著名大學演講,有一位掃地的阿姨也在後面當聽眾。演講結束後,她跑來問我:「所以我骨架長這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改變了?」當然不是。即便是骨架一樣的人,還是會因為個性、經歷,音色有所差異,所以大家不用擔心自己的聲音特色會被骨架、長相所侷限。主動出擊,破除隱形操控
◎意在言外的潛台詞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例如有位朋友請你幫忙,晚上六點替他去機場接大老遠從鄉下飛來的姑媽。
你最不想做的就是這種事了,在交通尖峰時間殺出重圍到了機場,然後努力跟一個不認識的人聊天,還不能讓她覺得接待不周。事實上,你根本希望她沒來。
你替自己找理由:「嗯,朋友總歸是朋友。換作是我,他也會幫忙的。」但轉念一想,不免又煩躁起來:「但我從來都沒有要他幫我接過人啊!我總是自己去接。他自己為什麼不能去呢?他老婆也可以呀!」
這種時候,每個人都會想:「要是說『不行』,我就會很內疚;但要是說『行』,我又會恨自己。」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真正意願正在與童年所受到的訓練發生拉扯,而且你還發現,自己根本就找不到應付這種情況的辦法。
你還能說什麼?
如果說「不行」,朋友會不會覺得傷心?他會不會再也不喜歡我?他會不會覺得我自私?
然而若我說「行」,那麼以後常常遇到這種事怎麼辦?我是不是笨蛋?還是說,這就是與他人相處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們會考慮到如何因應他人的各種問題,都是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立場不同所引起的。我們想做某件事,可是朋友、鄰居或親戚卻理所當然地以為、期待、渴望,甚至操控我們去做別的事。
而你內心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
●你雖然想依自己想要的去做,卻又擔心朋友不認同。
●你擔心自己也許錯了。
●你擔心自己的我行我素說不定會傷害到朋友的感情,而讓朋友離你而去。
●你擔心依自己想要的去做的理由並不那麼「合理」。(你的腿沒斷,也不忙,為什麼就不能去機場呢?)
●……
結果就是,你在試圖按照自己意願做事的同時,也容許了別人讓你感到無知、焦慮或內疚。這種極為糟糕的情感狀態,就是你在小時候不依他人意願去做時習得的感受。
從小,我們的內心就習慣了被人操控,兒時受到的訓練,壓抑了我們天生強而有力的自我,於是我們會利用反操控來因應自己的沮喪。
然而,帶有操控性的回應方式是徒勞且反覆的。帶著操控意圖與成年人打交道,跟面對小孩子並不一樣,假如你透過情感和觀念來擺布成年人,他們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模式反操控你;要是你再一次反操控他們,他們仍然可以再反操控你……以此類推,周而復始。以自己的立場為標準關照他人,有時還會傳遞出不同的意圖。不如偶爾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給對方一個迎合自己的機會。這反倒會成為一個能長久維持關係的方法。因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如果不說出自己的想法,便不會有人知道。
──摘自〈請迎合我一下好嗎?〉
在心底整理過去的關係時,最好相信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命運」。相信選擇,可以視為一種在人際關係裡的自主宣言。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重新敞開因害怕受傷而緊縮的心門,還可以緊握住手中的選擇權。
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應該與哪些人建立,並且維持關係,以及整理哪些關係和應該與他人保持多大的距離等等。就算是做了後悔的選擇,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可以從過去的選擇中受益,並且隨時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摘自〈隨時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友誼的深厚程度似乎並不能與時間成正比。不管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我都決定不再執著於建立關係的時間和共同度過的歲月了。更珍惜哪一種關係,完全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希望自己儘可能地多接觸一些分享快樂的人。畢竟人生苦短,只能活這麼一次。
──摘自〈我決定不再留戀共同度過的歲月了〉
與他人相處,能夠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卻很難期待可以填補個人內心深處的空虛。儘管如此,作為社會動物的我們仍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共感,製造出安全感。
我的幸福是只有自己能夠掌控的領域,但也能在多種型態的關係中得以實現。如果能了解這一點的話,便能知足於與珍愛的人相處了。
──摘自〈不要把關係當做幸福的工具〉
我不想再繼續維持毫無意義和形式上的關係了。
「因為不知道事情會變成什麼樣。」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需要幫助。」
我決定減輕出於以上理由來維持關係的重量。因為我知道重要的是,現在在我身邊的人。
──摘自〈減輕毫無意義的人際關係的重量〉聲音會洩漏祕密:工作、個性、健康狀態
我曾經遇過一位女學員,她說自己跟其他三姊妹是四胞胎,長相一模一樣,音色自然也都相同。她們都是小臉美女,聲音偏細柔,她們曾經一起參加旅行團,導遊說完全無法分辨四個人的聲音。
但是當她給我聽其他姊妹的聲音時,我發揮了「聲音偵探」的特質,聽出了細微不同。大姊講話的咬字清晰,句尾都會微微下壓,顯現出一種權威感,比較像是企業的高階主管;二姊講話線條比較多,富有浪漫特質,我猜是藝術家或創作者;三姊的中氣明顯較虛弱,聲音傳送位置很低啞,吃力傳不太出去,我想她可能身體不太好;而最小的妹妹,也就是這位女講師,因為長期講課,聲帶已經發炎,雖然聲音依舊甜美,但聽得出已覆上一層沙啞與瘀痰。
她聽了我的分析後非常驚訝,眼睛張得大大的:「大姊是自己創業當老闆,二姊是舞者,三姊這幾年罹癌都坐輪椅,我的喉嚨也真的有長繭。」她說我根本會通靈,又是一個以為我是女巫的人。
從四胞胎的故事我們知道,即使是長相一模一樣的人,因著經歷、個性、健康狀態不同,也形塑了不同的聲音。
接下來的篇章,我們會針對聲音生理層面的運用,深入介紹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如何影響到聲帶的運作,以及要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一一破解各種聲音煩惱,只要跟著勤加練習,就能有效改變。
搞懂自己的聲音特質,了解長期的使用習慣,才有機會找回正確方式,跟自己的聲音好好工作,好好說出你想表達的話。
為什麼我的氣特別短?──把空氣當金幣,飽滿吸入身體吧
你有留心過自己的呼吸嗎?在句子與句子之間,你的呼吸是否過於急促呢?還是,總是找不到換氣的時機,沒講幾句話,就開始喘了呢?又或者,你總是三兩個字就把氣用光,後半句都只好憋著氣把話講完?
