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病理科當飯碗
我到美國的第一年,是當實習醫師,內外科輪流各四個月,小兒科、婦產科各兩個月。我的第一輪是小兒科,沒有那麼忙,這也剛剛好,讓我慢慢適應環境,到底東西文化和語言是不同的。英語算是我中學時代的強項,加上高中時參加英語查經班,有機會和加拿大牧師接觸,練習英語會話,所以語言障礙較小。但是參加討論會時,美國人講得太快,還是沒辦法完全聽懂。
第二輪是內科,忙得幾乎不能透氣,三天值一班。每逢值班,整晚都沒辦法睡,隔天沒休息照常上班,一個月下來,我已神經兮兮了。那時候要接太太過去,必須有第二年的合同,所以要趕快決定在實習醫師結束後,要做什麼專科醫師,開始為第二年的合同做打算。
因為內科值班,使我嘗到當臨床醫師的苦頭,我決定選晚上可以不值班的科目,同事們告訴我,那非病理科莫屬。學生時代學一年病理,根本不知道病理是什麼?做了一番研究後,知道病理要做屍體解剖。很多人看到屍體都已經毛骨悚然了,更何況又要解剖,心裡有點毛毛的。和內科主任商討後,他建議,我的病人往生後若有病理解剖,就親自去解剖室看看。看了兩、三次解剖後,我知道病理是在求真相,找死因,和死前治療做比照,以求改進,是醫學進步的引擎。我了解什麼是病理科後,就不顧解剖時的氛圍,毅然決然選擇病理科當終生的飯碗。事隔至今已將近半世紀,如果一切能從頭來,我還是要選病理科,一點也不後悔。
決定選擇病理科後,我就開始申請第一年的住院醫師。我同班同學張簡俊一,在紐約的Jamaica Hospital當住院醫師,經他的推薦,我很快就拿到了合同。我高興的將合同寄回臺灣,讓太太辦理出國事宜,一切都很順利,她十一月中旬就出國了。
有太太在身邊,不再那麼寂寞,有時間一起去公園散步或港邊釣魚,日子好過些。但值班還是很累,曾經累倒住院三天,說是神經衰弱,又意外發現肺有鈣化,為了要排除活性結核病的可能,送我去結核醫院做檢查,一切沒事後才回去上班。
一年的實習醫師生活終於熬過去了,我在七月一日搬到紐約上班。一個星期要做一、兩個解剖,那是第一年住院醫師的任務。在那裡,晚上不必值班,閒暇時有老同學聊天訴苦,日子好過多了。張簡的太太是我太太台南女中的同學,我倆備受他們的照顧。但是好景不常,張簡要轉換跑道,隔年一月,就要去附近的榮民總院當內科住院醫師了。同學要離開,我又覺得這家醫院的訓練不夠理想,也想換個較好的醫院,開始申請第二年住院醫師的工作,很快就有著落,決定第二年搬去匹茲堡的Allegheny General Hospital。
時間過了半年多,我們有了孩子,給他取名鄭介民,英文名叫Kemin。我們當了父母親後,生活重點就放在孩子身上。
此時,我的工作觸礁,女老闆要我簽第二年合同,我告訴她,第二年我不再續約了。跑掉了張簡,又聽到我要離開,她怒氣衝天,告訴我說:「既然要離開,就馬上離開。」我很害怕,打電話給匹茲堡的未來老闆,告訴他事情的原委,要求是否可以讓我早一點過去。他說:「為了你的將來著想,最好待在那裡做完一年。」他又說:「你有一年合同,她有義務讓你做完一年。她若真的要逼你走,就告訴她,你要向醫學會申訴。」有了未來老闆的指導,我就有了勇氣。我跟女老闆說:「妳要我走可以,按照合同,妳必須付給我剩下四個月的薪資,否則我要向醫學會提告。」她的威脅無效,惱羞成怒,把我派去就近的醫學中心做核子醫學。本來核子醫學是第三年才去的,但她說她不要再看到我,就提早送我出去。四個月過後,我平安無事的離開了紐約市。
匹玆堡的醫院較大,住院醫師的訓練也較紮實。我那裡遇到了高醫學長許日章,是骨科的住院醫師。一年後,同班同學林英作也加入了我們的陣容。在匹茲堡的日子快樂多了,我們又有了老二鄭逸民,英文名字叫Stephen。
病理做了二年,知道病理分解剖病理及臨床病理。解剖、外科切片及細胞學抹片檢查是屬於解剖病理。在匹玆堡的醫院,臨床病理較弱。我跟老闆商量,他告訴我,明尼斯達大學的臨床病理很好,並鼓勵我申請。有了他的推薦信,我就被接受了。另一個去明尼斯達大學的原因是,去那邊身兼二職;一邊是住院醫師,另一邊是當研究生。我們去美國的簽證是交換簽證(exchange visa),五年訓練完畢就要回臺灣。那時臺灣政治不安定,不想回去,就想找一所學校當避風港。
