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上帝造人有多難?
「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是人類對自身思考後一定會提出的問題。不管是哪類人種,也不管是在什麼時代,無論提出這個問題時人類的知識水準如何,都一定會想到這個問題,並且會以當時的認知水準回答。我們不能準確地知道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問這個問題,但是毫無疑問,都是在人類的科學知識相當有限、崇拜神力的年代,而在這些時代背景下給出的答案自然會充滿神話色彩。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是由女媧造的:北宋《太平御覽》第七十八卷中就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據說女媧造的只是人的「毛坯」,還有其他神靈來幫助,使這些「毛坯」成為真正的人:「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淮南子·說林訓》),也就是黃帝讓人生出陰陽,上駢讓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
無獨有偶,希臘人也認為人是神用泥土捏成的,德國作家古斯塔夫· 索威兹(Gustav Sorwitz)在他所著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中就說:「天和地被創造出來,大海波浪起伏,拍擊海岸。魚兒在水裡嬉戲,鳥兒在空中歌唱。大地上動物成群,但還沒有一個具有靈魂的、能夠主宰周圍世界的高等生物。這時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降生了,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神祇後裔,是大地之母該亞與烏拉諾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兒子。他聰慧而睿智,知道天神的種子蘊藏在泥土中,於是他捧起泥土,用河水蘸濕調和,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樣,捏成人形。為了給予這泥人生命,他從動物的靈魂中攝取了善與惡兩種性格,將它們封進人的胸膛裡。智慧女神雅典娜朝具有一半靈魂的泥人吹起神氣,使它獲得靈性。」
在《聖經》的〈創世紀〉中,神在第六日創造了人:「耶和華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裡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上帝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亞當。」「耶和華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上帝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來。不留一點傷痕,也不疼痛。耶和華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
對於「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也可以有另一種思考:各種生物,包括人,不是誰創造出來的,而是「自來就有,一直這樣」,也就是沒有起始。佛教就是這樣認為,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個世界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只有因果循環。生命也是如此,「一切世間如眾生、諸法等皆無有始」(《佛光大辭典》),所以根本沒有「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
無論是「神造人」,還是佛教的人「自來如此」,都會不自覺地認為物種不變。人的生命短暫,即使人能夠活到一百歲,也不容易察覺到物種的變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老年時吃的蔬菜和年輕時並無不同,老年時從河裡撈出來的魚也和小時候撈的一樣,老年時看見的雞也和小時候看見的雞相同。人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出來的還是人。這自然會使人覺得物種不變。只有繁衍,沒有變化,就像《聖經》所說,人被創造出來就是「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土地,以及地上所爬行的一切昆蟲」。至於人本身,和人管理的魚、鳥、牲畜、昆蟲,好像從來都不會改變。
但我們只要多觀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看看周圍許多的動植物,就會發現牠們不可能是「自來就有」的。例如人們喜愛的金魚,就有一百五十個品種。顏色有紅、橙、紫、藍、墨、銀白、五花等;頭型有虎頭、獅頭、鵝頭、高頭、帽子頭和蛤蟆頭;眼睛有正常眼、龍眼、朝天眼和水泡眼。多數金魚的尾巴還是雙尾,雙尾中每片尾巴的形狀與結構和鯽魚的單尾基本一致,這說明牠是由單尾增加而來。有這些特點的金魚顯然不是「自來就有」存在於自然界,牠們在野外根本不能生存。科學研究表明,金魚起源於中國食用的野生鯽魚。牠首先由黑灰色變為紅黃色,成為「金鯽魚」,然後再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由金鯽魚逐漸變成為各個不同品種的金魚。金魚最初產於中國浙江省,然後傳至世界各地。金魚的例子表明:物種可以變化。
比起人工養殖的動物和植物變異的例子,自然界物種的變化要大得多,這可以從不同時期生物留下的化石看出來,有點像城市的考古發掘。如今的中國就像是一個大工地,人們在開挖地基時,常常會挖掘出古代城市的遺址,越是接近地表的地層,年代越接近,越下面的地層,時代越久遠。比如最上層的是清代的街道遺址,下面是明代的街道遺址,再往下依次是元代、宋代、唐代、隋代、漢代甚至秦代的街道遺址;生物的化石也一樣,越往下的地層,埋藏的生物化石越古老。如果檢查不同地質時期的生物化石,就會發現化石隨著地層的變化而不同,而越古老的地層,生命形式越簡單。
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埋藏在約38億年前的地層中;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出現在16億~21億年前的地層中;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出現在10億年前;複雜的生命形式在約5億年前出現;而人類的最古老的化石只有約200萬年的歷史,說明物種會演化,從簡單變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最後產生了哺乳類動物,其中又產生了靈長類動物,最後才演化為人。既然鯽魚可以變為金魚,狼可以變化出各種狗,野生稻可以變成高產水稻,為什麼複雜的生物就不可以從比較簡單的生物演化而來?
