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檜
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英名:Taiwan red cedar, Formosan red false cypress
別名:梧松、薄皮、台灣花柏、松蘿
台灣扁柏
學名: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old & Zucc. var. formosana (Hayata) Hayata
英名:Taiwan cypress, Taiwan yellow cedar
別名:黃檜、梧松、厚殼、水古松
【楊智凱】
明朝李時珍很早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樹名的由來,譬如說,柏木,柏字從白,是西方的意思,是指這種樹木喜歡長在西向,明代《六書精縕》上說,「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是否柏木喜歡長在西向,不得而知。王安石說,「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故松從公,柏從白」。但根據夏緯瑛從植物形態更進一步的考究,柏皆是由其葉形而生。柏者,迫也;側柏或扁柏之之葉枝俱作扁壓之形,故而名「柏」。
西元1895年6月17日,台灣成為日本的統治土地,隨著政權的穩固,日本植物學家也紛紛陸續抵台。最初的十年時間日本學術界的指標東京帝國大學,許多人將採集到的標本寄回或攜回,交由松村任三及其高徒早田文藏進行植物鑑定、分類、命名及發表。1896年11月13日本多靜六、齋藤音作一行人將攀登新高山(玉山),當時本多擔任東京帝大的助教授,來台三個月,進行台灣森林調查,本多雖因瘧疾病發,停滯在玉山東峰下的冷杉林內,他也因此發表了台灣史上第一份生態帶及植被帶的學術報告,同時,他也採到了紅檜、台灣冷杉、台灣黃杉等植物標本。當運送紅檜標本的船運抵達日本時,將標本轉送至東京帝大,由松村任三命名為台灣特有種,並且種小名以「福爾摩沙」拉丁語為名,發表於1901年的日本《植物學雜誌》上。
1906年一本台灣植物研究重要的著作出版,是由松村任三與早田文藏一起聯合發表,發表在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名為《台灣植物誌提要》。此時正是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調查人員,進行全島各地進行植物調查研究的開創期,而著名的台灣扁柏就是這一年被採集到。台灣扁柏的發現時間比紅檜晚了10年,1906年6月由川上瀧彌(T. Kawakami)及森丑之助(U. Mori)在玉山山區(Shinko)地區採集,採集編號1329,另還有中原源治採自於阿里山的標本,由早田文藏氏於1908年於《The Garddeners’ Chronicle》上發表,取名為日本扁柏的台灣型Chamaevyparis obtuse Sieb. et Zucc. forma formosana Hay.,並在註解上寫著台灣扁柏與日本扁柏難以區分,僅在毬果及種實比日本產的還小,當時有學者建議處理為變種,最後早田仍以型來處理。
