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一粒細胞見世界(2023新版)

79特價3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7章 當精子遇上卵子

一切只為了游向卵子
婦女每次月經週期中,都會有一顆卵細胞,自兩個卵巢之一蹦出,這兩個卵巢交替工作著。在鄰近卵巢處,則有輸卵管,或稱子宮管的開口,邊緣有手指狀的構造輕拂著,將卵細胞撥入輸卵管中。
此時期的卵已發育完全,大小是一般細胞的一千倍,配備了所有的胞器,以及來自母方的半套染色體。但與一般誤解不同的是,此時卵細胞內仍有四十六條(二十三對)染色體,要待與精子結合後,才會展開第二次減數分裂。
巨大的卵細胞並非獨自走完輸卵管內的旅程,大約有數千個小細胞,堆積如小山丘般,團團包圍著卵,一路伴隨護送著卵。從這些「卵丘細胞」(cumulus cell)或卵細胞中,會分泌出一些特殊的分子,擴散在輸卵管內的液體中,以吸引可能出現的精子。
輸卵管壁上的細胞則長著毛髮般的纖毛,很規律的前後擺動,卵細胞就順著纖毛的波動,在卵丘細胞的簇擁下,以訊息分子(或暱稱為「香水分子」)為前導,安穩的由輸卵管滑向子宮,整個過程耗時四天。
如果此時有精子進入婦女的生殖管道,便會嗅到香水的味道,而奮力拍動尾巴,逆流而上,朝著卵細胞邁進。精子不像卵那般巨大,事實上如果不將精子的尾巴計算在內的話,它將是人類細胞中最小的——如果將精子放大至細胞客廳的尺寸來看,它的尾巴約為客廳長度的五倍,但頭部卻只有一張椅子那麼大。
精子的基因平常並不會表現(除非它能幸運的使卵受精),因此精子中沒有mRNA,沒有可讀mRNA的核糖體,沒有使蛋白質適當摺合的內質網,也沒有負責蛋白質外送的高基氏體。整個精子細胞的設計,都只為了「行動」,它唯一的目標,就是游向卵,以傳送一組暫時休止的基因。
為了要達成目標,這些精子必須競跑一段比自己體長(包括尾巴在內)還長數千倍的距離,這可是要耗費相當多能量的!因此,一個精子細胞內必然含有的、而且數量很多的,就是供給細胞能量(ATP)的粒線體;所有的粒線體都整齊緊密的包裹在尾巴基部,使它們能距離微管最近,而能有效供給能量。
這條有如長鞭般的尾巴,是證明人類精子演化自單細胞原生動物最鮮明的證據。此外,精子內的微管排列方式,也和所有纖毛及鞭毛內的微管排列方式相同——中央有兩根分離的微管,外圈環繞著九根「微管二聯體」。這種「9+2」的排列,存在於所有具毛狀突起的生物體內,從細菌到人類,甚至到植物的精子。如果此時還有人不相信所有地球上的生物,都依循相同的結構與方法來運作的話,這「9+2」的微管排列,是另一個強力的證據。
然而,精子內的動力蛋白若不幸帶有遺傳缺陷,將可能造成男性的不育症。例如卡特金納症候群(Kartagener's syndrome),即肇因於馬達分子缺少了自ATP萃取能量的那一部位,沒有能量來源的馬達分子將無法產生收縮、使微管滑動,導致精子無法游動。
由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纖毛運動,像呼吸道纖毛將塵埃及化學物質排出肺部的運動,也需要馬達分子的參與,因此病人常伴隨有慢性支氣管炎及習慣性的鼻竇感染。在分子與細胞生物學尚未發達的年代,醫生大概很難想像不育症與鼻竇炎,兩件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毛病,是同一因素所造成。

在輸卵管相會
這支龐大的精子艦隊,浩浩蕩蕩在香水分子的誘導下,奮力自陰道穿過子宮頸,進入子宮,又從子宮的另一頭游向輸卵管。每一場遠征開始時,大約有三十億到五十億的精子參加,但婦女的生殖道卻不是很友善的環境,大部分的精子都死在半途。然而,精子若沒有經歷這數小時惡劣環境的考驗,將無法使卵受精,因為在精子細胞外,還包裹了一層由醣類及蛋白質構成的膜。若要使卵受精,必須先除去此膜,而子宮或輸卵管內的酵素顯然提供了這項服務。
如果卵在排出卵巢之後,一直未能受精,只會有十到十五小時的壽命。但精子在射精之後,卻可存活四十八小時,因此想要懷孕的話,最佳的時機將是排卵前四十八小時,到排卵後十到十五小時之間。未能受精的卵,最後會被在輸卵管裡來回巡邏的巨噬細胞所吞食,這隻怪獸還會毫不客氣,大啖那些還沒機會「一親芳澤」即已喪命的精子呢!
通常精子與卵的相逢地點是在輸卵管附近,而能抵達終點的精子大概只剩數百隻。精子的高死亡率是一般男性不育的基本原因,如果男性在每次射精時,產生的精子太少的話,最後將沒有足夠的精子可支撐到與卵相逢的時候,也無法執行後續的步驟。

