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永久磁鐵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關於磁鐵的應用範圍,若想要一一找出來,會沒完沒了,但我想日本家電厲害之處就在於,將他國沒有使用的高性能磁鐵投入產品設計。例如,在美國,空調是使用便宜的鐵氧體磁鐵,產品體積不僅大,聲音也吵雜。日本的空調,令外國人最感到驚訝的地方是「體積小、靜音、節能」。這些特性都是來自於釹磁鐵的使用。

就「體積小、靜音」來說,洗衣機也有這樣的應用,帶來節能的效果。日本人一向理所應當認為,產品就是要靜音、小型化,因此磁鐵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過去有「輕薄短小」說法,而日本的強項就在於「小型、高性能」。例如,Sony生產Walkman隨身聽,如果收錄音機體積一直是大型的,不會有人想要帶出門聽音樂。Sony Walkman使用了當時最尖端的高性能磁鐵「釤鈷磁鐵(samarium-cobalt magnet)」,因而製造出來小型的隨身聽。小型且高性能的磁鐵「顛覆了產品的概念」。

人類最早開始製造人工磁鐵,是在1917年的時候,到現在經過約100年時間。

其實磁鐵最早是在西元前300年左右,在希臘的馬格尼西亞州(magnesia)偶然發現的。馬格尼西亞的地名「magnet」意思就是「磁鐵」,這種自然形成的磁鐵,稱為「天然磁鐵」。

最早製造人工磁鐵的是日本人,這種磁鐵稱為「KS鋼」,由日本東北大學本多光太郎(1870~1954年)在1917年發明。從「KS鋼」「鋼」字,可知使用鐵作為材料,也就是鐵鋼材料。證明了「鐵可以變成磁鐵」。

第一次世界大戰於1914年開戰,1917年時期的日本物資匱乏,想要繼續打仗,飛機、戰車、船、橋等必須有鋼鐵的自給自足。於是,1916年時,為了鋼鐵的研究,現在的日本東北大學(舊名東北帝國大學自然科大學)成立了臨時理化學研究所第2部門(以鋼鐵研究為中心)。

現在,日本東北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1922年設立),通稱「金研」,堪稱金屬和磁鐵的聖地。研究所設立時期,由於住友財團大量捐款,因此以當時住友財團領導人的名字,住友(=S)吉左右衛門(=K)命名為「KS鋼磁鐵」,算是報答資金援助的恩情。

本多光太郎被稱為「鋼鐵之父」,而就製造世界第一個人工磁鐵的意義來說,他也可以稱作「磁鐵之父」。現在日本對於金屬材料發展研究有所貢獻的人,會頒發「本多紀念獎」、「本多開拓者獎(Honda Frontier Award)」。另外,本多先生門下優異學生有村上武次郎、增本量、茅誠司等,人才輩出。KS鋼磁鐵主要使用的材料是「鐵」,其他還有鈷、鎢、鎘碳等金屬(元素)。是一種「合金」。

「為什麼純鐵無法製造磁鐵?」、「為什麼鐵是磁鐵的主要材料?」想想這些問題,等下聽講時會發現到更多事喔。

製造KS鋼的時候,我們首先會高溫加熱鐵,再放入水中瞬間冷卻(急速冷卻)以製造磁鐵。

這方法也適用製造刀子、菜刀等。刀子「除了硬度,也要求韌性」。在刀光劍影之下,刀子若容易斷掉,那可就慘了。所以,過去的人由經驗得知,以淬火(加熱刀身到溫度800℃左右)、回火(放入水中瞬間降低溫度)來調節溫度,增加鐵的強度與黏著度(韌性)。

鋼鐵的製造也活用了這個經驗。這樣我們就能夠理解,本多光太郎在製造鋼鐵的過程,會得到「人工磁鐵」副產物。

本多光太郎證明了「磁鐵能夠人工生產」,接著邁入磁鐵的開發競爭時期。前面提到,KS鋼除了鐵,還加入鈷、鎢、鎘、碳等物質。然後,一些研究專家突發奇想:「試著在鐵中加入各種元素,改變加熱的溫度,如何?」

你知道磁鐵不耐熱嗎?我小的時候,家裡有七輪烤爐,家人會在裡頭添加煤炭燃燒,再將水壺放在爐上燒開水。

我小時候調皮,將磁鐵放入燒得透紅的煤炭玩,看到磁鐵整個變紅,再把它拿出來,結果原本強力磁鐵,卻完全沒有磁性了,連釘子都吸附不住。小的時候便從玩樂中學到「磁鐵不耐熱」。

