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維生素C:逆轉不治之症

79特價229
停售
下次再買
人類不可缺乏維生素,因為缺乏維生素會危害健康或甚至造成死亡。由於維生素被定義為不可或缺,因此,就某種意義上而言,每一種維生素都是同等重要。然而,有些維生素的必需攝取量比其他維生素更多,攝取的次數也更為頻繁。從我們詢問營養師的經驗中得知,幾乎所有的營養師都會選擇維生素C,倘若他們只能攝取一種維生素。這個結果不僅反映出這種維生素的普遍性,同時也反映了其對健康和疾病的廣泛作用。

維生素C的發展歷程帶我們進入一個近代人類史、心理學和社會控制體制的發展旅程。維生素 C為我們打開一扇窗,讓我們窺見正統醫學中的許多誤解。維生素C真實的故事,不僅道出勇敢的醫生和科學家們願意揭露真相,同時也指出在壓力與主流醫學機制下行走這條科學之路的艱辛。

認識維生素C

維生素C是一種結構類似葡萄糖的白色結晶物質小分子。它是由化學鍵連接六個碳原子、六個氧原子和八個氫原子所組成的單一分子,名為抗壞血酸(C6H8O6)。它是弱酸性且略帶酸味,然而,許多食品補充劑使用鹽的形式(抗壞血酸納、抗壞血酸鈣或抗壞血酸鎂),也就是偏中性或弱鹼性而非酸性,以免刺激敏感的胃。抗壞血酸的酸度就好似柑橘類果汁或可樂軟性飲料的酸度。有一些維生素C存在於我們的食物中(特別是蔬果類),不過,正常的飲食無法提供我們維持最佳健康狀態所需的足夠劑量。

體內的維生素C具有許多功能。其中骨骼和其連接的韌帶與肌腱的伸展支撐力主要來自於一種細長纖維的蛋白質分子,稱為膠原蛋白。膠原蛋白是一種結構蛋白,它就像是玻璃纖維複合材料中嵌入的纖維,而維生素C則是人體膠原蛋白合成的重要關鍵。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壞血病,造成牙齦腫脹、牙齒鬆動、淤青和黏膜內出血。這些症狀有些是因為膠原蛋白與血管中的結締組織流失,因而變得脆弱,以至於無法對血壓和其他的壓力做出適當的反應。維生素C可以保護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免於受到壓力的危害。腦部(神經傳導素)中的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合成和維持都仰賴於充足的維生素C。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對大腦的功能很重要,並且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它們的作用如同壓力信號激素,由腎上腺分泌,因此稱為腎上腺素。當身體缺乏維生素C時,腎上腺和中樞神經系統就會透過特殊的細胞幫浦吸收維生素,以儲備大量的維生素C。

肉鹼的合成也需要維生素C,它是一種小分子,參與運送脂肪到身體細胞燃燒營養素的「發電機」即粒腺體,以提供身體能量(註1),進而增強細胞活性或提供抗氧化電子,以預防有害的氧化作用。

維生素C與膽固醇分解成膽汁酸有關,這可能對那些希望降低膽固醇的人有所影響。雖然宣稱膽固醇導致心血管疾病的說法過於誇大,不過,維生素C對於膽固醇指數的作用顯示,攝取較多的維生素C可以降低膽結石的風險(註2)。
眾所皆知,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對抗自由基,免於組織受損導致疾病。由於維生素C是飲食中主要的水溶性抗氧化劑,所以對健康非常重要。維生素C不足會造成體內重要分子受到自由基破壞,其中包括DNA(去氧核醣核酸)和RNA(核醣核酸)、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粒腺體的代謝過程、吸煙和X光放射線的化學毒素,都是破壞性自由基和氧化作用的來源。

