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摘文一】
姿勢性低血壓之謎
轉開水龍頭,水就會往下流,河川的水也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去。世間萬物隨著地心引力而移動的現象,我們想都沒想就接受了。
然而,在我們體內流動的血液,卻是以完全相反的路徑在運行。把血液送出去的心臟,所在的位置剛好在身體的中間。用兩條腿走路的我們,為了把血液送往比心臟高的臟器,勢必得經常違逆地心引力的慣性。
位在比心臟高的地方,是生存不可或缺最最重要的器官:大腦。腦是容易缺氧的臟器。心臟停止跳動,會造成送往腦的血流中斷,氧氣供給不足,數秒之後,人就會失去意識。一旦心跳停止三〜五分鐘以上,就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甚至會危及生命。
這麼精密的器官,竟然就配置在人體最高的地方。一天二十四小時,無時無刻都在逆地心引力而行。偏偏我們還要確保它運作無虞,實在是「非常艱險的任務」。
反過來說,只要躺著就不用擔心了。因為腦和心臟位在同樣的高度,要維持血流的順暢就容易多了。有問題的是動作太猛,突然站起來的時候。在那個瞬間,會感到頭暈,失去平衡,站都站不穩,大家應該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突然站起來頭暈的現象,正確的說法為「姿勢性低血壓」,就是瞬間違反地心引力,導致送往腦的血流量不足而產生的低血壓。
所以,我們要思考的不是「為什麼突然站起來會頭暈?」而是要想「平常為什麼就不會頭暈呢?」考慮到地心引力的存在,姿勢性低血壓更頻繁發作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那麼,即使突然改變動作、動作很大,血液的流動依然能保持順暢的關鍵是什麼?這就不得不講到自律神經的功能了。

自律神經的功能
當我們站起來的時候,血液會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往腳下匯集。布滿全身的自律神經系統察覺到這個現象,會馬上做出處置,減少流往腦部的血流量。
在這裡,不妨以水管做比喻。當你想把水柱噴高一點,你會怎麼做?方法有二,要嘛把水龍頭轉到最大,增加流出的水量;要嘛捏住水管的前端,使其口徑變小,增加水的壓力。
換句話說,自律神經會馬上讓心跳加快,使送出去的血液量增加,同時,它也會使全身的血管收縮,讓血液更容易被送往遠端的地方。基本上,負責這項工作的是自律神經中名為「交感神經」的神經系統。因為交感神經的運作,我們即使突然改變姿勢也能保持血壓穩定,維持身體的機能。
另一方面,經常頭暈的人,就是因為這樣的機制無法正常運作。可能是生病或吃藥的副作用,導致自律神經的功能不彰,無法靈敏地調控血壓。再者,因為失血導致體內血液減少(貧血),或是水分攝取不足,身體處於缺水的狀態(脫水)等,也容易發生突然頭暈的姿勢性低血壓。這就好比流經水管的水變少了,水量不足的情況下,即使捏住水管口,水柱也噴不了多遠。
心臟功能不好的話,血壓的調節也會有困難,因為「水龍頭無法開到最大」,送出的水量自然是不夠的。

突然暈倒的理由
抽血或是吊點滴的時候,在注射針刺入皮膚的瞬間,不知是痛還是緊張,有人突然就暈過去了。這個反應,醫學上叫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律神經系統失去平衡,心跳變慢,血管擴張,流往大腦的血液突然減少所造成的。用水管來作比喻的話,就是水龍頭的水量不足,而水管又無法變細的狀態。
迷走神經是副交感神經的一種,作用正好與交感神經相反。所謂自律神經系統,又分成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兩種。藉由這兩種功能完全相反的系統的平衡運作,身體的機能才得以維持。一旦副交感神經過於發達,交感神經就會受到壓制,這時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就會發生了。
學校朝會的時候,在操場上站久了突然就暈倒了,應該有人有這樣的經驗,這也是血管迷走神經性昏厥的一種。可見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就會導致自律神經系統的失衡。
若血液能馬上回流到腦部,恢復意識醒過來,一般是不需要特別治療的。某種程度上,這也算是用兩條腿走路的人類天生背負的弱點,以及不可逆的宿命吧!