我要搬家前,請老闆替我找房子,他叫祕書替我找。祕書替我找了很豪華的兩房公禹,每月租金三百美元。我告訴他,租金太貴,我租不起,因為我的薪水只有四百美元。他要我放心,因為他會給我賺外快的機會。
於是,我搬到明尼斯達的聖堡羅,距離學校及醫院,開車要二十分鐘。老闆每週末都讓我去殯儀館做解剖,每週有一、二個,每個一百美元,不愁租不起。三個月後,我申請的學生宿舍有空位了,就搬去學生宿舍。宿舍也是兩房,雖然小多了,但是每月只付八十美元。另一個好處是,我們住在有家眷的宿舍,孩子們有玩伴。明尼斯達大學是很大的大學,學生有十萬人左右,臺灣去的學生也有兩百多個。彭准南、李界木、洪德生都是同期生。跟我一起修微生物學的侯豐男,拿到博士後回臺,當過中興大學昆蟲系的系主任。
一九七○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開放外籍醫師移民,我們拿交換簽證的那批醫師都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我不久就改變了身分。這時,我兩年的臨床病理訓練完成了,病理專科執照也考過了,博士所需的學分也都夠了,我的指導教授問我:「為什麼不找工作?」我告訴他,我想拿到學位後,找一個教職。他說,我不需要博士學位也可以找到教職,他要幫我的忙。經過面試後,果然有人要我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要聘我當講師,威斯康辛的密爾瓦基州立醫學院要聘我當助理教授,我的學位就半途而廢,搬去威斯康辛了。
從實習醫師到病理專科醫師,我碰到的除了那位女老闆外,都是好人,使我順利完成專業訓練。我也要感激太太的支持,好好照顧孩子,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學習。
屍體解剖
當病理專科醫師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屍體解剖。受完住院醫師訓練後,對屍體解剖已司空見慣。在明尼斯達州當學生時代,因為要賺外快,經常在殯儀館進進出出,對他們如何處理遺體,也看了很多,所以對死也看得很開。在密爾瓦基四年,主要是做生物化學檢查方面,屍體解剖比較少做。從密瓦基搬去印弟安那州的蓋瑞城後,又身兼當湖郡的法醫,幾乎天天都要做解剖。
蓋瑞城是鋼鐵城,是全美國兇殺案件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底特律。每月月圓時,很多人到外面喝酒狂歡,經常釀成事端,所以槍殺案或酒駕肇事特別多。每一個屍體解剖,政府付給我五百美元,包括出庭去法院作證,一年下來的收入很可觀。每件槍殺案都要出庭,對付那些能狡辯的律師,不是簡單的事。另一個問題是,檢察官約我九點到,有時候等到下午還沒輪到我上庭作證,整天在法院等,浪費時間,其他事情都不能做了。做解剖時,我有位很好的助理,當時八歲大的老二,遇到週末時,常常去當我的第二助手,一點也不畏懼,倒是我太太,有一次要看看她的吃飯錢怎麼來的,進入解剖室待不到一分鐘,就覺得不舒服,後來還是忍耐看完。
美國的審判和臺灣不一樣,他們是由八至十二人組成的審判團來聽審,法官當主持人。通常被告律師及檢察官各自提出證據,經過激烈的辯論後,案件有罪與否,由陪審團來投票決定。陪審團要全部同意,才能定罪。有一人反對時就成懸判。懸判發生時,就要另選陪審團,審判得重新來。陪審團斷定有罪後,才由法官判刑。不像在臺灣由三位法官聽審;一位庭長、一位主審法官及一位陪審法官。三位法官決定一切,較容易受政冶黑手的介入,造成不公不義的判罪。難怪常聽「一審有罪,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的烏龍裁判。