用化學彈頭炮轟
第一個遇見卵的精子,並不見得能使卵受精,因為還得先移除包裹在卵外、堆疊如山丘般的卵丘細胞。
在每一個精子的頭頂,都攜帶了一枚化學彈頭,稱為「頂體」(acrosome)。一旦遇見卵,精子就引爆釋出化學彈頭中的酵素,分解卵丘細胞之間的膠著物。愈多精子參與炮轟的行動,就可有愈多的酵素釋出,最後終於使卵丘細胞散開,裸露出卵來。此時,原本擺動的精子尾巴則傾向一邊,以更強更猛的力量拍打著,而精子的細胞膜也進一步產生了某些尚不是很清楚的變化。
然而現在談受精仍嫌太早,精子還必須穿過包在卵外的第二層保護膜——膠質的「透明帶」(zona pellucida),以及通過膜下數千種「識別因子」(recognition factor)的測試。識別因子是一種如同受體的分子,具有只與某特定形狀的分子結合的專一性,可防止非我族類的精子使卵受精;而卵識別因子所尋覓的結合伴侶,即位於同種生物的精子表面。這種演化遺跡,使從前仍處於體外受精時期的人類始祖,以及現今許多生活於廣袤大海中的生物,只給予同種生物的精子受精的機會,避免虛擲寶貴的卵於茫茫大海中。
如果精子表面的蛋白,能與卵的識別因子完美契合,則彷若以正確的鑰匙開啟門鎖,獲得進入透明帶的許可證,並使兩者的細胞膜互相融合。在這步驟中,同樣需要雙方受體的參與。融合後的精子將停止泳動,任由卵的收縮纖維,將精子的內部結構整個吸入,只留下部分空殼在卵外,頗像剛蛻下的蛇皮。然而,受精過程並非到此為止,攜帶著父方染色體的精子需要再靜候一天,因為卵還有更重要的工作得先完成。

注入一股電流
卵此時的首要工作,是儘速關閉為精子而開的門,倘若不慎讓第二個精子進入的話,多出來的一套染色體將使卵陷入致命的迷惑中,並走向死亡之途。
為了防止這樣的事件發生,一旦第一個精子進入之後,卵馬上打開鈣離子通道,讓鈣離子迅速湧入細胞質,使原本帶負電的細胞膜轉為帶正電,從而產生一股靜電斥離其他精子。
這股電流同時啟動了卵的發育程式,使卵開始進行細胞分裂。在這過程中,並不一定需要精子的參與,細胞學家很早就學會了讓卵在未受精的情況下展開分裂。這類實驗較常使用其他動物的卵細胞,尤其是海膽卵,科學家可輕易動些手腳,就使母海膽同時產下數千個卵。然後加入少量的氯化鉀至試管中,卵就因電荷和酸鹼值的改變,而啟動發育程式。在短短數分鐘內,培養皿中的卵都宛如已受精般開始分裂,由一個細胞變為兩個細胞,兩個細胞變為四個細胞……。
在前幾回的細胞分裂中,分裂所需的裝備和指令,都完全可以mRNA的形式等待著。只要「受精」的電訊傳入,細胞便開始轉譯出蛋白質。無論是哪種機制,可以斷定的是:卵完全自備了初期分裂的指令,無需精子的協助。
然而,電荷所扮演的第一項功能——驅離其他精子,效果非常短暫,但也足以使卵在這短短數秒間,建立起更持久的屏障:卵會釋出一種類似樹脂的物質至透明帶中,使原本膠狀的透明帶,變得強固而難以穿透。

