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蝸牛——帶著卵囊去旅行
雲卷雲舒,潮起潮落。潮汐和洋流傳遞著海洋的能量,也帶來了遠方的禮物。
2021年3月,我們在海南陵水開展潮間帶調查期間,在海灘上發現了大量藍紫色的海蝸牛(Janthina janthina)和長海蝸牛(Janthina globosa),以及藍色的銀幣水母和帆水母,偶爾還有具有「毒王」之稱的僧帽水母。這些「藍色系漂浮生物」是隨著洋流漂到附近並被大浪卷到海灘上而擱淺的。事實上,在往年的相近月分裡(1~4月),我們在海南的三亞、瓊海、儋州、萬寧等地的海灘邊也發現了不少擱淺的海蝸牛和長海蝸牛。
海蝸牛俗稱「紫螺」,是一類生活在世界溫暖海域的浮游性貝類的統稱。根據化石記錄表明,海蝸牛是由梯螺科(Epitoniidae)的物種演化而來。廣義的海蝸牛家族包括海蝸牛屬(Janthina)和Recluzia屬的種類,現生種共7種;狹義的海蝸牛家族僅指海蝸牛屬的種類,現生種共5種,在我國分佈有4種,其中較廣泛分佈的是海蝸牛和長海蝸牛。
海蝸牛絕對是軟體動物裡的另類,牠們堪稱「全球旅行家」。大多數海蝸牛的軟體動物親戚們都是「井底之蛙」,牠們的成體或帶著貝殼穴居在洞裡,或附著在石頭上再也不挪窩,或僅在一個小區域內移動。但海蝸牛不同,牠們懷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憧憬,跟著洋流漂在海面到處旅行。為了順利達成旅行計畫,海蝸牛掌握了幾項生存法寶。
泡泡浮囊
雖然海洋深不可測,生態位數不勝數,但有不少海洋生物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到達海面,牠們有各自的辦法。比如海蛇依靠特化的扁平的尾部移動,因為牠們是靠肺呼吸的變溫動物,需要時常浮到海面換氣,同時曬太陽和喝雨水;海龜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裡,但牠們也是靠肺呼吸,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借助特化成船槳狀的四肢浮到海面換氣;而許多魚類依靠調整體內魚鰾的體積和游泳而上浮。但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需要遊動而消耗能量,而且只能相對短暫地停留在海面上。為了適應終生的海面漂浮生活,海蝸牛有一件一勞永逸的裝備——由數百個小氣囊構成的泡泡浮囊。
海蝸牛的腹足是一臺神奇的泡泡製造機,生活狀態下,牠們的殼口朝向海面,腹足的前端露出水面,不斷伸縮運動兜取空氣,腹足上的腺體隨即分泌黏液,將兜取的空氣包裹成小氣囊,而黏液遇到海水即硬化,製造一個小氣囊的時間不足一分鐘。緊接著就進入下個一小氣囊的製造,通常海蝸牛會一口氣製造幾十個小氣囊,才會停下來休息片刻,直到製造出足夠多的小氣囊。這些小氣囊在製造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被擠壓和粘連,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彈性且有足夠浮力的泡泡浮囊,海蝸牛依靠牠能夠輕易漂浮在海面上,只要固定住浮囊即可,無需額外的運動,是真正一勞永逸的「躺平大師」。