1859年,英國自然史學家查爾斯·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以下簡稱達爾文)根據他在航海期間對大量生物及其變種的觀察,提出了生物演化。在他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達爾文認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少數的共同祖先,經過變異和天擇而來。這個理論闡明了地球上所有生物之間的發展關係,是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基礎。達爾文當時主要是根據各種生物的外形和構造推斷,隨後發現生物在細胞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極高的一致性,有力地支持了他關於生物演化的假說。
如果複雜生物是由簡單的生物演化而來,那麼複雜生物一定帶有簡單生物的一些特點,也就是生物之間有共同性。科學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共同性,而首先被發現的共同性就是細胞構造。
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並不知道細胞的存在。細胞的直徑從一微米到幾十微米,而在30公分的距離(人們觀察物體細節的距離,也是閱讀時距離書或螢幕的距離)上,肉眼的解析度是100微米左右,自然看不見細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會認識到高等動物(如牛、羊、狗、貓、兔等)和人的生理構造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有四肢,都有頭部,頭部都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個鼻孔、一個嘴巴,而且位置安排和人大致相當,也有心、肺、腸、肝、腎等器官;但是人和蝴蝶好像就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和花草樹木更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但到了十七世紀中期,顯微鏡出現,人們才發現原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無論大小、形狀、簡單還是複雜,都是由大小類似的細胞組成,細胞的形狀和功能雖然不同,但基本的結構卻相同。對於真核生物來講,就是都有細胞膜、細胞核、胞器,比如所有的真核細胞都有粒線體,作為細胞的「發電廠」。
人體是由大約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又分為兩百多種類型,例如神經細胞、皮膚細胞、肌肉細胞、肝細胞等。如果上帝(或神仙)用泥坯造人,就必須在吹氣的那一瞬間,讓泥土變出億萬個結構精細、功能各異的細胞。
不僅如此,泥土的成分主要是矽酸鹽,組成泥土的元素主要是氧、矽、鈣、鋁,而組成人體的元素卻主要是氧、碳、氫和氮,這四種元素就占人體重量的96%。上帝要從泥土造人,不僅要用泥土變出細胞,還必須能在吹氣的一瞬間,把矽、鈣、鋁變成碳、氫、氮。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揭示了地球上生物的高度統一性: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用磷脂質組成細胞膜;都用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作為遺傳物質;用同樣四種核苷酸(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組成DNA;用同樣的三連碼為蛋白質中的胺基酸序列編碼;遺傳單位都是基因(為蛋白質編碼的DNA 片段和它的「開關」);使用同樣的 種胺基酸來組成蛋白質,從DNA 的序列到蛋白質中胺基酸的序列都使用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為仲介;都使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作為能量來源,都用葡萄糖作為主要的能量燃料,都使用三羧酸循環作為化學反應的樞紐等,所有這些共同性都符合了達爾文當年的想法,即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出自同一「祖先」,都是或近或遠的親戚。
「我們從哪裡來?」這個問題是人類對自身思考後一定會提出的問題。不管是哪類人種,也不管是在什麼時代,無論提出這個問題時人類的知識水準如何,都一定會想到這個問題,並且會以當時的認知水準回答。我們不能準確地知道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問這個問題,但是毫無疑問,都是在人類的科學知識相當有限、崇拜神力的年代,而在這些時代背景下給出的答案自然會充滿神話色彩。