維生素C在預防自由基傷害、老化和氧化作用的重要性有時被低估,充足的維生素C可以促進體內的維生素E和其他抗氧化劑再生(還原)。我們細胞內生成的主要水溶性抗氧化劑為穀胱甘肽(glutathione),這是一種小蛋白質分子(麩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三種胜肽組成),主要作用為保護我們的細胞免於受到氧化作用的傷害(註3)。由於它通常存在於十倍維生素C的濃度中,所以往往被認為比維生素C更為重要。不過,穀胱甘肽和維生素C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有些動物可以自行合成維生素C,它們透過合成更多的維生素C以彌補穀胱甘肽的流失。餵食動物維生素C可以增加它們體內穀胱甘肽的含量,進而預防維生素C流失。天竺鼠和新生老鼠無法自行合成抗壞血酸,而缺乏穀胱甘肽則足以致命。還好,給予這些動物高劑量的抗壞血酸便可以預防死亡(註4)。同樣的,餵食缺乏抗壞血酸飲食而導致壞血病發作的天竺鼠可以透過提供穀胱甘肽單乙脂(glutathione monoethyl ester),一種穀胱甘肽傳導物質來延緩病情(註5)。榖胱甘肽主要的作用是回收氧化的維生素C,好讓它可以繼續發揮抗氧化的功能。穀胱甘肽的抗氧化功能需要維生素C才可以運作,即使它存在於極高濃度的維生素C中(註6)。這種與抗氧化劑之間的關係顯示攝取大量維生素C是預防氧化傷害和疾病與老化的關鍵。

維生素C謎思

一直以來,幾乎所有來自醫生們關於維生素C的訊息都是錯誤的。目前的醫學觀點認為人們可以透過健康的飲食獲得所有的維生素需求量。我們被告知每日要確保食用五種或甚至九種有益的蔬果,這樣我們就不需要膳食補充品。多吃蔬果有助於預防心臟病和癌症,然而,人們的飲食習慣並未因此改變。英國一份針對四千二百七十八個人的調查報告顯示,有三分之二的人指出他們並未攝取足夠的蔬果建議量(註7)。在北愛爾蘭,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指出他們每日有攝取五份有益健康的蔬果。由於缺乏有利的證據和意見不一,這也難怪人們不願意遵循政府的建議攝取量。

因紐特印地安人的飲食為高蛋白與高脂。傳統愛斯基摩人在凜冽氣溫所形成的冰川景觀下,飲食中顯少有植物類,更不會有畜牧類或乳製類產品。因紐特人大多靠簡單的狩獵和釣魚為生,沿海的印第安人利用大海,內陸的印第安人則擁有馴鹿的優勢,這其中還包括動物胃中所消化的植物,內含苔蘚、地衣和可食用的凍原植物。然而,因紐特人的心臟疾病罹患率並不高,儘管他們飲食中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且少有蔬果。同樣的,採用阿金斯(Atkins)飲食法的人並未因此增加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以傳統觀念而言,這些飲食法難以均衡,沒有包含政府飲食建議金字塔中的六大類食物—穀物、水果、蔬菜、肉類、蛋類和乳製品。這種飲食習慣照道理來說營養素應該是不夠,所以,因紐特人必須補充一些維生素C以預防急性壞血病,然而,人們卻認為高脂肪和動物蛋白飲食對健康會產生極大的威脅—至少這是所謂的專家們一直以來告訴我們的訊息。因紐特人在看似營養不均衡的飲食習慣中仍保有最佳的健康狀況(註8)。因紐特人和阿特金斯飲食法有一個共通點(高脂肪、高動物性蛋白),它們雖然算不上是最理想的健康飲食,但卻也提供了適當的營養。因紐特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了抗氧化劑的需求,也或許因此降低了自由基的傷害,以及對維生素C的需求量。這兩種飲食的維生素C含量比例都比糖份高,雖然因紐特飲食的維生素C攝取量偏低,然而,他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更是少之又少。典型的西方飲食每日可能包含五百公克的碳水化合物,而維生素C的攝取量卻不超過五十毫克。值得注意的是,糖會阻礙細胞吸收維生素C。所以,雖然因紐特人的維生素C攝取量很少,但由於他們有效地善用該分子,因此與糖的競爭也相對地減低,特別是葡萄糖。碳水化合物含量低的因紐特飲食部份減少了體內維生素C的耗損彌補了攝取量的不足。

水果和蔬菜的主要好處是增加抗氧化劑,特別是維生素C的攝取量,本書將解釋為何吃更多的蔬菜(雖然這是很好的建議),但卻無法提供和維生素C補充品一樣的益處。有一些醫生主張,高劑量的維生素C就如同強效的抗氧化劑,具有治癒心臟病和預防或治療癌症的潛力。但沒有人聲稱多吃蔬菜會有如維生素C一樣的巨大效益。

