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PART 1營養學角度 重建體內平衡|缺乏免疫力,一切免談?

01 人人都可能有過敏問題

▲過敏是天生的不治之症?

醫學上最為人熟知,男女老少都不免深陷其中的健康問題,應該非「過敏」莫屬了!

其實,「過敏」是身體發生某些異常症狀的統稱,嚴格上來說,不能算是一種特定的「疾病」。

當我們接觸到某些特定或非特定的物質刺激,身體內的防禦(免疫)系統會引發相對應的生理反應,目的是用來保護及警示自己遠離,並避免再進一步受到傷害,同時還能針對已受損的組織,進行自癒修復的必要過程。

只是身體有時候會將某些原本無害的東西,誤認為是必須被消滅的入侵者,當免疫反應發生在不該發生的時機時,就可能造成無法預期或忍受的情形,這些「過度敏感」的現象,即是「過敏」。

說白了,也就是身體自我保護系統,對於某些狀況太敏感,緊張過度,又反應過了頭。

每個人發生過敏的情形不盡相同,造成的原因也不一定,每一種症狀也有它們各自的「名稱」,例如發生在鼻黏膜的「過敏性鼻炎」,發生在皮膚的「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之類;只是我們經常將它們統稱為「過敏現象」,如此一來,醫師與病人的溝通上比較簡單扼要,患者也容易理解(但不見得真正知道自己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由於發生過敏的狀況千奇百怪,很難用統一的方法處理,因此在治療上就顯得非常複雜,且不易根治,被視為「天生的不治之症」。

「難道只能雙手一攤?任由擺布?」當我們了解它的全貌後,就知道不盡然如此

先別急著驚慌,試著認識一下過敏是如何發生,也許會改變原本對過敏的無助與恐懼。

▲啟動過敏發生的鑰匙──過敏原(Allergens)

正如前面所述,過敏來自身體受到刺激時,所產生的生理反應,因此刺激來源就是啟動過敏發生的鑰匙,醫學上稱為「過敏原」(Allergens)。

過敏原通常指外在環境實際接觸的物質,包括飲食、花粉、灰塵、昆蟲及化學毒素等;然而這些所謂的外在過敏原,不過是扮演著「宣告開戰」的靶機角色,誘導體內的免疫戰隊向它攻擊。

正常情況下,靶機一旦被擊落、消滅,免疫系統就應該要恢復平靜,等候下一次敵人的來襲。但大多數受過敏問題困擾的人,卻非如此,而是經常在過敏原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免疫戰隊依然不肯罷休,持續向所有可能的目標攻擊,使戰火久久不能平息。於是,具有過敏體質者的感冒症狀,都要比其他人更難恢復,為何會如此?正因他們的免疫系統調節功能異常,加上平時忽略身體的保養,長期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使身體免疫系統從一開始的機動巡邏與零星攻擊,到最後乾脆「全面備戰」,一旦出現目標(或疑似目標)就「火力全開」,完全不加節制。

如果經常讓身體接觸過敏原,免疫系統會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無法休息,也就變得越來越容易敏感(過敏)。

當然,要完全避開所有過敏原,對多數人來說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可以透過強化免疫功能,使身體更有能力抵抗過敏原的刺激,而不至於越來越敏感。也就是說,平日的保養,會比等到過敏發生時,再用藥物壓抑症狀來得健康有效。

▲別輕忽另類的過敏原──溫度、濕度、陽光、壓力

遠離過敏原,當然是避免發生過敏最直接、有效的辦法,相信每個人不會不知道。但知道不代表做得到,過敏原充斥在日常生活當中,除非有辦法遠離地球,否則真的比登天還難!

這當然是一句玩笑話,卻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所面對的過敏原其實不光是具體存在的「物質」,同時一些無實體的誘導因子(Inducible factors)也會刺激身體,引發過敏反應,像是溫度、濕度、陽光(紫外線),以及生理壓力,諸如疾病、精神(認知)等,容易受到忽略。

好比季節性過敏,除了因為花粉之外,溫度變化也是造成許多惱人過敏的原因,早晚溫差導致許多學童鼻子喉嚨不適。濕度改變也使許多患有皮膚疹的人一夜難眠、關節炎發作,導致活動不便。

有些人一旦待在陽光下許久,全身就像熟透的蝦子,「光過敏」讓他們無法享受日曬的溫暖。另外,壓力刺激會引起免疫功能障礙,讓原本可以承受刺激的身體變得不堪一擊,過敏症狀也因此爆發,例如有些人一緊張就肚子痛,甚至腹瀉。

精神認知與壓力具有相關性,有些人因為過去的負面經歷,或是莫名的心理印記,對特定的名詞感到壓力,於是引發類似過敏的反應出現,這類的「過敏」有些可以透過教育學習的方式改善治療。感情刺激也是造成生理壓力的條件,由感情刺激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也會導致身體的臨床症狀,例如憤怒使身體發炎,而發炎正是過敏的主要表現方式之一。談到壓力就不免需要多做一些解釋,壓力會使身體過敏反應延續不止,有時治療過敏症狀要將生理壓力與外在過敏原同時處理,才能真正見效。

