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蕨 Odontosoria chinensis J. Sm.
■ 別名 烏韭、土黃連、孔雀尾。
■ 藥用部位 全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走,被棕褐色鑽形鱗片。葉柄棕褐色,除基部外均無毛;葉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羽片互生,卵狀披針形。孢子囊群近圓形。5月至翌年1月生孢子。生於較陰溼的山坡。分布於臺灣、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安徽南部、廣東、海南、香港、廣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寒。清熱利溼,解毒。主治肝炎、痢疾、腸炎、急性胃腸炎、急性支氣管炎、吐血、尿道炎、白帶異常、急性結膜炎、溼疹、無名腫毒、毒蛇咬傷。15~30 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 實用簡方】
(1)急性病毒性肝炎:烏蕨、鳳尾草、繡花針根各30克,水煎服。(2)肝炎:烏蕨、繡花針、白馬骨、地耳草、兗州卷柏各 30 克,水煎服。(3)食物中毒:鮮烏蕨適量,搗汁灌服。(4)膀胱炎、尿道炎:烏蕨、白茅根各 30 克,海金沙藤 20 克,水煎服。(5)乳癰(乳腺炎):烏蕨根莖 30 克,水煎,酌加黃酒沖服;另取鮮烏蕨葉適量,搗爛敷患處。(6)無名腫毒:鮮烏蕨葉、豆腐柴葉、糯米糰各適量,搗爛敷患處。(7)香港腳糜爛:鮮烏蕨適量,水煎薰洗患處。
繡球 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
■ 別名 八仙花、粉團花、繡球花。
■ 藥用部位 根、莖、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亞灌木。葉對生,橢圓形至寬卵形,邊緣除基部外均有粗鋸齒;葉柄粗壯。傘房花序頂生,圓球形,花梗有柔毛;花初開時白色,後轉變成藍色或粉紅色。5月開花。多栽培於庭園。分布於中國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微辛,涼。有小毒。截瘧,清熱,殺蟲止癢。主治瘧疾、胸悶、心悸、煩躁、高血壓、溼疹、疥癩、跌打損傷。10~15 克,水煎服。
【 實用簡方】
(1)咳嗽:繡球根莖二重皮15~30克,水煎服。(2)瘧疾:繡球莖葉適量,研末,用水調和做成黃豆大的丸子,每次 14~21 粒。(3)急性扁桃腺炎:繡球根磨醋,以毛筆蘸塗患處,口涎出而癒。(4)陰囊溼疹:繡球花(或葉)焙燥研末,麻油調塗患處。
白花敗醬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 別名 攀倒甑、敗醬、苦菜。
■ 藥用部位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多年生草本。基生葉叢生,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莖生葉對生,卵形、菱狀卵形,羽狀分裂,上部葉不分裂或有 1~2 對窄裂片,邊緣具鋸齒,兩面具毛。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頂生;花小,白色。瘦果倒卵形。7~11 月開花結果。生於山坡或溝邊溼地。分布於臺灣、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主治腸癰、肺癰、膽道感染、痢疾、咽喉炎、便祕、痔瘡、癰腫、無名腫毒。15~30 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孕婦慎服。
【 實用簡方】
(1)闌尾炎:白花敗醬 60 克,薏苡仁、鬼針草各 30 克,水煎服。(2)急性腸胃炎:白花敗醬 60 克,雞血藤 20 克,龍芽草 15 克,水煎服。(3)鵝口瘡:鮮白花敗醬 120 克,豆腐適量,或鴨蛋 2 個,水燉服。(4)牙周炎:鮮白花敗醬 60~120 克,豆腐適量,或鴨蛋 1~2 個,水燉服。(5)扁平疣:鮮白花敗醬 30 克,搗爛外敷患處。
■ 別名 烏韭、土黃連、孔雀尾。