有了泡泡浮囊,海蝸牛的繁殖自然也是在海面漂浮時完成的。海蝸牛雌雄同體,牠們在不同生長階段會轉化性別,通常雄性生殖系統先成熟,而在個體大小上,則體現為雄性個體最小、不育個體次之、雌性個體最大的特點。由於雄性海蝸牛不具有陰莖,雄性和雌性海蝸牛並不直接交配,雄性海蝸牛是通過釋放大型的游泳精子完成受精。與此同時,雌性海蝸牛會生產大量的紫色卵囊,並分泌黏液且將這些卵囊依次黏到浮囊下方,形成規模可觀的卵囊群,跟著母體一起漂浮。因此,被海浪打到海灘上的海蝸牛裡,有時也能看到浮囊下黏著密密麻麻卵囊的個體。
變形計
為了適應海面漂浮生活,除了泡泡浮囊,海蝸牛還上演了一系列「變形計」。首先,與許多軟體動物擁有厚重的自我保護的貝殼不同,牠的貝殼變得非常脆薄,盡可能減輕重量,更易漂浮;其次,海蝸牛貝殼呈藍紫色,在藍色的海洋裡,偏藍的殼體顏色能夠很好地融入環境,從而隱藏自己。更有意思的是,靠近螺口一側的貝殼腹面顏色更深,而殼背面的顏色偏白,這樣無論是從天上往下看,還是從海裡往上看,海蝸牛都能與環境完美地融為一體,從而起到「隱身」的作用,其實許多魚也是類似的策略,背部顏色深,腹部則偏白;第三,沒有口蓋(厴)。許多腹足類軟體動物具有口蓋,類似「門」的作用,當牠們遇到危險時,就會把身體縮進貝殼裡,同時用口蓋封住殼口,起到「關門」的效果,此外,口蓋閉合還能夠減少水分流失。但海蝸牛不需要口蓋,一方面牠們為了漂浮必須始終固定住浮囊,這就導致牠們的頭部和腹足的一部分必須露在貝殼外,無法「關門」;另一方面,牠們脆薄的貝殼不堪一擊,一旦遇到捕食者,此時即使有口蓋也於事無補,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海蝸牛徹底把口蓋丟掉了。
守株待兔
海蝸牛沒有游泳能力,只能靠浮囊隨波逐流,因此牠們只能「守株待兔」,碰到什麼就吃什麼。不過牠們的食物還是有主食和零食之分。海蝸牛的主要食物是銀幣水母、帆水母和僧帽水母,因為這些水母和海蝸牛一樣,都是始終漂浮在海面隨波逐流的藍色系生物,數量巨大,被海蝸牛遇到並捕食的機率最高。在海灘邊擱淺的海蝸牛裡,我們時常能找到正在捕食銀幣水母或者帆水母的個體。此外,一些小型生物會隨機出現在周圍的海面,對於這些零食牠們也是來者不拒,依靠位於吻部前端的兩大片密密麻麻的齒舌從獵物上刮取組織,大快朵頤。這些零食包括浮游的昆蟲、附著漂浮的茗荷等,甚至是海蝸牛同類,偶爾牠們也自相殘殺。我們在陵水採集的長海蝸牛樣品裡發現了一隻罕見的正在吃幼魚的個體,幼魚身體的大半部分已經被兩片齒舌「絞肉機」裹挾著捲進了食道,僅剩瞪大了眼睛的魚頭和一小段魚尾露在外面。
雖然海蝸牛有強大的齒舌「絞肉機」,但牠的食物們也並非都是弱者,比如擁有劇毒的僧帽水母,以及我們觀察到的這只被捕捉的魚,當牠們被海蝸牛的齒舌刮取組織甚至包裹時,怎麼可能坐以待斃呢?原來,海蝸牛還有一件秘密武器。牠們在捕食的過程中,必要時會分泌具有麻痹作用的紫色染液,使獵物乖乖束手就擒。
海蝸牛的紫色染液除了在捕食時可作為麻醉劑外,在遇到危險時也可能會釋放,從而起到防禦的作用。我們在觀察一隻陵水採集的海蝸牛樣品時,剛好記錄到牠釋放出紫色染液,此時牠並沒有捕食,而是在感受到強光、旋轉、整姿等綜合因素帶來的壓力後的應激反應,顯然,這是出於防禦的目的。目前的研究並沒有明確分泌紫色染液的防禦機理,但因紫色染液具有麻醉的功能,所以麻醉敵人是一個合理的推測,另外,紫色染液還可以將周圍的水體染渾濁,類似章魚、墨魚等頭足類分泌黑色墨汁的作用,讓捕食者短時間內找不著北,這樣就能夠爭取時間隨洋流漂走。
從中新世起,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光,海蝸牛為了順應海漂生活而演化出了特殊的技能。牠們看似隨波逐流,漫無目的,但因數量龐大,有時集結成大洋中顯眼的白色「泡沫線」,訴說著旅途中的精彩故事;有時又被大浪打到海灘上,結束了漂泊的旅程,成為一道獨特的藍紫色海岸帶,成為潮間帶沙蟹們的食物。
