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式、結構式的寫法與解讀
化學式將元素符號寫成式子,以表示分子的組成。化學式有好幾種寫法,可達到各種目的。下表以乙烷、乙醇、環己烷等化合物為例。
要描述分子的基本結構,必需知道構成分子的元素種類與個數,分子式提供了這些資訊,亦即,分子式可以告訴我們化合物的基本資料。其中,分子各種組成元素的比例特別重要,而實驗式即是元素比例的表示法。例如,乙烷的分子式C2H6,代表一個乙烷分子是由兩個碳原子與六個氫原子所組成,碳和氫的比例是1:3,因此實驗式是CH3。乙醇、環己烷這兩個化合物的分子式與實驗式已列於表3.1,請參考。
另外,乙醇有一個稱為羥基(OH)的官能基。分子的官能基會影響性質,而將官能基寫出來的表示法,稱作示性式,舉例來說,乙醇有兩種示性式的寫法,可表示乙醇的碳氫骨架。若要完整表示分子的結構,則要使用結構式。結構式能夠表示分子的結構,以及各組成原子的鍵結方式。為了明確說明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有機化合物通常都表示成結構式,但是如果分子過大,結構式會變得很複雜。因此,有些結構式會省略碳原子的C與氫原子的H,僅以線段表示碳原子和碳原子的鍵結,表3.1的結構式(ㄆ)即是此形式加上官能基的表示法。複雜的分子會同時使用結構式和示性式等,來表示分子結構。
E, Z命名法
雙鍵所形成的幾何異構物(立體異構物),可分為順式(Cis)和反式(Trans)兩種(參照第74 頁)。然而,如圖3.1,雙鍵旁的位置都鍵結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即無法單純歸類為順式和反式。請看圖3.1右部的化合物,對甲基(H3C)來說,Br(溴原子)是反式,而Cl(氯原子)是順式。用這種表示法,必須指定一個原子或原子團,使人特別注意,再定義它的立體結構。擁有許多雙鍵的化合物立體結構表示法相當複雜,因此IUPAC(國際純粹暨應用化學聯合會)制定「E, Z命名法」,以較簡單的形式為幾何異構物命名。目前一般人仍習慣使用順式與反式等名稱,正式名稱則使用E, Z命名法,然而E, Z命名法是什麼呢?請看圖3.1,我們先將雙鍵的兩側表示成X和Y,以突顯結構的差異,接著為X、Y內的原子與原子團依大小排序。如果原子序較大的原子與原子團在雙鍵的同一側,便命名為Z;在雙鍵的不同側,則命名為E。
決定原子與原子團順序的步驟(序列法則)
依照下列的步驟(1)和(2),即可決定原子與原子團的順序。先看步驟(1)能不能決定順序,若無法決定順序,再利用步驟(2)來決定。
(1) 原子序較大的原子,排在前面。
(2) 若兩個原子的原子序相同,請比較與兩者鍵結的原子,原子
序較大者,排在前面。
參照上述規則,即可排出適當的順序。
根據上述規則,比較圖3.1碳原子C與氫原子H的原子序(C的順序為1,H的順序為2),可得到Cl的順序為2,Br的順序為1。若順序較前面的C和Br位於同一側(如圖3.1左部的化合物)即命名為Z,若位於不同側(如圖3.1右部的化合物)則命名為E。此外,以圖3.2為例,X可以用步驟(1)決定順序;但Y的兩邊都是C,無法馬上看出順序,需使用步驟(2)來判斷,其中一邊的C、兩個H與一個Cl鍵結,另一邊的C、兩個H與一個Br鍵結,必須比較Cl和Br的原子序,以決定順序。因此,如圖3.2 所示,這個化合物的立體結構為Z配置。
立體異構物的各種表現方式
甲烷的結構式如圖3.3 的(ㄅ),然而甲烷分子實際的結構其實是圖3.4的正四面體結構,為了呈現這樣的立體結構,一般用圖3.3的(ㄆ)來表示,稱為楔形表示法,請看圖3.5的詳細說明。這種表示法常用於說明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機制。
R, S命名法
擁有不對稱碳原子的化合物,與它的鏡像化合物互為異構物,亦即互為鏡像異構物,但這兩個立體結構的旋光度是+或-(旋光是指「使光的偏振面旋轉」的性質,使偏振面往右旋轉記為「+」,往左記為「-」),並無固定規律,而是受各鏡像異構物的物理性質影響。與偏振面方向一致的光(偏振光)通過鏡像異構物的分子,會往特定方向旋轉,而旋光度即是旋轉的角度。
