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隻機器人
文:麥可・西尼斯,《MAKE》雜誌主編
譯:Madison
去年在準備堪薩斯Maker Faire上用的簡報時,我重溫了一遍《MAKE》雜誌的文庫,複習我們最早提到的幾個Maker相關名詞和概念。我們記錄Maker界的發展已有10年時間,這樣的追尋逐漸變成一趟充滿驚喜和歡樂的旅程。我觀察到幾個現象:《MAKE》第一次介紹Arduino這個Maker界最有影響力的開發工具之一是在英文版Vol.5;第一次提到3D列印的概念是在英文版Vol.10的RepRap運動文章中——當時文中甚至沒有寫到「3D列印」這個詞(這個詞一年後才在英文版Vol.14出現)。無人機第一次出現也是在英文版Vol.5;Maker Faire出現在英文版Vol.2(當時還拼成「Fair」)。
「機器人」(Robot)則完全不同。從文庫中我發現這個詞從英文版Vol.1就出現,之後每一期都有提到。聽起來很有趣,但對我們來講說再合理不過了。機器人是一個意義廣泛的詞,可以應用在我們探討的所有科技領域。它甚至超越了我們對此詞彙的典型結合應用,如同英文版Vol.52(國際中文版Vol.27)中札克‧蘇帕拉(Zach Supalla)所說:「我們不會說『麵包加熱機器人』(robotic bread warmer),而會說『烤麵包機』(toaster)」。
我們天生對機器人有好感。這種好感來自我們DNA中的繁衍本能,就像動物園中的母老虎會養育穿著幼虎服裝的小豬一樣,我們的大腦會被看似能夠自主行為和思考、有創造和成長能力的物體所刺激。不管是最簡單的循跡機器人、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那種會奔跑的機器人、我客廳中使用了Alexa語音辨識技術的的Echo機器人,還是去年11月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和卡爾‧貝斯(Carl Bass)的自動車賽道上奔馳的神經網路1/10等比例縮小賽車,看起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近乎生物的東西讓人覺得神奇,甚至可愛。
我在《MAKE》文庫中找到的所有詞彙都能成為機器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硬體大腦、經過製造的身體、感測器輸入和動作輸出的控制程式。本期的機器人特輯涵蓋這些元素,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每一期都有。隨著工具的演進,《MAKE》 讀者社群的專題展現出的創造力,不斷跌破我們的眼鏡。我們很高興能參與這樣的歷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驚人之作出現了。
文:麥可・西尼斯,《MAKE》雜誌主編
譯:Madison
去年在準備堪薩斯Maker Faire上用的簡報時,我重溫了一遍《MAKE》雜誌的文庫,複習我們最早提到的幾個Maker相關名詞和概念。我們記錄Maker界的發展已有10年時間,這樣的追尋逐漸變成一趟充滿驚喜和歡樂的旅程。我觀察到幾個現象:《MAKE》第一次介紹Arduino這個Maker界最有影響力的開發工具之一是在英文版Vol.5;第一次提到3D列印的概念是在英文版Vol.10的RepRap運動文章中——當時文中甚至沒有寫到「3D列印」這個詞(這個詞一年後才在英文版Vol.14出現)。無人機第一次出現也是在英文版Vol.5;Maker Faire出現在英文版Vol.2(當時還拼成「Fair」)。
「機器人」(Robot)則完全不同。從文庫中我發現這個詞從英文版Vol.1就出現,之後每一期都有提到。聽起來很有趣,但對我們來講說再合理不過了。機器人是一個意義廣泛的詞,可以應用在我們探討的所有科技領域。它甚至超越了我們對此詞彙的典型結合應用,如同英文版Vol.52(國際中文版Vol.27)中札克‧蘇帕拉(Zach Supalla)所說:「我們不會說『麵包加熱機器人』(robotic bread warmer),而會說『烤麵包機』(toaster)」。
我們天生對機器人有好感。這種好感來自我們DNA中的繁衍本能,就像動物園中的母老虎會養育穿著幼虎服裝的小豬一樣,我們的大腦會被看似能夠自主行為和思考、有創造和成長能力的物體所刺激。不管是最簡單的循跡機器人、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那種會奔跑的機器人、我客廳中使用了Alexa語音辨識技術的的Echo機器人,還是去年11月在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和卡爾‧貝斯(Carl Bass)的自動車賽道上奔馳的神經網路1/10等比例縮小賽車,看起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近乎生物的東西讓人覺得神奇,甚至可愛。
我在《MAKE》文庫中找到的所有詞彙都能成為機器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硬體大腦、經過製造的身體、感測器輸入和動作輸出的控制程式。本期的機器人特輯涵蓋這些元素,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每一期都有。隨著工具的演進,《MAKE》 讀者社群的專題展現出的創造力,不斷跌破我們的眼鏡。我們很高興能參與這樣的歷程,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接下來會有什麼驚人之作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