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愛在病房蔓延

9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輯一:病房的游牧時光

得到或失去:在一夜之間

在產科實習前,我總想像著在產房與一般病房的迥異。產房,必定是充滿著迎接新生命雀躍歡笑的天堂,沒有聲嘶力竭的生離死別、沒有理直氣壯的怪獸家屬。直到我遇見了一位和我年紀相仿的母親,我才知道在產科裡,一樣寫著一場場殘酷的《離別賦》。

那是一個寧靜如常的午後,在出生率極低的今日,產房只要有一位產婦待產已是相對忙碌的狀況,值班護理人員常被派至其他單位支援,是醫院裡的游牧民族。早晨我記錄了她的體溫脈搏,裝上胎心音監測,一切正常。病房安靜如同她臉上安逸的神情,我仍依稀記得那日她對我說她希望孩子的眼睛像她。而我再次見到她已是隔日,按照病房常規量著她的生命徵象,卻不見她的孩子,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張悵然若失的臉,彷彿已厭倦了人間的一切。回到護理站後,交班時大夜班同仁娓娓說起昨夜的周折。

夜裡少婦腹部劇痛,送開刀房剖腹生產,少婦的麻醉仍然未退,新生兒的狀況就不穩定了,緊急送至醫院的ICU,不久後送到附近的醫學中心,仍無法避免嬰兒猝死症。而這一切,都是在少婦未睜開雙眼前就已發生。

嬰兒猝死症(SuddenInfantDeathSyndr,簡稱SIDS),剛出生的健康嬰兒突然死亡,病理解剖也無法得知確切的原因。一個冰冷的醫學專有名詞,就草率地交代一個新生命的凋零。孕育了十個月的生命,在人間卻只停留短暫的幾個小時,他不知道有多少人期待著他的到來前,便悄然離去。

原本應是生動的早晨,會有嬰兒的哭聲相伴,然而在這一刻哭泣的不是嬰兒,是年少的母親。少婦的言語早已失去了條理,她向我說了一些關於婚姻的無奈,還有在孕後毅然決然要留下孩子的理由。我腦海裡恍若浮現了一個個幸福的畫面,她抱著孩子,雙眼閃爍著動人的母愛光輝,丈夫在一旁陪伴著她。這個夢近如昨日,但我們都知昨日早已遠去,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令人無從措手。

她緊緊抱著我,聲淚俱下,片刻間我竟說不出一句能使她平靜的話。我想像著當她從麻醉中退去,就必須面對這個晴天霹靂,也許沒有任何一個醫學上的量表能夠量化她的哀痛。

再次見到她時,她正與小她兩歲的丈夫收拾返家的行囊。辦離院手續時,我看見她哭腫的雙眼,「我都還來不及看清楚他的模樣!」這是她離院前的最後一句話。

原載於104年5月16日《自由時報》明知故犯

《孟子.告子上》寫道:「食色,性也。」飲食和性慾皆為人的本性,然而,在醫院裡的飲食,卻是處處逆人性而行。

關於那些油膩的、辛辣的、甜滋滋的美食,令人垂涎三尺,在醫師和營養師的眼中,都是違禁品。醫療人員用盡全力想杜絕所有有違人體健康的食物,希望廚房按照營養師為每個病患量身打造的健康飲食烹調,在走進病房後,方知一切原來徒勞無功。

我在泌尿外科遇見一位身材微胖中年阿伯,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包含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再次入院,是因為膀胱癌。陪在阿伯身旁,我目睹化療的過程有些許殘忍,醫師拿著裝了深藍色化療藥物的大針筒,全副武裝,推著一臺治療車破門而入。我忙拉起病房的圍簾,來不及安撫阿伯,醫師就已將藥物灌入阿伯的生殖器中。我看著阿伯惶恐不安的無助眼神,卻不知能跟他說明什麼。藍色液體緩慢地推進阿伯的生殖器中,一滴不剩,我在醫師走後向他說明至少讓藥物留在膀胱內兩小時再上廁所,阿伯點頭表示明白,我轉身要走出病房的剎那,瞥見床頭櫃上的炸雞桶已乾淨見底了。

