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老鷹的故事〔典藏版〕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推薦序

外木山傳奇——追記一支老鷹族群與牠們的朋友沈振中 劉克襄

年初,一個冬日的安靜清晨,我正朝大武崙炮臺的山路踽踽而行。突然間,一隻老鷹從旁邊的山嶺冒出,攤開比身子長的羽翼,像一枚巨大的枯葉,從我的頭頂緩緩地低空飄去,朝另一座設有高壓鐵塔的小山滑行而去。

牠的背影讓我想起三○年代中國空軍為數不到百架的雙翼單人戰鬥機,霍克三式,簡陋而速度緩慢;但它有一種深沉而古樸的飛行樣式,隱隱展現於機翼的一搖一擺中。

好久沒有這樣被老鷹低空貼近,壓得透不過氣來了!等牠遠去,我深深地呵了一口氣,拭掉額頭上的汗,繼續肩起背包,準備趕到山頂,去拜訪一位在此觀察老鷹已快一年的高中生物老師──沈振中。

沈振中在基隆德育護專(現為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教書。我會認識他是透過一本雜誌的媒介。那是去年四月,我收到他寄來的《自然筆記》,才知道他正在觀察老鷹。這本十六開的雜誌,裡面的內容多半是跟自然生態與生活理念有關的文章、札記、日誌,都是由他獨自撰寫,印給學生們傳閱。我會收到,或許因為我是自然寫作者的關係吧!

那時,他每個月都寄來一期。很慚愧地,我是到第三期,才注意到他描述老鷹族群栩栩如生的習性。因為那一期的《自然筆記》裡提到,有一隻叫叉翅的老鷹死了。

去年,一份農委會最新的猛禽調查報吿出爐後,這種過去在鄕下常常見到,很熟悉的,被暱稱為「來葉」的猛禽,在臺灣可能剩不到兩百隻了。

由於他對老鷹習慣的出色觀察,這幾個月來,許多賞鳥人在全臺各地旅行,也開始注意天空是否有老鷹在盤旋。可是,他們一路從南到北所能見到的數量,稀少得可憐。我自己有兩三回的機會,從鼻頭角繞了五分之一個臺灣海岸,找到大南澳去,結果也未在天空發現半隻。

我一邊趕路,一邊暗自叫苦。前幾日,沈振中在電話那頭吿訴我:「搭公路局,在武嶺下車,走一會兒就到了。」我竟忘了!跟我說話的人素來習慣徒步旅行,他算路程的方法跟我們這種都市人有很大的差距。果不其然,我走了一個小時,仍未看到山頂。

沈振中是如何觀察老鷹的呢?猛禽是鳥類裡最難觀察習性的一種。我們每次看到的,往往只是天空上驚鴻一瞥的飛行感受。他如何從基隆港尾隨,追蹤到這裡。緊接著,又是什麼樣的自然信念,讓他時時來這裡,從清晨待到黃昏,枯守在東北風狂吹的芒草山頭,為老鷹們逐一取名,並記錄下牠們的「一言一行」。這個傳奇不僅吸引了各地人士,我來過兩三回,熟悉了他的觀察習慣後,每想到他的癡狂行徑,都不禁為之動容。

八點左右,好不容易上抵大武崙炮臺大門。有一部腳踏車停在外頭。能將腳踏車推上這麼高的地方,八成是他的。去年,這位簡樸生活的信奉者,就靠騎腳踏車上山,在這附近山區長期追蹤老鷹的棲息。

穿過炮臺,直接走到觀景臺。那兒視野良好,一望無垠,幾乎可以俯瞰整個情人湖山谷。老鷹呢?我四處張望,只聽到一些山鳥的婉轉叫聲。臺上正有一個鬍髭滿絡的人,攜帶了一部十六釐米攝影機。他指著遠方的鐵塔,我用單筒望遠鏡細看,那兒正停了兩隻老鷹。我來晚了!一大清早,其餘的老鷹都已飛出去覓食。

他叫梁皆得,目前在蘭嶼拍攝蘭嶼角鶚記錄片,已經默默進行了好幾年。沈振中曾跟我提起:「最近,梁皆得常來此與他做伴,一起觀察、保護老鷹。」他們為了防止獵人爬上老鷹築巢的琉球松,特別用鐵絲網纒繞樹身,並且將獵人的車號登記,向警方檢舉。

沈振中在哪裡呢?梁皆得指著遠方綠色山谷裡,一塊突出的危崖。我用望遠鏡看,沈振中戴著迷彩帽,瘦長的身影正孤立在那兒。他也拿著望遠鏡,朝更遠的瑪鋉山山區搜尋老鷹。

去年年初,他就是在那座像鷹的危崖,意外地發現不少老鷹集聚,在猛厲的東北風中起鷹與落鷹。起鷹與落鷹,顧名思義即老鷹的起飛與迅速降落的行為。

發現後,他就像和尙敲鐘般辛勤,一週來三四回。未幾,這位看鳥不到兩個月的菜鳥,憑著驚人的耐心,意外地成為臺灣第一位記錄到老鷹巢位的人;而且,一次發現了三個(他是在別人吿知下,才知道自己是最早發現的人)。

但或許更重要的是下面的故事:他也愛上了這群老鷹。

不久,我和沈振中的望遠鏡對望。他果然是賞鷹的高手,眼尖,一下子就發現了我,向我招手。上一回,去瑪鋉山的一座小山頭找他時,就覺得他大概天生也有一對鷹眼,當我們還在尋找老鷹落腳的位置時,他已注意到老鷹在做什麼動作。

沈振中發現的這支北海岸老鷹族群,尙存有廿隻。另外還有同樣數量的一支,棲息於南臺灣的偏遠山區。現在,要在北臺灣看老鷹壯觀的聚集和盤飛,當然就剩下這一支族群了。

正因為,這幾年老鷹突然自我們的生活空間消失了,也因為沈振中的適時重新發現,很多關心的人士都覺得時間已十分迫切。鳥類學者劉小如就呼籲過了,假若再不立法保護這種我們以為十分普通,常在港邊或城市撿拾腐肉、死魚、老鼠的猛禽,他們極可能會在這短短幾年,自這塊土地失。

沈振中回到觀景臺後,未幾,停在鐵塔的那兩隻老鷹也飛出去覓食,整個山谷似乎更加空曠、靜謐了。牠們要到下午時才可能再回來。還有五六個小時要等,我下到山谷的林子裡,尋找老鷹群夜間棲息的那棵大樹。

去年冬天,這群老鷹棲息的位置原本在瑪鋉山。今年,瑪鋉山山頭遭人偷偷違法開發,牠們被迫移到這處外木山山區。可是,再過不久,牠們現在棲息的山坡將開闢為滑草場,而春初時築巢的山壁也會因道路穿過,遭到毀滅。

老鷹能棲息的環境,往往是危崖高聳的峭壁,這樣的地形在北海岸只剩此地,北臺灣最後的老鷹族群將何去何從呢?關於牠們的未來,我實在不敢想下去。

我也無法想像,一個沒有老鷹的基隆又會是什麼樣的港口呢?任何住在基隆的市民都知道,即使在今天這樣惡劣自然環境下,他們前往港邊的公路局搭車,晨昏時還能看到老鷹們在基隆港逡巡。牠們是最能代表基隆港活動地標的自然生物。這個福氣是其他地區市民所無緣目睹的。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