在工作坊,我常常遇到一種學員,個性急躁、講話飛速、滔滔不絕,講到後面還會上氣不接下氣,句子的結尾總是虛弱地結束,彷彿一條直線往下墜落。聽他們講話往往也會跟著緊張起來,心情隨著他們起起伏伏,不自覺地自己的呼吸也亂了步調。我總是擔心他們會不會下一秒就喘不過氣、口吐白沫。
戒慎恐懼,卻忘了呼吸
很多人一生總是賣力地往前奔馳,擁有了很多的成就,卻忘了基本的呼吸。當我要去工作坊演講時,通常會提早十五分鐘到場進行檢視器材、座位場地等事前準備。有一期課程中,每次進教室就發現,淑薇已經在位子上坐好了。她總是身著莫蘭迪色系的衣服,沉穩的藍、綠色中帶著些許的灰,低調精緻的名牌耳環與手飾,讓她看起來有著恰到好處的貴氣,又不過於奢華。她姿態端莊,神情優雅,像極了一位從民國初年穿梭到現代的古典佳人。
課堂中,我請學員們站起來一起運用丹田進行運氣。在做吸氣、吐氣的腹式呼吸法練習時,淑薇的氣卡在胸口,不懂要如何將氣灌到腹部,無論怎麼嘗試都無法正確吸氣。更有趣的是,這樣的狀態下,她竟然還可以憋氣超過四、五十秒,甚至一分鐘,就像一個專業的潛水員。當她突然發現自己一直無法順利地像別人一樣大口吸氣,淑薇終於哭了出來,意識到她的憋氣人生。
從淑薇的口條與發音中,可以聽出來她受過良好的教育,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是一位企業家,常常需要坐飛機飛往世界各地開會,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其實身心早已超出負荷。具有強烈自我要求的她,就連「形象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絲毫不得馬虎。
其實很多事業非常成功的人士都跟淑薇一樣,呼吸都會過淺,為了在各方面都能夠滴水不漏,他們習慣戒慎恐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憋著氣做事的習慣,直到事情結束才會放鬆。然而,事情總是沒有做完的一天,每件事情都要求自己「使命必達」,就會忘了呼吸,使橫膈膜周遭的肌肉失去彈性,造成了健康隱憂。
許多人說話容易「憋氣」,說一句很長的話就容易忘記換氣,硬撐著講完後才想起要呼吸。請記得,要為句子找頓點,沒氣了就換氣呼吸,不要講到最後面紅耳赤,快要窒息的樣子,聽的人都為你緊張呀!
呼吸,乍聽之下是只為了活著的生理行為。但一個簡單的呼吸,就可以知道我們是否有適時放慢腳步,好好地關心過自己。
聲音藥單:正確的呼吸,讓自己氣息飽滿地說話
前面我們已經學會如何調整姿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感受橫隔膜周遭肌肉是如何支撐肺部,讓氣能夠穩定送出。吸氣時,量不用多,重點是平均穩定,然後綿長地送氣。
我給大家以下幾種簡單的方法,輕鬆地把氣練長,邊說話邊運氣,可以有效節省氣流,又可以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順暢飽滿。吠陀意為「知識」,這個詞與英語「才智」(wit)及智慧(wisdom)擁有相同的字根。《吠陀》共有四部經典,包括《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每部包含了四個部分:《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下簡短說明:《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經中最古老的一部,包含一千多首讚頌諸神的讚美詩,這種活動在宗教上稱為「敬拜」,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是強大的統治者應該享有的恭維之語,類似英國女王被尊稱為「陛下」,而人們遇到女王時應該鞠躬或行屈膝禮。以下是《梨俱吠陀》的例子:
萬物創造者、超智者、超能者
創造者、主宰者、最高典範……
你知道的,就是過度恭維。人間的君主喜歡收到禮物,喜歡受到讚美,神靈也一樣。如果讚美詩是我們奉獻給神靈的恭維,那麼祭品就是伴隨的禮物。祭品必須透過慎重的儀式來敬獻,這些儀式由熟練的專業人員執行。在印度教傳統,執行祭祀的祭司稱為「婆羅門」,而他們編寫的使用說明書則稱《梵書》。
對多數人來說,這種使用手冊很無聊,但篤信宗教的人可能對它們深感興趣。在年輕求學時期,我想成為一名神父,當時不同基督宗教傳統的儀式與禮儀指南就深深令我著迷。《描述羅馬禮的儀式》(The Ceremonies of the Roman Rite Described)是一本有如門前臺階的大部頭著作,而英國國教版本的《禮儀註解》(Ritual Notes)則相形失色。我曾興奮翻閱這兩本書,想像成群的主教列隊緩緩走進瀰漫薰香的寬敞大教堂。這些書是天主教的《梵書》,但喜愛盛裝打扮與執行複雜儀式的可不僅是神職人員,許多私人俱樂部和學生兄弟會都有各自的秘密傳統,說明了人們對於象徵之運用與儀式的需求。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宗教的內在信念比對其外部儀式更感興趣,那麼《吠陀》發展的最後階段應該會吸引你的注意。它出現在《奧義書》,這部著作花費了三百年書寫,於西元前三○○年完成。《奧義書》(意為「坐在導師旁邊」)將人們的興趣從印度教的展演或儀式層面,轉移到哲學與神學層面。我們在本章開頭所提及的教義「業力」與「輪迴」,就在《奧義書》之中。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 他們根本沒有精力意識到其他關於孩子的問題。他們本身就被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事件或問題所困擾,沒有反省自身問題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把孩子帶入了問題的漩渦。