海蝸牛,作為一個紐帶將海洋、潮間帶和陸地串聯,讓物質和能量流動起來。
雲卷雲舒,潮起潮落。潮汐和洋流傳遞著海洋的能量,也帶來了遠方的禮物。
2021年3月,我們在海南陵水開展潮間帶調查期間,在海灘上發現了大量藍紫色的海蝸牛(Janthina janthina)和長海蝸牛(Janthina globosa),以及藍色的銀幣水母和帆水母,偶爾還有具有「毒王」之稱的僧帽水母。這些「藍色系漂浮生物」是隨著洋流漂到附近並被大浪卷到海灘上而擱淺的。事實上,在往年的相近月分裡(1~4月),我們在海南的三亞、瓊海、儋州、萬寧等地的海灘邊也發現了不少擱淺的海蝸牛和長海蝸牛。
海蝸牛俗稱「紫螺」,是一類生活在世界溫暖海域的浮游性貝類的統稱。根據化石記錄表明,海蝸牛是由梯螺科(Epitoniidae)的物種演化而來。廣義的海蝸牛家族包括海蝸牛屬(Janthina)和Recluzia屬的種類,現生種共7種;狹義的海蝸牛家族僅指海蝸牛屬的種類,現生種共5種,在我國分佈有4種,其中較廣泛分佈的是海蝸牛和長海蝸牛。
海蝸牛絕對是軟體動物裡的另類,牠們堪稱「全球旅行家」。大多數海蝸牛的軟體動物親戚們都是「井底之蛙」,牠們的成體或帶著貝殼穴居在洞裡,或附著在石頭上再也不挪窩,或僅在一個小區域內移動。但海蝸牛不同,牠們懷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憧憬,跟著洋流漂在海面到處旅行。為了順利達成旅行計畫,海蝸牛掌握了幾項生存法寶。
泡泡浮囊
雖然海洋深不可測,生態位數不勝數,但有不少海洋生物因為各種原因需要到達海面,牠們有各自的辦法。比如海蛇依靠特化的扁平的尾部移動,因為牠們是靠肺呼吸的變溫動物,需要時常浮到海面換氣,同時曬太陽和喝雨水;海龜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海裡,但牠們也是靠肺呼吸,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借助特化成船槳狀的四肢浮到海面換氣;而許多魚類依靠調整體內魚鰾的體積和游泳而上浮。但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需要遊動而消耗能量,而且只能相對短暫地停留在海面上。為了適應終生的海面漂浮生活,海蝸牛有一件一勞永逸的裝備——由數百個小氣囊構成的泡泡浮囊。
海蝸牛的腹足是一臺神奇的泡泡製造機,生活狀態下,牠們的殼口朝向海面,腹足的前端露出水面,不斷伸縮運動兜取空氣,腹足上的腺體隨即分泌黏液,將兜取的空氣包裹成小氣囊,而黏液遇到海水即硬化,製造一個小氣囊的時間不足一分鐘。緊接著就進入下個一小氣囊的製造,通常海蝸牛會一口氣製造幾十個小氣囊,才會停下來休息片刻,直到製造出足夠多的小氣囊。這些小氣囊在製造的過程中會不同程度地被擠壓和粘連,最終形成了一個具有彈性且有足夠浮力的泡泡浮囊,海蝸牛依靠牠能夠輕易漂浮在海面上,只要固定住浮囊即可,無需額外的運動,是真正一勞永逸的「躺平大師」。
有了泡泡浮囊,海蝸牛的繁殖自然也是在海面漂浮時完成的。海蝸牛雌雄同體,牠們在不同生長階段會轉化性別,通常雄性生殖系統先成熟,而在個體大小上,則體現為雄性個體最小、不育個體次之、雌性個體最大的特點。由於雄性海蝸牛不具有陰莖,雄性和雌性海蝸牛並不直接交配,雄性海蝸牛是通過釋放大型的游泳精子完成受精。與此同時,雌性海蝸牛會生產大量的紫色卵囊,並分泌黏液且將這些卵囊依次黏到浮囊下方,形成規模可觀的卵囊群,跟著母體一起漂浮。因此,被海浪打到海灘上的海蝸牛裡,有時也能看到浮囊下黏著密密麻麻卵囊的個體。