■ 藥用部位 全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短,橫走,被棕褐色鑽形鱗片。葉柄棕褐色,除基部外均無毛;葉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羽片互生,卵狀披針形。孢子囊群近圓形。5月至翌年1月生孢子。生於較陰溼的山坡。分布於臺灣、中國浙江南部、福建、安徽南部、廣東、海南、香港、廣西、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全年可採,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寒。清熱利溼,解毒。主治肝炎、痢疾、腸炎、急性胃腸炎、急性支氣管炎、吐血、尿道炎、白帶異常、急性結膜炎、溼疹、無名腫毒、毒蛇咬傷。15~30 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 實用簡方】
(1)急性病毒性肝炎:烏蕨、鳳尾草、繡花針根各30克,水煎服。(2)肝炎:烏蕨、繡花針、白馬骨、地耳草、兗州卷柏各 30 克,水煎服。(3)食物中毒:鮮烏蕨適量,搗汁灌服。(4)膀胱炎、尿道炎:烏蕨、白茅根各 30 克,海金沙藤 20 克,水煎服。(5)乳癰(乳腺炎):烏蕨根莖 30 克,水煎,酌加黃酒沖服;另取鮮烏蕨葉適量,搗爛敷患處。(6)無名腫毒:鮮烏蕨葉、豆腐柴葉、糯米糰各適量,搗爛敷患處。(7)香港腳糜爛:鮮烏蕨適量,水煎薰洗患處。
繡球 Hydrangea macrophylla (Thunb.) Ser.
■ 別名 八仙花、粉團花、繡球花。
■ 藥用部位 根、莖、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亞灌木。葉對生,橢圓形至寬卵形,邊緣除基部外均有粗鋸齒;葉柄粗壯。傘房花序頂生,圓球形,花梗有柔毛;花初開時白色,後轉變成藍色或粉紅色。5月開花。多栽培於庭園。分布於中國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春、夏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微辛,涼。有小毒。截瘧,清熱,殺蟲止癢。主治瘧疾、胸悶、心悸、煩躁、高血壓、溼疹、疥癩、跌打損傷。10~15 克,水煎服。
【 實用簡方】
(1)咳嗽:繡球根莖二重皮15~30克,水煎服。(2)瘧疾:繡球莖葉適量,研末,用水調和做成黃豆大的丸子,每次 14~21 粒。(3)急性扁桃腺炎:繡球根磨醋,以毛筆蘸塗患處,口涎出而癒。(4)陰囊溼疹:繡球花(或葉)焙燥研末,麻油調塗患處。
白花敗醬 Patrinia villosa (Thunb.) Juss.
■ 別名 攀倒甑、敗醬、苦菜。
■ 藥用部位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
■ 植物特徵與採製
多年生草本。基生葉叢生,寬卵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鋸齒;莖生葉對生,卵形、菱狀卵形,羽狀分裂,上部葉不分裂或有 1~2 對窄裂片,邊緣具鋸齒,兩面具毛。傘房狀圓錐聚傘花序頂生;花小,白色。瘦果倒卵形。7~11 月開花結果。生於山坡或溝邊溼地。分布於臺灣、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夏、秋季採收,鮮用或晒乾。
■ 性味功用
苦,微寒。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主治腸癰、肺癰、膽道感染、痢疾、咽喉炎、便祕、痔瘡、癰腫、無名腫毒。15~30 克,水煎服;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孕婦慎服。
【 實用簡方】
(1)闌尾炎:白花敗醬 60 克,薏苡仁、鬼針草各 30 克,水煎服。(2)急性腸胃炎:白花敗醬 60 克,雞血藤 20 克,龍芽草 15 克,水煎服。(3)鵝口瘡:鮮白花敗醬 120 克,豆腐適量,或鴨蛋 2 個,水燉服。(4)牙周炎:鮮白花敗醬 60~120 克,豆腐適量,或鴨蛋 1~2 個,水燉服。(5)扁平疣:鮮白花敗醬 30 克,搗爛外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