扁柏屬的名字是由希臘文Chamai(低矮)與kuparissos(柏)所連結而成,而屬名的意思是像柏樹一樣低矮植物。不過如果見過紅檜與扁柏一定會被它的高度所震攝住。在台灣原生的這個屬植物中,就僅有兩種紅檜與台灣扁柏,合稱台灣檜木,皆為台灣特有種。其實全世界的檜木也僅分布於北美、日本與台灣等三地。而台灣是檜木生長的最南端,唯一亞熱帶氣候卻擁有檜木生長的國家。這兩者植物雖然在島內有混生在一起,但是其實兩者的近親卻不是彼此,紅檜反而跟日本花柏(C. pisifera)相近;台灣扁柏則與日本扁柏(C. obtusa var. obtusa)相近,過去台灣扁柏在1908年發表時是使用日本扁柏的品型來命名的C. obtusa forma. formosana,早田文藏後來在1910年則將其提升到變種,而1914年Rehder也持同樣的看法進行同樣的處理,但已屬於後出同名。後來李惠林在1950年代將台灣扁柏視為亞種階級C. obtusa subsp. formosana,不過現在植物分類對於亞種與變種大致上認為是相等的,學名的選擇則是由優先權來處理,所以多使用變種作為台灣扁柏階級認定。不過正宗嚴敬與鈴木重良於1933年將其提升至種的階級,但formosana與formosensis會有同名的非法疑慮,所以就使用了C. taiwanenesis。
以上兩種都是樹幹巨大的大喬木,也是東亞針葉樹中排名數一數二的植物,且木材為最優良的經濟樹種,故在台灣名列為針葉一級木,兩者在形態上及木材性狀上到底怎麼區別呢?也常成為許多人的疑問,從外觀可仔細觀察出下列的不同。
紅檜樹冠呈橢圓形;枝條柔軟而略呈下垂;樹幹短、常有分枝;樹皮灰紅色至紅褐色,皮薄且平滑,經常呈長條片狀剝落,溝裂較淺,閩南語俗稱「薄皮仔」;小枝上下兩面鱗片葉之先端銳,約為60度,頭略成一小突尖,中肋兩面凸起;毬果橢圓球形;幼苗有多數長約1 cm之線形初生葉遺留苗莖。木材色淡紅褐色、光澤弱;邊心材區別明顯、材質較軟;木材香氣較弱;幹材不容易割裂、較無辣味。
台灣扁柏樹冠呈圓錐形;枝條及樹幹略呈直角;樹幹通直;樹皮灰紅色,樹皮剝片較紅檜厚,溝裂較深,俗稱「厚殼仔」;小枝上下兩面鱗片葉之先端鈍,略小於90度,頭鈍,中肋表面凸起,背面下凹;毬果圓球形;幼苗線形初生葉退化較早,多見於5 cm以下的地方。木材色淡黃褐色、光澤強;邊心材區別不明顯、材質較硬;含油份較多、木材香氣重;幹材容易割裂、有辣味。
台灣扁柏多分布於中、北部之中高海拔1,300-2,800公尺的山區,也就是位於溫帶林及寒帶林下側,成純林或與紅檜、鐵杉混生。分布較紅檜略高,生育地較紅檜濕潤,植被土壤發育需較良好環境。木材顏色呈淡紅或黃白色,具光澤香氣及辛辣味;樹皮縱向淺裂,偶可見螺旋狀裂紋。
另外若有機會看到木材的橫切面,台灣扁柏部分因受抹香腐菌(Hymenochaere sp.)的感染,使幹心呈空洞或同心圓擴散的腐朽。但紅檜受蓮根腐菌(Strereum salcatum Brut.)的危害更加嚴重;幾乎每一株巨木都有中空的狀況,雖然外部完好如初,但其幹心卻已腐朽了。不襟令人感嘆!良木成材,朽木成巨木。
【溫佑君】:天長地久的氣味
如果讓大眾票選「你心目中的台灣森林香氣」,所謂的檜木一定拔得頭籌。對台灣人來說,檜木就是神木,可以活到地老天荒,長到高聳入雲端,用它建造的神社世代屹立不搖,在它做的浴池泡湯是幸福的指標。如果所羅門王生在這個島嶼,也會用檜木蓋他的聖殿。再有一個大洪水來襲地球,檜木必然是我們的諾亞方舟。少了檜木,台灣就稱不上蓬萊仙島,檜木是福爾摩沙森林最閃亮的明珠。
然而,多數人不清楚的是,明珠其實有兩顆,而且氣味大不相同。Hinoki是扁柏,聞起來山青水明、秩序井然;Beniki是紅檜,聞起來慈眉善目、大肚能容。在用之則行的時候,扁柏可做我們的諍友;應當舍之則藏時,紅檜能帶我們明朝散髮弄扁舟。人生不外這兩種處境,難就難在知所進退。若能坐在巨樹之下,浸淫於渾然天成的香氣之中,再緊迫的問題都可以等,再老的臉皮也可以放下。
扁柏與紅檜不光是有仙則靈,在科學的檢驗下,它們也釋放出各種療癒的訊息。紅檜心材可分離出六種具抗發炎活性的成分,有潛力給問題皮膚找出口;桃金孃醇還可重整自律神經,是躁鬱症的福音。扁柏心材成分則被證實能抗巨細胞病毒和腫瘤,精油又能抑制具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有助減少醫院內的交叉感染。想像一個充滿扁柏或紅檜香氣的癌症病房,是不是讓人對康復更有信心?