******
相信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當你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時,衝突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你越逃避衝突,衝突來得越快。
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本來就有一種擴張自己邊界的意識,當你表現出害怕衝突、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時,別人就會趁機擴張他們的邊界,直到蠶食掉你所有的地盤。尤其是那些居心叵測的人,他們需要依靠擴張自己的邊界來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和價值感,而你的退縮正好助長了他們的這種囂張氣焰。他們這種行為的極端表現就是欺負和霸凌。
很多情況下,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都是那些害怕與人發生衝突,刻意迴避衝突人。霸凌者正是因為看穿了受害者在面臨衝突時存在嚴重的自責傾向和恐懼傾向,所以他們在欺負對方時才肆意妄為。因為很多受害者的內心話和歸咎往往都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才會被人欺負」。
所以你越表現出害怕衝突,越會招惹到那些擅長製造衝突,進而從你身上搶奪心理能量的人。
當然,人際衝突是人際關係的常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獨特的成長環境,決定了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人們在看法和行為上不一致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當你表達自己的合理意見和需求時,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權利是正當的。一、彎腰感受腹部吸入氣的擴張
兩腳與肩同寬站立後,低下頭彎腰慢慢呼吸,雙手在腹部感受腹腔吸氣時微微擴張的感覺,確認空氣被吸到腹部,一樣不要馬上吐氣,將氣提住二~三秒再放鬆。
記住這個腹部擴張的感覺,表示氣有被正確吸入腹部。
二、平均運氣
深呼吸將氣吸到腹腔後,用「嘶」的聲音吐氣,並在腦海中算秒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練習平均分配每個字的氣息,把氣延續到最後一個字,如果感覺快沒氣了,就把胸口微微擴張,讓氣自動充足進來。
第一次後再加強練習程度,第二次從八數到十、十二、十四⋯⋯依此類推到二十四,慢慢把氣練長。
三、換氣練習
呼吸是一件自然的事,吸氣時我們的胸腔擴張,橫膈膜下降,當胸腔壓力小過於外界空氣壓力時,氣體自動由外界進入;吐氣時則相反,胸腔縮小,橫膈膜上升,當胸腔壓力大過於外界空氣壓力時,氣體就從內部呼出去。
找回這種自然的身體反應,你可以像聖誕老公公一樣,吸足了氣後連續發出幾聲:「ho、ho、ho」的聲音,感受胸腔一瞬間自動充氣,不用刻意去控制,讓身體的本能機制運作即可,講話時的換氣就該如此自然。
我曾遇過幾位學員,做了以上的練習後,還是不知道怎麼把氣吸好吸滿,這時我就會告訴他們一個比喻:「想像土地公要來送你金幣,你的家有多大,裝得下多少金幣,他就會送你多少。氣就像是金幣,喉嚨就是玄關,腹腔就像是我們的客廳,你想要裝下很多很多的錢,就要好好讓腹部空間被撐起來,把氣全部吸進去。」通常這樣一說,大家就瞬間都懂了,呼吸變得暢通無比呢!
其實只要把氣吸足,能量就會飽滿,財運自然就會亨通,而且因為你有力量好好處理工作、發揮才能,身邊的人也會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正面能量得以感染他人。所以就讓我們一起把氣息好吸好吸滿,穩穩吐出體外,做個富足豐盛的人吧!
人在江湖,「聲」不由己?──職場的溝通之道
職場是一個需要大量溝通的地方,偏偏我們常常因為各種因素,說不出真正想講的話、言不由衷,或甚至變成了另一個自己平常不熟悉的樣子。我在藝術圈工作的前幾年,常常「人格分裂」,在指導演員們的聲音表演,或與同輩一起工作時,總能和他們嬉笑怒罵,玩成一片,絲毫沒有任何顧忌;但當碰到導演或監製那樣的權威者,我就會變成一個很凶悍的人,突然板起一張臉,刻意壓底嗓音,像穿上剛硬的鎧甲與他們戰鬥,常常用硬碰硬的方式跟他們吵架,但他們往往也不會聽進我的建議。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另一位女同事對導演提出和我相似的建議,但是用撒嬌的方式說:「哎呀李大哥,你這樣不對啦,應該要這樣子改!」明明被指正的地方一樣,導演昨天還跟我爭得面紅耳赤,今天卻傻傻地笑說:「是喔,那我想想看。」
我發現私底下的我,其實就跟那位女同事一樣,能夠輕鬆自在地跟人笑鬧,用幽默的方式提出建議,但為什麼到了權威者面前,我就變成一個不願柔軟的人呢?
後來我仔細想想,也許是和我潛意識有關。
我永遠記得讀高中時,柏林愛樂才鄭重宣佈他們招收了第一位女性團員,當時,我對這種情況不滿的情緒,轉移到了我日後在工作上的表現。確實,我知道女性在藝術圈的位置不高,居高位者仍多是男性,這樣的情緒無形之中潛藏在我的意識裡,竟然形成了一個隱形地雷。我戴上了未必需要的盔甲,在我遇到強權的時候,總是用不好的口氣、音調與言論,潛意識竟然迫使我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工作之於我們,就像一個你向世界展現自己是誰的舞台,證明了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是有時台上還有其他表演者,你並無法一枝獨秀。
被主管砍斷聲音的資深員工
雅婷是一位畫廊的藝術經理人,負責國內外畫作的買賣,曾經在法國留學的她,有著非常高的作品敏銳度,可以預測哪位畫家即將火紅,事先幫老闆下投資,常動不動就為老闆賺進百萬利潤,是老闆得意的員工。
