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知己知彼,許自己的健康平安書
體質,是宿命,還是可以改變?如果體質是來自父母的遺傳,為何兄弟姊妹卻可能有著不同的體質?
記得2010年一位患者拿著她在美國做的癌症基因BRCA1以及BRCA2的檢測報告找我諮詢時,我還真的不知如何面對。當時基因檢測在國外是相當昂貴的檢測,光檢測這二個基因就要花費大約一萬美元,台灣並沒有類似的檢測,而且我認為基因是天註定的,檢測之後又如何,醫師也不能幫助患者改變基因、改變命運啊!
不過,現在我對於基因精準醫學卻大大改觀,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可以藉由基因的探索,了解各種體質,甚至是疾病發生的機率,知道基因的變異之後,可以藉由生活飲食型態以及營養的調整,來降低疾病的發生,雖然基因不能被改變,卻可以「被修飾」。更妙的是,面對基因叛變導致的癌症,目前已經可以檢測出癌細胞的突變位置,讓醫師可以使用各種合適的標靶藥物來打擊癌症,這就是「精準醫療」的骨幹精髓呀!
此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章節介紹了常見疾病與先天基因的關係,包括癌症基因、肥胖基因、糖尿病基因、解酒基因、失智症基因、骨質疏鬆基因、心血管疾病風險基因等熱門話題,及常見的過敏免疫疾病等,文中針對文獻常出現的基因變異與各疾病的關聯做一詳細介紹,如果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士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惑之處,我盡量將之白話敘述,相信讀來不會太吃力。
第二章節談到的是有關基因修飾的熱門話題,也就是表觀基因學的各項觀點,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基因雖然是宿命,但是我們可以藉由營養、睡眠、舒壓、運動、腸道調理來達到改變宿命的框架,並且達到延緩老化的目的。到底哪些營養素或是飲食法對於基因的表現影響至深?哪些環境的毒害會打開致病基因的潘朵拉之盒?睡眠不足對於基因表現影響有多大?運動不足或是過於激烈運動對於基因的開關如何調控?腸子的細菌基因也會影響人的基因表現?長期壓力對人的健康影響甚巨,不但影響自己的基因,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如果真想抗老,有哪些訣竅可以將基因抗老端粒酶保護好?相信這一章節談到的絕對是重視抗老養生的你急需深入了解的。
第三章節則針對台灣之光「藥物過敏基因」,及大家談之色變的「癌症」,精確介紹癌細胞的基因突變應用,並且將常見癌症的檢查及保健方式做一概略整理,帶領讀者了解何謂精準醫療:包括目前最熱門的腫瘤基因液態切片,以及可能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選擇方式做一解釋,在癌症發生人數一路攀升的今日,我希望讓罹患癌症的朋友以最快速的方式了解精準醫療的意義。
倘若讀者能從頭耐心看完的話,必定能對基因醫療相關知識有居高空鳥瞰全圖的領略。但是如果是慢性病或是癌友的話,不妨先跳過第一章,直接看第二或是第三章,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相關知識。
《黃帝內經》有云:「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目前的醫學主要以「已病」為主,而「欲病」屬於亞健康,當然預防保健醫學著重的就是這塊,而「未病」則更難,在本書當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基因醫學的進步,為「已病」、「欲病」以及「未病」都能提供最大的健康照護依據。
有一位醫界前輩曾說過:「要害一位醫師,就叫他去寫書。」我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深知寫書是寂寞的,為了查多如汗牛充棟的醫學論文,經常弄得自己廢寢忘食,搞懂一些醫學新知並將之白話寫出,傳達給大眾醫學新知;書中所有文字都是我一字一敲地慢磨出來,不假他人之手,所以在每日忙於門診業務當中,還真是苦中作樂。這就是佛法六度中提到的布施,我希望藉由持續的筆耕,達到讓讀者快速取得新知的「法布施」,以及讓得病者因了解而安心的「無畏布施」。
最後,還是要感謝天下生活願意在出版業不景氣的今天,支持我出這本書。也要謝謝父母、太太的鼓勵。人生苦短,稍縱即逝,希望貢獻一己之力持續敲鍵盤筆耕,寫出為大家帶來健康的「平安書」!
推薦序
基因遺傳,好生活來調伏它
文/鍾元強(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院長)
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兄弟,有人年紀輕輕就有禿髮的現象,有人到老還是頭髮茂密,這就是基因遺傳,基因來自父母,也有可能是隔代遺傳,最可怕的是癌症基因的遺傳。
現今醫學已逐漸解開基因的奧祕,但大多數的人仍然無法得知自己到底承續了父母哪些基因,不論是好的基因或不好的基因,都得承受。
基因的遺傳雖說難以改變,其實也不完全正確,佛法講求「因、緣、果」,關鍵在這個「緣」字,就像一粒種子,要有適當的土壤、氣溫、水分,才能生根萌芽,而後結果。這些都代表「緣」,有了這些觸緣,「因」才會催化成「果」。在我們身體的確有某些不良的基因有可能會存在,但如能避免給它生長的條件,就比較不會有不良的後果了,這是明顯易懂的道理。
劉博仁醫師寫的這本書,充滿「因、緣、果」的道理,要預防癌症基因被觸發成可怕的癌症,就是要「斷緣」,例如平常就要注意自己的營養、紓壓、睡眠、運動等,與基因和平相處。盡量不要去冒犯它,盡量不要去觸怒它,這也是所謂的自我健康管理。當然目前已得知一些癌症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空氣汙染有關,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更應避之而唯恐不及。
非常感佩劉博仁醫師在行醫之餘,有此發心寫出這麼好的一本預防醫學的書,基因醫學雖然深奧,劉醫師能夠深入淺出,分門別類寫出,讓讀者易懂易行,基因不再那麼恐怖,能從良好生活習慣來調伏它,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本人在此特別推薦。
知己知彼,許自己的健康平安書
體質,是宿命,還是可以改變?如果體質是來自父母的遺傳,為何兄弟姊妹卻可能有著不同的體質?
