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動物的內心生活

79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前言

 

公雞會向母雞撒謊?母鹿會哀悼服喪?馬兒會自知羞愧?一直到幾年前,這一切聽起來都還像是無稽之談,是那些喜愛動物的人,為了讓自己感覺更親近自己豢養的動物所羅織出的痴心妄想。就我來說,情況其實也沒什麼兩樣,因為我的人生至今一直都有動物相伴—不管是小時候家裡那隻認定我是媽媽的小雞,或是林務站旁那群用愉快的咩叫聲豐富我每個工作日的山羊,還是那些我每天在林區進行例行巡邏時都會遇見的森林動物。我總是這樣自問:牠們的腦袋裡在想些什麼呢?難道真的就像科學家長久以來所認定的那樣,只有我們人類懂得七情六欲的滋味嗎?造物者就只為人類開出了一條生物特別途徑,而這是享有自覺與充實生活的唯一保證,真的是這樣嗎?

  假若以上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本書在這裡就可以劃下句點了。因為如果人的生物構造真的與眾不同,也就無法跟其他物種相比較。對動物產生同理心也會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對於牠們腦子裡在想些什麼,我們可能連最基本的揣摩猜測都做不到。不過幸好大自然為自己選定了一種「經濟型」原則,在演化的過程中它經常「只是」將現有的版本加以改造或調整,類似電腦作業系統。這麼一來,如同全新的 Windows 10 裡許多舊版本的操作功能依然有效一般,祖先的基因程式也仍舊在我們的體內運作。而那些在百萬年的時間長河中,從這支來源分出自己譜系樹的所有其他物種,身上同樣也保留著祖先的基因密碼。

    因此就我的理解,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兩種不同的悲傷、痛苦或愛。當然,說一頭豬可以像我們一樣感受,或許聽起來過於大膽,然而「受傷」在牠身上引發的不適感會比人類少的可能性,卻趨近於零。聽到這句話科學家可能要發出一聲不贊同的「喔?」,然後宣稱這尚未經過證實。沒錯,而且這永遠也沒人能證實。別人的感受是否和我一樣,再怎麼說也只是個理論;沒有人能夠真正看穿別人的內心,能夠證明地球上的七十億人口被針戳了之後會有同樣的感受。然而至少人類可以用語言表達感受,而這種相互告知的結果提高了這個可能性——所有的人在感受的分級與類型上趨向類似。

    我家的母狗馬克西總是這樣,在廚房裡狂掃掉一整碗丸子後立刻換上一張天真無辜的臉,牠不是會行走的食物終結機,而是個機靈無比、討人歡心的小滑頭。我愈常且愈仔細觀察家裡的動物,以及牠們那些在森林野地裡的遠房親戚,就愈能在牠們身上發現那些所謂人類獨有的情感表現。而且在這個觀點上我並不孤單,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者理解到,許多物種和我們擁有共通性。烏鴉之間存在真愛?這已被證實。松鼠認得出親戚的名字?早就記載了。人類所及之處,都找得到牠們也會愛,也有同情心,更懂得享受生活的證據。

    在此同時,雖然這個知識領域裡累積的科學研究報告俯拾皆是,但它們實際上所各別揭露的,不僅多是微觀片面,書寫的方式更經常偏於枯燥乏味。這使它們幾乎很難成為讓人樂在其中,特別是給人帶來更多理解與知識的讀物。因此我很樂意成為一位「翻譯者」,透過這本書把那些精彩的科學研究成果,用輕鬆易懂的日常語言轉譯出來;也把一塊塊零碎的拼圖組合成一幅完整的畫,過程中再以自己個人的觀察增添點興味。

    最後完成的這幅圖,描繪的是我們周遭的動物世界,其中所有那些經常被形容為由固定的基因密碼驅動、行為有如遲鈍麻木的生物機器人的物種,全都化身為擁有忠誠靈魂且討人喜愛的小精靈。而牠們的確如此,就像你在我的林區或家附近的公園與森林漫步時,會看到的山羊、馬兒和野兔那樣。究竟是不是這樣,你要不要也一起來瞧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