進入子宮前的準備工作
不過,此時來自精子和卵的遺傳物質,仍需等待結合的時機,因為此時精子雖具有來自父方的二十三條染色體,但卵卻尚未完成減數分裂,仍有四十六條染色體,是受精所需染色體數的一倍。
因此,當精子耐心在卵膜旁等待時,卵細胞則趕忙將染色體分配到兩個新核中,然後卵以不均等的方式分裂,將兩個新核分別送至一個非常小的細胞,和一個巨大的細胞中。小細胞最後會分解,而巨大細胞則保存了大部分的資源,以做為未來發育的資產。
在卵忙碌的當頭,原本位在精子頭部的染色體,也由緻密壓縮的狀態(和細胞分裂時,濃縮染色體的情形一樣),膨脹成原本體積的數倍。至於精子的尾部,則在這時開始逐漸解體。
生物學家原本以為精核與卵核內各有的二十三條染色體,此時終於可以結合形成正常人類細胞所具備的四十六條染色體。然而近來新的研究卻發現,精核與卵核並未馬上奔向對方,而是各自先行複製染色體,最後兩個各帶有四十六條染色體的細胞核,才在卵的細胞骨架及其他馬達分子的牽引下,逐步靠近。隨後兩方的核膜瓦解,所有的九十二條染色體都排列在同一平面(赤道板)上。就像有絲分裂一般,複製染色體自中節處斷裂,微管拉著染色體分向細胞的兩極走,而後在細胞的中央形成了一肌動蛋白環帶,將細胞膜從中束緊捏開,形成兩個遺傳物質相等的細胞,每一個都承襲了來自父親的單套染色體,和來自母親的單套染色體。
如果從精子進入卵的那一剎那開始算起,到此時真正建立具備新遺傳潛力的細胞,全程共耗時三十小時。胚體在接下來的數天,會繼續緩慢悠閒的邁向子宮,並且有許多準備工作得在真正的胚胎形成之前,著手完成。
第二天,由受精卵分裂而成的兩個細胞,繼續分裂成四個完全相等的細胞,再由四個細胞變成八個相等的細胞。由於胚體仍禁錮在堅固的透明帶中,無法進食與成長,因此每回的細胞分裂,都將細胞的體積切為一半;細胞都把大部分儲存的養分,轉換為分裂所需的新胞器和DNA。此時期的胚體又稱為「桑椹胚」(morula),因為胚體的外形就像桑椹的果實一般。

桑椹胚緻密期
在桑椹胚的八細胞時期,也正面臨一個新紀元的轉變。在此之前,細胞不具任何活性,它們的基因也從未有發布指令的機會,所有的發育大計,都是由早已存在卵中的酵素及mRNA所主控,在受精後的前三回細胞分裂中,引導所有程序的進展。
直到受精後第三天,胚體發展至桑椹胚時,這全新的基因組合才開始展現出一個新的遺傳實體,胎兒開始掌控自己的命運。然而不幸也是在同一時期,許多桑椹胚因表現了毀滅性的遺傳缺陷,而提早結束生命。根據專家的估計,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受精卵,夭折於此一時期。
這些剛甦醒的基因,在接下重責大任後的首要工作,是引導協調各具獨立生命的細胞,組成一個超乎任何細胞之上的巨大結構,一個基本的細胞社會,一種很簡單的生物組織。如果利用顯微鏡觀察,原本清楚可見四個細胞在上、四個細胞在下的胚體,開始彼此緊密的癒合在一起,像是大而多瘤的桑椹,胚胎學家稱這種現象為「緻密化」(compaction),這是由於細胞膜上一種新合成的受體分子,會與相鄰細胞上的同種受體分子結合。隨著愈來愈多的受體分子安裝在細胞膜上,細胞間黏合的區域也逐漸增加,將細胞互相拉進,最後形成緻密的桑椹形。
到了胚體進行第四次細胞分裂時,新生的細胞首度顯現不同的特性,開始追尋各自的前途。這真是一個創世紀的突破,試想如果胚體細胞無法選擇不同的發展方向,那麼將沒有所謂的發育可言,更不會有多細胞生物的存在。若細胞一直持續不斷分裂、且維持相同的形態和功能,則只會產生一團形狀不定的同質組織。事實上,這團細胞也不可能長得太大,因為細胞一旦被其他細胞包圍住,就等於切斷了氧的來源,將窒息而死。這就是為什麼人體內的細胞始終與氧的來源(微血管),保持僅有少數幾層細胞的原因。
這些同質細胞是如何產生相異性的?又是如何得知自己該表現何種特質呢?為什麼皮膚細胞不會分泌消化液?為什麼眼睛細胞不會到處亂爬、吞噬入侵細菌?人體內的每個細胞配備了一模一樣的基因組,但每個細胞都只表現整個基因組的極小部分,顯然在發育的過程中,人體的六十兆個細胞都接受了高度特化的任務,而放棄了其餘的生物潛能。到底這是如何發生的?大部分的生物學家都一致認為,這正是現代生物學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而我們已有一些初步的瞭解。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