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魚如何到餐桌上
食材溯源的理念正夯,想知道茫茫大海中魚躲在哪裡,用什麼漁具漁法?誰抓的?上岸如何處理?多久才到餐桌上,想知魚事當問漁夫,談到食魚文化為甚麼需要建立魚的產銷履歷,因為漁產海鮮有了產地溯源、產銷履歷,消費大眾可以知道鮮魚來歷,也可以了解漁村故事、漁業文化和海洋生態的精彩。
目前台灣水產養殖已有業者導入產銷履歷,強調無毒生態養殖,通過各項食品安全驗證讓消費者安心選用,只是從一○二年至今台灣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連拿到國家級認證標誌的廠商,產品都出事,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消費者對於產銷履歷認證普遍信心不足,但還是有許多農漁民堅持為消費者的三餐努力為食安把關,沿近海漁業和養殖漁業不同,漁民出海捕魚,魚在大海游來游去,有時漁獲滿載、有時網內空空白忙一場,變數多的近海漁業也可以生產履歷嗎?
漁民在海上辛苦捕獲的魚,當然也該有簡單產銷履歷,簡單這裡的指的是捕獲的魚種、地點、時間、船名、使用漁法、銷售店家,這個讓魚產品生產者有名字,讓消費者清楚魚的來源,是一個值得努力台灣漁業努力的願景。
這本書以南方澳漁港為背景,將魚市場販售的魚種拍攝出美麗的型態與鮮度,再輔以當地俗稱和簡單的生產履歷,這是食魚教育也是發展海洋知識經濟的基礎,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透過漁會協助整合船長、承銷人、超市和港邊餐廳的配合,但是看了日本發行四十二本築地魚市場漫畫書,給自己衝擊很大,台灣食魚教育已經慢半拍,蒐集魚的相關資源不比從前,但不管是多麼的困難都要努力去挑戰,值得高興的是十年來我們將蒐集的魚圖鑑架設台灣藝魚工廠網站,公開分享讓魚藝術家參考創作,讓料理長知道台灣魚食材的豐富,因為推廣魚藝術、食魚文化是永續漁業中最重要的部分。
忘掉殺魚這件事吧!
看到標題讀者是否有深深的疑惑呢?因為坊間出版只要是和魚料理有關的書,大多參考日本,介紹刀具,食材處理步驟和料理方式…等,本書出版的重點,主要介紹南方澳季節鮮魚和自家簡單料理,我的想法是,讀者到南方澳漁村生態旅遊,盡情體驗漁港風情、享味在地,就像到台中后里樹生酒莊喝到冠軍埔桃酒,不需要大費周章去學釀酒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教刀工、不列食譜是不給大家太多的壓力,我想說的是有些事學得來,像電腦打字,天天打,熟能生巧一定學得會,只是快慢而已,但殺魚這件事,魚體滑、魚鰭尖、刀鋒利,具高危險性,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依我的所見即使是賣魚郎天天殺魚,偶爾不小心還是也會傷到自己,至於不列食譜是因為筆者不是專業料理長,不擅長擺盤、說菜,常跑南方澳,取得的魚非常新鮮,蒸、煮、烤、煎,參考一些船長的簡單料理,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吃原味、品新鮮。
大部份能夠殺魚和煮魚的朋友都是因為喜歡釣魚、吃魚,以我的經驗,釣魚人出海釣魚豐收,不管是自己料理或是分享好友,一定是先把魚殺好處理乾淨,但是一般不釣魚的朋友,到傳統市場或超市買魚,魚貨都是清理乾淨處理好的,除非你是要當料理長,那可就另當別論。
烹調是食魚教育一環,我不是反對為吃魚學習一技之長,就像是看了吳寶春的書,學習他工作態度和創新精神,不一定要成為烘焙達人,這本書推薦南方澳在地特色漁產、港邊風情、海鮮小吃,建議就放輕鬆,在都會餐廳吃海鮮也是如此,嚐到好吃的海鮮美食,給辛苦的漁民和料理長應有的掌聲即可。
逛魚市找新鮮
多年奔波於南方澳,我覺得港邊魚市場像是一部精彩電影,描述主角海洋魚類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我的觀察南方澳沒有《老人與海》的經典文學創作,但是海洋給南方澳的藍色寶藏太多了,形成獨特的漁業文化和海人故事,這裡也是研究海洋生態、漁業經濟的寶庫,研究鯊魚的老師,同學在這裡蒐集樣本發表報告,保護鯨豚的志工陪同漁民出海,觀察鯨豚干擾漁獲,化解漁民與海豚衝突,挑戰手藝的廚師在南方澳魚市場尋找魚鮮創造極味,魚藝術家在這裡感受漁業活力畫出魚的精彩。
南方澳建港於民國十二年,發展至今因為魚、漁人演譯出獨特的漁村風貌,雖然它的魅力來自海洋,但是在台灣想要自由自在和漁民出海體驗捕魚並不容易,南方澳漁港有三個魚市場,三個魚市場拍賣時間、漁獲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完美組合完整呈現海洋台灣漁業的生命力。南方澳漁具漁法多元,漁民捕獲的魚種豐富多樣,依季節洄游輪流報到,既然稱呼南方澳為漁業博物館,它當然也是愛魚人的最愛,喜歡就跟著我到南方澳逛魚市場找新鮮吧!