現在已經沒有家庭在使用煤炭了,但我們可以拿鑷子或夾子夾到瓦斯爐上加熱,磁鐵也會失去磁力。我們來做個簡單的實驗。

首先,我們先準備一塊磁鐵。在此使用研究室中的「釹磁鐵」(①),這是史上最強的磁鐵。順便一提,雖然稱為釹磁鐵,但材料大部分還是鐵。

這一小塊釹磁鐵,也能夠吸起老虎鉗(②)。雖然還可以吸起更重的老虎鉗,但用鑷子不好拿,這邊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是磁鐵」就可以了。

接著,將這個釹磁鐵拿到家用瓦斯爐上烘烤。瓦斯爐出現藍紅色的火焰(③)。家用瓦斯爐火溫度大約在1700℃~1900℃左右,磁鐵溫度應該可上升到800℃左右。

然後,將老虎鉗放到磁鐵旁邊,可見兩者完全沒有吸附在一起(④),證明磁鐵失去磁力。這過程稱為「消磁」。把磁鐵放著,自然情形下不會變回磁鐵,但經過「充磁」可以恢復磁鐵功能。在本多光太郎發明KS鋼後來,1931年,東京大學三島德七(1893~1975年)發明「MK鋼」。這是比KS鋼還要強力的磁鐵,由「鐵、鎳、鋁」組成。另外,雖然發明者是三島(M)德七(T),為什麼命名為「MK鋼」呢?這是由「Mishima-Kizumi」字首(養父母三島家和生父母喜住家)而得的名字。

本多光太郎也不落人後,繼對手發表強力又便宜的MK鋼後來,他也在1934年發表同等級的新KS鋼。研究開發需要有相互較勁的對手,他們就是最佳例證。

繼MK鋼、新KS鋼後來,促進日本成果發展的是,強力磁鐵的「鋁鎳鈷合金磁鐵」。鋁鈷鎳合金是指「含有鋁、鎳、鈷(Al-Ni-Co)鐵合金磁鐵」,特色是使用了鐵和鈷,直到現在仍然使用在音響、測量器等機器中。使用鋁鎳鈷合金磁鐵的音響,音質比較好,這是音響宅之間的常識,但沒有任何科學根據。

前面所講的KS鋼、MK鋼、鋁鎳鈷合金磁鐵,都是金屬類的磁鐵。這邊來介紹不同類型的磁鐵——「鐵氧體磁鐵」,這種磁鐵也是仍然使用在各處。

鐵氧體磁鐵始於1930年東京工業大學加藤與五郎、武井武發明的鈷鐵氧體磁鐵,後來經由飛利浦實用化,於發明MK鋼(三島德七)的1年前(1930年)公布於世。

鐵氧體是指「使用氧化物的磁鐵」。從前都是認為「磁鐵即為金屬」,但當時證明了「氧化鐵也可以為磁鐵」。氧化鐵就像鐵鏽。磁鐵屬於金屬類,生鏽會失去磁力,所以最後通常會進行鎳等表面塗層加工,但鐵氧體磁鐵不需要這個步驟。

總之,「生鏽的鐵可變為磁鐵」是一個世紀重大發現。這個鐵氧體磁鐵,現在也作為工業材料大量使用,可說是磁鐵的代表性產品。

鐵氧體磁鐵的最大特色是材料成本便宜。鋼鐵的製造工程會出現廢物(副產物),產生大量的鐵氧化物。這些鐵氧化物可以作為鐵氧體磁鐵的原料。例如製造豆腐會產生大量的大豆殘渣「豆渣」。過去幾乎可以免費取得,但最近健康飲食風尚,日本超市開始販售調理用的豆渣。同樣的情形,鐵的氧化物可以大量、便宜地提供,作為鐵氧化體磁鐵的材料。

鐵氧體磁鐵的製造是加熱固化便宜的鐵氧化物,以燒結法就能製造磁鐵。這種磁鐵稱為「燒結磁鐵」。鐵氧體磁鐵非常便宜,可以使用在很多地方,例如汽車零件的馬達、雨刷不要求高性能的部分、雷射印表機感光滾筒、音響等等,鐵氧體磁鐵可以使用在各個地方。然而,單就性能來看,最大磁能積只有每平方公尺40K焦耳(/m^3),相較於前面金屬類鋁鎳鈷磁鐵為100K焦耳(/m^3),鐵氧體的性明顯低下。關於「最大磁能積」正確意義,等一下再說明,現在先來討論「磁鐵的性能指數」。將磁力強度大致排序,順序為①釹磁鐵,②釤鈷磁鐵,③釹黏結磁鐵,④鋁鎳鈷磁鐵,⑤鐵氧體磁鐵……。

