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神奇的外泌體

79特價277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一章 未來醫學的新希望-外泌體

第一節 小囊泡大學問

外泌體(Exosomes)近年成為國內外醫療產業的焦點,由於它具有比傳統幹細胞更多的優勢,使它成為未來醫療科技的新主流,從癌症、神經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多項疾病檢測治療到成為中西藥的載體、保健食品、護膚保養品,外泌體都能達到相當成效,隨著更多資金和人力投入的研發,儼然成為未來醫學的新希望。

外泌體的定義
這個主導未來醫藥產業的新成份―外泌體,對一般大眾尚屬陌生,到底什麼是外泌體呢?外泌體是由細胞內多囊體(multivesicular body,MVB) 與細胞膜融合後,釋放到細胞外基質中的一種直徑約30-150奈米的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簡單說,外泌體是屬於一種包含複雜的去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DNA)、訊號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 mRNAs)、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 Ribonucleic acid ,miRNAs)、熱休克蛋白90(Heat shock protein 90,HSP90) 和熱休克蛋70(HSP70)等以及蛋白質的小囊泡,可作為訊號分子的載體,促進蛋白質、脂質、mRNA、miRNAs和DNA的傳輸與疾病的發展,參與生理和病理過程的訊號傳遞,外泌體組成的成份和功能決定於分泌的細胞種類,可以反應當時個人生理病理狀態和細胞的微環境(microenvironment)影響。
外泌體是科學家在研究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轉變成熟紅細胞過程時發現,經過多年研究後,學者又發現除了網織紅細胞以外,T細胞、B細胞、血小板、樹突細胞(Dendritic Cell,DC)、肥大細胞(mast cell)、血細胞及上皮細胞、腫瘤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都可分泌外泌體,被分泌出的外泌體會進入人體血液、唾液、尿液、腦脊髓液及乳汁等體液中,透過循環系統到達其他細胞與組織,產生遠端調控作用。
外泌體的具體形成機制,目前不是十分清楚,但有研究學者認為,不同類型的細胞形成外泌體的過程可能大同小異。細胞通過內吞作用(Endocytosis),產生了小囊泡,小囊泡融合形成早期核內體(early endosome),並逐漸變為晚期核內體(late endosome),隨著胞質內miRNA、酶(Enzyme)分子、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等一些物質的進入,晚期核內體會產生很多小囊泡(intraluminal vesicles,ILVs),並逐漸演變成多泡體,當這些小囊泡被釋放到細胞外,便形成外泌體。

外泌體的組成
外泌體由蛋白質、核酸、脂質組成,科學家從286項研究發現外泌體含有41860種蛋白質、2838種microRNA、3408種mRNA,常見的細胞質蛋白是Rabs蛋白,屬於鳥苷三磷酸(Guanosine triphosphate)家族的一種,可以調節外泌體膜與受體細胞的融合。

蛋白質有以下幾類:
(1)與生物發生機制有關:例如:膜蛋白和Rab蛋白,可促進多囊體與細胞膜的融合及外泌體的釋放;Tsg-101及附屬蛋白質Alix參與內體蛋白分選轉運裝置(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 ,ESCRT)過程,促進內體膜的凹陷。
(2)含有參與抗原呈遞的蛋白質,如:分化簇1(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1,CD1)、第一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Ⅰ,MHC-Ⅰ)、和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Ⅱ,MHCⅡ),在免疫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MHCⅠ還參與向T細胞呈遞抗原的生理過程。外泌體表面存在熱休克蛋白,如HSP70和HSP90,促進了抗原肽與MHCⅠ及MHCⅡ的結合。
(3)含有信號轉導蛋白:如G蛋白和蛋白激酶。
(4)含有蛋白水解酶,顯示外泌體能夠促進細胞轉移。
(5)含有細胞質微管蛋白、肌動蛋白和肌動蛋白結合蛋白,目前未發現外泌體含有與內質網、高爾基體(Golgi apparatus)和細胞核相關的蛋白質。
(6)特定腫瘤細胞分泌特定的蛋白質:例如: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分泌的外泌體富含特定蛋白質可成為診斷標誌物,包含:KIT、CD34、ANO1、PROM1、PRKCQ、ENG。