在中國的傳說中,人是由女媧造的:北宋《太平御覽》第七十八卷中就說:「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據說女媧造的只是人的「毛坯」,還有其他神靈來幫助,使這些「毛坯」成為真正的人:「黃帝生陰陽,上駢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淮南子·說林訓》),也就是黃帝讓人生出陰陽,上駢讓人生出耳目,桑林幫助人生出臂手。
無獨有偶,希臘人也認為人是神用泥土捏成的,德國作家古斯塔夫· 索威兹(Gustav Sorwitz)在他所著的《希臘的神話和傳說》中就說:「天和地被創造出來,大海波浪起伏,拍擊海岸。魚兒在水裡嬉戲,鳥兒在空中歌唱。大地上動物成群,但還沒有一個具有靈魂的、能夠主宰周圍世界的高等生物。這時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降生了,他是被宙斯放逐的古老神祇後裔,是大地之母該亞與烏拉諾斯所生的伊阿佩托斯的兒子。他聰慧而睿智,知道天神的種子蘊藏在泥土中,於是他捧起泥土,用河水蘸濕調和,按照世界的主宰,即天神的模樣,捏成人形。為了給予這泥人生命,他從動物的靈魂中攝取了善與惡兩種性格,將它們封進人的胸膛裡。智慧女神雅典娜朝具有一半靈魂的泥人吹起神氣,使它獲得靈性。」
在《聖經》的〈創世紀〉中,神在第六日創造了人:「耶和華按照自己的形象,用塵土造出了一個人,往他的鼻孔裡吹了一口氣,有了靈,人就活了,能說話,能行走。上帝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亞當。」「耶和華說:『那人獨居不好,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耶和華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上帝取下他的一根肋骨,又把肉合起來。不留一點傷痕,也不疼痛。耶和華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了一個女人。」
對於「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也可以有另一種思考:各種生物,包括人,不是誰創造出來的,而是「自來就有,一直這樣」,也就是沒有起始。佛教就是這樣認為,按照佛教的說法,這個世界沒有起始,也沒有結束,只有因果循環。生命也是如此,「一切世間如眾生、諸法等皆無有始」(《佛光大辭典》),所以根本沒有「我們從哪裡來」的問題。
無論是「神造人」,還是佛教的人「自來如此」,都會不自覺地認為物種不變。人的生命短暫,即使人能夠活到一百歲,也不容易察覺到物種的變化。「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人老年時吃的蔬菜和年輕時並無不同,老年時從河裡撈出來的魚也和小時候撈的一樣,老年時看見的雞也和小時候看見的雞相同。人一代一代地繁衍,生出來的還是人。這自然會使人覺得物種不變。只有繁衍,沒有變化,就像《聖經》所說,人被創造出來就是「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土地,以及地上所爬行的一切昆蟲」。至於人本身,和人管理的魚、鳥、牲畜、昆蟲,好像從來都不會改變。
但我們只要多觀察、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事實並不是如此,看看周圍許多的動植物,就會發現牠們不可能是「自來就有」的。例如人們喜愛的金魚,就有一百五十個品種。顏色有紅、橙、紫、藍、墨、銀白、五花等;頭型有虎頭、獅頭、鵝頭、高頭、帽子頭和蛤蟆頭;眼睛有正常眼、龍眼、朝天眼和水泡眼。多數金魚的尾巴還是雙尾,雙尾中每片尾巴的形狀與結構和鯽魚的單尾基本一致,這說明牠是由單尾增加而來。有這些特點的金魚顯然不是「自來就有」存在於自然界,牠們在野外根本不能生存。科學研究表明,金魚起源於中國食用的野生鯽魚。牠首先由黑灰色變為紅黃色,成為「金鯽魚」,然後再經過不同時期的家養,由金鯽魚逐漸變成為各個不同品種的金魚。金魚最初產於中國浙江省,然後傳至世界各地。金魚的例子表明:物種可以變化。
比起人工養殖的動物和植物變異的例子,自然界物種的變化要大得多,這可以從不同時期生物留下的化石看出來,有點像城市的考古發掘。如今的中國就像是一個大工地,人們在開挖地基時,常常會挖掘出古代城市的遺址,越是接近地表的地層,年代越接近,越下面的地層,時代越久遠。比如最上層的是清代的街道遺址,下面是明代的街道遺址,再往下依次是元代、宋代、唐代、隋代、漢代甚至秦代的街道遺址;生物的化石也一樣,越往下的地層,埋藏的生物化石越古老。如果檢查不同地質時期的生物化石,就會發現化石隨著地層的變化而不同,而越古老的地層,生命形式越簡單。
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埋藏在約38億年前的地層中;單細胞的真核生物(具有細胞核的生物)出現在16億~21億年前的地層中;簡單的多細胞生物出現在10億年前;複雜的生命形式在約5億年前出現;而人類的最古老的化石只有約200萬年的歷史,說明物種會演化,從簡單變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最後產生了哺乳類動物,其中又產生了靈長類動物,最後才演化為人。既然鯽魚可以變為金魚,狼可以變化出各種狗,野生稻可以變成高產水稻,為什麼複雜的生物就不可以從比較簡單的生物演化而來?