若偏振光往右旋轉,則稱此分子具有右旋性,以+表示角度;若偏振光往左旋轉,則稱此分子具有左旋性,以-表示角度。由於鏡像異構物的兩種分子有不同的旋光性質,故亦稱作光學異構物。但是互為光學異構物的分子,立體結構不一定互為鏡像,也就是說,鏡像異構物只是光學異構物的一種。此外,旋光度亦無法用分子的立體結構來推測,如此一來,鏡像異構物該如何命名呢?R, S命名法的誕生,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圖3.6 可說明R, S命名法。首先,將與不對稱碳原子鍵結的原子(或原子團)排序,排序的方式與E, Z命名法的步驟相同,從原子序最大的原子開始排。把順序排出來便可得到圖3.6右部的表,再將順序最後的原子(此例為氟原子F),轉到遠離眼睛的方向,如圖3.6 的左部,讓眼睛觀看分子的方向與箭號相同。如此一來,便能得到圖3.6左下方的示意圖。接著,依據另外三個原子(或原子團)的順序,觀察原子排列的方向。若原子排列方向為往右旋轉,分子的立體結構則為R配置;若往左旋轉,分子的立體結構則為S配置。依照此規則,便能定義具有不對稱碳原子的分子立體結構。兩個互為鏡像異構物的分子,由各個分子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物理性質(例如沸點),以及一般的化學反應性質,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差異,這一點易使人誤以為鏡像異構物的化學性質無足輕重,但其實它對生物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附錄「構成生物體的有機化學」所示(第183 頁),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二十種-胺基酸中,有十九種胺基酸皆具有不對稱碳原子,亦即十九種胺基酸皆有鏡像異構物,而生物體只需要兩個鏡像異構物的其中之一,自然界只用鏡像異構物的其中一種胺基酸來合成蛋白質,進行維持生命的活動。由此可知,鏡像異構物掌握了生命活動的關鍵。
立體構形
1. 鏈狀烷類的立體構形
具有C=C雙鍵的化合物(烯類)可能會有順式與反式的幾何異構物(稱為順反異構物)。由於碳和碳以雙鍵鍵結,要旋轉這個鍵結,需有足夠的能量打斷雙鍵的鍵,亦即兩個異構物具有難以跨越的能量障礙(旋轉能障,rotation barrier),因此在室溫下,會保持穩定狀態,兩個異構物不會改變結構,互相變來變去。
但C-C單鍵不一樣,無論怎麼旋轉,也不會影響重疊的電子軌域(鍵結部位),不像幾何異構物一樣擁有能量障礙而難以旋轉結構。換句話說,在室溫下,C-C單鍵能夠任意轉動,可以自由旋轉,但是不同角度的結構,仍有微小的能量差異,所以會產生數種構形異構物※。下文以乙烯為例,說明這個現象。
如圖3.7,從箭頭的方向看乙烷分子,所投影出來的圖稱為紐曼式投影圖。圖中,近處的碳原子以點表示,遠處的碳原子以圓圈表示,由圖可知,與這兩個碳原子鍵結的氫原子,彼此的相對位置有數種可能。其中,較典型的形式包括交錯式與重疊式。在重疊式的狀態下,接於不同碳原子的各個氫原子相距較近,比較擁擠,比交錯式不安定。這種結構差異稱作「立體構形差異」,不同於各種幾何異構物的立體結構(配置)差異。
※非鏡像異構物分為順反異構物與構形異構物。構形異構物可旋轉化學鍵結,使異構物互相轉換;順反異構物則不能旋轉化學鍵結。
將乙烷的兩個氫置換成甲基,即為丁烷,如圖3.8。此立體構形是典型的構形異構物。丁烷的交錯式與重疊式各有兩種構形異構物。當CH3與CH3互相重疊,在三維空間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排斥力,比其他異構物不安定,而大原子團互相重疊,會使C-C單鍵難以旋轉,相較於乙烷,丁烷的構形異構物之間具有較大的能量差,可想而知,若置換後,原子團越來越大,C-C單鍵的旋轉便會越來越受限制,因此即使處於室溫,構形異構物仍可能安定地保持自己的結構,不過這種情況十分少見,一般認為C-C單鍵是可以自由旋轉的。
2. 環己烷的立體構形
立體構形在環狀碳氫化合物的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環己烷是由六個碳原子構成的立體構形異構物,如圖3.9。環己烷維持碳原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可分為椅式和船式兩種構形。
椅式和船式構形,哪一個比較安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請先由圖3.9的箭頭方向,看紐曼式投影圖。椅式構形的所有C-C鍵結皆為交錯式,而船式構形則有些鍵結是重疊式。而且船式構形接於第一與第四個碳原子的兩個氫原子靠得很近(稱作旗杆氫),如圖3.9。這兩個氫原子會產生空間張力(互相排斥),因此船式構形比椅式構形不安定。環己烷分子最安定的構形為椅式構形。