陪審的時間長短不一,像數十年前足球員辛普森的殺妻案件,審了將近兩個月,所有的陪審員都要與外界隔離,也不能和外界連絡,包括他們的家屬。當陪審團是美國公民應盡的義務,每兩、三年就會收到信,要你去當陪審團。陪審團的篩檢很嚴格,以前我都告訴他們,我當醫師沒辦法離開職位,都能獲免,現在我已滿七十歲,他們也不要我了,所以我沒有當過陪審團的經驗。
我做的解剖屍體種類應有盡有:自殺、槍殺、車禍、溺水、生蛆、燒成焦的,不勝枚舉。
有一次婦產科醫師用腹腔鏡,要替一位女病人做輸卵管結紮,打二氧化碳進入腹腔後暴斃,解剖是我做的。我小心翼翼,排除二氧化碳栓塞的可能性。病人家屬告婦產科醫師,檢查官要我上法院說明病人的死因。我說,我找不到二氧化碳栓塞的狀況,病人是死於反射性休克的。陪審團一致認為是醫師有疏失,法官判醫師賠五十萬美元了事。
有一群高中生在放學回家途中,不知因何事吵架互相歐打,其中有一位死於現場。彼此沒有武器,我做解剖也沒發現明顯的外傷,但是發現食物卡在氣管。死者雙親不能原諒對方,後來看到我的報告後,知道他們的兒子是被異物嗆死,不是活活被打死,才原諒了對方。
另一位高中生在課外時間打籃球,突然死在球場。我做解剖發現,他患有家族性原因不明的心肌肥大症,我們勸告他的弟弟去做胸部X光檢查,也發現有同樣的毛病,父母親從此禁止他做劇烈的運動,可能救了他一命。
在臺灣,常聽到解剖的靈異事件,法醫楊日松接觸過許多命案,更遇過不少靈異事件,其中最出名的一件是「鬼電話」。一天半夜時,楊日松家中突然電話鈴聲大作。他太太從被窩裡爬出來接電話,之後把話筒轉交給他。楊日松在迷迷糊糊間,聽到對方向他說三峽發生一起命案,請他隔日到現場相驗。而第二天確實在三峽有個案子,不過驗屍回家後,夫妻倆一談,才突然想到他家根本沒裝電話,令兩人寒毛直立。高大成法醫也常在電視上說他碰到的鬼故事。
我做的解剖也有千具以上,但是我多年來未曾碰過一次,所以我到現在都不相信有鬼。有鬼一定就有神,沒見過鬼,叫我怎能相信有神呢?我中學時代,就接觸過牧師,上教會上查經班,聽牧師講道,沒辦法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的小姨子在佛光山當尼姑,後來去英國倫敦大學拿到神學博士,她現在是南華大學的教授,她相信輪迴說。我問她,七十年前臺灣人口只有六百萬,現在有二千三百萬,多出來的一千七百萬是從哪裡來的?她說是從動物輪迴來的。我說,如果輪迴說成立的話,現在人口和動物數目的總和應該和七十年前一樣,但是很明顯的不一樣,她無法回答我的問題。
我不相信鬼神,我不排斥宗教,宗教都是要教人行善,都是好事,可是我信不下去。我吩咐家人,死後火葬,骨灰不必放靈骨塔,把它散布在大海中就行了。
六、七○年代到美國發展的臺灣醫師
我們從醫學院畢業的年代,臺灣的醫療尚未制度化。除了幾家大醫院外,沒有住院醫師的訓練。那時候,美國又缺乏基層的醫師,向外廣徵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因此當時的臺灣醫學院畢業生對留美趨之若鶩。但美國有些醫院把這些基層醫師當廉價勞工來用,當然有些醫院會真正訓練這些基層醫師,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變成很好的醫師。我們這些在六、七○年代到美國的那批臺灣畢業的醫學生,現在大部分都退休了,從前往美國到退休,都經過不同的生活階段。
剛去美國是適應時期,要適應不同的美國文化,要學習他們的語言。美國文化和我們截然不同,有些雖然是生活細節,卻會不知不覺被美國人當成笑話。有一天在員工餐廳吃飯,飯後吃香蕉,我把皮剝開後就送進嘴裡,坐在旁邊的護士生拚命地笑,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後來問了老美同事,才恍然大悟。我的同事向我解釋說:「香蕉剝皮後,要放在碟子裡,用刀子切成小塊,再用叉子放進口裡吃。你的吃法很不雅觀。」他更進一步問我:「剝完皮的香蕉像不像男人的生殖器?把香蕉放進口中,像不像『口交』?」天呀!那時候我真是土包子,還不知道有口交那件事呢!
