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幸言中美濃誘發台南大震
--- 下次震災可能出現在湖山水庫附近
  
今年(二O一六)農曆年前小除夕(二月六日),凌晨三時四十六分,南部地區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四的地震,造成一百一十七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的慘劇。
   
該起地震震央雖在高雄市美濃區,災情最慘重的卻在台南市,光是九連棟、十七層的維冠大樓倒塌、躺平,就造成一百一十五人死亡,各地救護人員連續不眠不休搶救了近一個星期才完成。
  
此外,南臺灣還有五百多棟建築倒塌、傾斜或龜裂、冒出泥漿。事後鑑定、檢討,一般將原因歸咎於房屋本身的耐震度(未依建築法規或疑似偷工減料),以及「土壤液化」所導致。
 
早就預測美濃地區將引發大地震
   
作者已經研究地震近三十年,早在八八風災前就明確指出,美濃地區是一個破碎岩石區,絕對不適合興建美濃水庫。特別是乾旱之後再遇到豪雨,這類型的破碎岩石區或其他石灰質地區,最容易誘發大地震。當然如今重提,難免予人「事後諸葛亮」之譏,不過依照筆者的研究、統計,推測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地區會出現大地震,而不是新聞報導認為,兩星期或三個月後,台南地區會出現較大餘震而已;因此覺得有必要完整提出完整論述與觀察心得,讓大家有所警惕,並盡量減少災害與損失。
 
美濃水庫附近有五條斷層
   
高雄美濃地區居民因為政府執意興建美濃水庫而上街頭已經不是新聞,可以說從民國九十二年行政院核准興建後就爭議不斷;民航局氣象站主任氣象員劉昭民就曾直率地點出問題所在,他在「美濃與瑞峰水庫地質問題」記者會中表示:
 
「美濃水庫預定地附近有五條斷層,壩址東方四公里處有一條長二十二公里的六龜斷層,壩址西方一公里處有長二十五公里的月光山斷層和長十公里的枋寮斷層,再往西有長二十公里的旗山斷層,在朝元寺西方兩公里處,有一條長兩公里的伯公坑斷層。」
 
他特別指出,過去四十年間,在美濃水庫預定地附近的方圓五十公里內,已經發生過多次規模6.3及7.3的破壞性地震。「地震和斷層活動有關,而地震又是水庫的最大威脅,且水庫的巨大水壓也容易誘發斷層活動,造成地震。」
經過將近九年的紛擾之後,雖然行政院最後做成「四年內不興建美濃水庫」的決定,但由於南部縣市長期供水匱乏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每到缺水期,興建美濃水庫就會被舊案重提;而已經部份開挖的庫址就好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引爆。
 
就我們居住的環境而言,台灣本來就位在地震帶上,地下的斷層特別多,過去因興建水庫誘發大地震的案例相當多,例如:虎頭埤水庫誘發嘉義、台南、彰化7.1級大地震,烏山頭水庫誘發6.1級地震,以及白河水庫誘發嘉南6.3級大地震等等。
 
個人認為,被迫停工中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在引水隧道開挖及荖濃溪攔河堰施工的同時,早已誘發了近30次的有感地震,造成整個區域原本就破碎的岩盤,土石更加鬆垮,導致2009年八八風災時山崩與土石流橫行,整座獻肚山徹底走山,瞬間摧毀小林村,釀成474人被活埋的慘劇。
 
何以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只進行引水隧道作業,就會誘發連續性地震?關鍵在於: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挖掘隧道,必然會使地下湧泉匯集在隧道內,再從岩層隙縫滲流至地殼下,並快速滲入地幔層上方,讓半軟半硬的地幔由上向下逐漸冷卻,慢慢長出一座岩山或是一堵岩脈,這一座向地殼內倒立的岩山或岩脈,會讓熾熱黏稠而沉重的岩漿,在攪動、流動運行的過程中,輕易產生磨擦、碰撞,以致引發大小不一的地震。
為甚麼興建水庫會誘發地震?
 