【摘文二】
源自生化武器的抗癌藥物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同盟國的重要軍事基地,義大利的巴里港受到德軍的大規模空襲。這次攻擊被稱為「巴里空襲」,同盟國這邊犯下非常低級的嚴重失誤,他們竟讓芥子毒氣流了出去。
其中一艘被擊沉的美國運輸船約翰哈維號(SS John Harvey),祕密裝載了兩千枚毒氣炸彈。這是為了報復萬一德軍使用生化武器而特地準備的,沒想到竟招來了大禍。在德軍的猛烈砲火下,七十公噸的劇毒就這麼流入海水裡面,一部分隨海水蒸發,變成了毒氣,很快就擴散蔓延到整個港口小鎮。
芥子毒氣(mustard gas),簡稱芥子氣,是至今殺傷力最強的毒氣之一,因味道與芥末或大蒜相似而得名。
空襲過後,傷患被陸續送往醫院。由於毒氣彈的存在是軍事機密,壓根沒人想到自己是中了芥子氣的毒。結果,八十幾名受到波及的士兵很快就去世了,幾個月過後,包含平民在內的死亡人數更高達一千人以上。
芥子氣屬於「糜爛性毒劑」,是會讓人皮膚潰爛的生化武器。不過,如此重大的災難卻也讓人們明白了一件事:芥子氣的恐怖不僅止於皮膚的潰爛而已。
受到芥子氣毒害的患者,血液會發生奇怪的變化,白血球數會激增。最恐怖的是,劇毒會攻擊人類的骨髓,破壞它的造血功能。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等血球細胞,都是骨髓製造出來的。一旦骨髓喪失了造血功能,血液就再也沒有新的血球可供遞補了。
尤其是白血球,依照種類之不同,可以存活的時間從數小時到數日不等,壽命很短(紅血球的壽命約一百二十天,血小板的壽命約為十天)。製造血球的工廠一旦遭受攻擊,血液中的白血球很快便會消失,免疫功能崩壞,萬一感染,就是攸關性命的危急重症。
不過,這個現象卻也引起了耶魯大學的藥理學者艾爾佛列‧吉爾曼(Alfred Gilman)和路易斯‧古德曼(Louis S. Goodman)的注意。他們認為,如果善加應用的話,說不定可以用於癌症的治療上。像白血球或是淋巴惡性腫瘤等血液的癌症,便是血球細胞癌化、不正常增生造成的。如果能鎖定血球、只攻擊血球的話,不就有可能把癌化的血球摧毀了嗎?
一九四○年代起,從芥子氣研發出來的化合物「氮芥」(nitrogen mustard),開始被應用於惡性淋巴腫瘤的治療中,一如預期,效果非常顯著。在那個「抗癌藥物」根本就不存在的年代,這簡直是天降奇蹟。
之後,透過改良氮芥,一堆抗癌藥物:如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威克瘤注射劑(Melphalan)等陸續被研發出來,沿用至今。諷刺的是,戰爭用於殺人的毒氣,竟讓抗癌藥物的發展跨出了突破的第一步。

【摘文三】
為什麼會發生紗布遺忘在體內的情況?
手術時紗布遺忘在體內的新聞時有耳聞。根據日本醫療機能評價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自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間,每年有二十件以上紗布被遺忘在人體裡的案例。
一聽到這樣的數據,或許會有許多人憤憤不平地說:「怎麼這麼疏忽大意?」大概也會有許多人感到訝異:「只要多加留意,應該就不會發生這種把紗布忘在人體裡的事。為什麼這種『低級的錯誤』會一再發生呢?」
的確,忘了取出紗布肯定會出大問題。但偏偏紗布是「小心再小心,一不留神就會忘在肚子裡的東西」。
在手術的過程中會使用到大量的紗布。手術的時間越長,使用紗布的量就越多,多達好幾十塊的紗布反覆不斷在體內進進出出。紗布被水或是血液浸濕後會變小變硬,就容易隱沒在被臟器和內臟脂肪塞滿的體內。在體內找尋被隱沒的紗布,就好比是在茂密的森林裡找人。如果沒有確實執行防止遺忘紗布在體內的因應辦法,紗布「幾乎一定會遺忘在體內」。
於是,要有人計算「現在用了幾塊紗布,體內放了幾塊紗布」,這個作業就稱為「數紗布」。執行這項任務的人是手術室裡的護理人員。
「放了三塊,拿出兩塊,放了一塊,因為出血量變多,所以一次放了四塊,紗布被血液弄髒了,所以結塊的紗布全部取出,準備的紗布全用完了,所以再追加十塊紗布,有一塊紗布掉在地上……」
在手術期間,這樣的場景會一直持續數個小時。負責的護理人員會一一追蹤並記錄下來。
手術室內的護理人員頭腦不停運作,遞送必要的器械工具,管理病患全身的狀況,同時還要應對瞬息萬變的狀況,並隨時檢查紗布的數量。醫生和護理人員之間,
「扣掉一塊。」
「放入兩塊。」
會像這樣透過互相對話,來記錄使用紗布的量。
市面上有在販售專為「點算紗布」而設計的托盤等產品,並經常在手術室裡使用。這是因為那些被血液和體液浸濕、已經使用過的紗布數量太多了,單單要清點它們就很辛苦。
請試想一下,這就好比有人遞給你十幾張已經結成一團、使用過的紙巾,要你數一數有多少張。如果不是很小心,你可能就會把兩張結在一起的一塊紙巾算成是一張。手術中的紗布也是同樣的情形,負責的人必須仔細地一張一張拆開來,而且必須非常小心謹慎,避免數錯。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