但雅婷的上層還有一位主管,他非常不喜歡雅婷,總是偷偷打壓她。雅婷知道,主管是怕她能力太強,讓他在老闆面前顯得沒面子,才這樣對待她。然而,她在應對時,還是不知道怎麼據理力爭,方寸大亂。我聽雅婷的聲音,就知道她肯定常常暴露在被高度懷疑的狀況,因為她的嗓音沙啞低沉,氣息都飄在半空而且不通順,無法直線前行,但她為了怕別人不聽她說話,又用很快的語速,忽大忽小的聲音,力量截斷在上半身,下半身飄忽無力。這樣的聲音常讓我很擔心,代表她無法好好利用核心肌群,身體健康很可能出了問題,再如此下去也許就要生大病了。
我請雅婷注意調整聲音的氣息,穩定氣的量與母音的長度,多練發聲,同時要練習氣功、深蹲,甚至是坐樁,把下盤的力量穩穩訓練起來。幾個禮拜後她說,自己經過練習,知道了說話時要試著運氣,然後慢慢地把話都說完,「雖然講的速度比平時還要慢,但是主管卻願意聽我把話說完,而且不會發怒,甚至還願意繼續聽我企劃案接下來的內容了!」
這就是好好說話時,能產生的奇妙影響,讓原本就對你有偏見,又不喜歡聽你講話的人,改變原先對你的態度。
極速溝通的速食店經理
有別於受雇者,當你是老闆或管理職位時,就要注意不同的狀況。
佳瑋是知名速食店的經理,思緒和動作都相當敏捷,眼明手快,天生比其他人聰穎。當她還是小職員時就常提前完成工作,然後自己找事做,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無法了解他人為什麼這麼慢。
聽佳瑋講話就像機關槍一直「噠噠噠噠噠」,我問她:「你覺得其他人都很笨,對嗎?」「對啊,笨死了!」一顆子彈又立刻飛出來。「我覺得很奇怪啊!他們怎麼都聽不懂?」吐露了她在溝通上的困擾。
從她的語速、咬字、說話內容,在在顯示她是個思緒高速運轉且十分聰明的人,不過,正因為有非常多想要傳遞的訊息,導致她害怕遺忘,而以一種近乎「噴發」的方式,一次噴完所有的話。對聽的人來說,卻像突然被炸到,資訊量實在太多太大。「對耶!有人會說我動作太快了,他們跟不上。」在一個練習之後她發現了自己太快的事實。我跟她分享,我曾指導過一位殘疾游泳選手,他的大腿以下被截斷,所以裝上了義肢,平時他喜歡長一點的義肢,能讓他跟一般人一樣站得高高的,但有一次當他受邀去學校演講,他就選了比較短的義肢,讓自己站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說話。
聰明、思考速度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天賦,然而要對不同領域的人轉達自己熟悉的事,難免會一不小心就快起來,這時就是發揮智慧與體貼的時候,善用聆聽、調整自己的說話節奏,才能讓人接收到自己那些寶貴的經驗。
聽不見客人需求的書店職員
在職場上,我們也時常扮演著服務客人的角色。
詠潔坐在聲音工作坊的一角,眼睛睜得大大的,惶恐地看著周圍,當我問她為什麼會來,她慢了五拍才發出扁而小的聲音說:「我在書店工作,每次客人來找書,他們都聽不到我的聲音,說了很多次還是聽不懂。」
我完全可以想像客人的感受,詠潔就像平時只住在自己的國度,已經不知道神遊到靈界第幾層的那種,人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她從異世界領出來。
我慢慢觀察詠潔敘述故事的眼神、手勢、身體,不與人對焦、肩膀下垂、手藏在口袋,還未拋出去就哽在喉嚨的聲音,發現她比較喜歡在腦中形成思想文字,很像外星人直接發出某一個意念,不喜歡用嘴巴造音造字,不習慣用身體去向外表達,但在內心的世界是豐富且充滿情感。
我給了她練習清單:
1.練習看到路名、店名、菜名、電影名、書名時,都試著唸出來,同時把字詞捧起來,反覆幾遍。
2.多多錄語音日記,練習將腦中的思考用完整的字說出來。
3.遇到人覺得緊張時,可以在心裡先請自己的恐懼「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深呼吸之後,再慢慢開始觀察別人真正的需求。
或許,與詠潔對話的客人,真正要的不是知道書放哪,而是有人帶著他到書櫃前面,直接把書拿給他,所以有時候,問題不在你的說話方式。因為不論你說得多清楚,有些客戶還是會堅持耍懶,而他的需求偏偏不透過言語說出來。其實,溝通最大的藝術,不是聲音的表達,而是聽出對方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困在自己所認為的困難中,不敢去突破,或一股腦兒用自己的方式去突破時,往往會覺得旁邊的人都在故意找麻煩。我們忘了去聽對方真正的需求,還以為他們故意戳著我們的弱點,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你的幫助,而你卻被束縛在自己的繭裡,看不清真正的訊息,忙著慌張、恐懼、迷失、否定自我。
跟隨者、領導者、旁聽者的溝通之道
聲音可以顯示出是領導者、跟隨者或旁聽者,而我們三種聲音都要有。
當我們在職場溝通,有上下的權力關係,不同的角色設定,就要在不同情境中先想好:「我現在是跟隨者,還是領導者或旁聽者?」
你喜歡你的聲音嗎?覺得自己擁有什麼樣的音色?厚重/輕盈、沙啞/甜美、高亢/低沉、無力/朝氣?
如果用一個顏色來形容,你的聲音是什麼顏色?有位女孩說,自己的聲音是濃郁的黑夜,低沉的嗓音像深夜廣播節目主持人,能在下班後的夜晚撫慰疲憊的靈魂。另一個女生說,她是純淨的白,但不是因為聲音乾淨,而是她發現自己面對不同人時,說話的感覺都不一樣,就像一張白紙,充滿各種可能。
而如果聲音是一道菜,你的菜餚又是什麼呢?一位中年大叔說,他是鬧哄哄的熱炒,嗆辣又振奮,像極了他豪邁又沙啞的嗓音。另外一位女學員幽默地說:「那我應該是鴛鴦火鍋,不懂我的人就覺得我講話一針見血、不留情面,懂我的人就知道那是心靈雞湯,忠言逆耳。」如此具體又有趣的形容方式,在場的人都紛紛笑了出來。
一樣米養百種人,每個人的聲音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從生理、心理的不同,造就出了千萬種各式各樣的聲音。
什麼?原來你的聲音與長相有關?
這世界有千萬種聲音,因為每個人的長相、骨架、齒列、舌頭都不一樣,所以就有各式各樣的音色。生理的基本架構,決定了我們的嗓音,所以你可能會發現,有些臉型相似的人,也會有相似的聲音特色。
比如鵝蛋臉、瓜子臉、菱形臉、方形臉、倒三角臉、長形臉和圓形臉,猜猜看哪一種人的聲音能傳得比較遠?