莊子有則寓言故事,講一棵碩大的櫟樹中空腐朽,無用到匠人都不屑砍伐,反而成就了長壽的大用。紅檜也是如此,大眾熟悉的台灣神木幾乎都是紅檜,被砍的多為扁柏。雖然檜木被視為珍寶,但享用它的香氣並不一定要砍樹。身為冰河期倖存的孑遺物種,按先來後到的規矩,扁柏和紅檜才是台灣的主人。人們應該思索什麼是大用,留住這些與天地同庚的巨木,這座島嶼才有永續的可能。
香氣結構
從針葉來看,紅檜、台灣扁柏以及日本扁柏的精油具有明顯的差異,分別以α-松油萜(紅檜)、羅漢柏烯及β-欖香醇(台灣扁柏)、α-乙酸松油酯(日本扁柏)為代表性的化合物。心材部分,三者都以四平八穩的倍半萜類為核心,但台灣紅檜與台灣扁柏的單萜醇很亮眼,也比較有溫度,日本扁柏則倍半萜酮稍高,更為內斂。
香氣軼事
東京的明治神宮和奈良的藥師寺,都採用台灣的千年扁柏。而發現紅檜的本多靜六,四十歲便因收購山林而富甲一方,六十歲退休時又把財產全捐出去,安貧樂道直到八十五,可說是活出了紅檜精神。
備註
台灣還有略帶花果香的扁柏,被稱作檸檬味扁柏,大受法國芳療專家青睞。GCMS呈現的分子構成與常態扁柏差異不大,只是比例有變化-檸檬味扁柏的檸檬烯反倒比常態扁柏少,而α-松油萜加δ杜松烯則比常態扁柏多了20%。
學名:Chamaecyparis formosensis Matsum.
英名:Taiwan red cedar, Formosan red false cypress
別名:梧松、薄皮、台灣花柏、松蘿
台灣扁柏
學名:Chamaecyparis obtusa Siebold & Zucc. var. formosana (Hayata) Hayata
英名:Taiwan cypress, Taiwan yellow cedar
別名:黃檜、梧松、厚殼、水古松
【楊智凱】
明朝李時珍很早在《本草綱目》上,就有記載樹名的由來,譬如說,柏木,柏字從白,是西方的意思,是指這種樹木喜歡長在西向,明代《六書精縕》上說,「萬木皆向陽」,而柏獨西指。是否柏木喜歡長在西向,不得而知。王安石說,「松柏為百木之長,松猶公也,柏猶伯也,故松從公,柏從白」。但根據夏緯瑛從植物形態更進一步的考究,柏皆是由其葉形而生。柏者,迫也;側柏或扁柏之之葉枝俱作扁壓之形,故而名「柏」。
西元1895年6月17日,台灣成為日本的統治土地,隨著政權的穩固,日本植物學家也紛紛陸續抵台。最初的十年時間日本學術界的指標東京帝國大學,許多人將採集到的標本寄回或攜回,交由松村任三及其高徒早田文藏進行植物鑑定、分類、命名及發表。1896年11月13日本多靜六、齋藤音作一行人將攀登新高山(玉山),當時本多擔任東京帝大的助教授,來台三個月,進行台灣森林調查,本多雖因瘧疾病發,停滯在玉山東峰下的冷杉林內,他也因此發表了台灣史上第一份生態帶及植被帶的學術報告,同時,他也採到了紅檜、台灣冷杉、台灣黃杉等植物標本。當運送紅檜標本的船運抵達日本時,將標本轉送至東京帝大,由松村任三命名為台灣特有種,並且種小名以「福爾摩沙」拉丁語為名,發表於1901年的日本《植物學雜誌》上。
