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蜂的心智

95特價64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章 導論(摘錄)

身為一隻蜂的感覺是什麼?

為了探究蜂的心智,我們可以試著從蜂的第一人稱視角感受牠們的日常生活。如此一來,就可以進入蜂的思考領域來思索下列問題:身邊的哪些事物對你的生活很重要?這些事物怎麼影響你的生活?接下來,讓我一步步地帶領你揣摩變成一隻蜂的感覺:首先,想像你的皮膚變成一副堅硬的外骨骼,而外骨骼之下直接與肌肉相連,整體而言就像是一副擁有真實肉體的盔甲,全身外硬內軟;另外,你的尾部還具備能夠禦敵的螫針,它就像是針筒一樣能夠把毒液注射到敵人體內,毒性足以殺死相同體型的對手,或是令體型巨大的動物疼痛不已──但這是危急時刻的最後手段,因為使用它的同時也會要了你的命。現在,你可以想像身處在一隻蜂頭部的駕駛艙中,試著揣摩眼前的景象會是什麼樣子。

你擁有超級廣角的300度視野,而且視覺處理速度遠勝於人類。由於花朵是你唯一的營養來源,且每朵花能提供的食物十分有限,因此你必須兢兢業業地穿梭於數公里的花叢間──而這個過程中你還得面對數以千計的競爭者。此外,你所能見到的顏色範圍也比人類更為寬廣(甚至包含紫外光),並能夠感測光波振盪的方向。除了強大的視覺能力之外,你還具備多種知覺的超能力,這來自於你身體內建的指北針,以及位於你頭上、長度如同臂展的觸角,這對觸角包辦了味覺、嗅覺、聽覺與電場等知覺能力。別忘了,你還能飛行!當你擁有上述這些構造與能力後,你的腦海中會想些什麼?

野外採集所面臨的挑戰

動物(包括人類)腦中的資訊由下列幾項所組成:經由演化銘刻在身體裡的訊息、由各種身體感官接收到的訊息、由自身過往經驗所學到的教訓、綜合各種思考能力所做的想像與判斷。想要知道一隻動物在想什麼,不妨想想牠所處的環境有什麼事情和牠切身相關—換言之,對於這隻動物的日常生活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舉例來說,蜜蜂的工蜂就不會煩惱有關生育的問題,因為那是蜂后的任務,工蜂並不具備生殖能力。另一方面,花朵對於蜜蜂的重要性和其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植物透過光合作用轉換太陽能而來的能量飲料—花蜜,是整個蜜蜂族群能否存續的關鍵;植物的花粉(精細胞)則因為富含蛋白質,對於蜜蜂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為了更貼近這種視花朵為生命的動物的思緒,我們可以試想一隻年輕工蜂第一次離巢飛行的情形:牠的第一個挑戰,就是記得巢穴的位置與附近可供參考的地標,確保回程時不會迷路;再來就是要把充滿蜜源植物的地點牢牢記在心上,以便來回採集或是與同伴分享資訊。在幾次的出外探勘之後,牠就必須要有能力帶回足夠的食物以分擔家計,否則年幼的手足可能會餓死。顯然在演化之下,我們這隻工蜂的腦中早已銘刻了大量生存所需的知識,使牠不需學習就能飛行,且生來就知道地貌中那些帶有色彩與氣味的小點可能代表著花朵。

即使如此,仍然有許多資訊無法透過演化傳承,因為這些資訊通常會隨著時間、空間改變因而無法預測。比如說,蜂類不會天生就知道花叢在哪裡,或是這些花朵確切的模樣;牠們不會知道應該如何從特定形狀的花朵取得食物、哪些花朵含有花粉或是花蜜、哪些花朵的收穫會比較多;即使是原本有大量花蜜的花種,也有可能已經被其他採集者捷足先登。這些情報都有賴每隻蜂經由每次出外採集花蜜逐漸累積,因此在蜂類短暫的生命週期(可能僅有3週)裡,牠們必須要大量學習,否則可能找不到回家的路,抑或是無法成為合格的採集者。

