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應用昆蟲學--蟲害管理(第2版)

95特價4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壹卷 昆蟲結構與解剖

  在「植物保護」內容中—保護農作物免受害蟲的危害—是本書重要的主題,了解昆蟲的形態和解剖結構是相當重要的。這些知識將幫助植物保護從業人員找到解決有害生物問題的方法,並在不傷害環境的情況下,提高作物生產品質和產量。因此,設計合適的害蟲防治技術至關重要。昆蟲起源於人類起始前的千百萬年,牠們能長久生存繁殖,是由於其外骨骼和攝食習性,使其能夠適應環境變化。了解害蟲具有的口器和相關取食習慣,可以讓我們採取有效的植物保護措施;了解變態類型,可以使人們認識害蟲,進而明白其發育的哪個階段會引起損害,以及針對其最脆弱的部分,設計防治管理方法。本卷中提供的簡要資訊,將使植物保護從業人員理解各種管理實踐背後的邏輯,並促使人們開發對環境和健康更加安全的新措施。

第一章 緒論

一、何謂昆蟲?
  在生物術語中,昆蟲是「節肢動物」(arthropoda;衍生自希臘單字「arthron」指關節,和「podos」指足)或具有足分節的生物。昆蟲亦是無脊椎動物(缺乏像人類和其他高等動物一樣的脊柱)與身體外部分節,除了六隻足外,還有其他分節的附肢。昆蟲具有外骨骼(exo = 外部),意味著牠們的骨骼在身體外,此與人類及脊椎動物骨骼在體內是不同的。其他生物如螃蟹、蝦、蜘蛛、蠍子、蜈蚣等都是節肢動物,但昆蟲具有以下明顯的相異特徵:
  1. 昆蟲有明顯的三個體節:頭部、胸部和腹部;
  2. 昆蟲在成蟲期具有三對分節的足。
  昆蟲有時被稱為六足(hexapoda;「hexa」是指六,「poda」是指足;有六足之生物)動物,擁有二對翅,與足皆連接到胸部。成蟲期腹部有六至十節,在頭部有一對分節的觸角,觸角是牠們的感覺器官。
  研究昆蟲的生物學專業稱為「昆蟲學」(Entomology),源自兩個希臘單字,「entomon」指「切成片或分節」,「insect」及「-logia」指科學研究,故昆蟲學是指昆蟲的科學研究。昆蟲學家(entomologist)是研究昆蟲各方面的科學家;包括形態學、解剖學、分類學、生物學、生態學、行為學或更多,以更了解昆蟲為唯一目的。昆蟲學是非常廣泛的領域,本質是應用科學。
  昆蟲起源於超過2 億5 千萬年前,人類只不過起源於1 百萬年前。作為獵食者與採集者,人類與昆蟲之間並未產生太大的問題,因為當時地球人類的數量稀少。隨著人口的增加,人類不再從事狩獵與採集,而是轉變為群聚生活,主要食物來源來自種植農作物或飼養動物。自此開始,遭遇到昆蟲攝取作物、傳染病害,導致降低作物產量的問題。牠們也成為致命疾病的媒介,傳播如瘧疾、瘟疫和其他疾病,這就是人們開始研究昆蟲的原因。對於早期的研究人員來說,首要任務是如何減少對人類財產的傷害—作物、家畜和自己的健康。即使在今天,昆蟲學家產生的大部分新知識,廣義上也屬如何減少對人類及食物供應的損害。

二、何謂有害生物?
  有害生物(pest)定義標準,是對人類(Homo sapiens)經濟上重要物種有害的任何一種動、植物(如:雜草)。經濟上重要的植物包括糧食作物、休閒植物(園藝植物)、藥用植物,以及森林樹木等。有害生物包括昆蟲、蟎類、壁蝨、野鼠、兔子、鳥類等。雜草生長在農業區,與農作物競爭土壤水分和養分,也會被視為有害生物。在本文中,植物病害肇因如真菌、細菌、病毒和線蟲亦被認定為有害生物。