核酸

外泌體含有大量核苷酸,目前已經發現DNA、RNA、miRNA及非編碼核糖核酸(non-coding RNA,ncRNA)等。特性如下:
(1) 在外泌體中mRNA為功能性RNA,可傳輸到目標細胞後可以被轉化成蛋白質外泌體中的miRNA,如let-7、miR-1、miR-15、miR-16、miR-151和miR-375在血管新生、胞吐作用(Exocytosis)、腫瘤發生等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2)外泌體富含腫瘤轉移有關的miRNA,如:來自於乳腺癌細胞系的人類正常乳腺細胞10A(Michigan Cancer Foundation10A,MCF-10A)和轉移性乳腺癌細胞MDA-MB-231 (MD Anderson-Metastatic Breast-231)的外泌體富含miRNA-105,可減少內皮細胞中ZO-1基因的表達,促進乳腺癌向肺和腦的轉移機率。
(3)外泌體中的miR-21和miR-29a可作為配體與免疫細胞受體(Toll-like receptors)結合啟動免疫細胞。
(4)外泌體miRNA可作為生物標誌物輔助疾病的臨床診斷。例如:let-7a、miR-1229、miR-1246、miR-150、miR-21、miR-223和miR-23a可作為診斷結腸直腸癌的生物標誌物、miR-21和miR-181a-5p可以判別甲狀腺乳頭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及濾泡性甲狀腺癌(Follicular Carcinoma);miR-1290和miR-375可用作診斷前列腺癌預後的生物標誌物。

脂質
外泌體脂質成分包括:鞘磷脂(Sphingomyelin)、膽固醇、神經節苷脂GM3 (ganglioside)、飽和脂肪酸、磷脂醯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和神經醯胺。與其它來源細胞的細胞膜比較,外泌體膜表面的磷脂醯膽鹼(Phosphatidylcholine)和二醯基甘油(diacylglycerol)含量降低,但表面富含磷脂醯絲氨酸,有利於受體細胞內化,在生物功能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醫藥保健新契機 應用層面廣
外泌體的廣為應用是近10年來的醫學新契機,學者發現外泌體在很多生理病理上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主要集中在腫瘤轉移、腫瘤免疫、診斷、心血管、幹細胞方面、組織損傷的修復、神經退化性疾病、腦與脊髓創傷、中風、學習障礙、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心肌梗塞、肌肉萎縮症等疾病。外泌體的內含物通常可反應來源組織的疾病狀態,研究人員發現腫瘤來源的外泌體包含眾多能夠引發腫瘤轉移的因子,透過外泌體表面所含蛋白抗原(proteantigen)的分析,未來將是監測疾病發生、演變以及確定治療方法的主要途經。
幹細胞療法曾掀起熱潮,但外泌體的特性與優勢讓專家學者更看好它勝於幹細胞,主要是它具有抗發炎、好保存、分子小、與其它細胞相容的多種優點,使得國內外醫學專家紛紛投入外泌體的研究與商品開發。除此之外,外泌體並可應用於護膚品與保健食品,是未來不可忽視的商機。由於外泌體具有良好的再生與修復效果,不僅在臨床上用於燒傷、皮膚潰瘍、創傷等受損皮膚的修復治療,並且在改善膚質、修復衰老皮膚等也有功效。
研究發現,外泌體參與皮膚生理及病理的過程,調節皮膚微環境中促炎細胞因子分泌,促進皮膚缺損處血管新生及膠原蛋白沉積,以及調節皮膚纖維細胞增殖分化,促進創傷的癒合、抑制疤痕的形成等,應用於護膚美容產品上,將是愛美女士的福音;而外泌體保健食品,更被視為是市場上耀眼的明日之星,從醫藥保健到美容護膚,可以預期外泌體將對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與巨大貢獻。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