又有一次,我和另一位臺灣去的住院醫師,在醫師休息室聊天,一位老美醫師對他說不客氣的話,他怒氣沖沖要罵回去,但是不知道用英語怎麼罵人,脫口用了臺灣話XX娘罵他,老美莫名其妙,問我:「他說什麼?」我的英語比臺灣同事好一點,我告訴老美:「他要fuck你的母親。」老美笑笑地說:「我媽願意的話,我沒意見。」用三字經罵美國人,他們不痛不癢,還會消遣你呢!罵美國人最難聽的是go to the hell(下地獄)、son of the bitch(狗的兒子)。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青菜都是做沙拉生吃,有很多人吃不慣。有些蔬菜煮得很爛,好像小時候母親餵豬的菜,一點口味都沒有。吃魚時,把魚頭砍掉,切成魚片,不是炸就是烤,不像我們吃法多端,有清蒸、豆瓣魚、五柳枝等不同做法。他們不要的魚頭,我們把它做成沙鍋魚頭,是宴客的佳餚呢!總之,到美國後,對他們的文化、語言和飲食習慣,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去適應。
										我到美國的第一年,是當實習醫師,內外科輪流各四個月,小兒科、婦產科各兩個月。我的第一輪是小兒科,沒有那麼忙,這也剛剛好,讓我慢慢適應環境,到底東西文化和語言是不同的。英語算是我中學時代的強項,加上高中時參加英語查經班,有機會和加拿大牧師接觸,練習英語會話,所以語言障礙較小。但是參加討論會時,美國人講得太快,還是沒辦法完全聽懂。
第二輪是內科,忙得幾乎不能透氣,三天值一班。每逢值班,整晚都沒辦法睡,隔天沒休息照常上班,一個月下來,我已神經兮兮了。那時候要接太太過去,必須有第二年的合同,所以要趕快決定在實習醫師結束後,要做什麼專科醫師,開始為第二年的合同做打算。
因為內科值班,使我嘗到當臨床醫師的苦頭,我決定選晚上可以不值班的科目,同事們告訴我,那非病理科莫屬。學生時代學一年病理,根本不知道病理是什麼?做了一番研究後,知道病理要做屍體解剖。很多人看到屍體都已經毛骨悚然了,更何況又要解剖,心裡有點毛毛的。和內科主任商討後,他建議,我的病人往生後若有病理解剖,就親自去解剖室看看。看了兩、三次解剖後,我知道病理是在求真相,找死因,和死前治療做比照,以求改進,是醫學進步的引擎。我了解什麼是病理科後,就不顧解剖時的氛圍,毅然決然選擇病理科當終生的飯碗。事隔至今已將近半世紀,如果一切能從頭來,我還是要選病理科,一點也不後悔。
決定選擇病理科後,我就開始申請第一年的住院醫師。我同班同學張簡俊一,在紐約的Jamaica Hospital當住院醫師,經他的推薦,我很快就拿到了合同。我高興的將合同寄回臺灣,讓太太辦理出國事宜,一切都很順利,她十一月中旬就出國了。
有太太在身邊,不再那麼寂寞,有時間一起去公園散步或港邊釣魚,日子好過些。但值班還是很累,曾經累倒住院三天,說是神經衰弱,又意外發現肺有鈣化,為了要排除活性結核病的可能,送我去結核醫院做檢查,一切沒事後才回去上班。
一年的實習醫師生活終於熬過去了,我在七月一日搬到紐約上班。一個星期要做一、兩個解剖,那是第一年住院醫師的任務。在那裡,晚上不必值班,閒暇時有老同學聊天訴苦,日子好過多了。張簡的太太是我太太台南女中的同學,我倆備受他們的照顧。但是好景不常,張簡要轉換跑道,隔年一月,就要去附近的榮民總院當內科住院醫師了。同學要離開,我又覺得這家醫院的訓練不夠理想,也想換個較好的醫院,開始申請第二年住院醫師的工作,很快就有著落,決定第二年搬去匹茲堡的Allegheny General Hospital。