證據會說話

當諾貝爾化學奬得主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博士提出用高劑量來預防與治療疾病,例如普通感冒後,維生素C的爭議就成為眾所周知的論戰。鮑林博士認為,人們需要的劑量是目前醫生和營養專家們所建議的一百倍以上,然而醫學界對此的反應是強烈攻擊鮑林博士的科學能力,有些人甚至稱他為「江湖術士」。一九九四年,鮑林博士過世後,醫療機構辯稱他們已經證明鮑林博士的主張是錯的,所以人們只需要少量的維生素C就已足夠。如果人們攝取太多,他們認為身體無法吸收,所以不可能達到鮑林博士和其他人所主張的健康效果。不過,接下來我們將看到目前最新的科學證據並不支持這個論點。

從歷史上來看,人們認為多種維生素是微量營養素,對健康很重要,人如果缺乏維生素則可能會生病或甚至死亡。微量營養素是一種物質,如維生素或礦物質,而生物體的生長和代謝都需要微量營養素。當然,大量的微量營養素並非必要,而且甚至可能會中毒。在人們尚未發現與分離出可以預防壞血病的物質時,維生素C這個名詞早已存在。不過當時的技術並不成熟,因為在未知其化學結構之前,無法確定它的屬性。由於名為「維生素C」,所以人們就預先假設只需要微量就足夠了。在一九二七年到一九三三年間,當艾伯特‧聖喬爾吉(Albert Szent-Gyorgyi)博士首次分離抗壞血酸,並且確定它就是維生素C時,他意識到,人們對維生素C的先入為主偏見,可能會妨礙後續的科學研究。打從一開始,聖喬爾吉博士就懷疑,人們可能需要每日數克以上的維生素C攝取量以保持最佳的健康狀態。

隨著其他維生素被分離與研究後,人們發現似乎少量的維生素就可以預防急性疾病,所以將維生素視為微量營養素的想法已成為營養教條。從那時起,大多關於維生素的科學見解就分為兩大派。派系一有政府和官方的支持,主要是基於歷史的原因。這個官方團體認為,只要攝取足以預防因缺乏而導致急性症狀,如壞血病的維生素量就夠了。根據傳統的看法,攝取超過足以預防疾病的量是不必要的,而且可能會有一些假設性的危險。然而,就維生素C而言,這些所謂的危險性目前仍缺乏有力的證據。

派系二的科學家和醫生們,我們稱為細胞分子矯正學派,他們認為官方所提出的證據並不完整。細胞分子矯正(Orthomolecular)一詞出自萊納斯‧鮑林,描述運用適量的營養素矯正人體組織的營養分子做為主要的治療方法。因此,若要達到最佳的健康狀態,維生素的攝取量可能需要更多。這組科學家們認為,關於維生素和營養素攝取量對健康影響的證據嚴重不足,換句話說,我們並沒有資料以確定最佳的攝取量。如果分子矯正科學家的觀點是對的,那麼,適量的營養素或許就可以預防多種人類的慢性疾病。出人意料的是,主流和細胞分子矯正醫學對大多數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建議攝取量落差並不會太大。官方維生素E的每日建議攝取量(RDA)為22 國際單位(IU),雖然分子矯正醫學醫生的建議攝取量通常比較高,大約每日在100-1,000 IU(為RDA的五至五十倍),不過相較之下,維生素C的差距就非常的大了。美國對成年人的維生素C每日建議攝取量為90毫克,然而科學家如鮑林博士則建議每日要攝取2-20公克(2,000-20,000毫克),而這份落差對於那些生病的人則更大。官方立場主張,維生素C攝取量高於90毫克對病症並無助益,然而,維生素C研究先鋒羅伯特‧卡斯卡特(Robert F. Cathcart III)博士一直以來都採取每日高達200公克(200,000毫克)以上的劑量來治療疾病,而這個劑量則是RDA的二千倍以上。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寫過一個相關的故事,他曾是文藝復興時期和早期近代過渡期的自然哲學代表人物(註10)。一四三二年間,有一些修士對於馬究竟有多少顆牙齒爭論不休,在長達十三天激烈的爭辯中,學者們努力搜尋古書和手稿,為了找出明確的答案。到了第十四天,一位年輕的修士傻乎乎地問,他是否該找一匹馬來,並且看看它的嘴巴。然而,這一問引起軒然大波,其他人開始攻擊他,並把他趕出去。很顯然地,撒旦誘惑新手提出以非神聖的方法尋找真相,然而這卻完全違背了神父的教導!

