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現在是早上7 點45 分,鳥兒們已經在我的一天中簽到了:吃早餐時,庭院裡大山雀的鳴聲和喜鵲嗒嗒嗒的機關槍聲;同時,我樓上的書桌旁,銀鷗的嗚咽聲飄過窗外。我在城裡工作的地方肯定算不上是個鳥類保護區,然而在一個普通的上班日,包含午休在公園閒晃的時間,我通常會看到或聽到差不多25 種鳥。再加上從書脊到各種刺青,勢必會看到的大量鳥類形象──很顯然我們離不開鳥類。 有鑑於鳥類的數量之龐大,至今分類學家們仍在辯論確切的物種數量也不足為奇。奠基於DNA 的新分類系統推翻了傳統的形態學分類系統,但目前廣泛接受的總數超過11,000 種,與6,400 種哺乳類以及1 萬種爬行類相比,鳥類可能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多樣化的一個綱(class)。
當然,這些物種並不會均勻分布。物種最豐富的鳥類棲地是熱帶雨林,這解釋了為何世界上鳥類最多的國家前十名中,有六名都在南美洲北部;其中哥倫比亞(超過1,950 種鳥的家)高居第一。然而,找不到任何一個地方沒有鳥類棲息,鳥類這個群體有著卓越的多樣性,讓牠們能夠征服地表最惡劣的環境,從沙漠和高山到冰帽和開闊的海洋。飛行能力讓牠們能夠到達地球的每個角落──並且簡單地藉由遷徙到新的棲地來躲避嚴冬或季節性的食物短缺。
不僅僅只是數量,當大部分的哺乳類都是小型夜行性動物,而大部分爬行類都躲在岩石或落葉堆下時,喧鬧、色彩繽紛的鳥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面向便有著強烈的存在感。身為一個在英國小鎮長大的小孩,我的想像力可能曾經被生活在遙遠國度的蟒蛇和北極熊吸引,但實際上本地的鳥類才是我能親眼看到的,因此瞥見我的第一隻翠鳥或倉鴞(barn owl)才更有可能引誘我走入自然,並且啟發我一生對於自然世界的熱愛。
鳥類是如此無所不在,或許解釋了為何比起其他動物,牠們幾個世紀以來引發了更多研究並且激發更多藝術創作。從科學的角度,鳥類是我們了解演化等基礎概念的途徑(想想達爾文的雀鳥)。在文化方面,牠們造就了無盡的音樂、藝術和文學,並且成為從軍事力量到靈魂昇華等各種事物的象徵。從諾亞的鴿子到阿茲特克神聖的咬鵑,所有文化都將某種鳥視為自身價值觀和信仰的映射。
本書講述80 種鳥類的故事,每一種都對某個國家或地區具有特殊意義。鳥種的選擇旨在展現鳥類世界的多樣性,包括人氣明星鳥、海上漂泊的鳥、令人敬畏的猛禽以及熱帶美鳥。本書與其說是一個鳥類辨識指南或擺在咖啡桌上的畫冊,更著墨在鳥類對我們的意義;每個物種不僅有自然史的描述,也介紹了牠們與人類之間不論是文化、歷史或科學上的關係。
將我的選擇削減至80 種是一個棘手的挑戰,我本可以輕易地選出另外80 種──你可能會感到困惑或失望,因為遊隼和孔雀這些家喻戶曉的鳥類沒有入選,或是我沒有為任何一種鷺或啄木鳥保留位置,但我希望我的左右為難能夠強調出鳥類豐富的程度。
綜觀這個清單,我們總是顯而易見地被某些特質吸引目光。首先當然是基本的視覺衝擊,以鳳冠孔雀雉來說,我們很簡單地被牠華美的羽毛所震懾,許多鳥類以戲劇化的方式展現牠們的華麗裝飾:安地斯動冠傘鳥與華美天堂鳥在這方面確實當仁不讓。而且我們很常被怪異的事物吸引,就像被美麗的事物吸引一樣:例如艾草松雞展示的充氣囊或劍喙蜂鳥那長槍般荒謬的鳥喙。