時間過了半年多,我們有了孩子,給他取名鄭介民,英文名叫Kemin。我們當了父母親後,生活重點就放在孩子身上。
此時,我的工作觸礁,女老闆要我簽第二年合同,我告訴她,第二年我不再續約了。跑掉了張簡,又聽到我要離開,她怒氣衝天,告訴我說:「既然要離開,就馬上離開。」我很害怕,打電話給匹茲堡的未來老闆,告訴他事情的原委,要求是否可以讓我早一點過去。他說:「為了你的將來著想,最好待在那裡做完一年。」他又說:「你有一年合同,她有義務讓你做完一年。她若真的要逼你走,就告訴她,你要向醫學會申訴。」有了未來老闆的指導,我就有了勇氣。我跟女老闆說:「妳要我走可以,按照合同,妳必須付給我剩下四個月的薪資,否則我要向醫學會提告。」她的威脅無效,惱羞成怒,把我派去就近的醫學中心做核子醫學。本來核子醫學是第三年才去的,但她說她不要再看到我,就提早送我出去。四個月過後,我平安無事的離開了紐約市。
匹玆堡的醫院較大,住院醫師的訓練也較紮實。我那裡遇到了高醫學長許日章,是骨科的住院醫師。一年後,同班同學林英作也加入了我們的陣容。在匹茲堡的日子快樂多了,我們又有了老二鄭逸民,英文名字叫Stephen。
病理做了二年,知道病理分解剖病理及臨床病理。解剖、外科切片及細胞學抹片檢查是屬於解剖病理。在匹玆堡的醫院,臨床病理較弱。我跟老闆商量,他告訴我,明尼斯達大學的臨床病理很好,並鼓勵我申請。有了他的推薦信,我就被接受了。另一個去明尼斯達大學的原因是,去那邊身兼二職;一邊是住院醫師,另一邊是當研究生。我們去美國的簽證是交換簽證(exchange visa),五年訓練完畢就要回臺灣。那時臺灣政治不安定,不想回去,就想找一所學校當避風港。
我要搬家前,請老闆替我找房子,他叫祕書替我找。祕書替我找了很豪華的兩房公禹,每月租金三百美元。我告訴他,租金太貴,我租不起,因為我的薪水只有四百美元。他要我放心,因為他會給我賺外快的機會。
於是,我搬到明尼斯達的聖堡羅,距離學校及醫院,開車要二十分鐘。老闆每週末都讓我去殯儀館做解剖,每週有一、二個,每個一百美元,不愁租不起。三個月後,我申請的學生宿舍有空位了,就搬去學生宿舍。宿舍也是兩房,雖然小多了,但是每月只付八十美元。另一個好處是,我們住在有家眷的宿舍,孩子們有玩伴。明尼斯達大學是很大的大學,學生有十萬人左右,臺灣去的學生也有兩百多個。彭准南、李界木、洪德生都是同期生。跟我一起修微生物學的侯豐男,拿到博士後回臺,當過中興大學昆蟲系的系主任。
一九七○年,美國總統尼克森開放外籍醫師移民,我們拿交換簽證的那批醫師都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我不久就改變了身分。這時,我兩年的臨床病理訓練完成了,病理專科執照也考過了,博士所需的學分也都夠了,我的指導教授問我:「為什麼不找工作?」我告訴他,我想拿到學位後,找一個教職。他說,我不需要博士學位也可以找到教職,他要幫我的忙。經過面試後,果然有人要我了。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要聘我當講師,威斯康辛的密爾瓦基州立醫學院要聘我當助理教授,我的學位就半途而廢,搬去威斯康辛了。