就我們當前的科技時代而言,培根的故事聽起來有些離奇有趣。然而,很不幸地,修士們透過規定人們應該如何尋找真相,藉此以隱瞞真相的手法,普遍存在於現代醫學之中。隨著維生素C的故事發展,這個簡單的營養素即將揭開現代醫學已淪為一種行業,被當局體制主導,不再是一門科學學科的真相。例如,臨床試驗以非科學的謬論將之當成安慰劑來否定其在營養方面的功效,而為了對應那些宣稱高劑量有效的觀點,醫學守舊派則誤導維生素C低劑量的訊息,主流醫學則抱持觀望態度,故意忽視高劑量維生素C是否有害於人體健康這方面的臨床觀察。攸關存亡

雖然維生素C為生物必需營養素,但大多數的動物並不需要攝取維生素C,因為它們體內可以製造。然而,有些動物,包括人類早已失去自行合成維生素C的能力,事實上,他們是抗壞血酸突變體,需要仰賴飲食補充維生素C。缺乏維生素C,人類、靈長類和天竺鼠會引發致命的疾病—壞血病。

大約四千萬年前,人類祖先是矮小佈滿毛髮的哺乳動物,然而,或許是因為輻射誘發基因突變,造成這種動物失去合成抗壞血酸所必需的酶基因(註11),由於這個突變,使得其後代無法製造維生素C。根據推測,他們很可能是素食主義者,攝取大量的抗壞血酸,所以失去這種酶並未造成災難。

演化適應力是生物體讓後代保有生存優勢的能力,令人驚訝的是,失去製造維生素C基因,對我們祖先的演化適應力和生存並未有極大不利的影響。我們之所以知道是因為,這些基因突變的物種並未因此滅絕,而是存活下來了。可能的原因是,有些動物,包括人類,透過失去維生素C的合成基因以獲得某種進化的優勢。

人類不是唯一需要攝取大劑量維生素C的生物,這其中還包括天竺鼠、靈長類、一些蝙蝠和某些鳥類。這些動物都從數百萬年的生存鬥爭中演化成功生存下來,如果在演化過程中,失去製造維生素C的能力只有那麼一次,那就真是太奇怪了。從生命演化史來看,鳥類和哺乳動物早在我們祖先失去這個基因前就已分歧,鳥類似乎起源於爬行動物,在侏羅紀後期和白堊紀早期(大約一億五千萬年前)。哺乳動物從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年份則更早,在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大約二億五千萬至三億五千萬年前),這也說明了鳥類和哺乳動物分別在不同時期失去製造維生素C的能力。人類缺乏維生素C會引起壞血病,造成全身性出血和瘀傷,牙齦腫脹、牙齒脫落,在短短幾個月內,患者會痛苦死去。在早期航海年代,壞血病奪走許多船員的生命。奇怪的是,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對這個疾病更具有抵抗力,也就是說,有些人體內很可能保有製造維生素C或者維持其含量的某些生化能力。幸運的是,就算每日只有幾毫克的維生素C就可以預防急性壞血病。我們可能會好奇,為什麼早期人類沒有死於壞血病進而絕種。不管原因為何,草食性動物,包括靈長類的飲食中都含有大量的蔬菜,它們的維生素C攝取量非常高。透過研究巨猿的飲食,萊納斯‧鮑林推算早期人類每日維生素C攝取量可能有2.5至9公克之多(註12)。如果動物飲食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那麼失去製造它的基因也不會造成演化適應力喪失。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地假設,我們的早期祖先大多數是素食者。

演化成功還要取決於繁衍。只要幼童能夠攝取足夠的維生素C以預防急性壞血病,這樣缺乏該基因也許就不會降低早期人類的演化適應力。所以,懷孕和育兒期間一定要有足夠的維生素C以預防疾病及保持身體健康。

在食物足夠的時候,喪失維生素C基因影響或許不大,事實上,素食動物沒有這個基因可能有一些體力上的優勢,因為它們體內不需要製造這個物質。或許長時間以來,有這個基因和因突變失去這個基因的動物數量不相上下,然而,當糧食短缺,那些不需要浪費體力製造維生素C的動物就有生存的優勢,卡斯卡特博士曾說,這個突變足以「餓死」那些保有該基因的動物。在嚴峻演化的壓力下,沒有維生素C基因的動物反而佔優勢,而保有該基因的動物則已經絕種了。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