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怎樣「洗蔬果」才能避免農藥殘留?

受到食安風暴的影響,大家越來越關心「食」的安全,有人開始自製豬油,有人盡量減少外食比例,自己下廚。在這一片食安風潮中,「農藥殘留」這個經久不敗的熱門話題,當然又重新熱門起來。各種偏方、產品紛紛出籠:蔬果清潔劑、洗米水、臭氧機……又成為大家用餐時間的熱門話題。

老話一句,想知道「對不對」,就得先去了解。我們就從認識農藥開始吧!

農藥分成什麼種類?

一提到農藥,大家的印象可能都是來自古早社會新聞中的「喝農藥自殺」,所以難免會有農藥是絕對致命、沾到手就會掛的恐懼心理。

農藥主要分成兩種:「接觸性」以及「系統性」。接觸性農藥就是直接噴在蔬果表面,杜絕蟲害,接觸性農藥會隨著時間因日曬分解,或是被雨水沖刷帶走。系統性農藥,則是透過植物葉片的氣孔或根部進入植物,停留在植株內時間較久,靠植物本身的酵素去慢慢分解,也是需要時間。

如何挑選蔬果,避免農藥殘留?

不論是接觸性還是系統性農藥,其實都是需要時間自然分解的,因此,第一個要了解的就是「農藥安全採收期」:為了讓農藥自然分解,在噴灑農藥後不能馬上採收,必須再經過一定時間才能收成。所以,颱風前搶收的蔬果,因為是搶摘,都可能會有農藥殘留較高的疑慮。

再來,「非其時不食」。植物在自己的產季,因為氣候條件適當,自然會旺盛生長,就不需要太多農藥;如果非產季,為了長得好,免不了就要用比較多的農藥。所以身為消費者的我們,最好不要有「非當季的水果比較珍稀」的想法,到頭來,害到自己也害到環境。

有些蔬果例如茄子和辣椒,在產季的時候會不斷長出新果實,農人必須連續採收,所以往往沒有辦法很切實地遵守「安全採收期」:今天噴藥,明天剛好成熟的,摘不摘?另外,有些比較貴的蔬果,因為被蟲吃掉一顆就賠大了,所以農藥也會比較多。在清洗這兩類蔬果的時候,都要特別注意農藥殘留。

常見的清洗方法

其實訂定農藥殘留標準,以及檢驗農藥殘留時,都是以整顆未經清洗的蔬果直接打碎檢驗的:這表示,如果經過適當清洗,其實對於農藥殘留不用這麼恐慌。那到底該怎麼洗呢? 先來看看一些常見的「撇步」到底是不是符合化學常識吧!

洗米水、鹽水

洗米水含有一些澱粉質、礦物質和有機物,拿去澆花草是不錯,但它同時也含有各種灰塵、細菌、農藥以及蟲卵,如果把蔬菜泡在裡面,會乾淨嗎?我建議洗過米的水還是不要再來接觸其他食物比較好。至於鹽水,並沒有辦法讓農藥更容易溶解,如果泡太久,反而有可能讓農藥再被吸收進去,所以不要用比較好。

蔬果清潔劑

蔬果清潔劑其實就是界面活性劑,的確能帶走農藥,不過使用之後還是要用大量清水再沖洗一次,不然清潔劑又會殘留。
蔬果清洗臭氧機

許多農藥並非臭氧可以分解,而且臭氧活性很強,要是跟其他成分起反應,反而造成不必要的風險。

該怎麼清洗呢?

那到底應該要怎麼做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清水!把蔬果處理後,先用清水浸泡五~十分鐘,再一一清洗,可以搭配軟毛刷清洗表面。這樣就很足夠了。

農藥不耐高溫,如果是葉菜類,其實只要用水燙過,幾乎都不會有農藥殘留。所以,別再生吃蔬菜了,用水燙過,安全很多。當然,第一次汆燙的水,可得倒掉,不要留下來喝喔!泡茶也是,如果擔心茶包、茶葉有農藥殘留,第一次可以用滾水迅速沖泡後倒掉,之後再開始泡茶,就不用太擔心農藥殘留了。

還有,大部分農藥都是接觸性,也就是只噴灑在表面不會被蔬果吸收進去,所以只要去皮,就可以完全避免農藥殘留了。大家不要再困擾於該用什麼洗蔬果,而是要了解「該怎麼用水好好洗蔬果」,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健康!面膜一定要天天敷,再便宜都有效?


