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知道就虧大了?身邊植物的超級「才能」
Q 為什麼「染井吉野」會同時開花?
A 因為是無性繁殖植物,特性與生長模式也會相同
在世界上(嚴格來說是指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大約有一百種野生種的櫻花,其中有一成、也就是十種為日本的野生種。這十種櫻花又在日本變種成一百種以上的自生種櫻花,另外還有超過二百種的栽培品種。
染井吉野是江戶時代末期栽培成功的品種之一,由日本野生種的大島櫻與江戶彼岸雜交而成。
染井吉野雙親的其中一方是大島櫻,它的白色大花瓣非常美麗,因此鎌倉時代後,大島櫻又延伸出許多品種。
另一方雙親的江戶彼岸則是有著稍微帶紅的小花朵。江戶彼岸既長壽又能長到非常龐大,因此也是天然紀念物的名樹中最常見的品種。
這也讓來自日本兩大名花品種的染井吉野成為名符其實的知名櫻種。
染井吉野無法自花授粉,只能以嫁接方式(參照第二十八頁)繁殖。透過嫁接培育的植物屬於無性繁殖,也就代表著基因完全相同,這也是為什麼染井吉野能夠同時開花、同時凋謝。染井吉野會在長葉子前盛開出美麗的櫻花,也因此非常受到喜愛,並開始遍及日本各地。
不過,關於染井吉野的雙親一直以來都備受質疑,大島櫻的部分雖然沒有爭議,但有些人懷疑江戶彼岸是否真是染井吉野的雙親之一,有沒有可能其實是山櫻,或是其他國外品種?這個議題在國際上並沒有取得共識,導致情況相當混亂。
這時登場的,是最新的DNA分析技術,同時再加上形態學、族群遺傳學、分子系統學方面的最新見解。於二O一六年驗證自古以來的說法,染井吉野的確是日本純國產櫻花。這也是自染井吉野誕生後,歷經一百五十年才做到的科學驗證。
◎這點有夠強
染井吉野能透過嫁接或插枝繁殖,植栽後5年左右就能開枝散葉,不過,其他櫻花品種可要花費10年,這也是為什麼染井吉野在日本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
Q 薔薇是花界女王,那誰是雜草女王?
A 庭院或田裡人見人厭的升馬唐
雜草這個字給人的印象,代表著就算被打壓也不會屈服,是非常有韌性的植物。然而,雜草其實很難與其它植物相競爭。像是在森林裡,如果有其他具超強競爭力的植物存在,雜草就無法存活下來。
於是,雜草只能在經常被踩踏的街道旁、種有路樹的位置等看不見強勢植物的地點,或是會被除草整頓的公園及田地這些逆境中生存下去。
不只是雜草,對所有的植物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開花並留下種子。與其往上生長,在被踩踏後,維持著匍匐地面的低姿態開出花朵,雜草就是能像這樣,在逆境中柔性卻堅強地活下去。
「升馬唐」是日本常見的雜草,雖然名列除草名單,卻有著「雜草女王」的稱號。各位聽到名字後,或許很難聯想到「啊~原來就是它啊」。日本植物學之父牧野富太郎有句名言,「世界上不存在叫做『雜草』的植物」,所以無論是哪種雜草,都有著很棒的名字。升馬唐是非常普通的雜草,會出現在街道旁、農業道路、花圃、混凝土縫隙,隨處都可見它的蹤影。各位只要看到照片,一定會說「什麼嘛,原來是它啊」。
一株升馬唐就能長出以萬為單位的花朵(小穗),使升馬唐突變的機率很高,這也代表著更有機會獲得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能力。
此外,升馬唐主要會透過自體繁殖(自花授粉)形成種子,透過自己的力量繁衍後代,所以就算被截斷,也能從節的位置,透過不用靠雄雌性的營養繁殖再生,是繁殖力非常強的雜草。或許也是因為這樣,讓升馬唐擁有能在任何環境存活的能力。
◎這點有夠強
只要是沒有競爭對手的環境,雜草擁有在哪都能生存的能力。其中,有雜草界女王之稱的升馬唐更是具備存活於各種環境的潛力。
Q 放在生魚片旁邊的花只是裝飾用?