1906年一本台灣植物研究重要的著作出版,是由松村任三與早田文藏一起聯合發表,發表在東京帝國大學理科大學紀要,名為《台灣植物誌提要》。此時正是台灣總督府殖產局調查人員,進行全島各地進行植物調查研究的開創期,而著名的台灣扁柏就是這一年被採集到。台灣扁柏的發現時間比紅檜晚了10年,1906年6月由川上瀧彌(T. Kawakami)及森丑之助(U. Mori)在玉山山區(Shinko)地區採集,採集編號1329,另還有中原源治採自於阿里山的標本,由早田文藏氏於1908年於《The Garddeners’ Chronicle》上發表,取名為日本扁柏的台灣型Chamaevyparis obtuse Sieb. et Zucc. forma formosana Hay.,並在註解上寫著台灣扁柏與日本扁柏難以區分,僅在毬果及種實比日本產的還小,當時有學者建議處理為變種,最後早田仍以型來處理。
扁柏屬的名字是由希臘文Chamai(低矮)與kuparissos(柏)所連結而成,而屬名的意思是像柏樹一樣低矮植物。不過如果見過紅檜與扁柏一定會被它的高度所震攝住。在台灣原生的這個屬植物中,就僅有兩種紅檜與台灣扁柏,合稱台灣檜木,皆為台灣特有種。其實全世界的檜木也僅分布於北美、日本與台灣等三地。而台灣是檜木生長的最南端,唯一亞熱帶氣候卻擁有檜木生長的國家。這兩者植物雖然在島內有混生在一起,但是其實兩者的近親卻不是彼此,紅檜反而跟日本花柏(C. pisifera)相近;台灣扁柏則與日本扁柏(C. obtusa var. obtusa)相近,過去台灣扁柏在1908年發表時是使用日本扁柏的品型來命名的C. obtusa forma. formosana,早田文藏後來在1910年則將其提升到變種,而1914年Rehder也持同樣的看法進行同樣的處理,但已屬於後出同名。後來李惠林在1950年代將台灣扁柏視為亞種階級C. obtusa subsp. formosana,不過現在植物分類對於亞種與變種大致上認為是相等的,學名的選擇則是由優先權來處理,所以多使用變種作為台灣扁柏階級認定。不過正宗嚴敬與鈴木重良於1933年將其提升至種的階級,但formosana與formosensis會有同名的非法疑慮,所以就使用了C. taiwanenesis。
以上兩種都是樹幹巨大的大喬木,也是東亞針葉樹中排名數一數二的植物,且木材為最優良的經濟樹種,故在台灣名列為針葉一級木,兩者在形態上及木材性狀上到底怎麼區別呢?也常成為許多人的疑問,從外觀可仔細觀察出下列的不同。
紅檜樹冠呈橢圓形;枝條柔軟而略呈下垂;樹幹短、常有分枝;樹皮灰紅色至紅褐色,皮薄且平滑,經常呈長條片狀剝落,溝裂較淺,閩南語俗稱「薄皮仔」;小枝上下兩面鱗片葉之先端銳,約為60度,頭略成一小突尖,中肋兩面凸起;毬果橢圓球形;幼苗有多數長約1 cm之線形初生葉遺留苗莖。木材色淡紅褐色、光澤弱;邊心材區別明顯、材質較軟;木材香氣較弱;幹材不容易割裂、較無辣味。
台灣扁柏樹冠呈圓錐形;枝條及樹幹略呈直角;樹幹通直;樹皮灰紅色,樹皮剝片較紅檜厚,溝裂較深,俗稱「厚殼仔」;小枝上下兩面鱗片葉之先端鈍,略小於90度,頭鈍,中肋表面凸起,背面下凹;毬果圓球形;幼苗線形初生葉退化較早,多見於5 cm以下的地方。木材色淡黃褐色、光澤強;邊心材區別不明顯、材質較硬;含油份較多、木材香氣重;幹材容易割裂、有辣味。