亞洲人熱愛敷面膜,台灣人更是箇中翹楚,根據統計,台灣二十歲以上的女性,每年平均敷掉十二片面膜,一年消耗掉將近一億片!其中最受歡迎的要屬平價面膜了,之前看到陸客、香港人來台灣,必掃的就是美妝店的台灣面膜:「幫我買兩箱!這牌子好用又便宜啊!」

隨著面膜越賣越便宜,朋友開始問我:「那些便宜的面膜……真的能用嗎?」

有這樣的顧慮也是理所當然的。這幾年有黑心食品、黑心餐具,當然也會懷疑是否有黑心面膜。網路上甚至有KUSO的影片,就是在講大陸女生用了黑心螢光劑面膜,之後夜裡臉都會發綠光。影片當然是誇大搞笑的,但也反映了消費者心中的憂慮:會不會買到黑心面膜?要怎麼分辨呢?

判斷準則一:價格

不論是台灣本地,還是日系、韓系的「平輸水貨」,有兩個很簡單的方法來初步篩選面膜:價格和通路。

先說價格。一個單片包裝的面膜,大概是三個部分構成的:面膜布、精華液、鋁袋。如果以最低規格來計算,用最普遍的水針布,搭配最簡單的基本保濕精華液,鋁袋也是最樸素的單色印刷的話,除了材料成本,加上攪料、充填、封膜等等人工費用,一片面膜的成本,大概是在四~六塊上下。

「謝博士,還滿便宜的啊~」

這可是成本喔!如果再算上紙盒印刷、網路購物的運費、通路及品牌商的利潤的話,一片最最基本款的保濕面膜售價,不太可能低於十元;如果還要追加「美白」、「抗老」等效果,成本當然要更往上加。

如果是正派經營的廠商,每批面膜都還會各自加上各項送測的成本,因為要檢驗生菌數、螢光劑、重金屬。此外,其實「水質」也是一個很大的成本,有良心的廠商會使用經過過濾的逆滲透水(RO水)來調製精華液,比較沒良心的,就直接用自來水了;更惡劣甚至有聽過地下水抽上來用的。雖然不乾淨,反正防腐劑加重一點,自己不要敷就好啦!

考慮以上各項因素之後,很誠心的建議:一片十元以下的面膜,真的請各位三思啊。

準則二:通路與產品標示

購買的通路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基本上,大型連鎖藥妝店、量販店等正規實體通路,都會主動要求廠商提供各項檢測報告證明品質無虞;虛擬通路來說,知名的電子商務平台也跟正規實體通路一樣,對品質有一定的要求。在這些通路上買的面膜,基本上可以安心。

但如果是網拍賣家、自營小店、個人賣家平行輸入……,這些非正規通路的話,就要小心了。並不是說這些通路買的保養品一定有問題,而是中獎的機率的確比較高。幾年前曾有女大學生在「格子X」這種寄賣的小店購買專櫃品牌的特價便宜面膜,打開來要敷才發現竟然已經臭酸。媒體追查,發現這面膜是大陸仿冒的,非但不是專櫃品牌,並且根本找不出貨源――因為賣家聲稱「也是網拍上買來的」最後求償無門。我真想問,為什麼要拿自己的皮膚開玩笑呢?省小錢購買這種連賣方是誰都不知道的面膜,還不如什麼都不要敷,對皮膚還比較好。

正常的化妝品、保養品,包裝上一定會提供製造商或是進口商的名稱和地址,也會寫出全成分表,上面提到的正規通路販賣的產品,都會符合這個標準,但網購、水貨等就很難要求了。近年常常看到平行輸入的賣家主打的面膜「韓國熱賣」、「日本最夯」,但有時卻不提供任何品牌、成分資訊,只由網路美女代言體驗、展現效果,這種的就比較可疑了。建議大家如果想購買這類型產品,還是仔細 Google一下國際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有這個品牌?成分是什麼?真的有像賣家聲稱的在國外也很熱門嗎?不要買到了地下工廠生產的來路不明保養品。想想看,新聞中的女大生還好拿到臭酸的面膜,讓她發現不對勁沒有使用;在被踢爆之前,可能早就有幾百個其他女生已經購買、使用了這些冒牌面膜,她們敷到臉上的,到底是什麼?