A 生魚片的裝飾菜可是傳承自老祖先智慧的抗菌之物
在超市購買盤裝生魚片或握壽司的時候,都會附上白蘿蔔絲或紫蘇葉,有時還會擺一朵小菊花。這些東西除了作為裝飾,還能夠抗菌。
盤中的小菊花是特別栽培的可食用菊花,花瓣浮在醬油上除能享受其香氣與口感,花中所含的酵素還能夠分解毒素。其它被作為裝飾菜使用的山葵、大蒜、白蘿蔔、胡蘿蔔、青紫蘇、紫蘇果實、紫蘇花、紅蓼、珊瑚菜(傘形科)、巴西利、檸檬等也都具有抗菌及去味的功效。
折詰便當內會放入綠色塑膠片來取代葉蘭。葉蘭、笹竹葉(笹壽司)、柿葉(柿葉壽司)具備防腐效果,柏餅的葉子則能增添香氣,同時具備抗菌、保溼等效果。
江戶時代中期之後,江戶街道出現了許多像是速食店的攤販,店家掛上寫有「蕎麥麵」「天婦羅」「壽司」的大字招牌,吸引在地江戶居民上門。
攤販擺滿了整排的握壽司,當然也有附上薑片。個性急躁的江戶居民吃壽司後,手指會變得黏黏的,據說這時他們會摸薑片當作擦手。享用完壽司的同時,也會把薑片吃光。用來製作壽司薑片的生薑與食用醋都有抗菌效果。
壽司食材的生魚會使身體偏寒,生薑裡的辛辣成分不僅能整腸健胃,還具備暖身作用,因此也成了在路邊攤販享用壽司時非常需要的食材。
江戶時代不只有攤販,還出現了許多料理店,在飲食文化上大放異彩,這過程中多虧了傳承自老祖先的智慧,懂得利用植物的花葉。
◎這點有夠強
擺在料理旁的裝飾菜、綠葉等,帶有去毒、防止腐敗、增添香氣、抗菌等效果,這都是日本自古流傳至今的智慧。
第2章 事到如今實在不好開口問人 植物的「基本」
Q 植物為什麼知道春夏秋冬?
A 植物主要會從日照長短來掌握季節變化
人類和植物一樣,都知道當日照變短,就表示冬天即將來臨;變長的話,則代表夏天快到了。對植物而言,日照長度是能掌握季節變化最可靠的線索。
即使是在夏天,某些時候的氣溫還是可能變冷或出現巨幅改變,所以不能完全相信氣溫。但是日照長短,也就是每天白天的時間長度(明期)與夜晚的時間長度(暗期),會非常有週期性且規則地緩慢變化。
日照長度又稱光週期。光週期是讓許多植物知道究竟何時該成長、何時該開花的重要關鍵。由光週期衍生出的反應稱為「光週性」,不只有植物,就連動物也具備光週性。
正因如此,光線除了扮演著光合作用能量來源的角色外,更負責提供資訊,光受體(光敏素或隱花色素)會將這些情報傳遞至生物時鐘(參照第三十五頁),便能測量日照長度。
那麼,對植物來說,明期與暗期長度中,哪個資訊的可靠度會比較高呢?十分意外地,比起明期長度,不會中斷的暗期長度反而更加重要。這是在暗期過程裡,照紅光中斷暗期的實驗所發現的結果。
舉例來說,櫻花會在春天來臨時綻開,夏天有牽牛花、秋天是波斯菊、冬天則是山茶花。花朵會在固定的季節開花,都是植物的生物時鐘(亦稱為生理時鐘)與光週性搭配後展現的技能。
植物可分為日照時間變短就會開花的短日照植物、日照時間變長才會開花的長日照植物,以及開花不被日照長短侷限的中性植物。有些中性植物一年四季都能開花,有些則是只有春秋兩季才會開花。
植物的開花方式則可大致分為三種。
◎想問問這個
植物的開花方式可大致分為3種。除了有依照日照長度變化決定開花時期的短日照植物與長日照植物,還有開花不被日照長短侷限的植物(中性植物)。
Q 雖然說「植物不會動」……?
A 只要植物有在成長,就會持續運動
植物與動物其中一項的明顯差異,並不是會不會動,而是動的速度快慢。
就算很有耐心地觀察植物,我們還是沒有辦法立刻看出眼前植物的活動。不過,如果長時間設置高速攝影機並按重播的話,就能觀察到植物像動物一樣相當具生命力的成長模樣。植物雖然不會移動,卻能緩慢地生長運動。
對十九世紀的英國人而言,植物不會運動是很一般的常識,但以提出進化論聞名的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則透過長年觀察,打破了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
達爾文更因此出版了多達五百頁的大著作《植物運動的力量》(The Power of Movement in Plants,一八八0年),文中明確提到,藉由對超過三百種植物進行觀察,發現只要植物有在成長,就會持續運動。這個研究不僅讓達爾文以進化論聞名,更被冠上植物生理學之父的名號。
植物與動物的第二項差異在於細胞。最先發現細胞的是十七世紀英國的羅伯特‧虎克(Robert Hooke)。虎克用顯微鏡觀察軟木塞的切片時,看見了許多個像是被區隔開來的「小房間」,於是將這些小房間取名為Cell(細胞)。
用來區隔每個小房間的,是植物細胞特有的「細胞壁」。動物的細胞中沒有細胞壁,沒有骨頭的植物必須藉由細胞壁,才能夠扎實地挺立生長。
第三項差異則是攝取營養的方式。植物會藉由光合作用自行製造養分,人們是在十九世紀後半才知道這件事。然而,從養分觀點來看,動物則是一直深受植物的照顧。
◎想問問這個
支撐著整個細胞的「細胞壁」、非常發達的「液泡」,還有負責光合作用的「葉綠體」,這些都只存在於植物細胞中。細胞分裂時,扮演著關鍵角色的「中心體」則是只存在於動物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