蜂類的第一次飛行最為凶險。以熊蜂(bumble bee)為例,大約有一成的工蜂在第一次離巢後再也沒有返回巢穴,牠們可能忘記了回家的路,或者在半路成為鳥類、蟹蛛等捕食者的食物。為了體會在大自然裡這一切有多艱險,我們可以想像把人類的幼童放到類似的場景裡:對應初學者工蜂的經驗能力,我們設定這些孩子為大約6歲大、學齡前的年紀,並且為了簡化,我們先假設一個沒有掠食者的狀況,而他們的任務是在大自然的環境裡(沒有人為建造、可供辨識的地標)像蜂一樣採集食物。他們需要有先見之明,攜帶足夠的物資,在面臨補給不足的情況時,也要能臨機應變生存下去。孩子們的採集目標會設置在距離起點至多5公里的範圍內(蜂採集食物的距離),並且裝在各種特殊的謎箱裡(模擬蜂採集食物時要克服的困難),他們必須找到這些謎箱並運用自身的智慧取得物資,最後在沒有好心人指路的狀況下成功返回起點。在這種條件下,你認為會有多少比例的孩子能在1天內通過考驗,帶回足夠的食物?

我們可以想見,那些通過考驗的孩子們必然擁有優秀的空間記憶能力、搜索能力與動作學習能力,並且能夠自主判斷不同資源的優劣。如果實驗繼續,在接下來的幾天內,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掌握相關技巧並表現得更好:他們會認得提供最多獎勵的謎箱長什麼樣子,並專注於開採這些謎箱(且會試圖發掘更多外型相似的謎箱),以及找到前往這些謎箱的較短路線。然而,大自然的世界並不會這麼單純、一成不變。為了讓實驗更貼近真實情況,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提升難度:加入另一組孩子競爭、加入一些不可預測的改變(好比大自然的花朵此消彼長),這些外部壓力都迫使孩子們必須花費更多心力往返確認物資供應的狀況。以上這些只能大略模擬蜂類日常挑戰的一小部分,我們可以漸漸感覺到,蜂類的大腦必須處理非常多的資訊,並做出最適當的反應。在接下來的段落,我們會進一步探討蜂類解決這些問題所需要的複雜決策能力以及組織記憶能力。

本書的架構

在本章導論之後,我們首先將在第2章和第3章一窺蜂類的感官系統。這些感覺器官是資訊的門戶,所有進入腦中的資訊都是先經由感覺器官接收,因此了解這些器官和蜂類能夠接收到的資訊對於解讀蜂類的心智十分重要。透過這些章節,我們將會發現蜂類的感官世界不只是完全和人類不同,而且很有可能比人類豐富得多。不過,動物(包含人類)腦中的資訊並非全都是從外界獲得,與生俱來的本能也(至少部分地)掌控了動物的需求與恐懼、如何執行特定的動作等資訊。因此,第4章將會探討蜂類多樣化的本能行為,以及本能如何影響牠們的心理與學習行為。在第5章,我們將一步步地追本溯源,分析蜂類「中央居所採集」(central place foraging,即擁有固定居所)的生活型態如何有利於智力的發展。蜂類祖先很早就從居無定所發展出有固定巢穴的生活方式,成蟲會築巢並在巢穴裡育幼,為此牠們需要擁有足夠的空間記憶能力,才能在每次採集後記得回巢的路。第6章則會細說蜂類的大腦如何處理有關空間的資訊。

在第7章裡,我們將會探討蜂類造訪花朵的習性怎麼逐漸造就蜂類成為昆蟲界的高智商物種。除了學習基本的花朵位置、顏色、香氣之外,牠們在一次次的經驗中累積關於花朵的知識來提高採集效率,並且終身受用。第8章則是有關蜂類的社會學習,牠們能藉由觀察身邊的同伴習得非常多的情報與能力,從諸如「哪些花朵是更好的目標」的簡單資訊,到採蜜操作技巧的細節都能包辦,因此很多複雜的社會行為實際上是眾多個體嘗試解決難題後的產物,而非傳統上所認為的群體智能(swarm intelligence)。

在前幾章裡,我們一路從蜂類的感官認識到其複雜的社會認知。到了第9章,我們將一探蜂類的神經系統,看看這麼小巧的大腦與神經網路如何協調、執行複雜的運算與學習。第10章則將著重於比較不同蜂類個體之間的心理差異,以及背後的神經學解釋。在第11章,我們會總結所有章節的知識,並嘗試回答一個最困難的問題:蜂類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根據我們對於蜂類的自我經驗以及情緒感受的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有可能為「是」;有鑑於此,我們會在最後的第12章加入倫理的角度,重新審視蜂類的保育議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