答案是顴骨較高的方形臉或是圓形臉,因為聲音是透過氣息通過聲帶震動,先發出小的基礎音,再藉由咽、喉、嘴、鼻,管狀、橢圓狀的腔體擴大音量。我們的臉本身就是一個共鳴腔,有不同的孔洞能讓聲音放大,所以寬而潤澤臉型的人,天生擁有較大的共鳴空間,聲音自然能傳得比較遠。
上下顎的咬合同樣也會影響聲音。有些人的下顎較為凸出,就是我們俗稱的「戽斗」,聲音可能會被擋住,聽起來就會有點悶悶的,或是比較小聲。而牙齒有缺角,有些音色就會難以發出,出現「漏風」的可能。
我曾經受邀到一個著名大學演講,有一位掃地的阿姨也在後面當聽眾。演講結束後,她跑來問我:「所以我骨架長這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改變了?」當然不是。即便是骨架一樣的人,還是會因為個性、經歷,音色有所差異,所以大家不用擔心自己的聲音特色會被骨架、長相所侷限。主動出擊,破除隱形操控
◎意在言外的潛台詞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左右為難的情況。例如有位朋友請你幫忙,晚上六點替他去機場接大老遠從鄉下飛來的姑媽。
你最不想做的就是這種事了,在交通尖峰時間殺出重圍到了機場,然後努力跟一個不認識的人聊天,還不能讓她覺得接待不周。事實上,你根本希望她沒來。
你替自己找理由:「嗯,朋友總歸是朋友。換作是我,他也會幫忙的。」但轉念一想,不免又煩躁起來:「但我從來都沒有要他幫我接過人啊!我總是自己去接。他自己為什麼不能去呢?他老婆也可以呀!」
這種時候,每個人都會想:「要是說『不行』,我就會很內疚;但要是說『行』,我又會恨自己。」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的真正意願正在與童年所受到的訓練發生拉扯,而且你還發現,自己根本就找不到應付這種情況的辦法。
你還能說什麼?
如果說「不行」,朋友會不會覺得傷心?他會不會再也不喜歡我?他會不會覺得我自私?
然而若我說「行」,那麼以後常常遇到這種事怎麼辦?我是不是笨蛋?還是說,這就是與他人相處必須付出的代價?
我們會考慮到如何因應他人的各種問題,都是由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立場不同所引起的。我們想做某件事,可是朋友、鄰居或親戚卻理所當然地以為、期待、渴望,甚至操控我們去做別的事。
而你內心之所以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
●你雖然想依自己想要的去做,卻又擔心朋友不認同。
●你擔心自己也許錯了。
●你擔心自己的我行我素說不定會傷害到朋友的感情,而讓朋友離你而去。
●你擔心依自己想要的去做的理由並不那麼「合理」。(你的腿沒斷,也不忙,為什麼就不能去機場呢?)
●……
結果就是,你在試圖按照自己意願做事的同時,也容許了別人讓你感到無知、焦慮或內疚。這種極為糟糕的情感狀態,就是你在小時候不依他人意願去做時習得的感受。
從小,我們的內心就習慣了被人操控,兒時受到的訓練,壓抑了我們天生強而有力的自我,於是我們會利用反操控來因應自己的沮喪。
然而,帶有操控性的回應方式是徒勞且反覆的。帶著操控意圖與成年人打交道,跟面對小孩子並不一樣,假如你透過情感和觀念來擺布成年人,他們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模式反操控你;要是你再一次反操控他們,他們仍然可以再反操控你……以此類推,周而復始。以自己的立場為標準關照他人,有時還會傳遞出不同的意圖。不如偶爾坦誠地表達自己的需求,給對方一個迎合自己的機會。這反倒會成為一個能長久維持關係的方法。因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如果不說出自己的想法,便不會有人知道。
──摘自〈請迎合我一下好嗎?〉
在心底整理過去的關係時,最好相信自己的「選擇」,而不是「命運」。相信選擇,可以視為一種在人際關係裡的自主宣言。通過這種方法,可以讓我們重新敞開因害怕受傷而緊縮的心門,還可以緊握住手中的選擇權。
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應該與哪些人建立,並且維持關係,以及整理哪些關係和應該與他人保持多大的距離等等。就算是做了後悔的選擇,也沒有關係。因為我們可以從過去的選擇中受益,並且隨時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摘自〈隨時可以做出更好的選擇〉
友誼的深厚程度似乎並不能與時間成正比。不管是老朋友,還是新朋友,我都決定不再執著於建立關係的時間和共同度過的歲月了。更珍惜哪一種關係,完全是個人的選擇問題。希望自己儘可能地多接觸一些分享快樂的人。畢竟人生苦短,只能活這麼一次。
──摘自〈我決定不再留戀共同度過的歲月了〉
與他人相處,能夠帶來心理上的安全感,卻很難期待可以填補個人內心深處的空虛。儘管如此,作為社會動物的我們仍需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共感,製造出安全感。
我的幸福是只有自己能夠掌控的領域,但也能在多種型態的關係中得以實現。如果能了解這一點的話,便能知足於與珍愛的人相處了。
──摘自〈不要把關係當做幸福的工具〉
我不想再繼續維持毫無意義和形式上的關係了。
「因為不知道事情會變成什麼樣。」
「也許有一天我也會需要幫助。」
我決定減輕出於以上理由來維持關係的重量。因為我知道重要的是,現在在我身邊的人。
──摘自〈減輕毫無意義的人際關係的重量〉聲音會洩漏祕密:工作、個性、健康狀態
我曾經遇過一位女學員,她說自己跟其他三姊妹是四胞胎,長相一模一樣,音色自然也都相同。她們都是小臉美女,聲音偏細柔,她們曾經一起參加旅行團,導遊說完全無法分辨四個人的聲音。
但是當她給我聽其他姊妹的聲音時,我發揮了「聲音偵探」的特質,聽出了細微不同。大姊講話的咬字清晰,句尾都會微微下壓,顯現出一種權威感,比較像是企業的高階主管;二姊講話線條比較多,富有浪漫特質,我猜是藝術家或創作者;三姊的中氣明顯較虛弱,聲音傳送位置很低啞,吃力傳不太出去,我想她可能身體不太好;而最小的妹妹,也就是這位女講師,因為長期講課,聲帶已經發炎,雖然聲音依舊甜美,但聽得出已覆上一層沙啞與瘀痰。
她聽了我的分析後非常驚訝,眼睛張得大大的:「大姊是自己創業當老闆,二姊是舞者,三姊這幾年罹癌都坐輪椅,我的喉嚨也真的有長繭。」她說我根本會通靈,又是一個以為我是女巫的人。
從四胞胎的故事我們知道,即使是長相一模一樣的人,因著經歷、個性、健康狀態不同,也形塑了不同的聲音。
接下來的篇章,我們會針對聲音生理層面的運用,深入介紹身體的各個部位是如何影響到聲帶的運作,以及要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們。一一破解各種聲音煩惱,只要跟著勤加練習,就能有效改變。
搞懂自己的聲音特質,了解長期的使用習慣,才有機會找回正確方式,跟自己的聲音好好工作,好好說出你想表達的話。
為什麼我的氣特別短?──把空氣當金幣,飽滿吸入身體吧
你有留心過自己的呼吸嗎?在句子與句子之間,你的呼吸是否過於急促呢?還是,總是找不到換氣的時機,沒講幾句話,就開始喘了呢?又或者,你總是三兩個字就把氣用光,後半句都只好憋著氣把話講完?