也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有些水庫剛施工沒多久就誘發地震,有些水庫已經完工之後才地震?而且水庫誘發的地震大小、損害程度差別甚大?個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地質滲水性的強弱。如果是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質,或岩盤較為破碎區域,因為滲水速度快、滲水量大,若水庫大量的滲水滲入地幔上方時,原本半軟半硬的地幔就會由上向下逐漸冷卻,長出向地殼內凸出的倒立式岩山或岩脈,阻礙了地幔下的岩漿流動,甚至產生磨擦、碰撞,情況嚴重時就會誘發地震。
 
簡單說,水庫大量蓄水後,底部水壓遽增,很容易經由岩石裂縫滲入地幔層上方(特別是破碎地質及石灰岩地形),長出向地殼內凸出的倒立式岩山或岩脈,影響岩漿流動,因而引發地震。
場址效應無法解釋草嶺震度大於美濃
 
今(2016)年農曆小年夜凌晨發生的美濃南台地震,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科學中心發布的資料,其規模為芮氏六點四級,震央在美濃。而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馬國鳳在經過4天的仔細分析後,判定為這起地震為「雙主震地震」。因為第一主震規模約6.4,主震發生約四秒後又出現規模 6.1的地震,震央靠近台南附近的南北向斷層,這就是主震在美濃一帶,而餘震與主要災害卻出現在台南的原因。
 
有些專家認為,這種災害未出現於主震地區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場址效應」:因為震波從美濃傳遞到台南時,震波被放大、週期拉長、震動時間較久,因此震度較大。加上台南部份地區土質鬆軟、液化,以及建築物施工品質不良等,才會導致災害特別嚴重。
   
不過,依照中央氣象局的資料,這次美濃的地震規模為芮氏6.4級,屏東三地門、高雄旗山區與嘉義同為 5級,而距離更遠的雲林草嶺震度反而最大,居然高達6級。至於距離美濃震央最近的沖積平原屏東市、高雄市卻僅4級。
   
如果專家的說法屬實,那麼距離震央75公里的草嶺遠在雲林縣,地處山區,並非土壤較軟的沖積層,震波如何被放大?週期如何被拉長?震動時間何以較久?這是「場址效應」無法解釋的難題。
   
過去宜蘭或花蓮發生地震,台北震度有時反而比震央大,專家學者也說是「場址效應」,即震波從宜、花傳遞到台北時,遇到土壤較軟的沖積層,震波被放大、週期拉長、震動時間較久。但此一說法用在「美濃南台地震」上卻不相符,可見「場址效應」不完全正確。
如果運用「張助馨地震效應」來分析,那麼疑惑將可大白。
 
所謂的「張助馨地震效應」就是:岩漿在攪動的過程中,撞擊到地殼就會發生地震;板塊斷裂或板塊擠壓是地震造成的結果,而非地震的肇因。岩漿浪頭通常是一波一波成群的出現,當第一個岩漿浪頭撞擊地殼時,出現第一個震央,而後面的第二個浪頭會撞擊出第二個震央。第二個岩漿浪頭體積如果更大,其震央震度會大於第一個震央的震度。
如圖所示,一波波運動的岩漿,其面積非常廣闊,有時候超過整個台灣那麼大,甚至更大,也就是說,第一個主震與第二個主震距離三、五十公里是常有的現象。2月6日凌晨,當第一個岩漿浪頭撞擊到美濃溪附近地殼下的障礙物時,引發第一個主震。撞擊的同時,前進的岩漿波濤受到阻礙,跟在後面更大團的岩漿浪頭則被迫往上衝,因此四秒之後,台南永康區域地下的地殼就被撞擊到,於是出現了第二個主震。這就是2月3日南台灣發生雙主震的發生原因。
   
個人認為實情是:高雄美濃與台南永康的震央周邊都有河流,永康附近有鹽水溪與許縣溪,美濃則有美濃溪。而任何溪水都可能滲水至地殼下,使溪流下方的地殼比其他地區厚。也就是說,鹽水溪、許縣溪、美濃溪底下,地幔上方的地殼高低落差較大,形成岩漿流動的障礙物,比較有機會被撞擊到。特別是乾旱之後溪水水量變少,突然降下大雨,滲水量大增,讓溪流下的地殼迅速變厚,而形成新的障礙物,最容易被岩將撞擊引發地震。
 