舉例來說,當你因為無意間接觸花粉,引起鼻腔及氣管過敏發作,原本離開當下的環境,應該就能恢復,然而可能因為經常熬夜工作,以至於生理壓力削弱了免疫功能,原本已經蠢蠢欲動的發炎症狀,在花粉的推波助瀾之下爆發,而且一發不可收拾,因而讓身體過敏無止境的延續。

這時,如果不能將睡眠不足的壓力一起排除,那麼就可能讓健康徹底崩潰。

壓力或許不能說是一種過敏原,但它無疑是一種過敏的誘導因子。

壓力無法被肉眼診斷,也可能被患者有意或無意的隱藏,因此醫師往往比較優先篩檢「外源性因子」,不得已之下,只好習慣性地忽略「內源性因子」。加上因為檢視壓力對生理功能的影響,必須透過進階的實驗室分析,需要額外花費,一般醫師不會當作例行措施。

當然倘若願意,建議可以主動要求醫師施行進一步的分析,對於過敏的治療效果,肯定會有加分作用。

▲過敏真的可以治好嗎?

「過敏到底能不能治好?」答案或許因認知不同,而有所差異。

其實上,如果在一般正常環境下生活,不用擔心因為經常接觸到空氣、飲水、食物、花粉灰塵等,而感到渾身不舒服,那麼就可算是遠離過敏問題。

當然,假使基因已對某些特定的東西嚴重排斥,例如吃了花生會立刻發炎,甚至休克,那麼花生對身體而言就像一把刀或一團火,根本就不該碰它,避免食用,就沒有醫治的問題。

這種案例相對來說是少數,大多數人的過敏是治得好的!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小時候經常過敏、流鼻水的人,長大後竟然不藥而癒,這是什麼原因?理由很簡單,因為免疫力增強了。換句話說,免疫力改善了,過敏也就治好了,同理可知,如果能夠提升免疫力,過敏自然就會遠離,道理就是如此,一點都不複雜。

實際上,過敏症狀並非外來「過敏原」造成,根本上是由於免疫力欠佳,身體無法承受這些刺激,才產生的過度反應,因此改善身體,提升免疫力才是重點。

那麼,如何重建體內平衡,提升免疫力,正是本書所揭示治癒過敏的不二解方。

PART 2 中醫學觀點 找對關鍵體質|過敏不是病?發作真要命!

▲過敏上身,小心身體在慢性發炎過敏(allergy)這個詞彙源自希臘文(allos和ergos),意指「異常的作用反應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當皮膚表層、眼睛結膜、鼻子黏膜、支氣管表面有接觸性的異物附著,或是食物、藥物進入胃部或血液中,有些人會對這些外來的物質產生非常激烈的反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過敏性疾病。

然而,人體有著優良的免疫防禦系統,例如異物隨空氣吸入鼻內時,鼻毛可絆住較大的異物,鼻子中具殺菌作用的溶菌酶,黏液中IgA免疫球蛋白也能使細菌等無毒化;接著扁桃及支氣管發揮作用,纖維分泌黏液,捕捉釋放成痰。若是異物繼續深入體內,肺部則有巨噬細胞會前往該處,吞食並消滅細菌。

當發燒、咳嗽、有痰、流膿等症狀出現,正說明了身體的免疫防衛軍隊與敵軍(細菌、異物等)作戰。

人體的免疫功能在異物(抗原)入侵時會產生對應物質,並與異物進行結合,藉此排除異物,此物質稱為「抗體」,一旦製造出來,記憶將長期儲存在體內,假使下次再有同樣的異物入侵時,便會迅速製造抗體排除異物,這就是免疫機制。

因此,過敏是種免疫反應,卻時常伴隨著激烈且不舒服的感受,甚至出現危及生命的有害症狀,不可不慎!

過敏大致分為急性及慢性過敏,除了大家常關注的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休克、花粉症、過敏性紫癜、異位性皮膚炎、紅斑性狼瘡等,可能沒想到──注意力不集中、肚子不舒服、長期倦怠、睡不好、黑眼圈、頭痛、憂鬱、關節風濕等,都可能是因為過敏所引起的「慢性發炎」反應。

▲回顧中醫典籍,找到治敏根源

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蚤吮,煩癢,劇者連連重沓壟腫起,搔之逐手起。

──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翼方》

傳統中醫雖然沒有過敏、自體免疫這類現代用語,但是從相關症狀上描述疾病倒是很多,以下回顧中醫典籍,一起來找尋治敏的根源。

唐朝藥王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翼方》就曾寫到:「有赤疹者,忽起如蚊蚤吮」,並對此提出解方:「治隱軫癢痛方,大黃、生麻、黃柏、當歸、防風……」這裡的「隱軫」就是指蕁麻疹,為臨床常見的過敏性皮膚病。《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篇》針對哮喘病提及:「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汙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認為多種病因可致使病症產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描述呼吸急喘不順:「因於暑、汗、煩,則喘喝」,《素問.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咳喘……歲金太過……甚而喘咳逆氣……」,認為氣候變化也會導致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的過敏反應。