在工作坊,我常常遇到一種學員,個性急躁、講話飛速、滔滔不絕,講到後面還會上氣不接下氣,句子的結尾總是虛弱地結束,彷彿一條直線往下墜落。聽他們講話往往也會跟著緊張起來,心情隨著他們起起伏伏,不自覺地自己的呼吸也亂了步調。我總是擔心他們會不會下一秒就喘不過氣、口吐白沫。
戒慎恐懼,卻忘了呼吸
很多人一生總是賣力地往前奔馳,擁有了很多的成就,卻忘了基本的呼吸。當我要去工作坊演講時,通常會提早十五分鐘到場進行檢視器材、座位場地等事前準備。有一期課程中,每次進教室就發現,淑薇已經在位子上坐好了。她總是身著莫蘭迪色系的衣服,沉穩的藍、綠色中帶著些許的灰,低調精緻的名牌耳環與手飾,讓她看起來有著恰到好處的貴氣,又不過於奢華。她姿態端莊,神情優雅,像極了一位從民國初年穿梭到現代的古典佳人。
課堂中,我請學員們站起來一起運用丹田進行運氣。在做吸氣、吐氣的腹式呼吸法練習時,淑薇的氣卡在胸口,不懂要如何將氣灌到腹部,無論怎麼嘗試都無法正確吸氣。更有趣的是,這樣的狀態下,她竟然還可以憋氣超過四、五十秒,甚至一分鐘,就像一個專業的潛水員。當她突然發現自己一直無法順利地像別人一樣大口吸氣,淑薇終於哭了出來,意識到她的憋氣人生。
從淑薇的口條與發音中,可以聽出來她受過良好的教育,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她是一位企業家,常常需要坐飛機飛往世界各地開會,面對排山倒海的工作量,其實身心早已超出負荷。具有強烈自我要求的她,就連「形象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經營策略之一,絲毫不得馬虎。
其實很多事業非常成功的人士都跟淑薇一樣,呼吸都會過淺,為了在各方面都能夠滴水不漏,他們習慣戒慎恐懼,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憋著氣做事的習慣,直到事情結束才會放鬆。然而,事情總是沒有做完的一天,每件事情都要求自己「使命必達」,就會忘了呼吸,使橫膈膜周遭的肌肉失去彈性,造成了健康隱憂。
許多人說話容易「憋氣」,說一句很長的話就容易忘記換氣,硬撐著講完後才想起要呼吸。請記得,要為句子找頓點,沒氣了就換氣呼吸,不要講到最後面紅耳赤,快要窒息的樣子,聽的人都為你緊張呀!
呼吸,乍聽之下是只為了活著的生理行為。但一個簡單的呼吸,就可以知道我們是否有適時放慢腳步,好好地關心過自己。
聲音藥單:正確的呼吸,讓自己氣息飽滿地說話
前面我們已經學會如何調整姿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起感受橫隔膜周遭肌肉是如何支撐肺部,讓氣能夠穩定送出。吸氣時,量不用多,重點是平均穩定,然後綿長地送氣。
我給大家以下幾種簡單的方法,輕鬆地把氣練長,邊說話邊運氣,可以有效節省氣流,又可以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順暢飽滿。吠陀意為「知識」,這個詞與英語「才智」(wit)及智慧(wisdom)擁有相同的字根。《吠陀》共有四部經典,包括《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和《阿闥婆吠陀》,每部包含了四個部分:《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以下簡短說明:《梨俱吠陀》是四部吠陀經中最古老的一部,包含一千多首讚頌諸神的讚美詩,這種活動在宗教上稱為「敬拜」,我們可以把它想成是強大的統治者應該享有的恭維之語,類似英國女王被尊稱為「陛下」,而人們遇到女王時應該鞠躬或行屈膝禮。以下是《梨俱吠陀》的例子:
萬物創造者、超智者、超能者
創造者、主宰者、最高典範……
你知道的,就是過度恭維。人間的君主喜歡收到禮物,喜歡受到讚美,神靈也一樣。如果讚美詩是我們奉獻給神靈的恭維,那麼祭品就是伴隨的禮物。祭品必須透過慎重的儀式來敬獻,這些儀式由熟練的專業人員執行。在印度教傳統,執行祭祀的祭司稱為「婆羅門」,而他們編寫的使用說明書則稱《梵書》。
對多數人來說,這種使用手冊很無聊,但篤信宗教的人可能對它們深感興趣。在年輕求學時期,我想成為一名神父,當時不同基督宗教傳統的儀式與禮儀指南就深深令我著迷。《描述羅馬禮的儀式》(The Ceremonies of the Roman Rite Described)是一本有如門前臺階的大部頭著作,而英國國教版本的《禮儀註解》(Ritual Notes)則相形失色。我曾興奮翻閱這兩本書,想像成群的主教列隊緩緩走進瀰漫薰香的寬敞大教堂。這些書是天主教的《梵書》,但喜愛盛裝打扮與執行複雜儀式的可不僅是神職人員,許多私人俱樂部和學生兄弟會都有各自的秘密傳統,說明了人們對於象徵之運用與儀式的需求。