◎美食講究擺盤,那擺魚呢!?
如何擺盤對廚師來說. 非常重要,把魚擺得好看,對魚販來說是基本功,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鮮魚體形長短圓扁,顏色五花八門,滑不溜丟,為了有好的賣相,吸引吸引買魚人的目光,南寧魚市場的魚販自有一套舖冰排魚的技巧,簡單幾下把魚市場變成一塊一塊的花布
天天都有新鱻事
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
魚的新鮮度指標,
擁有透明清澈大眼睛的魚,
鮮度不會說謊.
是魚市場採購鮮魚的最好標的。
眼睛.魚的新鮮度指標
港邊魚巿場、批發魚市場、傳統魚市場,超級市場,這些地方販售的魚種、來源、鮮度各有不同,國人普遍喜歡海鮮,大多習慣外食,上餐廳吃海鮮廚師上菜,熟悉的魚就是那幾種,許多民眾連淡水魚、海水魚、進口魚都分辨不清楚,更別說冷凍、冷藏新鮮度的判定。接下來進入《鱻魚の味》的重點,本書介紹的魚種全部以南方澳第一魚市場、第二魚市場(南寧魚市場)在地漁民捕獲的現流魚貨為主,魚名也以這裡的說法俗稱為準,書中魚圖照片,為呈現剛上岸的鮮度,多在港邊直接拍攝,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魚的新鮮度指標,加拍魚眼睛特寫,是為了讓讀者藉由魚的眼睛,熟悉現流仔新鮮魚貨該有的明亮度,擁有透明清澈大眼睛的魚,鮮度不會說謊,是魚市場場採購鮮魚的最好標的,除了判別新鮮認識南方澳魚種,這個單元也是選魚、食魚小幫手。但是千萬不能拿著鱻魚の味這本書到超市比一比,問超市的鮮魚舖為什麼魚眼睛比較不亮。
										食材溯源的理念正夯,想知道茫茫大海中魚躲在哪裡,用什麼漁具漁法?誰抓的?上岸如何處理?多久才到餐桌上,想知魚事當問漁夫,談到食魚文化為甚麼需要建立魚的產銷履歷,因為漁產海鮮有了產地溯源、產銷履歷,消費大眾可以知道鮮魚來歷,也可以了解漁村故事、漁業文化和海洋生態的精彩。
目前台灣水產養殖已有業者導入產銷履歷,強調無毒生態養殖,通過各項食品安全驗證讓消費者安心選用,只是從一○二年至今台灣爆發一連串的食安問題,連拿到國家級認證標誌的廠商,產品都出事,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消費者對於產銷履歷認證普遍信心不足,但還是有許多農漁民堅持為消費者的三餐努力為食安把關,沿近海漁業和養殖漁業不同,漁民出海捕魚,魚在大海游來游去,有時漁獲滿載、有時網內空空白忙一場,變數多的近海漁業也可以生產履歷嗎?
漁民在海上辛苦捕獲的魚,當然也該有簡單產銷履歷,簡單這裡的指的是捕獲的魚種、地點、時間、船名、使用漁法、銷售店家,這個讓魚產品生產者有名字,讓消費者清楚魚的來源,是一個值得努力台灣漁業努力的願景。
這本書以南方澳漁港為背景,將魚市場販售的魚種拍攝出美麗的型態與鮮度,再輔以當地俗稱和簡單的生產履歷,這是食魚教育也是發展海洋知識經濟的基礎,雖然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透過漁會協助整合船長、承銷人、超市和港邊餐廳的配合,但是看了日本發行四十二本築地魚市場漫畫書,給自己衝擊很大,台灣食魚教育已經慢半拍,蒐集魚的相關資源不比從前,但不管是多麼的困難都要努力去挑戰,值得高興的是十年來我們將蒐集的魚圖鑑架設台灣藝魚工廠網站,公開分享讓魚藝術家參考創作,讓料理長知道台灣魚食材的豐富,因為推廣魚藝術、食魚文化是永續漁業中最重要的部分。
忘掉殺魚這件事吧!