三、昆蟲生活史
  典型的昆蟲生活環包括四個階段:卵、幼蟲(larva)、蛹(pupa)和成蟲期。植食性昆蟲視物種而定,成蟲會在植物表面或體內、土壤內產卵。卵不取食,經過一段的孵化期後,成為幼蟲,通常一個卵孵出一隻幼蟲。所有昆蟲在幼蟲期是主要的取食階段,要為危害植物負起部分責任。發育完全的幼蟲會進入靜止期(除呼吸外並不活動),稱為蛹。蛹位於植物表面、植物體內或土壤中,視昆蟲種類而定。完成所需的「蛹期」後,蛹轉變為成蟲。有些成蟲以植物為食,如同幼蟲一樣造成損害,其他成蟲則依靠花蜜或植株上的露水存活。雌、雄成蟲交配後,雌成蟲開始產卵,繁衍後代。每個生命階段的時間長短,取決於溫度;通常溫度越高,每階段的時間越短。上述基本的生活階段在不同類群或「目」的昆蟲略有不同。
  有一群昆蟲稱作「外生翅群」(exopterygota),此類昆蟲只進行三個階段:卵、若蟲(nymph)與成蟲,若蟲與成蟲兩階段皆取食植物,除體型有大小差異外,外觀相似,唯成蟲具翅而若蟲沒有。

四、昆蟲多樣性與豐度
  昆蟲在體型大小、形狀、顏色、棲息地、取食習性等方面是高度多樣化的。有些進行長距離遷移,有些是定居原地。部分昆蟲體型比最大的原生動物還小,其他則大於最小的哺乳動物。牠們可能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下、海洋、空氣中被發現,棲息在熱帶雨林、沙漠或苔原等。牠們攝食各式各樣的食物—綠色植物、枯木、動物屍體、糞便、其他外來物質,可適應極端氣候,以上皆是昆蟲數量如此龐大的原因。目前已知的昆蟲物種已經超過一百萬種,相當於世界上所有生物物種的45% 以上。

五、為何研究昆蟲?
  我們需要研究昆蟲有幾個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兩者,是保護我們的食物供應和身體健康。
(一)保護食物供應
  我們種植農作物來作為人類與家畜的食物所需,昆蟲對農作物的任何損害都可能會減少糧食補給。取食棉花和林木的昆蟲,則會減少衣料纖維(布)和住家(木材建造的房屋)建材的供應。有些靠植物維生的昆蟲,雖不會造成原物料損害,但牠們在植株間傳播病害的行為,會減少作物產量,進而威脅到我們的日常生活。
(二)保護身體健康
  昆蟲如蚊子、跳蚤等和其他幾種會傳播人類的疾病,如:瘧疾、黃熱病、登革熱、鼠疫等。這些疾病讓人類身體虛弱,從而耗損耕田或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降低了人類生計。
  為了發展適當的防治措施,以減少昆蟲對作物的危害,我們必須研究昆蟲。本書重點是研究如何減少危害人類食物和纖維供應的昆蟲。在臺灣,重要經濟作物有水稻、蔬菜與果樹,所以本書將著重於上述作物的害蟲。

六、昆蟲是作物害蟲
  昆蟲與其他生物,包括植物病原體,會取食農作物或與作物競爭生存空間、營養和陽光(如:雜草),通常被稱為「有害生物」。這些生物除了昆蟲外,還包含蟎蜱、植物致病性真菌、細菌和病毒、線蟲、田鼠、鳥和雜草等。這些生物有權利攝食牠們需求的食物,但是,因為牠們以人類所種植的農作物維生,故我們稱之為「有害生物」。
  為了設計妥當的措施以減少昆蟲對作物的損害,我們必須了解昆蟲如何取食?為何只取食某些植物?或只活躍於某一作物生長期等疑問,以及昆蟲如何繁殖,並增加其族群數量而導致更多的傷害。為了要了解所有現象,我們致力於研究昆蟲生物學、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生殖、生態、行為等。本書後續章節中,說明昆蟲造成的作物損害,以及如何防治此狀況並「管理」害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