平價面膜有用嗎?

以保養專業觀點,面膜只要品質安全,多敷是有用的;但也別奢望一片十幾二十元的面膜,真的有很厲害、媲美精華液的高濃度有效成分。

怎麼說呢?因為片狀面膜最大的效果,就是短時間幫肌膚補充大量水分:你想想看,在敷面膜的十五~二十分鐘內,肌膚被面膜布包著,只能做一件事,就是吸收水分。而肌膚角質層只要充滿水分,自然排列整齊、散發光澤;臉上缺水的小細紋,也會因為肌膚含水量提高而淡化。所以每次剛敷完面膜,是不是都感覺自己的膚質進步不只一個等級、年輕五歲呢?

「這不是很好嗎?那就都敷面膜就好啦!」

問題就在於,如果沒有其他有效成分,只靠補充水分提高角質含水量的話,膚況的改善,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概敷完面膜的二~三小時後,就會漸漸恢復原狀了。如果希望肌膚得到更好的改善,還是得乖乖保養護膚:有效成分濃度不高的平價面膜,只能救急而已。

買太便宜的面膜,真的會有螢光臉嗎?

所謂「螢光劑面膜」其實是來自於面膜布上的螢光劑殘留。過往的確有一些不肖廠商,為了讓面膜布看起來更白,會加入螢光劑;但現在在通路要求及廠商自律的情況下,只要是正規的品牌、通路,基本上是不會有這種情況了。簡單說,重點仍是不要買來路不明的保養品。

面膜的功效,就是利用封閉式導入,短時間內補充表皮的水分與養分,因此,貼膚性越好的面膜布,導入效果就越好,但成本也隨著提高,例如生物纖維就是一種昂貴但貼膚性很好的素材。其他材質例如凍膜、晶凍,厚敷也可以發揮跟布面膜一樣的效果,封閉表皮促進水分吸收,在購買選擇上要注意的事,跟布面膜都是一樣的。

前面故事還沒說完。朋友問「便宜面膜能用嗎?」之後,我反問:「為什麼明知它便宜得過頭,還想要買來用呢?妳就那麼相信它宣稱的功效嗎?」沒想到她的回答大出我意料之外:「因為某藝人曾經分享美容祕技,要皮膚好就要天天敷面膜。她說買便宜面膜也可以,重點是一定要天天敷。」

我的天哪!聽了這句話我頭都痛了。原來這就是大家寧願冒著買到黑心貨的危險,也要多買超便宜面膜的原因!

再說一次,面膜是救急用。如果要天天敷,導致只能負擔莫名其妙的便宜貨,妳根本不知道買了什麼東西,還不如不要敷。與其希望面膜在每天短短十~二十分鐘中間給皮膚帶來多大的神蹟,不如早晚確實清潔、保濕,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睡飽飽、多運動、多喝水、均衡飲食。千萬不要為了「每天敷」而貪小便宜,購買來路不明的面膜!
保養品濃度越高,越傷皮膚?

大部分朋友問我的問題,都是XXX可不可以吃啦、○○○天天用會不會有危險啊……我想可能很多人都忘了,我的本業其實是做保養品啊!這天一個朋友終於問了我一個跟保養相關的問題:「聽說保養品濃度越高反而越傷皮膚,這是真的嗎?」

雖然不知道這說法到底是怎麼來的,不過保養品的濃度到底是越高越好,還是越高越糟,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保養品的「有效成分」

當我們說「保養品的濃度」,其實指的是保養品中「有效成分的濃度」。有效成分就是保養品中真正能達到宣稱功效的成分,比方說一個主打保濕的產品,一般來說有效成分就會是玻尿酸;如果是美白產品,主要發揮美白效果的,就會是左旋C、熊果素、傳明酸等的美白成分;抗痘產品,大部分會是水楊酸;抗老產品常出現的則是多胜肽、抗氧化劑(Q10、維他命E)等成分。