變形計
為了適應海面漂浮生活,除了泡泡浮囊,海蝸牛還上演了一系列「變形計」。首先,與許多軟體動物擁有厚重的自我保護的貝殼不同,牠的貝殼變得非常脆薄,盡可能減輕重量,更易漂浮;其次,海蝸牛貝殼呈藍紫色,在藍色的海洋裡,偏藍的殼體顏色能夠很好地融入環境,從而隱藏自己。更有意思的是,靠近螺口一側的貝殼腹面顏色更深,而殼背面的顏色偏白,這樣無論是從天上往下看,還是從海裡往上看,海蝸牛都能與環境完美地融為一體,從而起到「隱身」的作用,其實許多魚也是類似的策略,背部顏色深,腹部則偏白;第三,沒有口蓋(厴)。許多腹足類軟體動物具有口蓋,類似「門」的作用,當牠們遇到危險時,就會把身體縮進貝殼裡,同時用口蓋封住殼口,起到「關門」的效果,此外,口蓋閉合還能夠減少水分流失。但海蝸牛不需要口蓋,一方面牠們為了漂浮必須始終固定住浮囊,這就導致牠們的頭部和腹足的一部分必須露在貝殼外,無法「關門」;另一方面,牠們脆薄的貝殼不堪一擊,一旦遇到捕食者,此時即使有口蓋也於事無補,因此,在進化的過程中,海蝸牛徹底把口蓋丟掉了。
守株待兔
海蝸牛沒有游泳能力,只能靠浮囊隨波逐流,因此牠們只能「守株待兔」,碰到什麼就吃什麼。不過牠們的食物還是有主食和零食之分。海蝸牛的主要食物是銀幣水母、帆水母和僧帽水母,因為這些水母和海蝸牛一樣,都是始終漂浮在海面隨波逐流的藍色系生物,數量巨大,被海蝸牛遇到並捕食的機率最高。在海灘邊擱淺的海蝸牛裡,我們時常能找到正在捕食銀幣水母或者帆水母的個體。此外,一些小型生物會隨機出現在周圍的海面,對於這些零食牠們也是來者不拒,依靠位於吻部前端的兩大片密密麻麻的齒舌從獵物上刮取組織,大快朵頤。這些零食包括浮游的昆蟲、附著漂浮的茗荷等,甚至是海蝸牛同類,偶爾牠們也自相殘殺。我們在陵水採集的長海蝸牛樣品裡發現了一隻罕見的正在吃幼魚的個體,幼魚身體的大半部分已經被兩片齒舌「絞肉機」裹挾著捲進了食道,僅剩瞪大了眼睛的魚頭和一小段魚尾露在外面。
雖然海蝸牛有強大的齒舌「絞肉機」,但牠的食物們也並非都是弱者,比如擁有劇毒的僧帽水母,以及我們觀察到的這只被捕捉的魚,當牠們被海蝸牛的齒舌刮取組織甚至包裹時,怎麼可能坐以待斃呢?原來,海蝸牛還有一件秘密武器。牠們在捕食的過程中,必要時會分泌具有麻痹作用的紫色染液,使獵物乖乖束手就擒。
海蝸牛的紫色染液除了在捕食時可作為麻醉劑外,在遇到危險時也可能會釋放,從而起到防禦的作用。我們在觀察一隻陵水採集的海蝸牛樣品時,剛好記錄到牠釋放出紫色染液,此時牠並沒有捕食,而是在感受到強光、旋轉、整姿等綜合因素帶來的壓力後的應激反應,顯然,這是出於防禦的目的。目前的研究並沒有明確分泌紫色染液的防禦機理,但因紫色染液具有麻醉的功能,所以麻醉敵人是一個合理的推測,另外,紫色染液還可以將周圍的水體染渾濁,類似章魚、墨魚等頭足類分泌黑色墨汁的作用,讓捕食者短時間內找不著北,這樣就能夠爭取時間隨洋流漂走。
從中新世起,經歷了數百萬年的時光,海蝸牛為了順應海漂生活而演化出了特殊的技能。牠們看似隨波逐流,漫無目的,但因數量龐大,有時集結成大洋中顯眼的白色「泡沫線」,訴說著旅途中的精彩故事;有時又被大浪打到海灘上,結束了漂泊的旅程,成為一道獨特的藍紫色海岸帶,成為潮間帶沙蟹們的食物。
海蝸牛,作為一個紐帶將海洋、潮間帶和陸地串聯,讓物質和能量流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