檢視氣象局發布的高雄每月降雨量就可以發現,2015年9月的總雨量為140.5公釐,10月為25.5公釐,11月為41.0公釐,12月總雨量為27.5公釐;到了2016年1月,總雨量突然增加到179.5公釐。這個雨量資料可以證實突然降下大雨,導致鹽水溪、許縣溪、美濃溪在乾旱三個月後滲水量大增,讓溪流下的地殼迅速變厚,而形成新的障礙物,勢必會誘發地震,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本人早就在部落格與原來要提早出版的書中強調,高雄美濃的地質破碎,斷層多,滲水速度非常快,乾旱後遇到大雨,一定會誘發地震!
										不幸言中美濃誘發台南大震
--- 下次震災可能出現在湖山水庫附近
今年(二O一六)農曆年前小除夕(二月六日),凌晨三時四十六分,南部地區發生芮氏規模六點四的地震,造成一百一十七人死亡,五百多人受傷的慘劇。
該起地震震央雖在高雄市美濃區,災情最慘重的卻在台南市,光是九連棟、十七層的維冠大樓倒塌、躺平,就造成一百一十五人死亡,各地救護人員連續不眠不休搶救了近一個星期才完成。
此外,南臺灣還有五百多棟建築倒塌、傾斜或龜裂、冒出泥漿。事後鑑定、檢討,一般將原因歸咎於房屋本身的耐震度(未依建築法規或疑似偷工減料),以及「土壤液化」所導致。
早就預測美濃地區將引發大地震
作者已經研究地震近三十年,早在八八風災前就明確指出,美濃地區是一個破碎岩石區,絕對不適合興建美濃水庫。特別是乾旱之後再遇到豪雨,這類型的破碎岩石區或其他石灰質地區,最容易誘發大地震。當然如今重提,難免予人「事後諸葛亮」之譏,不過依照筆者的研究、統計,推測未來可能還有其他地區會出現大地震,而不是新聞報導認為,兩星期或三個月後,台南地區會出現較大餘震而已;因此覺得有必要完整提出完整論述與觀察心得,讓大家有所警惕,並盡量減少災害與損失。
美濃水庫附近有五條斷層
高雄美濃地區居民因為政府執意興建美濃水庫而上街頭已經不是新聞,可以說從民國九十二年行政院核准興建後就爭議不斷;民航局氣象站主任氣象員劉昭民就曾直率地點出問題所在,他在「美濃與瑞峰水庫地質問題」記者會中表示:
「美濃水庫預定地附近有五條斷層,壩址東方四公里處有一條長二十二公里的六龜斷層,壩址西方一公里處有長二十五公里的月光山斷層和長十公里的枋寮斷層,再往西有長二十公里的旗山斷層,在朝元寺西方兩公里處,有一條長兩公里的伯公坑斷層。」
他特別指出,過去四十年間,在美濃水庫預定地附近的方圓五十公里內,已經發生過多次規模6.3及7.3的破壞性地震。「地震和斷層活動有關,而地震又是水庫的最大威脅,且水庫的巨大水壓也容易誘發斷層活動,造成地震。」
經過將近九年的紛擾之後,雖然行政院最後做成「四年內不興建美濃水庫」的決定,但由於南部縣市長期供水匱乏問題無法有效解決,每到缺水期,興建美濃水庫就會被舊案重提;而已經部份開挖的庫址就好像一顆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引爆。
就我們居住的環境而言,台灣本來就位在地震帶上,地下的斷層特別多,過去因興建水庫誘發大地震的案例相當多,例如:虎頭埤水庫誘發嘉義、台南、彰化7.1級大地震,烏山頭水庫誘發6.1級地震,以及白河水庫誘發嘉南6.3級大地震等等。
個人認為,被迫停工中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在引水隧道開挖及荖濃溪攔河堰施工的同時,早已誘發了近30次的有感地震,造成整個區域原本就破碎的岩盤,土石更加鬆垮,導致2009年八八風災時山崩與土石流橫行,整座獻肚山徹底走山,瞬間摧毀小林村,釀成474人被活埋的慘劇。
何以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只進行引水隧道作業,就會誘發連續性地震?關鍵在於: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挖掘隧道,必然會使地下湧泉匯集在隧道內,再從岩層隙縫滲流至地殼下,並快速滲入地幔層上方,讓半軟半硬的地幔由上向下逐漸冷卻,慢慢長出一座岩山或是一堵岩脈,這一座向地殼內倒立的岩山或岩脈,會讓熾熱黏稠而沉重的岩漿,在攪動、流動運行的過程中,輕易產生磨擦、碰撞,以致引發大小不一的地震。