而一個產品是否能有效達成它宣稱的功效,當然跟有效成分的濃度很有關係。不過,實際濃度在全成分表上面是看不出來的,因為全成分表通常只能告訴我們各成分的「濃度高低順序」,而不會標示各成分的「濃度百分比」。大部分化妝水、乳液等保養品,排在全成分表第一位的應該都是「AQUA」,或者寫作Water,其實就是水。

那有效成分的排序一定會在前面幾位嗎?其實不一定。因為有效成分要達到功效的濃度,不見得很高。反倒是水分、油脂、多元醇等等構成保養品主要劑型的成分,濃度通常都比有效成分來的高。

也就是說,光看它在成分表上的排序位置,其實意義不大。曾經看到消費者在美妝論壇質疑他牌產品:「主打抗痘的水楊酸乳液,結果水楊酸卻被打在成分表的後段,這一定是偷工減料!」這其實是不正確的觀念,因為水楊酸在乳液這種長期接觸肌膚的劑型中,○.二~○.五%就很足夠了,按濃度順序排,一定很後面。要是真的有個抗痘產品,水楊酸在全成分表排在第一位,那只有兩種可能:要嘛他沒按濃度高低排,要嘛擦上臉會嚴重灼傷。水楊酸的限量是二%,二%以上就有可能引起不適,如果一支抗痘產品中的水楊酸真的比水多,那千萬別往臉上擦,你一定會後悔。

濃度多高才「有效」?

保養品的有效成分濃度其實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值。任何成分如果濃度太低,說穿了有加跟沒加一樣,但是濃度太高,皮膚吸收不了也沒有意義。更何況有一些成分,濃度太高反而容易導致副作用。果酸類就是最常見的例子:濃度適中,效果很好;若求好心切,濃度過高或使用過度,絕對會造成副作用。之前有好幾則新聞關於果酸換膚導致灼傷,就是濃度太高、在皮膚上停留太久,或是未遵照使用建議過度使用所導致。

這幾年市場上濃度過高,對皮膚根本沒有幫助的例子,最明顯的就是杏仁酸了。不少品牌競相標榜自己的杏仁酸最多最濃,從五%一路比到超過二○%。殊不知政府有規定,果酸類產品,pH值最低(最酸)只能到三.五,而二○%的杏仁酸pH值要過關,就必須加入大量的鹼去中和。杏仁酸被中和之後,加再多也沒什麼作用,徒然讓產品變得更黏、味道更怪、價格更貴而已。這恐怕也是在台灣消費者不求甚解、一昧求高濃度的心態下,才會讓廠商有機可乘吧。

杏仁酸濃度過高,只是無用,倒還沒什麼,另一個蓄意欺騙的例子,就比較可議了。玻尿酸是最有效、也是最常見的保濕成分。一○○%玻尿酸是白色粉末,溶在水中濃度只要超過一%,就已經很黏很稠,幾乎抹不開了。過高濃度的玻尿酸擦在臉上也不適合:因為玻尿酸本身會吸水,如果濃度過高,擦在臉上不但無法保濕,還反倒把皮膚原有的水分吸出來。所以正常情況下,不可能有任何廠商有辦法在精華液中加入超過一%的玻尿酸。

「那市面上很多標榜一○○%、五○%的玻尿酸乳液精華液是怎麼來的?」

可能性只有兩個:第一,在「一○○%玻尿酸」下面印一行小到不能再小的字註明:「本產品使用一%純玻尿酸水溶液,不再加水稀釋」,這算是取巧。第二種就更直接,擺明就是說謊,被質問的話再說「那是行銷文字啦!別認真~」,搞得老老實實標明濃度的廠商,反而被質疑:「只加不到一%還敢說自己好,別人都一○○%耶!」真是哭笑不得。

總之要提醒大家,不管是要保濕、美白、抗痘、抗老,都不需要一味追求高濃度,好像濃度越高CP值越好。因為濃度太高,對你的皮膚不見得好;再者,那些會在包裝廣告大肆吹噓濃度多高的廠商,如果所標示的濃度根本是做不到、或是不可能用在臉上的濃度,不正代表了他們自己不專業,都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嗎?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