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蛋結構中,只有最外層無生命的蛋殼會被私人與博物館所蒐藏;而藏在蛋殼裡孕育新生命的內容物,則通常落得被吃掉或丟棄的命運。對於鳥蛋,我們大部分人的心中都有兩種彼此衝突的印象:第一種蛋出現在書籍和博物館裡,各種不同鳥類的蛋殼十分美麗,經常擁有錯綜複雜的顏色;第二種蛋則是雞蛋,形象千篇一律,要嘛整顆整顆裝在塑膠包材裡,要嘛就是透明蛋「白」包著黃色蛋黃,躺在我們的打蛋鍋中。
其實,鳥蛋的變化性遠遠超過上面兩種。我花了一輩子(整整四十年)研究各式各樣的鳥類和鳥蛋,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經歷一場獨一無二的旅程。我們將在書中探索鳥蛋的祕密世界。鳥蛋是一個過去鮮有人踏足的秘境,而我的探索方式之前更是沒人嘗試過。我們將從鳥蛋的外部開始向中心前進,一路上見證鳥類繁殖過程的三個重大階段,最後探入鳥蛋中央儲存遺傳物質的核心。這趟旅程會揭露鳥蛋的真正本質,讓我們了解鳥類的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胚胎發育系統。
我們將先從鳥蛋中最顯而易見的部分:蛋殼講起。首先檢視它令人難以抗拒的美麗外表,接下來討論蛋殼形成的過程、蛋殼形狀的成因,許多鳥蛋的美麗色澤,最後討論蛋殼上斑點與花紋 對鳥類的意義以及花紋演化的原因。接著我們將進入蛋白。通常我們很少把心思放在這種新鮮黏稠的物質上,但在這一章,你將發現蛋白是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保護體,無論精密程度還是對於胚胎的重要性,都超越你的想像。在蛋白之內的則是蛋黃。卵子位於蛋黃內。鳥類和人類都由卵子開始發育,鳥類的卵之所以尺寸大上不少,是因為液態的蛋黃裡充滿了供胚胎使用的食物。卵子是蛋黃表面的一顆小白點,裝有雌鳥的遺傳物質,如果運氣夠好,能夠和雄鳥的一顆或多顆精子結合。如果運氣繼續夠好,受精卵就會發育成胚胎。在我們從蛋殼一路走入蛋黃的旅程中,有時候會中途暫停一下,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回頭整理既有的資訊,銜接之後的探索方向。舉例來說,我會在蛋黃的章節向外切到卵黃在鳥類卵巢發育的過程。另外,整部探索之旅的高潮可想而知是卵子的受精過程(我們將見證雌雄雙方遺傳物質結合的時刻),但其實在鳥蛋發育的三個階段中,受精過程在時間點上是最早的。在受精之後才會進入另兩個步驟:產卵和孵化。根據物種不同,鳥蛋在產下之後要經過十至八十天後才會孵出幼雛。
這趟鳥蛋之旅簡明易懂,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從入口一路開到出口,中間會穿過幾個不同區域,但一路上完全沒有岔路(有時候你也許可以用這個準則來判斷目前自己身處何處)。世上關於鳥蛋的文獻非常多。這主要是因為養禽產業為了讓雞蛋臻至完美,至今已投下了數百萬英鎊進行研究(不過蛋的完美與否,是以市場的標準,而非以雞的標準來定義)。我們對鳥蛋的知識一開始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研究家禽的生物學家。這些專家的成果非常傑出,雖然他們的研究動機至少有一部分是為了讓生意更好,但卻取得了對其他生物學家而言高不可攀的堅實科學成果。但另一方面,在我們開始探索鳥蛋之前,也請切記這個領域的許多部份尚未為人所知。我和大部分的科學家一樣對許多事情都還沒有答案。即使是對單一一種鳥類,目前都還有許多問題沒被解開。當下的經濟環境促使研究者過度強調自己的研究成果,誇大自己的知識,藉此彰顯自己的地位。但我認為了解自己的知識極限位於何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就是這樣,做研究才顯得有趣),我對於點出當下的知識極限也絲毫不會猶豫。希望我這麼做,能讓這個領域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得到其他研究人員的注意。