荷蘭飛利浦公司在1932年時取得中鐵氧體磁鐵專利,實際上只應用在無線電上,世界上最早完成實用化的則是日本東京電器化學工業(現TDK)。

若能將這個鐵氧體磁鐵磁能積,提升近至100K焦耳(/m^3),這種便宜又豐富的材料將會帶給產業界重大衝擊。

不過,從「一不小心」錯誤產生大發現的例子不勝枚舉,鐵氧體磁鐵也是其中一個例子。據說武井武博士有一天回家前,不小心忘記關掉實驗裝置電源,隔天進實驗室,發現鐵氧體帶有強大的磁力。

進入1960年代,出現更令人驚豔的磁鐵——「稀土磁鐵」。

在這之前都是鐵磁性的「鐵、鈷、鎳」3種元素受到關注,但現在開始將眼光放向釤、釹等奇異的「稀土元素」。人們發現在鐵、鈷等磁鐵材料中摻入稀土元素後,磁鐵性能會急速上升。

稀土元素是稱為稀有土類的17種元素,其中15個元素屬於週期表中的鑭系元素。

接著,1966年時,美國空軍材料研究所賀佛爾(Hoffer)、斯特爾納德(Strnadt)聯合發表,鈷(鐵磁性)摻入稀土元素釔的化合物帶有磁力特性,可作為磁鐵之用。由這個研究可知,利用稀土元素,我們可以製造性能好的磁鐵。70年代時,嘗試在鈷中混入另一種稀土元素釤,結果磁鐵的性能大幅提升。原本還存在著「100K焦耳的障壁」,「釤+鈷」磁鐵的磁能積(BH)卻表現出180K焦耳(/m^3),急速上升接近2倍。這種磁鐵稱為「釤磁鐵」或者「釤鈷磁鐵」(釤鈷合金磁鐵的簡稱)。

至此,後來磁鐵開發的時候,都會在「鐵、鎳、鈷」等鐵磁性金屬中,混入某些稀土元素。這類有著壓倒性磁力的磁鐵,特別稱為「稀土磁鐵」或「rare earth magnet」。

釤磁鐵原來是美國發明,後來日本人也在稀土磁鐵上有所貢獻。〖Sm〗_2 〖(Co,Fe,Cu,Zr)〗_是由17元素組合複雜的磁鐵,比例Sm為2,鈷(Co)、鐵(Fe)、銅(Cu)、鋯(Zr)混合組成為17,這種合金非常精細。這樣複雜的元素組合,能夠增強磁鐵的性能。前面提到鐵磁性的元素有「鐵、鈷、鎳」,當時認為「加入鈷的磁鐵最強」,一些磁鐵都加入鈷。鎳磁鐵中也使用了鈷,邁入稀土磁鐵時代的原本,「鈷是磁鐵之王」,那時在鈷中混入稀土元素為主流。

雖然稱為「釤磁鐵」、「釤鈷磁鐵」,但相較於釤元素(稀土元素)實際使用的量,鐵磁性的鈷還是壓倒性的多,如同前面所說,我們需要大量加入磁性強的金屬才有辦法製造強力的磁鐵。

因為這個原因,鈷被大量使用。鈷多開採於非洲的剛果(薩伊 )、尚比亞等俗稱銅帶省(Copperbelt)地區。Copper是「銅」意思,開採銅的同時,也會得到副產物鈷。1960年代,日本的鈷輸入仰賴剛果,但在70年代時剛果一帶發生紛爭,鈷的供給緊縮,價格急速抬升。

由於鈷的價格急漲4~5倍,不久便出現供給危機,磁鐵業界前途茫茫。所以,人們才會將注意轉向鐵磁性材料中最便宜且容易磁化的「鐵」。至此後來,研究專家、廠商之間達成共識「使用鐵來製造磁鐵」。

所以,距今40年前,日本政府展開了「元素戰略」研究。

在所有元素中,能作為磁鐵本體的鐵磁性元素,只有「鐵、鈷、鎳」三種。雖然其他稀土元素釓(原子序64)也有鐵磁性,但資源量稀少,就磁鐵的材料來說,缺乏商業價值。即便想從週期表中自然存在的90種元素尋找,能作為磁鐵材料的只有這三個元素,選擇不多。