如果你像我一樣對宗教的內在信念比對其外部儀式更感興趣,那麼《吠陀》發展的最後階段應該會吸引你的注意。它出現在《奧義書》,這部著作花費了三百年書寫,於西元前三○○年完成。《奧義書》(意為「坐在導師旁邊」)將人們的興趣從印度教的展演或儀式層面,轉移到哲學與神學層面。我們在本章開頭所提及的教義「業力」與「輪迴」,就在《奧義書》之中。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這樣做對孩子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 他們根本沒有精力意識到其他關於孩子的問題。他們本身就被生活中解決不了的事件或問題所困擾,沒有反省自身問題的能力,因此不可避免地就把孩子帶入了問題的漩渦。
******
相信很多害怕與人發生衝突的人對此都深有體會:當你害怕與人發生衝突時,衝突非但不會消失,反而會更多;你越逃避衝突,衝突來得越快。
在人際交往中,大多數人本來就有一種擴張自己邊界的意識,當你表現出害怕衝突、以別人的需求為中心時,別人就會趁機擴張他們的邊界,直到蠶食掉你所有的地盤。尤其是那些居心叵測的人,他們需要依靠擴張自己的邊界來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和價值感,而你的退縮正好助長了他們的這種囂張氣焰。他們這種行為的極端表現就是欺負和霸凌。
很多情況下,霸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往往都是那些害怕與人發生衝突,刻意迴避衝突人。霸凌者正是因為看穿了受害者在面臨衝突時存在嚴重的自責傾向和恐懼傾向,所以他們在欺負對方時才肆意妄為。因為很多受害者的內心話和歸咎往往都是「因為自己不好,所以才會被人欺負」。
所以你越表現出害怕衝突,越會招惹到那些擅長製造衝突,進而從你身上搶奪心理能量的人。
當然,人際衝突是人際關係的常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基因、獨特的成長環境,決定了每個人在面對問題時都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人們在看法和行為上不一致是一種正常的現象,當你表達自己的合理意見和需求時,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種權利是正當的。一、彎腰感受腹部吸入氣的擴張
兩腳與肩同寬站立後,低下頭彎腰慢慢呼吸,雙手在腹部感受腹腔吸氣時微微擴張的感覺,確認空氣被吸到腹部,一樣不要馬上吐氣,將氣提住二~三秒再放鬆。
記住這個腹部擴張的感覺,表示氣有被正確吸入腹部。
二、平均運氣
深呼吸將氣吸到腹腔後,用「嘶」的聲音吐氣,並在腦海中算秒數:「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練習平均分配每個字的氣息,把氣延續到最後一個字,如果感覺快沒氣了,就把胸口微微擴張,讓氣自動充足進來。
第一次後再加強練習程度,第二次從八數到十、十二、十四⋯⋯依此類推到二十四,慢慢把氣練長。
三、換氣練習
呼吸是一件自然的事,吸氣時我們的胸腔擴張,橫膈膜下降,當胸腔壓力小過於外界空氣壓力時,氣體自動由外界進入;吐氣時則相反,胸腔縮小,橫膈膜上升,當胸腔壓力大過於外界空氣壓力時,氣體就從內部呼出去。
找回這種自然的身體反應,你可以像聖誕老公公一樣,吸足了氣後連續發出幾聲:「ho、ho、ho」的聲音,感受胸腔一瞬間自動充氣,不用刻意去控制,讓身體的本能機制運作即可,講話時的換氣就該如此自然。
我曾遇過幾位學員,做了以上的練習後,還是不知道怎麼把氣吸好吸滿,這時我就會告訴他們一個比喻:「想像土地公要來送你金幣,你的家有多大,裝得下多少金幣,他就會送你多少。氣就像是金幣,喉嚨就是玄關,腹腔就像是我們的客廳,你想要裝下很多很多的錢,就要好好讓腹部空間被撐起來,把氣全部吸進去。」通常這樣一說,大家就瞬間都懂了,呼吸變得暢通無比呢!
其實只要把氣吸足,能量就會飽滿,財運自然就會亨通,而且因為你有力量好好處理工作、發揮才能,身邊的人也會喜歡與你相處,你的正面能量得以感染他人。所以就讓我們一起把氣息好吸好吸滿,穩穩吐出體外,做個富足豐盛的人吧!
人在江湖,「聲」不由己?──職場的溝通之道
職場是一個需要大量溝通的地方,偏偏我們常常因為各種因素,說不出真正想講的話、言不由衷,或甚至變成了另一個自己平常不熟悉的樣子。我在藝術圈工作的前幾年,常常「人格分裂」,在指導演員們的聲音表演,或與同輩一起工作時,總能和他們嬉笑怒罵,玩成一片,絲毫沒有任何顧忌;但當碰到導演或監製那樣的權威者,我就會變成一個很凶悍的人,突然板起一張臉,刻意壓底嗓音,像穿上剛硬的鎧甲與他們戰鬥,常常用硬碰硬的方式跟他們吵架,但他們往往也不會聽進我的建議。
直到有一天,我看見另一位女同事對導演提出和我相似的建議,但是用撒嬌的方式說:「哎呀李大哥,你這樣不對啦,應該要這樣子改!」明明被指正的地方一樣,導演昨天還跟我爭得面紅耳赤,今天卻傻傻地笑說:「是喔,那我想想看。」
我發現私底下的我,其實就跟那位女同事一樣,能夠輕鬆自在地跟人笑鬧,用幽默的方式提出建議,但為什麼到了權威者面前,我就變成一個不願柔軟的人呢?