我想在這本書中把鳥蛋所有有趣的生物學特性整合起來,同時也想介紹人類發現新知識的時間和歷程故事。有史以來,雞蛋就無所不在。我們幾乎不會去認真注意雞蛋,更別說是特別去探究雞蛋形成的過程,或者雞蛋裡面各部位的功能。鳥類的蛋可說是生物學上的奇蹟,但我們手中的鳥蛋都是超市買來的雞蛋,既沒有受精也沒有被孵過,我們從這種蛋得到的知識只佔了全體的一小部分。天天都能見到雞蛋的我們,忘記了目前的地球還有上萬種其他鳥類的蛋,它們在大小、形狀、結構上的變化性多得不可思議。而這本書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能把我們這些研究者發現的東西告訴你,讓我們在鳥蛋這種每天觸手可及的奇蹟之物上,重新感受到一些大自然的神奇。
這麼完美的東西,是怎麼演化出來的?要談論從地球上最簡單的生命形式一路演化到鳥類,會需要太長的篇幅;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演化史中最接近當下的部分:鳥蛋的演化。經過人們多年研究,如今我們擁有非常充足的證據證明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恐龍蛋和其他爬蟲類的蛋一樣應該沒有花紋,兩端也沒有明顯的尖鈍之分。恐龍會把蛋放在巢中,用日光或植被腐敗的熱能來孵蛋。此外,某些恐龍似乎與當代的鱷魚一樣,會保衛埋蛋的巢穴所在地。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的部分,是恐龍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將身體接觸自己的蛋,利用體溫孵卵。恐龍孵蛋的起源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 。雖然某些研究人員相信恐龍是「溫血動物」;不過恐龍是否溫血,並不等同於牠們是否利用身體產熱並傳給自己的蛋。恐龍演化出用身體接觸蛋的行為,可能源自於某些恐龍身上長了能保溫的羽毛,因此可以自主產熱並維持本身的體溫。而如果恐龍原本就會坐在巢上保護自己的蛋,那麼能夠產熱之後,將體溫傳導給蛋就不需要做出非常巨大的改變,只要直接坐在蛋上就可以了。
恐龍孵蛋的起源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 註解:原文heated discussion無法直接翻譯成中文的雙關冷笑話,所以冷笑話那句略去不譯
我是個生物學家。鳥蛋在我眼中,是大自然完美造物的範例,或者至少可以說是生物在不同天擇壓力彼此妥協之下演化出來的完美範例。在美學上,我同樣也覺得鳥蛋的顏色、形狀、尺寸,都完美無瑕。當然,科學與美學並非彼此無關。我研究鳥蛋的熱情,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深深欽慕它們的美麗。
其實,鳥蛋的變化性遠遠超過上面兩種。我花了一輩子(整整四十年)研究各式各樣的鳥類和鳥蛋,希望這本書能讓你經歷一場獨一無二的旅程。我們將在書中探索鳥蛋的祕密世界。鳥蛋是一個過去鮮有人踏足的秘境,而我的探索方式之前更是沒人嘗試過。我們將從鳥蛋的外部開始向中心前進,一路上見證鳥類繁殖過程的三個重大階段,最後探入鳥蛋中央儲存遺傳物質的核心。這趟旅程會揭露鳥蛋的真正本質,讓我們了解鳥類的蛋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獨立胚胎發育系統。
我們將先從鳥蛋中最顯而易見的部分:蛋殼講起。首先檢視它令人難以抗拒的美麗外表,接下來討論蛋殼形成的過程、蛋殼形狀的成因,許多鳥蛋的美麗色澤,最後討論蛋殼上斑點與花紋 對鳥類的意義以及花紋演化的原因。接著我們將進入蛋白。通常我們很少把心思放在這種新鮮黏稠的物質上,但在這一章,你將發現蛋白是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保護體,無論精密程度還是對於胚胎的重要性,都超越你的想像。在蛋白之內的則是蛋黃。卵子位於蛋黃內。鳥類和人類都由卵子開始發育,鳥類的卵之所以尺寸大上不少,是因為液態的蛋黃裡充滿了供胚胎使用的食物。卵子是蛋黃表面的一顆小白點,裝有雌鳥的遺傳物質,如果運氣夠好,能夠和雄鳥的一顆或多顆精子結合。如果運氣繼續夠好,受精卵就會發育成胚胎。在我們從蛋殼一路走入蛋黃的旅程中,有時候會中途暫停一下,用比較宏觀的角度回頭整理既有的資訊,銜接之後的探索方向。舉例來說,我會在蛋黃的章節向外切到卵黃在鳥類卵巢發育的過程。另外,整部探索之旅的高潮可想而知是卵子的受精過程(我們將見證雌雄雙方遺傳物質結合的時刻),但其實在鳥蛋發育的三個階段中,受精過程在時間點上是最早的。在受精之後才會進入另兩個步驟:產卵和孵化。根據物種不同,鳥蛋在產下之後要經過十至八十天後才會孵出幼雛。