但是視覺效果並不是鳥類唯一的魅力,牠們還有聲音能同時刺激我們的聽覺和想像力,促使我們為聲音賦予自己的意義。普通夜鶯的複雜旋律充滿了抒情的浪漫,而渡鴉嘶啞的嘎嘎聲則讓人聯想到死亡。沒有什麼像鳥類的叫聲一樣,能夠如此生動地喚起關於某地的記憶──不論是普通潛鳥顫抖的嚎哭聲所體現的加拿大荒野,或是在笑翠鳥狂笑聲中呼喚的塵土飛揚的澳洲內陸。
鳥類非比尋常的行為同樣地啟發我們。我們為縫葉鶯縫製葉子搖籃的技巧或是群居織巢鳥集體建造乾草堆公寓而鼓掌;我們對在泡沫飛濺的安地斯大瀑布中撫育雛鳥的湍鴨或黑喉嚮蜜鴷引導蜂蜜採集者找到蜂巢的情景感到驚艷;而對於皇帝企鵝雄鳥在南極寒冰上用腳孵蛋;或者是普通雨燕能夠飛在空中一年以上不落地,我們則感到難以置信。
在這驚人的多樣性之中,有些鳥種已經與我們的生活緊密交織,包括那些我們當作資源捕獲的鳥類;不論是為了牠們的肉、蛋還是羽毛,或是經過大規模馴化利用的鳥類──以家雞為最大宗,牠們的野外祖先紅原雞仍然徜徉在亞洲南部的森林中。其中還包括那些適應了人造環境的物種:例如聚集在瑞士滑雪勝地的黃嘴山鴉;以及美國人家後院裡,住進多層巢箱的紫崖燕。
在所有的物種之中,最廣為人知的是那些被我們提升為文化象徵的種類,牠們被賦予擬人化的特質,例如美麗、力量或智慧,因此差異甚大的物種比如紫冠蕉鵑(史瓦帝尼)和栗鳶(印度),在各自的地區與王室有關聯,甚至有著神聖的地位。而其他物種像是鷸鴕和白頭海鵰則廣泛的被認為是國家的象徵,承載著整個國家的驕傲。
有一些鳥類被選入本書是因為另一項比較令人擔憂的因素:牠們的稀有性。對於本書選出的80 種鳥類中的每一種,我都加上了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所評估的保育狀態,從無危(LC)到極危(CR)。許多鳥是如此接近滅絕邊緣以至於因此聞名,例如泰國八色鶇和鴞鸚鵡,凸顯了人類對全球鳥類災難性的影響。在過去的500 年間,我們已經將至少150 種鳥類推向滅絕,而如今有八分之一的鳥類處於瀕危狀態,原因涵蓋了從迫害到貿易等各種原因。最重要的是,鳥類一直遭受我們持續破壞牠們的自然棲息地,不論是森林砍伐、農業開發、都市化、汙染、外來入侵種,或很可能是最具毀滅性的威脅──氣候變遷。
如今保育工作正在一點一滴的努力進行,而社會大眾日漸提高的關注度代表著至少有行動的意願。正如鄉村裡備受喜愛的物種的消失,或海灘上全身沾滿油污的海鳥觸動許多人的心;鳥類引人注目的特性意味著人們很難忽視牠們的困境。這也代表鳥類常常是更大規模危機來臨前的第一個警告。舉例來說,在1960 年代,是遊隼的數量下降警告科學家食物鏈裡的殺蟲劑DDT 造成的毀滅。藉由保護鳥類,我們從而保護了所有生物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包括我們自己。
鳥類也提供了無形的但同等重要的功能:例如陪伴、愉悅以及增進心理健康。我開始寫這本書時,正值Covid-19 疫情陰霾壟罩全球,在我這個世界的一角,充斥著隨之而來的恐懼和混亂,對於幾百萬個困在家裡無法去工作、旅遊或跟愛人見面的人來說,鳥類迅速成他們安慰和解脫的來源,人們開始在保持社交距離的散步時光中仰望天空,或傾聽那些填補了新的寂靜的聲音。對許多人來說,這些快樂是一種啟示,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不要忘了身體力行,支持地球上鳥類的未來,鳥類需要我們,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