與立體結構(配置)相比,立體構形的異構物之間,能量差十分微小,卻在有機化學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詳見第5 章)。
化學式將元素符號寫成式子,以表示分子的組成。化學式有好幾種寫法,可達到各種目的。下表以乙烷、乙醇、環己烷等化合物為例。
要描述分子的基本結構,必需知道構成分子的元素種類與個數,分子式提供了這些資訊,亦即,分子式可以告訴我們化合物的基本資料。其中,分子各種組成元素的比例特別重要,而實驗式即是元素比例的表示法。例如,乙烷的分子式C2H6,代表一個乙烷分子是由兩個碳原子與六個氫原子所組成,碳和氫的比例是1:3,因此實驗式是CH3。乙醇、環己烷這兩個化合物的分子式與實驗式已列於表3.1,請參考。
另外,乙醇有一個稱為羥基(OH)的官能基。分子的官能基會影響性質,而將官能基寫出來的表示法,稱作示性式,舉例來說,乙醇有兩種示性式的寫法,可表示乙醇的碳氫骨架。若要完整表示分子的結構,則要使用結構式。結構式能夠表示分子的結構,以及各組成原子的鍵結方式。為了明確說明有機化合物的分子結構,有機化合物通常都表示成結構式,但是如果分子過大,結構式會變得很複雜。因此,有些結構式會省略碳原子的C與氫原子的H,僅以線段表示碳原子和碳原子的鍵結,表3.1的結構式(ㄆ)即是此形式加上官能基的表示法。複雜的分子會同時使用結構式和示性式等,來表示分子結構。
E, Z命名法
雙鍵所形成的幾何異構物(立體異構物),可分為順式(Cis)和反式(Trans)兩種(參照第74 頁)。然而,如圖3.1,雙鍵旁的位置都鍵結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團,即無法單純歸類為順式和反式。請看圖3.1右部的化合物,對甲基(H3C)來說,Br(溴原子)是反式,而Cl(氯原子)是順式。用這種表示法,必須指定一個原子或原子團,使人特別注意,再定義它的立體結構。擁有許多雙鍵的化合物立體結構表示法相當複雜,因此IUPAC(國際純粹暨應用化學聯合會)制定「E, Z命名法」,以較簡單的形式為幾何異構物命名。目前一般人仍習慣使用順式與反式等名稱,正式名稱則使用E, Z命名法,然而E, Z命名法是什麼呢?請看圖3.1,我們先將雙鍵的兩側表示成X和Y,以突顯結構的差異,接著為X、Y內的原子與原子團依大小排序。如果原子序較大的原子與原子團在雙鍵的同一側,便命名為Z;在雙鍵的不同側,則命名為E。
決定原子與原子團順序的步驟(序列法則)
依照下列的步驟(1)和(2),即可決定原子與原子團的順序。先看步驟(1)能不能決定順序,若無法決定順序,再利用步驟(2)來決定。
(1) 原子序較大的原子,排在前面。
(2) 若兩個原子的原子序相同,請比較與兩者鍵結的原子,原子
序較大者,排在前面。
參照上述規則,即可排出適當的順序。
根據上述規則,比較圖3.1碳原子C與氫原子H的原子序(C的順序為1,H的順序為2),可得到Cl的順序為2,Br的順序為1。若順序較前面的C和Br位於同一側(如圖3.1左部的化合物)即命名為Z,若位於不同側(如圖3.1右部的化合物)則命名為E。此外,以圖3.2為例,X可以用步驟(1)決定順序;但Y的兩邊都是C,無法馬上看出順序,需使用步驟(2)來判斷,其中一邊的C、兩個H與一個Cl鍵結,另一邊的C、兩個H與一個Br鍵結,必須比較Cl和Br的原子序,以決定順序。因此,如圖3.2 所示,這個化合物的立體結構為Z配置。
立體異構物的各種表現方式
甲烷的結構式如圖3.3 的(ㄅ),然而甲烷分子實際的結構其實是圖3.4的正四面體結構,為了呈現這樣的立體結構,一般用圖3.3的(ㄆ)來表示,稱為楔形表示法,請看圖3.5的詳細說明。這種表示法常用於說明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機制。
R, S命名法
擁有不對稱碳原子的化合物,與它的鏡像化合物互為異構物,亦即互為鏡像異構物,但這兩個立體結構的旋光度是+或-(旋光是指「使光的偏振面旋轉」的性質,使偏振面往右旋轉記為「+」,往左記為「-」),並無固定規律,而是受各鏡像異構物的物理性質影響。與偏振面方向一致的光(偏振光)通過鏡像異構物的分子,會往特定方向旋轉,而旋光度即是旋轉的角度。