這趟鳥蛋之旅簡明易懂,就像一條高速公路,從入口一路開到出口,中間會穿過幾個不同區域,但一路上完全沒有岔路(有時候你也許可以用這個準則來判斷目前自己身處何處)。世上關於鳥蛋的文獻非常多。這主要是因為養禽產業為了讓雞蛋臻至完美,至今已投下了數百萬英鎊進行研究(不過蛋的完美與否,是以市場的標準,而非以雞的標準來定義)。我們對鳥蛋的知識一開始幾乎全部都來自於研究家禽的生物學家。這些專家的成果非常傑出,雖然他們的研究動機至少有一部分是為了讓生意更好,但卻取得了對其他生物學家而言高不可攀的堅實科學成果。但另一方面,在我們開始探索鳥蛋之前,也請切記這個領域的許多部份尚未為人所知。我和大部分的科學家一樣對許多事情都還沒有答案。即使是對單一一種鳥類,目前都還有許多問題沒被解開。當下的經濟環境促使研究者過度強調自己的研究成果,誇大自己的知識,藉此彰顯自己的地位。但我認為了解自己的知識極限位於何處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就是這樣,做研究才顯得有趣),我對於點出當下的知識極限也絲毫不會猶豫。希望我這麼做,能讓這個領域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得到其他研究人員的注意。
我想在這本書中把鳥蛋所有有趣的生物學特性整合起來,同時也想介紹人類發現新知識的時間和歷程故事。有史以來,雞蛋就無所不在。我們幾乎不會去認真注意雞蛋,更別說是特別去探究雞蛋形成的過程,或者雞蛋裡面各部位的功能。鳥類的蛋可說是生物學上的奇蹟,但我們手中的鳥蛋都是超市買來的雞蛋,既沒有受精也沒有被孵過,我們從這種蛋得到的知識只佔了全體的一小部分。天天都能見到雞蛋的我們,忘記了目前的地球還有上萬種其他鳥類的蛋,它們在大小、形狀、結構上的變化性多得不可思議。而這本書的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希望能把我們這些研究者發現的東西告訴你,讓我們在鳥蛋這種每天觸手可及的奇蹟之物上,重新感受到一些大自然的神奇。
這麼完美的東西,是怎麼演化出來的?要談論從地球上最簡單的生命形式一路演化到鳥類,會需要太長的篇幅;但我們還是可以看看演化史中最接近當下的部分:鳥蛋的演化。經過人們多年研究,如今我們擁有非常充足的證據證明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恐龍蛋和其他爬蟲類的蛋一樣應該沒有花紋,兩端也沒有明顯的尖鈍之分。恐龍會把蛋放在巢中,用日光或植被腐敗的熱能來孵蛋。此外,某些恐龍似乎與當代的鱷魚一樣,會保衛埋蛋的巢穴所在地。目前我們還不清楚的部分,是恐龍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將身體接觸自己的蛋,利用體溫孵卵。恐龍孵蛋的起源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 。雖然某些研究人員相信恐龍是「溫血動物」;不過恐龍是否溫血,並不等同於牠們是否利用身體產熱並傳給自己的蛋。恐龍演化出用身體接觸蛋的行為,可能源自於某些恐龍身上長了能保溫的羽毛,因此可以自主產熱並維持本身的體溫。而如果恐龍原本就會坐在巢上保護自己的蛋,那麼能夠產熱之後,將體溫傳導給蛋就不需要做出非常巨大的改變,只要直接坐在蛋上就可以了。
恐龍孵蛋的起源引起非常熱烈的討論 註解:原文heated discussion無法直接翻譯成中文的雙關冷笑話,所以冷笑話那句略去不譯
我是個生物學家。鳥蛋在我眼中,是大自然完美造物的範例,或者至少可以說是生物在不同天擇壓力彼此妥協之下演化出來的完美範例。在美學上,我同樣也覺得鳥蛋的顏色、形狀、尺寸,都完美無瑕。當然,科學與美學並非彼此無關。我研究鳥蛋的熱情,有一部分就是因為深深欽慕它們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