於是,世界上磁鐵的研究專家在鈷的供給不穩定、價格飛漲的時期,就將目標轉向以「鐵」製造更高性能的磁鐵。

在這樣的背景下,佐川眞人先生於1982年發明了「釹磁鐵」。這磁鐵是以磁鐵製造法中優異的燒結法製造,歷經30年至今,釹磁鐵仍然是史上最強的磁鐵。

佐川先生在富士通上班的時候,注意到「釹2:鐵14:硼1(硼是指硼素)」組合能夠製造強力磁鐵,從富士通轉往住友特殊金屬公司(現為日立金屬)後來,發明了釹磁鐵,用短短不到2年的時間,在1984年時成功事業化,現在稱之為「釹磁鐵」。

雖然名字叫做釹磁鐵,但主要的成分當然還是「鐵」。組成比例為鐵佔全體3分之2為66%,釹佔3分之1為33%,剩下為硼等其他元素。釹磁鐵特色就在於大量使用稀土元素做成釹的強力磁鐵。雖然釹為稀土(rare earth)元素,但釹的埋藏量比鈷還要多。因此未來鈷可能會大量用在鋰電池上。這樣一來,相較於大量使用鈷的磁鐵,使用釹和鐵製造的磁鐵更具有資源上的優勢。另外,釤的埋藏量大約只有釹的10分之1,即便釤鈷磁鐵在高溫用途上取代一部份的釹磁鐵,釹磁鐵依然適合作為大量消費用的磁鐵。

鈷危機並不只於磁鐵原料。由於日本缺乏地下資源,而且,不像其他國家的一般產品、「商品化」產品,在成本上,日本產業沒有辦法與新興國家競爭。

若不持續製造性能、機能出類拔萃的產品,日本的產業將無法立足。混合動力車、燃料電池車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如同這些例子,日本的高性能磁鐵從基礎支持日本各種最尖端產品,其中釹磁鐵的貢獻更是不容小覷。特別是在汽車領域,和傳統的引擎汽車不同,混合動力車、電動車、燃料電池車等等,主要都是依靠「馬達」驅動,裡頭使用的釹磁鐵將會是環境保育汽車的關鍵角色。

磁鐵不耐熱的特性已經由瓦斯爐的實驗證實了。其中,鐵等鐵磁性材料失去磁性的溫度稱為「居禮溫度」(居里點),也就是磁鐵磁性變為零的溫度,不同的材料居禮溫度會不同。當然,並不是說一達到那個溫度,磁性就會瞬間變為零,而是隨著溫度上升,磁性漸漸衰弱。這個現象在各種材料的磁鐵上都會發生。只是,作為磁鐵素材,盡可能使用居禮溫度較高的材料會比較好。

由圖可知,純鐵的居禮溫度為771℃,摻入鈷的鐵(FeCo)則提升至937℃。釤磁鐵(釤鈷磁鐵: )的居禮溫度為747℃,但釹磁鐵在315℃時磁性會歸零,是非常低的溫度。

為使釹磁鐵在這樣的高溫環境下,能夠不失去保磁力、維持磁鐵特性,我們會刻意添加「鏑」元素。是不是覺得這元素很陌生呢?和釹、釤一樣,鏑也是稀土元素的一員。添加鏑元素,釹磁鐵就可以活用在混合動力車的馬達上。「這樣可以安心了!」但你若這樣想,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溫度對策的關係,使得「最大磁能積」比原來的釹磁鐵還低。釹磁鐵的最大磁能積為400K焦耳(/m^3),添加鏑後下降至250K焦耳(/m^3)左右。雖然添加鏑有助於對抗高溫,卻反而削減了原本給予汽車高功率的磁鐵力量(最大磁能積),使得混合動力車僅發揮6成的力量。

其實,鏑的添加另一個更大的問題。雖然釹、鏑同樣為稀土元素,但釹在稀土元素中屬於埋藏量、生產量較為豐富的元素,但鏑含量卻只有釹的10分之1,造成鏑價格較高且容易暴漲暴跌。

鏑元素的供給從現在到未來只會愈來愈少,不會有改善的情形。

那麼,稀土元素的需求變化又如何呢?未來需求只會是直線上升。接下來就要詳細討論這樣的情況,以及為了尋求解決方案,各界研究專家所作的努力,都將呈現在本書中。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