為甚麼興建水庫會誘發地震?
也許有人會質疑:為什麼有些水庫剛施工沒多久就誘發地震,有些水庫已經完工之後才地震?而且水庫誘發的地震大小、損害程度差別甚大?個人認為問題的癥結在於地質滲水性的強弱。如果是石灰岩的喀斯特地質,或岩盤較為破碎區域,因為滲水速度快、滲水量大,若水庫大量的滲水滲入地幔上方時,原本半軟半硬的地幔就會由上向下逐漸冷卻,長出向地殼內凸出的倒立式岩山或岩脈,阻礙了地幔下的岩漿流動,甚至產生磨擦、碰撞,情況嚴重時就會誘發地震。
簡單說,水庫大量蓄水後,底部水壓遽增,很容易經由岩石裂縫滲入地幔層上方(特別是破碎地質及石灰岩地形),長出向地殼內凸出的倒立式岩山或岩脈,影響岩漿流動,因而引發地震。
場址效應無法解釋草嶺震度大於美濃
今(2016)年農曆小年夜凌晨發生的美濃南台地震,根據中央氣象局地震科學中心發布的資料,其規模為芮氏六點四級,震央在美濃。而台灣地震科學中心主任馬國鳳在經過4天的仔細分析後,判定為這起地震為「雙主震地震」。因為第一主震規模約6.4,主震發生約四秒後又出現規模 6.1的地震,震央靠近台南附近的南北向斷層,這就是主震在美濃一帶,而餘震與主要災害卻出現在台南的原因。
有些專家認為,這種災害未出現於主震地區的現象就是所謂的「場址效應」:因為震波從美濃傳遞到台南時,震波被放大、週期拉長、震動時間較久,因此震度較大。加上台南部份地區土質鬆軟、液化,以及建築物施工品質不良等,才會導致災害特別嚴重。
不過,依照中央氣象局的資料,這次美濃的地震規模為芮氏6.4級,屏東三地門、高雄旗山區與嘉義同為 5級,而距離更遠的雲林草嶺震度反而最大,居然高達6級。至於距離美濃震央最近的沖積平原屏東市、高雄市卻僅4級。
如果專家的說法屬實,那麼距離震央75公里的草嶺遠在雲林縣,地處山區,並非土壤較軟的沖積層,震波如何被放大?週期如何被拉長?震動時間何以較久?這是「場址效應」無法解釋的難題。
過去宜蘭或花蓮發生地震,台北震度有時反而比震央大,專家學者也說是「場址效應」,即震波從宜、花傳遞到台北時,遇到土壤較軟的沖積層,震波被放大、週期拉長、震動時間較久。但此一說法用在「美濃南台地震」上卻不相符,可見「場址效應」不完全正確。
如果運用「張助馨地震效應」來分析,那麼疑惑將可大白。
所謂的「張助馨地震效應」就是:岩漿在攪動的過程中,撞擊到地殼就會發生地震;板塊斷裂或板塊擠壓是地震造成的結果,而非地震的肇因。岩漿浪頭通常是一波一波成群的出現,當第一個岩漿浪頭撞擊地殼時,出現第一個震央,而後面的第二個浪頭會撞擊出第二個震央。第二個岩漿浪頭體積如果更大,其震央震度會大於第一個震央的震度。
如圖所示,一波波運動的岩漿,其面積非常廣闊,有時候超過整個台灣那麼大,甚至更大,也就是說,第一個主震與第二個主震距離三、五十公里是常有的現象。2月6日凌晨,當第一個岩漿浪頭撞擊到美濃溪附近地殼下的障礙物時,引發第一個主震。撞擊的同時,前進的岩漿波濤受到阻礙,跟在後面更大團的岩漿浪頭則被迫往上衝,因此四秒之後,台南永康區域地下的地殼就被撞擊到,於是出現了第二個主震。這就是2月3日南台灣發生雙主震的發生原因。
個人認為實情是:高雄美濃與台南永康的震央周邊都有河流,永康附近有鹽水溪與許縣溪,美濃則有美濃溪。而任何溪水都可能滲水至地殼下,使溪流下方的地殼比其他地區厚。也就是說,鹽水溪、許縣溪、美濃溪底下,地幔上方的地殼高低落差較大,形成岩漿流動的障礙物,比較有機會被撞擊到。特別是乾旱之後溪水水量變少,突然降下大雨,滲水量大增,讓溪流下的地殼迅速變厚,而形成新的障礙物,最容易被岩將撞擊引發地震。
檢視氣象局發布的高雄每月降雨量就可以發現,2015年9月的總雨量為140.5公釐,10月為25.5公釐,11月為41.0公釐,12月總雨量為27.5公釐;到了2016年1月,總雨量突然增加到179.5公釐。這個雨量資料可以證實突然降下大雨,導致鹽水溪、許縣溪、美濃溪在乾旱三個月後滲水量大增,讓溪流下的地殼迅速變厚,而形成新的障礙物,勢必會誘發地震,只是時間早晚而已。因此本人早就在部落格與原來要提早出版的書中強調,高雄美濃的地質破碎,斷層多,滲水速度非常快,乾旱後遇到大雨,一定會誘發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