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Make:國際中文版29

9特價234
貨到通知
下次再買
開源勢如破竹
文:麥可.西尼斯(《MAKE》雜誌主編) 譯:謝明珊
 桌上型3D印表機的故事必須從2005年開始說起。艾德里安‧鮑耶(Adrian Bowyer)設計出了一臺可生產零件來自我複製的機器,並取了一個很貼切的名字——「RepRap」。這是一個開源專案,人人皆可輕易參與,並以其原始概念為基礎自行設計出新一代軟硬體,而這成了現在大多數3D印表機的源頭。
 說到RepRap的主要開發者,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喬瑟夫‧普魯薩(Josef Prusa),今年的評測即介紹了他的最新力作,此外還有艾瑞克‧德布魯因(Erik De Bruijn),他創立頗負盛名的印表機公司Ultimaker。不過,名氣最大的莫過於MakerBot研發團隊,包括布瑞・佩蒂斯(Bre Pettis)、亞當・梅爾(Adam Mayer)和RepRap先驅查克・史密斯(Zach Smith)。這三人利用RepRap的概念和網路社群,開發出第一臺桌上型3D印表機Cupcake,2009年4月正式販售,2010年登上《MAKE》雜誌封面,不久就掀起了3D列印運動。
 隨著3D列印熱潮興起,大型工業積層製造公司——知名的如3D Systems和Stratasys——紛紛進入桌上型3D印表機市場。3D Systems推出改良機種Cube,不僅方便消費者操作,也適合教學用途。Stratasys則在同時以4.03億美元收購MakerBot,不僅撇下兩位創辦人還取消開源,推出Replicator 2,引發外界爭議。3D Systems和Stratasys互別苗頭,爭搶迅速成長的3D列印市場。
 令人摸不著頭緒的人事決定,加上新品貿然上市,不出幾年時間,兩家公司的消費者部門一塌糊塗。3D Systems乾脆放棄小型Cube印表機產品線,Stratasys也裁撤掉MakerBot數名員工,重新設定內部品牌期待。頓時,3D列印從熱潮淪為落水狗,MakerBot持續苦撐,成為3D列印的經典代表。
 《MAKE》創辦人戴爾・多爾蒂(Dale Dougherty)在他的新書《Free to Make》中提到:「3D列印領域有很多慢工出細活的人。」列印產業正逐漸蓬勃發展,不少企業仍堅持這個社群最初的開源理想。再次地,Prusa、Ultimaker,以及LulzBot、SeeMeCNC、Printbot等公司一方面堅守可行的商業模式,另一方面生產值得信賴的機器,一年比一年更好,業績也有所成長。
 華爾街總是跟著熱潮起鬨,但我們在《MAKE》見證了3D列印產業如何堅持到底,做為整個社群的中流砥柱。很慶幸有開源運動帶來了桌上型3D印表機,並持續推動3D列印技術,帶領著大家向前邁進。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