台灣扁柏多分布於中、北部之中高海拔1,300-2,800公尺的山區,也就是位於溫帶林及寒帶林下側,成純林或與紅檜、鐵杉混生。分布較紅檜略高,生育地較紅檜濕潤,植被土壤發育需較良好環境。木材顏色呈淡紅或黃白色,具光澤香氣及辛辣味;樹皮縱向淺裂,偶可見螺旋狀裂紋。
另外若有機會看到木材的橫切面,台灣扁柏部分因受抹香腐菌(Hymenochaere sp.)的感染,使幹心呈空洞或同心圓擴散的腐朽。但紅檜受蓮根腐菌(Strereum salcatum Brut.)的危害更加嚴重;幾乎每一株巨木都有中空的狀況,雖然外部完好如初,但其幹心卻已腐朽了。不襟令人感嘆!良木成材,朽木成巨木。
【溫佑君】:天長地久的氣味
如果讓大眾票選「你心目中的台灣森林香氣」,所謂的檜木一定拔得頭籌。對台灣人來說,檜木就是神木,可以活到地老天荒,長到高聳入雲端,用它建造的神社世代屹立不搖,在它做的浴池泡湯是幸福的指標。如果所羅門王生在這個島嶼,也會用檜木蓋他的聖殿。再有一個大洪水來襲地球,檜木必然是我們的諾亞方舟。少了檜木,台灣就稱不上蓬萊仙島,檜木是福爾摩沙森林最閃亮的明珠。
然而,多數人不清楚的是,明珠其實有兩顆,而且氣味大不相同。Hinoki是扁柏,聞起來山青水明、秩序井然;Beniki是紅檜,聞起來慈眉善目、大肚能容。在用之則行的時候,扁柏可做我們的諍友;應當舍之則藏時,紅檜能帶我們明朝散髮弄扁舟。人生不外這兩種處境,難就難在知所進退。若能坐在巨樹之下,浸淫於渾然天成的香氣之中,再緊迫的問題都可以等,再老的臉皮也可以放下。
扁柏與紅檜不光是有仙則靈,在科學的檢驗下,它們也釋放出各種療癒的訊息。紅檜心材可分離出六種具抗發炎活性的成分,有潛力給問題皮膚找出口;桃金孃醇還可重整自律神經,是躁鬱症的福音。扁柏心材成分則被證實能抗巨細胞病毒和腫瘤,精油又能抑制具抗藥性的金黃葡萄球菌,有助減少醫院內的交叉感染。想像一個充滿扁柏或紅檜香氣的癌症病房,是不是讓人對康復更有信心?
莊子有則寓言故事,講一棵碩大的櫟樹中空腐朽,無用到匠人都不屑砍伐,反而成就了長壽的大用。紅檜也是如此,大眾熟悉的台灣神木幾乎都是紅檜,被砍的多為扁柏。雖然檜木被視為珍寶,但享用它的香氣並不一定要砍樹。身為冰河期倖存的孑遺物種,按先來後到的規矩,扁柏和紅檜才是台灣的主人。人們應該思索什麼是大用,留住這些與天地同庚的巨木,這座島嶼才有永續的可能。
香氣結構
從針葉來看,紅檜、台灣扁柏以及日本扁柏的精油具有明顯的差異,分別以α-松油萜(紅檜)、羅漢柏烯及β-欖香醇(台灣扁柏)、α-乙酸松油酯(日本扁柏)為代表性的化合物。心材部分,三者都以四平八穩的倍半萜類為核心,但台灣紅檜與台灣扁柏的單萜醇很亮眼,也比較有溫度,日本扁柏則倍半萜酮稍高,更為內斂。
香氣軼事
東京的明治神宮和奈良的藥師寺,都採用台灣的千年扁柏。而發現紅檜的本多靜六,四十歲便因收購山林而富甲一方,六十歲退休時又把財產全捐出去,安貧樂道直到八十五,可說是活出了紅檜精神。
備註
台灣還有略帶花果香的扁柏,被稱作檸檬味扁柏,大受法國芳療專家青睞。GCMS呈現的分子構成與常態扁柏差異不大,只是比例有變化-檸檬味扁柏的檸檬烯反倒比常態扁柏少,而α-松油萜加δ杜松烯則比常態扁柏多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