我忍不住又向阿伯嘮叨幾句關於高血壓、高血脂的控制,要從飲食運動做起之類老生常談的話,「醫院有幫您準備三餐啊!是低油、低鹽的健康飲食!」我說。阿伯告訴我,他的人生沒什麼興趣,唯有飲食。他愛好各國各地的美食,為了吃,花再多的金錢或時間他也願意。

「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慾都是人的本性,難以杜絕、難以克制。記得曾看過一篇科普文章,寫道:當人類的欲望到達某種高度時,腦部會分泌多巴胺降低人對於焦慮的感受。我想,也是因此,人總在面臨飲食和性慾時明知故犯。

原載於104年5月27日《臺灣時報》比寂寞更深的哀傷

身為一位醫療人員,我們總是希望來看病的病人,即便是躺在病床進入醫院,出院時也能夠帶著笑容、健康地走出病房。然而,在癌症病房,卻是時常事與願違,期待病人能夠健康出院,是一件非常奢侈的夢想。

我仍記得第一次在病房看見阿姨時,她能自己推著點滴架,在偌大的病房裡游牧行走,偶爾還會到護理站向護理人員們打招呼。我們深怕孱弱的她不跌倒則已,一跌倒便加重病情,總是必須費盡脣舌囑咐她回到自己的病房休息。

輪值大夜班時,我常在她的病房裡聽見源自她丈夫的咆哮聲,充滿著不諒解與抱怨。龐大的醫療費用拖垮了家中經濟,還讓他和兒子必須來照顧她。而後再也不見她的先生,來照料她生活點滴的,竟是她年邁的母親。阿姨的母親身上仍背著矯正脊椎側彎的背架,我看見她對女兒的關愛和照料,彷彿忘記自己身上的病痛。然而阿姨的健康卻每況愈下,生活空間窄縮為一間窄仄的病房,生活起居的打理淪為她母親的例行工作,卑微地維持著她失去尊嚴的生命。

究竟婚姻是怎麼一回事呢?婚禮誓詞裡總說:「婚後我○○○接受你○○○作為我合法的已婚妻子。擁有並持有,從這天開始,是好、是壞,是富、是窮,是健康、是疾病,直到死亡將我們分開。」然而在醫院裡,目睹了一場場令人聲嘶力竭的疾病,將原本幸福的人生扭曲斷裂,而我在一旁,對疾病無能為力,對病患的人生亦是如此。

後來的日子裡,阿姨漸漸開始變得憂鬱而淡漠,好像什麼事都無法引起她的興趣。這一天,輪到我照顧她,阿姨躺在病床上不發一語,拒絕服藥,拒絕任何醫療處置,拒絕我任何言語上的關心。我默默地走出病房,記錄著這一切。於是醫師開立新的處方,阿姨變得厭食之後,她的營養只好藉由點滴來維持,僅僅維持了心臟的跳動,卻維持不了一個原本應該幸福美滿的家庭。

某日,醫師與護理長討論著關於這位阿姨的病情,是否有繼續留院的必要性。醫師說公立醫院的床位十分有限,而一位癌末病人占著一個床位,占掉的護理時數和醫院的支出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床位必須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醫師如是說。

什麼樣的病人真正需要這個床位呢?走出病房,我窮於思索。

原載於104年5月22日《自由時報》一生將盡之前

我仍記得在胸腔內科實習的那段日子,一位年邁的奶奶曾在我幫她量體溫血壓的時候,握住我的手,彷彿想對我說盡她一生的故事,從二十歲北上工作、到與先生相識、結婚、生子,而踏入醫院的這一年,我恰巧亦是二十歲。

第一次看見奶奶的那天,醫師決定幫她胸腔引流。我在旁目睹著這一切,只見刀片劃破奶奶皺褶的皮膚,血液如同水柱般流出她的身體,沾紅了奶奶的病人服,在白袍的相映之下更為鮮紅。奶奶趴伏在座椅上,背對著醫師哀號著,我卻只能靜靜地在一旁,什麼也不能做。不久後奶奶身上多了一條pigtail(胸腹腔穿刺放液的引流管),如同豬尾巴,名稱聽似滑稽、令人莞爾,我卻只在護理記錄裡留下:十月十五日,九點三十四分放置pigtail。這場驚心動魄的手術,瞬時化為平淡的文字,躺進病歷裡。直到此時我才知道,窄縮的醫療人力和不足的時間,竟容不下一刻時間鼓勵、安撫奶奶,那些關於一位老嫗的哀號或情緒,在護理記錄都成為贅述。