從實習醫師到病理專科醫師,我碰到的除了那位女老闆外,都是好人,使我順利完成專業訓練。我也要感激太太的支持,好好照顧孩子,讓我無後顧之憂,專心學習。
屍體解剖
當病理專科醫師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做屍體解剖。受完住院醫師訓練後,對屍體解剖已司空見慣。在明尼斯達州當學生時代,因為要賺外快,經常在殯儀館進進出出,對他們如何處理遺體,也看了很多,所以對死也看得很開。在密爾瓦基四年,主要是做生物化學檢查方面,屍體解剖比較少做。從密瓦基搬去印弟安那州的蓋瑞城後,又身兼當湖郡的法醫,幾乎天天都要做解剖。
蓋瑞城是鋼鐵城,是全美國兇殺案件第二高的城市,僅次於底特律。每月月圓時,很多人到外面喝酒狂歡,經常釀成事端,所以槍殺案或酒駕肇事特別多。每一個屍體解剖,政府付給我五百美元,包括出庭去法院作證,一年下來的收入很可觀。每件槍殺案都要出庭,對付那些能狡辯的律師,不是簡單的事。另一個問題是,檢察官約我九點到,有時候等到下午還沒輪到我上庭作證,整天在法院等,浪費時間,其他事情都不能做了。做解剖時,我有位很好的助理,當時八歲大的老二,遇到週末時,常常去當我的第二助手,一點也不畏懼,倒是我太太,有一次要看看她的吃飯錢怎麼來的,進入解剖室待不到一分鐘,就覺得不舒服,後來還是忍耐看完。
美國的審判和臺灣不一樣,他們是由八至十二人組成的審判團來聽審,法官當主持人。通常被告律師及檢察官各自提出證據,經過激烈的辯論後,案件有罪與否,由陪審團來投票決定。陪審團要全部同意,才能定罪。有一人反對時就成懸判。懸判發生時,就要另選陪審團,審判得重新來。陪審團斷定有罪後,才由法官判刑。不像在臺灣由三位法官聽審;一位庭長、一位主審法官及一位陪審法官。三位法官決定一切,較容易受政冶黑手的介入,造成不公不義的判罪。難怪常聽「一審有罪,二審減半,三審豬腳麵線」的烏龍裁判。
陪審的時間長短不一,像數十年前足球員辛普森的殺妻案件,審了將近兩個月,所有的陪審員都要與外界隔離,也不能和外界連絡,包括他們的家屬。當陪審團是美國公民應盡的義務,每兩、三年就會收到信,要你去當陪審團。陪審團的篩檢很嚴格,以前我都告訴他們,我當醫師沒辦法離開職位,都能獲免,現在我已滿七十歲,他們也不要我了,所以我沒有當過陪審團的經驗。
我做的解剖屍體種類應有盡有:自殺、槍殺、車禍、溺水、生蛆、燒成焦的,不勝枚舉。
有一次婦產科醫師用腹腔鏡,要替一位女病人做輸卵管結紮,打二氧化碳進入腹腔後暴斃,解剖是我做的。我小心翼翼,排除二氧化碳栓塞的可能性。病人家屬告婦產科醫師,檢查官要我上法院說明病人的死因。我說,我找不到二氧化碳栓塞的狀況,病人是死於反射性休克的。陪審團一致認為是醫師有疏失,法官判醫師賠五十萬美元了事。
有一群高中生在放學回家途中,不知因何事吵架互相歐打,其中有一位死於現場。彼此沒有武器,我做解剖也沒發現明顯的外傷,但是發現食物卡在氣管。死者雙親不能原諒對方,後來看到我的報告後,知道他們的兒子是被異物嗆死,不是活活被打死,才原諒了對方。
另一位高中生在課外時間打籃球,突然死在球場。我做解剖發現,他患有家族性原因不明的心肌肥大症,我們勸告他的弟弟去做胸部X光檢查,也發現有同樣的毛病,父母親從此禁止他做劇烈的運動,可能救了他一命。