1859年,英國自然史學家查爾斯· 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以下簡稱達爾文)根據他在航海期間對大量生物及其變種的觀察,提出了生物演化。在他的《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中,達爾文認為地球上的生物是由少數的共同祖先,經過變異和天擇而來。這個理論闡明了地球上所有生物之間的發展關係,是理解生物多樣性的基礎。達爾文當時主要是根據各種生物的外形和構造推斷,隨後發現生物在細胞結構和分子生物學上極高的一致性,有力地支持了他關於生物演化的假說。
如果複雜生物是由簡單的生物演化而來,那麼複雜生物一定帶有簡單生物的一些特點,也就是生物之間有共同性。科學研究表明,地球上的生物有共同性,而首先被發現的共同性就是細胞構造。
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並不知道細胞的存在。細胞的直徑從一微米到幾十微米,而在30公分的距離(人們觀察物體細節的距離,也是閱讀時距離書或螢幕的距離)上,肉眼的解析度是100微米左右,自然看不見細胞。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也會認識到高等動物(如牛、羊、狗、貓、兔等)和人的生理構造有相似之處,比如都有四肢,都有頭部,頭部都有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兩個鼻孔、一個嘴巴,而且位置安排和人大致相當,也有心、肺、腸、肝、腎等器官;但是人和蝴蝶好像就沒有什麼共同之處,和花草樹木更是完全不同的生物。但到了十七世紀中期,顯微鏡出現,人們才發現原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無論大小、形狀、簡單還是複雜,都是由大小類似的細胞組成,細胞的形狀和功能雖然不同,但基本的結構卻相同。對於真核生物來講,就是都有細胞膜、細胞核、胞器,比如所有的真核細胞都有粒線體,作為細胞的「發電廠」。
人體是由大約六十兆個細胞組成的,這些細胞又分為兩百多種類型,例如神經細胞、皮膚細胞、肌肉細胞、肝細胞等。如果上帝(或神仙)用泥坯造人,就必須在吹氣的那一瞬間,讓泥土變出億萬個結構精細、功能各異的細胞。
不僅如此,泥土的成分主要是矽酸鹽,組成泥土的元素主要是氧、矽、鈣、鋁,而組成人體的元素卻主要是氧、碳、氫和氮,這四種元素就占人體重量的96%。上帝要從泥土造人,不僅要用泥土變出細胞,還必須能在吹氣的一瞬間,把矽、鈣、鋁變成碳、氫、氮。
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揭示了地球上生物的高度統一性: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用磷脂質組成細胞膜;都用去氧核醣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作為遺傳物質;用同樣四種核苷酸(腺嘌呤、鳥嘌呤、胸腺嘧啶和胞嘧啶)組成DNA;用同樣的三連碼為蛋白質中的胺基酸序列編碼;遺傳單位都是基因(為蛋白質編碼的DNA 片段和它的「開關」);使用同樣的 種胺基酸來組成蛋白質,從DNA 的序列到蛋白質中胺基酸的序列都使用m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為仲介;都使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作為能量來源,都用葡萄糖作為主要的能量燃料,都使用三羧酸循環作為化學反應的樞紐等,所有這些共同性都符合了達爾文當年的想法,即地球上所有生物都出自同一「祖先」,都是或近或遠的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