若偏振光往右旋轉,則稱此分子具有右旋性,以+表示角度;若偏振光往左旋轉,則稱此分子具有左旋性,以-表示角度。由於鏡像異構物的兩種分子有不同的旋光性質,故亦稱作光學異構物。但是互為光學異構物的分子,立體結構不一定互為鏡像,也就是說,鏡像異構物只是光學異構物的一種。此外,旋光度亦無法用分子的立體結構來推測,如此一來,鏡像異構物該如何命名呢?R, S命名法的誕生,便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圖3.6 可說明R, S命名法。首先,將與不對稱碳原子鍵結的原子(或原子團)排序,排序的方式與E, Z命名法的步驟相同,從原子序最大的原子開始排。把順序排出來便可得到圖3.6右部的表,再將順序最後的原子(此例為氟原子F),轉到遠離眼睛的方向,如圖3.6 的左部,讓眼睛觀看分子的方向與箭號相同。如此一來,便能得到圖3.6左下方的示意圖。接著,依據另外三個原子(或原子團)的順序,觀察原子排列的方向。若原子排列方向為往右旋轉,分子的立體結構則為R配置;若往左旋轉,分子的立體結構則為S配置。依照此規則,便能定義具有不對稱碳原子的分子立體結構。兩個互為鏡像異構物的分子,由各個分子的相互作用所決定的物理性質(例如沸點),以及一般的化學反應性質,基本上不會有太大差異,這一點易使人誤以為鏡像異構物的化學性質無足輕重,但其實它對生物體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如附錄「構成生物體的有機化學」所示(第183 頁),構成生物體蛋白質的二十種-胺基酸中,有十九種胺基酸皆具有不對稱碳原子,亦即十九種胺基酸皆有鏡像異構物,而生物體只需要兩個鏡像異構物的其中之一,自然界只用鏡像異構物的其中一種胺基酸來合成蛋白質,進行維持生命的活動。由此可知,鏡像異構物掌握了生命活動的關鍵。
立體構形
1. 鏈狀烷類的立體構形
具有C=C雙鍵的化合物(烯類)可能會有順式與反式的幾何異構物(稱為順反異構物)。由於碳和碳以雙鍵鍵結,要旋轉這個鍵結,需有足夠的能量打斷雙鍵的鍵,亦即兩個異構物具有難以跨越的能量障礙(旋轉能障,rotation barrier),因此在室溫下,會保持穩定狀態,兩個異構物不會改變結構,互相變來變去。
但C-C單鍵不一樣,無論怎麼旋轉,也不會影響重疊的電子軌域(鍵結部位),不像幾何異構物一樣擁有能量障礙而難以旋轉結構。換句話說,在室溫下,C-C單鍵能夠任意轉動,可以自由旋轉,但是不同角度的結構,仍有微小的能量差異,所以會產生數種構形異構物※。下文以乙烯為例,說明這個現象。
如圖3.7,從箭頭的方向看乙烷分子,所投影出來的圖稱為紐曼式投影圖。圖中,近處的碳原子以點表示,遠處的碳原子以圓圈表示,由圖可知,與這兩個碳原子鍵結的氫原子,彼此的相對位置有數種可能。其中,較典型的形式包括交錯式與重疊式。在重疊式的狀態下,接於不同碳原子的各個氫原子相距較近,比較擁擠,比交錯式不安定。這種結構差異稱作「立體構形差異」,不同於各種幾何異構物的立體結構(配置)差異。
※非鏡像異構物分為順反異構物與構形異構物。構形異構物可旋轉化學鍵結,使異構物互相轉換;順反異構物則不能旋轉化學鍵結。
將乙烷的兩個氫置換成甲基,即為丁烷,如圖3.8。此立體構形是典型的構形異構物。丁烷的交錯式與重疊式各有兩種構形異構物。當CH3與CH3互相重疊,在三維空間中會產生相當大的排斥力,比其他異構物不安定,而大原子團互相重疊,會使C-C單鍵難以旋轉,相較於乙烷,丁烷的構形異構物之間具有較大的能量差,可想而知,若置換後,原子團越來越大,C-C單鍵的旋轉便會越來越受限制,因此即使處於室溫,構形異構物仍可能安定地保持自己的結構,不過這種情況十分少見,一般認為C-C單鍵是可以自由旋轉的。
2. 環己烷的立體構形
立體構形在環狀碳氫化合物的結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環己烷是由六個碳原子構成的立體構形異構物,如圖3.9。環己烷維持碳原子的正四面體結構,可分為椅式和船式兩種構形。
椅式和船式構形,哪一個比較安定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請先由圖3.9的箭頭方向,看紐曼式投影圖。椅式構形的所有C-C鍵結皆為交錯式,而船式構形則有些鍵結是重疊式。而且船式構形接於第一與第四個碳原子的兩個氫原子靠得很近(稱作旗杆氫),如圖3.9。這兩個氫原子會產生空間張力(互相排斥),因此船式構形比椅式構形不安定。環己烷分子最安定的構形為椅式構形。
與立體結構(配置)相比,立體構形的異構物之間,能量差十分微小,卻在有機化學反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詳見第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