看到標題讀者是否有深深的疑惑呢?因為坊間出版只要是和魚料理有關的書,大多參考日本,介紹刀具,食材處理步驟和料理方式…等,本書出版的重點,主要介紹南方澳季節鮮魚和自家簡單料理,我的想法是,讀者到南方澳漁村生態旅遊,盡情體驗漁港風情、享味在地,就像到台中后里樹生酒莊喝到冠軍埔桃酒,不需要大費周章去學釀酒的道理是一樣的。不教刀工、不列食譜是不給大家太多的壓力,我想說的是有些事學得來,像電腦打字,天天打,熟能生巧一定學得會,只是快慢而已,但殺魚這件事,魚體滑、魚鰭尖、刀鋒利,具高危險性,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依我的所見即使是賣魚郎天天殺魚,偶爾不小心還是也會傷到自己,至於不列食譜是因為筆者不是專業料理長,不擅長擺盤、說菜,常跑南方澳,取得的魚非常新鮮,蒸、煮、烤、煎,參考一些船長的簡單料理,這麼多年來已經習慣吃原味、品新鮮。
大部份能夠殺魚和煮魚的朋友都是因為喜歡釣魚、吃魚,以我的經驗,釣魚人出海釣魚豐收,不管是自己料理或是分享好友,一定是先把魚殺好處理乾淨,但是一般不釣魚的朋友,到傳統市場或超市買魚,魚貨都是清理乾淨處理好的,除非你是要當料理長,那可就另當別論。
烹調是食魚教育一環,我不是反對為吃魚學習一技之長,就像是看了吳寶春的書,學習他工作態度和創新精神,不一定要成為烘焙達人,這本書推薦南方澳在地特色漁產、港邊風情、海鮮小吃,建議就放輕鬆,在都會餐廳吃海鮮也是如此,嚐到好吃的海鮮美食,給辛苦的漁民和料理長應有的掌聲即可。
逛魚市找新鮮
多年奔波於南方澳,我覺得港邊魚市場像是一部精彩電影,描述主角海洋魚類和來自不同領域的人對話,我的觀察南方澳沒有《老人與海》的經典文學創作,但是海洋給南方澳的藍色寶藏太多了,形成獨特的漁業文化和海人故事,這裡也是研究海洋生態、漁業經濟的寶庫,研究鯊魚的老師,同學在這裡蒐集樣本發表報告,保護鯨豚的志工陪同漁民出海,觀察鯨豚干擾漁獲,化解漁民與海豚衝突,挑戰手藝的廚師在南方澳魚市場尋找魚鮮創造極味,魚藝術家在這裡感受漁業活力畫出魚的精彩。
南方澳建港於民國十二年,發展至今因為魚、漁人演譯出獨特的漁村風貌,雖然它的魅力來自海洋,但是在台灣想要自由自在和漁民出海體驗捕魚並不容易,南方澳漁港有三個魚市場,三個魚市場拍賣時間、漁獲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完美組合完整呈現海洋台灣漁業的生命力。南方澳漁具漁法多元,漁民捕獲的魚種豐富多樣,依季節洄游輪流報到,既然稱呼南方澳為漁業博物館,它當然也是愛魚人的最愛,喜歡就跟著我到南方澳逛魚市場找新鮮吧!
◎美食講究擺盤,那擺魚呢!?
如何擺盤對廚師來說. 非常重要,把魚擺得好看,對魚販來說是基本功,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鮮魚體形長短圓扁,顏色五花八門,滑不溜丟,為了有好的賣相,吸引吸引買魚人的目光,南寧魚市場的魚販自有一套舖冰排魚的技巧,簡單幾下把魚市場變成一塊一塊的花布
天天都有新鱻事
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
魚的新鮮度指標,
擁有透明清澈大眼睛的魚,
鮮度不會說謊.
是魚市場採購鮮魚的最好標的。
眼睛.魚的新鮮度指標
港邊魚巿場、批發魚市場、傳統魚市場,超級市場,這些地方販售的魚種、來源、鮮度各有不同,國人普遍喜歡海鮮,大多習慣外食,上餐廳吃海鮮廚師上菜,熟悉的魚就是那幾種,許多民眾連淡水魚、海水魚、進口魚都分辨不清楚,更別說冷凍、冷藏新鮮度的判定。接下來進入《鱻魚の味》的重點,本書介紹的魚種全部以南方澳第一魚市場、第二魚市場(南寧魚市場)在地漁民捕獲的現流魚貨為主,魚名也以這裡的說法俗稱為準,書中魚圖照片,為呈現剛上岸的鮮度,多在港邊直接拍攝,眼睛是人的靈魂之窗,魚的新鮮度指標,加拍魚眼睛特寫,是為了讓讀者藉由魚的眼睛,熟悉現流仔新鮮魚貨該有的明亮度,擁有透明清澈大眼睛的魚,鮮度不會說謊,是魚市場場採購鮮魚的最好標的,除了判別新鮮認識南方澳魚種,這個單元也是選魚、食魚小幫手。但是千萬不能拿著鱻魚の味這本書到超市比一比,問超市的鮮魚舖為什麼魚眼睛比較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