在臺灣,常聽到解剖的靈異事件,法醫楊日松接觸過許多命案,更遇過不少靈異事件,其中最出名的一件是「鬼電話」。一天半夜時,楊日松家中突然電話鈴聲大作。他太太從被窩裡爬出來接電話,之後把話筒轉交給他。楊日松在迷迷糊糊間,聽到對方向他說三峽發生一起命案,請他隔日到現場相驗。而第二天確實在三峽有個案子,不過驗屍回家後,夫妻倆一談,才突然想到他家根本沒裝電話,令兩人寒毛直立。高大成法醫也常在電視上說他碰到的鬼故事。
我做的解剖也有千具以上,但是我多年來未曾碰過一次,所以我到現在都不相信有鬼。有鬼一定就有神,沒見過鬼,叫我怎能相信有神呢?我中學時代,就接觸過牧師,上教會上查經班,聽牧師講道,沒辦法相信上帝的存在。我的小姨子在佛光山當尼姑,後來去英國倫敦大學拿到神學博士,她現在是南華大學的教授,她相信輪迴說。我問她,七十年前臺灣人口只有六百萬,現在有二千三百萬,多出來的一千七百萬是從哪裡來的?她說是從動物輪迴來的。我說,如果輪迴說成立的話,現在人口和動物數目的總和應該和七十年前一樣,但是很明顯的不一樣,她無法回答我的問題。
我不相信鬼神,我不排斥宗教,宗教都是要教人行善,都是好事,可是我信不下去。我吩咐家人,死後火葬,骨灰不必放靈骨塔,把它散布在大海中就行了。
六、七○年代到美國發展的臺灣醫師
我們從醫學院畢業的年代,臺灣的醫療尚未制度化。除了幾家大醫院外,沒有住院醫師的訓練。那時候,美國又缺乏基層的醫師,向外廣徵實習醫師和住院醫師,因此當時的臺灣醫學院畢業生對留美趨之若鶩。但美國有些醫院把這些基層醫師當廉價勞工來用,當然有些醫院會真正訓練這些基層醫師,讓他們有學習的機會,變成很好的醫師。我們這些在六、七○年代到美國的那批臺灣畢業的醫學生,現在大部分都退休了,從前往美國到退休,都經過不同的生活階段。
剛去美國是適應時期,要適應不同的美國文化,要學習他們的語言。美國文化和我們截然不同,有些雖然是生活細節,卻會不知不覺被美國人當成笑話。有一天在員工餐廳吃飯,飯後吃香蕉,我把皮剝開後就送進嘴裡,坐在旁邊的護士生拚命地笑,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後來問了老美同事,才恍然大悟。我的同事向我解釋說:「香蕉剝皮後,要放在碟子裡,用刀子切成小塊,再用叉子放進口裡吃。你的吃法很不雅觀。」他更進一步問我:「剝完皮的香蕉像不像男人的生殖器?把香蕉放進口中,像不像『口交』?」天呀!那時候我真是土包子,還不知道有口交那件事呢!
又有一次,我和另一位臺灣去的住院醫師,在醫師休息室聊天,一位老美醫師對他說不客氣的話,他怒氣沖沖要罵回去,但是不知道用英語怎麼罵人,脫口用了臺灣話XX娘罵他,老美莫名其妙,問我:「他說什麼?」我的英語比臺灣同事好一點,我告訴老美:「他要fuck你的母親。」老美笑笑地說:「我媽願意的話,我沒意見。」用三字經罵美國人,他們不痛不癢,還會消遣你呢!罵美國人最難聽的是go to the hell(下地獄)、son of the bitch(狗的兒子)。
美國人的飲食習慣也大不相同,青菜都是做沙拉生吃,有很多人吃不慣。有些蔬菜煮得很爛,好像小時候母親餵豬的菜,一點口味都沒有。吃魚時,把魚頭砍掉,切成魚片,不是炸就是烤,不像我們吃法多端,有清蒸、豆瓣魚、五柳枝等不同做法。他們不要的魚頭,我們把它做成沙鍋魚頭,是宴客的佳餚呢!總之,到美國後,對他們的文化、語言和飲食習慣,都要經過一段時間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