十月下旬的每日,我拿著一只胸瓶,逐醫師的命令而居。奶奶胸腔過多的積水,使她全身水腫、寸步難行。我將pigtail連接胸瓶,鵝黃而清澈的液體緩緩自奶奶體內流出,每日都有近五百毫升的胸水自pigtail流出。然而奶奶的病情並沒有因為胸水的遠離而好轉,我們讓奶奶戴上氧氣罩、裝上尿袋,而後又因為無法進食裝了鼻胃管。

那天醫師巡房,詢問了家屬將奶奶送安寧病房的意願,只有開場沒有結尾的對話,使我們三人面面相覷。醫師走了,家屬拍著我的肩,他說他知道我們都已經盡力了,而我卻不知道我做了什麼。

我想起奶奶的故事,她說她以前是車掌小姐,後來認識了軍人丈夫,婚後她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當她細數著昔日和丈夫約會的細節,我彷彿能看見奶奶年輕、健康、幸福的模樣,而疾病,使原本的一切變得扭曲而碎裂,她的丈夫在一年前因肺癌而不幸去世,兒子和媳婦也搬出老家,只剩年邁的她一人獨居。她昏迷送醫的那日,女兒竟對醫療人員說等她過世了再通知她們,而對於我們而言,除了震驚,只有無力。

走出病房,我措手不及拯救我的悲傷,那一日,是我在胸腔內科實習的最後一日,我才知道這場離別無聲而龐然。

原載於104年5月30日《自由時報》離去或留下

離開14D病房後我仍經常想起這裡的故事,曾經有一位老太太長住。○○醫院14D病房,恍若一輛不曾安裝剎車的跑車,每日不斷地疾駛,比風速快,比老鷹的翱翔更快,除了聲嘶力竭的生老病死,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無奈。

藏匿在憂鬱城市盆地裡的14D病房,一個個蒼白的幽室無止盡地向外延伸,流向城市每個角落,彷彿沒有人能和這棟偌大的建築物脫離關聯。那日醫師對老太太說明病癒後關於出院的事宜,以及再繼續住院會浪費國家健保的醫療資源,公立醫院已經相當擁擠,病房一床難求,希望床位可以讓給更需要的人。「我就是那個需要的人,我的身體我最了解,我的病還沒好,我要繼續住院,如果是因為健保不讓我住健保病房,那我轉自費病房。」再次走出病房後,醫師無奈地對我搖了搖頭,希望我去勸勸這位太太。

昔日我只知道老太太有位孝順的兒子,在凌晨穿梭在病房間,總能見到他的身影,趴伏在老太太的病房入睡,彷彿睡得很深,又好像睡得很淺。我已鮮少在病房見到如此場景,陪伴在年邁長輩身旁的,大多是看護,來自東南亞各式國家、各式膚色,混雜著各式口音,總讓我以為是自己身在異鄉。

走入病房,我對老太太說:「阿姨!您最近還好嗎?妳的藥目前只剩下止痛藥,已經差不多可以辦理出院了!」太太長嘆一口,「如果我出院了,那我兒子又要回美國了!」

平淡的言語恍若一道冷箭,尖銳而冷冽,我忽感心中掠過一陣龐然的酸楚。老太太開始說起獨居的無奈,在先生去世後,家裡只剩她一人。自己唯一的兒子在美國工作,也許不久後也會在國外結婚,現在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回臺灣探望她。老太太說讓兒女念愈多書,只會讓孩子離自己愈來愈遠。「還是別讓孩子念太多書得好。」她如是說。

大家敬而遠之、亟欲想逃離的病房,有人卻想留下。留下的原因,是為了挽留至親至愛的人。不知道在未來的某天,我是否也必須裝病,才能讓愛人留在身邊。

原載於104年6月14日《自由時報》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