後來我仔細想想,也許是和我潛意識有關。
我永遠記得讀高中時,柏林愛樂才鄭重宣佈他們招收了第一位女性團員,當時,我對這種情況不滿的情緒,轉移到了我日後在工作上的表現。確實,我知道女性在藝術圈的位置不高,居高位者仍多是男性,這樣的情緒無形之中潛藏在我的意識裡,竟然形成了一個隱形地雷。我戴上了未必需要的盔甲,在我遇到強權的時候,總是用不好的口氣、音調與言論,潛意識竟然迫使我無法自在地做自己。
工作之於我們,就像一個你向世界展現自己是誰的舞台,證明了你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可是有時台上還有其他表演者,你並無法一枝獨秀。
被主管砍斷聲音的資深員工
雅婷是一位畫廊的藝術經理人,負責國內外畫作的買賣,曾經在法國留學的她,有著非常高的作品敏銳度,可以預測哪位畫家即將火紅,事先幫老闆下投資,常動不動就為老闆賺進百萬利潤,是老闆得意的員工。
但雅婷的上層還有一位主管,他非常不喜歡雅婷,總是偷偷打壓她。雅婷知道,主管是怕她能力太強,讓他在老闆面前顯得沒面子,才這樣對待她。然而,她在應對時,還是不知道怎麼據理力爭,方寸大亂。我聽雅婷的聲音,就知道她肯定常常暴露在被高度懷疑的狀況,因為她的嗓音沙啞低沉,氣息都飄在半空而且不通順,無法直線前行,但她為了怕別人不聽她說話,又用很快的語速,忽大忽小的聲音,力量截斷在上半身,下半身飄忽無力。這樣的聲音常讓我很擔心,代表她無法好好利用核心肌群,身體健康很可能出了問題,再如此下去也許就要生大病了。
我請雅婷注意調整聲音的氣息,穩定氣的量與母音的長度,多練發聲,同時要練習氣功、深蹲,甚至是坐樁,把下盤的力量穩穩訓練起來。幾個禮拜後她說,自己經過練習,知道了說話時要試著運氣,然後慢慢地把話都說完,「雖然講的速度比平時還要慢,但是主管卻願意聽我把話說完,而且不會發怒,甚至還願意繼續聽我企劃案接下來的內容了!」
這就是好好說話時,能產生的奇妙影響,讓原本就對你有偏見,又不喜歡聽你講話的人,改變原先對你的態度。
極速溝通的速食店經理
有別於受雇者,當你是老闆或管理職位時,就要注意不同的狀況。
佳瑋是知名速食店的經理,思緒和動作都相當敏捷,眼明手快,天生比其他人聰穎。當她還是小職員時就常提前完成工作,然後自己找事做,就像一個高速旋轉的陀螺,無法了解他人為什麼這麼慢。
聽佳瑋講話就像機關槍一直「噠噠噠噠噠」,我問她:「你覺得其他人都很笨,對嗎?」「對啊,笨死了!」一顆子彈又立刻飛出來。「我覺得很奇怪啊!他們怎麼都聽不懂?」吐露了她在溝通上的困擾。
從她的語速、咬字、說話內容,在在顯示她是個思緒高速運轉且十分聰明的人,不過,正因為有非常多想要傳遞的訊息,導致她害怕遺忘,而以一種近乎「噴發」的方式,一次噴完所有的話。對聽的人來說,卻像突然被炸到,資訊量實在太多太大。「對耶!有人會說我動作太快了,他們跟不上。」在一個練習之後她發現了自己太快的事實。我跟她分享,我曾指導過一位殘疾游泳選手,他的大腿以下被截斷,所以裝上了義肢,平時他喜歡長一點的義肢,能讓他跟一般人一樣站得高高的,但有一次當他受邀去學校演講,他就選了比較短的義肢,讓自己站在跟孩子一樣的高度說話。
聰明、思考速度快,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天賦,然而要對不同領域的人轉達自己熟悉的事,難免會一不小心就快起來,這時就是發揮智慧與體貼的時候,善用聆聽、調整自己的說話節奏,才能讓人接收到自己那些寶貴的經驗。
聽不見客人需求的書店職員
在職場上,我們也時常扮演著服務客人的角色。
詠潔坐在聲音工作坊的一角,眼睛睜得大大的,惶恐地看著周圍,當我問她為什麼會來,她慢了五拍才發出扁而小的聲音說:「我在書店工作,每次客人來找書,他們都聽不到我的聲音,說了很多次還是聽不懂。」
我完全可以想像客人的感受,詠潔就像平時只住在自己的國度,已經不知道神遊到靈界第幾層的那種,人們必須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她從異世界領出來。
我慢慢觀察詠潔敘述故事的眼神、手勢、身體,不與人對焦、肩膀下垂、手藏在口袋,還未拋出去就哽在喉嚨的聲音,發現她比較喜歡在腦中形成思想文字,很像外星人直接發出某一個意念,不喜歡用嘴巴造音造字,不習慣用身體去向外表達,但在內心的世界是豐富且充滿情感。
我給了她練習清單:
1.練習看到路名、店名、菜名、電影名、書名時,都試著唸出來,同時把字詞捧起來,反覆幾遍。
2.多多錄語音日記,練習將腦中的思考用完整的字說出來。
3.遇到人覺得緊張時,可以在心裡先請自己的恐懼「坐在旁邊的椅子上」,深呼吸之後,再慢慢開始觀察別人真正的需求。
或許,與詠潔對話的客人,真正要的不是知道書放哪,而是有人帶著他到書櫃前面,直接把書拿給他,所以有時候,問題不在你的說話方式。因為不論你說得多清楚,有些客戶還是會堅持耍懶,而他的需求偏偏不透過言語說出來。其實,溝通最大的藝術,不是聲音的表達,而是聽出對方要的是什麼。
當我們困在自己所認為的困難中,不敢去突破,或一股腦兒用自己的方式去突破時,往往會覺得旁邊的人都在故意找麻煩。我們忘了去聽對方真正的需求,還以為他們故意戳著我們的弱點,其實他們只是需要你的幫助,而你卻被束縛在自己的繭裡,看不清真正的訊息,忙著慌張、恐懼、迷失、否定自我。
跟隨者、領導者、旁聽者的溝通之道
聲音可以顯示出是領導者、跟隨者或旁聽者,而我們三種聲音都要有。
當我們在職場溝通,有上下的權力關係,不同的角色設定,就要在不同情境中先想好:「我現在是跟隨者,還是領導者或旁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