漢朝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晉朝《針灸甲乙經》和《葛洪肘後備急方》均有提到與現今氣喘、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等臨床常見症狀的描述,以及相對應的治療方劑、針灸處理。

其他如隋代醫學家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王熹《外臺秘要》、北宋王懷隱等編纂《太平聖惠方》、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張景岳《景岳全書》……散見於歷代醫書,均有記載與現今過敏症狀相似的描述與治療對策,都可作為現今的養生參照。

▲中西醫分工合治,抗過敏遠離疾病

中醫是整體宏觀性的醫學,強調人體的陰陽正氣平衡,藉由內在精神情志穩定,並與外界四時氣候環境的相處和諧,去邪補不足,強化五臟六腑的功能,達到增強身體的免疫作用。

那麼西醫呢?講求速效的西醫,大致將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分為以下四大類型與歸類,再針對各科別、部位進行診治:

◎第一類型:急性過敏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休克、花粉症、異位性皮膚炎等。因過敏原侵入而製造的IgE抗體,所引起肥大細胞的「脫顆粒現象」所飛出的化學傳達物質,在身體各處引發症狀只有數秒到幾分鐘時間。

◎第二類型:製造出對自己身體細胞或組織攻擊的抗體(補體),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像是腎炎、溶血性貧血、異型輸血的副作用。

◎第三類型:抗原與抗體的免疫複合體,寄存在臟器或血管壁等所引發的問題。此疾病會將身體細胞核成分視為抗原,製造出更多抗體,而形成自體免疫病,包括全身紅斑性狼瘡、腎小球腎炎、慢性關節風濕等。

◎第四類型:淋巴球與抗原反應,釋放化學物質引起發炎的過敏。例如結核菌素反應、漆斑疹等接觸性皮膚炎、慢性肝炎、橋本甲狀腺炎等。《黃帝內經.靈樞.五閱五使篇》針對哮喘病提及:「故肺病者,喘息鼻張」;《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別論》:「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汙未藏,四逆而起,起則薰肺,使人喘鳴。」認為多種病因可致使病症產生。

《素問.生氣通天論》描述呼吸急喘不順:「因於暑、汗、煩,則喘喝」,《素問.氣交變大論》:「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少氣咳喘……歲金太過……甚而喘咳逆氣……」,認為氣候變化也會導致咳嗽、氣喘等呼吸道的過敏反應。

漢朝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晉朝《針灸甲乙經》和《葛洪肘後備急方》均有提到與現今氣喘、過敏性休克、過敏性紫癜等臨床常見症狀的描述,以及相對應的治療方劑、針灸處理。

其他如隋代醫學家巢元方《諸病源候論》、王熹《外臺秘要》、北宋王懷隱等編纂《太平聖惠方》、宋代陳直《養老奉親書》、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張景岳《景岳全書》……散見於歷代醫書,均有記載與現今過敏症狀相似的描述與治療對策,都可作為現今的養生參照。

▲中西醫分工合治,抗過敏遠離疾病

中醫是整體宏觀性的醫學,強調人體的陰陽正氣平衡,藉由內在精神情志穩定,並與外界四時氣候環境的相處和諧,去邪補不足,強化五臟六腑的功能,達到增強身體的免疫作用。

那麼西醫呢?講求速效的西醫,大致將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分為以下四大類型與歸類,再針對各科別、部位進行診治:

◎第一類型:急性過敏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休克、花粉症、異位性皮膚炎等。因過敏原侵入而製造的IgE抗體,所引起肥大細胞的「脫顆粒現象」所飛出的化學傳達物質,在身體各處引發症狀只有數秒到幾分鐘時間。

◎第二類型:製造出對自己身體細胞或組織攻擊的抗體(補體),導致自體免疫疾病,像是腎炎、溶血性貧血、異型輸血的副作用。

◎第三類型:抗原與抗體的免疫複合體,寄存在臟器或血管壁等所引發的問題。此疾病會將身體細胞核成分視為抗原,製造出更多抗體,而形成自體免疫病,包括全身紅斑性狼瘡、腎小球腎炎、慢性關節風濕等。

◎第四類型:淋巴球與抗原反應,釋放化學物質引起發炎的過敏。例如結核菌素反應、漆斑疹等接觸性皮膚炎、慢性肝炎、橋本甲狀腺炎等。由上可知,西醫在過敏致病的分類上,學理上較為明確,並針對不同的情況,給予藥物或化學的服用、塗抹、注射等療程。

雖然中醫非西醫較為快速的治療方式,但承襲先人智慧流傳數千年以來,也能達到治療成效,而且從現今藥物科技分析發現,常用方劑中確實具有抑制過敏的有效成份,甚至比西醫常用抗組織胺劑、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等藥物,副作用來得小。

因此,中醫傾向作為日常的預防養護,西醫則專治急症,緩解病情,唯有透過中西醫的分工合治,才能真正落實抗過敏、遠離疾病的期待,達到身心靈的健康與平衡!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