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前言

人類的歷史從石器時代開始,經歷了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後,才到了現代。青銅與鐵都是金屬,銅與錫混合後可製成青銅;鐵礦石是鐵的氧化物,還原後可得到金屬鐵,這些都是化學反應,要是沒有化學知識就無法製造出這些東西。
人類從文明早期開始,就已在研究化學知識。中世紀時盛行的鍊金術也是如此。提到鍊金術,可能會讓人想到神秘的魔法,不過認真做研究的鍊金術師會反覆實驗,仔細記錄物質的變化,後來演變成了今日的化學,進而奠定科學的基礎。
經過歷史上許多化學家累積下來的研究成果,最後終於抵達了物質的根源——原子。然而,原子是極其微小的粒子,憑肉眼根本無法看清,人類只能憑空想像原子的樣貌。也就是說,研究原子時,需操控假想的原子進行化學反應,就像在霧中野餐一樣,全都是想像與推論。
人類靠著反覆的實驗所得到的結果,試著從茫然曖昧的狀態中找出線索,累積起相關知識。這就是十九世紀末以前的化學界。
不過在剛進入二十世紀時,化學界出現了劇烈的變動。那時,顛覆了科學界基礎的兩大理論「相對論」與「量子論」陸續誕生。相對論解釋的是宇宙的行為,也就是以無限大的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量子論解釋的是原子、電子等微小粒子的行為,也就是以無限小的世界為研究對象的理論。
隨著量子論的誕生,化學領域中以原子、電子為研究對象的「量子化學」也開始發展。這時候的化學正式進入以“理論”為主的時代。換言之,化學的方法論從一個在沒有理論的狀況下,反覆實驗摸黑前進的學問,轉變成了以理論為基礎設計實驗的學問。
促進這種方法論發展的是1950年代時誕生的「分子軌域理論」,進入1970年代以後,「軌域對稱性理論」誕生。於是,籠罩著化學現象的謎團如太陽下的雲霧般逐漸散去,使本質清楚呈現在人們眼前。
現代化學的發展中,要是沒有量子化學方面的理論支持就難以前進。所有化學理論與化學實驗皆須奠基於量子化學。
本書將以淺顯易懂又有趣的方式介紹量子化學。內容的基本要求是「拿掉數學」,也就是以「沒有數學的量子化學」為目標。雖說如此,翻開本書正文就會發現還是有幾條數學式,特別是在開頭的部分。
不過,這些數學式終究只是「虛有其表的式子」,實際上的計算只包括四則運算。靜下心來看過這些數學式後反而會有種「什麼啊,還蠻簡單的嘛」的感覺。而且,就算跳過這些部分也沒有關係。進入本書後半部分後,就不會看到這些數學式了,只剩下許多圖。這種「用圖思考」的方式,裁示軌道對稱性理論的本質。
如果各位能透過本書,在量子化學的世界中享受理論化學的樂趣,那就太棒了。

2020年4月 齋藤勝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