記得2010年一位患者拿著她在美國做的癌症基因BRCA1以及BRCA2的檢測報告找我諮詢時,我還真的不知如何面對。當時基因檢測在國外是相當昂貴的檢測,光檢測這二個基因就要花費大約一萬美元,台灣並沒有類似的檢測,而且我認為基因是天註定的,檢測之後又如何,醫師也不能幫助患者改變基因、改變命運啊!
不過,現在我對於基因精準醫學卻大大改觀,因為「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可以藉由基因的探索,了解各種體質,甚至是疾病發生的機率,知道基因的變異之後,可以藉由生活飲食型態以及營養的調整,來降低疾病的發生,雖然基因不能被改變,卻可以「被修飾」。更妙的是,面對基因叛變導致的癌症,目前已經可以檢測出癌細胞的突變位置,讓醫師可以使用各種合適的標靶藥物來打擊癌症,這就是「精準醫療」的骨幹精髓呀!
此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章節介紹了常見疾病與先天基因的關係,包括癌症基因、肥胖基因、糖尿病基因、解酒基因、失智症基因、骨質疏鬆基因、心血管疾病風險基因等熱門話題,及常見的過敏免疫疾病等,文中針對文獻常出現的基因變異與各疾病的關聯做一詳細介紹,如果沒有醫學背景的人士可能會遇到一些困惑之處,我盡量將之白話敘述,相信讀來不會太吃力。
第二章節談到的是有關基因修飾的熱門話題,也就是表觀基因學的各項觀點,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到基因雖然是宿命,但是我們可以藉由營養、睡眠、舒壓、運動、腸道調理來達到改變宿命的框架,並且達到延緩老化的目的。到底哪些營養素或是飲食法對於基因的表現影響至深?哪些環境的毒害會打開致病基因的潘朵拉之盒?睡眠不足對於基因表現影響有多大?運動不足或是過於激烈運動對於基因的開關如何調控?腸子的細菌基因也會影響人的基因表現?長期壓力對人的健康影響甚巨,不但影響自己的基因,也會影響下一代的基因?如果真想抗老,有哪些訣竅可以將基因抗老端粒酶保護好?相信這一章節談到的絕對是重視抗老養生的你急需深入了解的。
第三章節則針對台灣之光「藥物過敏基因」,及大家談之色變的「癌症」,精確介紹癌細胞的基因突變應用,並且將常見癌症的檢查及保健方式做一概略整理,帶領讀者了解何謂精準醫療:包括目前最熱門的腫瘤基因液態切片,以及可能相對應的標靶藥物選擇方式做一解釋,在癌症發生人數一路攀升的今日,我希望讓罹患癌症的朋友以最快速的方式了解精準醫療的意義。
倘若讀者能從頭耐心看完的話,必定能對基因醫療相關知識有居高空鳥瞰全圖的領略。但是如果是慢性病或是癌友的話,不妨先跳過第一章,直接看第二或是第三章,尋找自己想知道的相關知識。
《黃帝內經》有云:「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目前的醫學主要以「已病」為主,而「欲病」屬於亞健康,當然預防保健醫學著重的就是這塊,而「未病」則更難,在本書當中,讀者可以了解到基因醫學的進步,為「已病」、「欲病」以及「未病」都能提供最大的健康照護依據。
有一位醫界前輩曾說過:「要害一位醫師,就叫他去寫書。」我已經出版了好幾本書,深知寫書是寂寞的,為了查多如汗牛充棟的醫學論文,經常弄得自己廢寢忘食,搞懂一些醫學新知並將之白話寫出,傳達給大眾醫學新知;書中所有文字都是我一字一敲地慢磨出來,不假他人之手,所以在每日忙於門診業務當中,還真是苦中作樂。這就是佛法六度中提到的布施,我希望藉由持續的筆耕,達到讓讀者快速取得新知的「法布施」,以及讓得病者因了解而安心的「無畏布施」。
最後,還是要感謝天下生活願意在出版業不景氣的今天,支持我出這本書。也要謝謝父母、太太的鼓勵。人生苦短,稍縱即逝,希望貢獻一己之力持續敲鍵盤筆耕,寫出為大家帶來健康的「平安書」!
推薦序
基因遺傳,好生活來調伏它
文/鍾元強(澄清綜合醫院中港分院院長)
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兄弟,有人年紀輕輕就有禿髮的現象,有人到老還是頭髮茂密,這就是基因遺傳,基因來自父母,也有可能是隔代遺傳,最可怕的是癌症基因的遺傳。
現今醫學已逐漸解開基因的奧祕,但大多數的人仍然無法得知自己到底承續了父母哪些基因,不論是好的基因或不好的基因,都得承受。
基因的遺傳雖說難以改變,其實也不完全正確,佛法講求「因、緣、果」,關鍵在這個「緣」字,就像一粒種子,要有適當的土壤、氣溫、水分,才能生根萌芽,而後結果。這些都代表「緣」,有了這些觸緣,「因」才會催化成「果」。在我們身體的確有某些不良的基因有可能會存在,但如能避免給它生長的條件,就比較不會有不良的後果了,這是明顯易懂的道理。
劉博仁醫師寫的這本書,充滿「因、緣、果」的道理,要預防癌症基因被觸發成可怕的癌症,就是要「斷緣」,例如平常就要注意自己的營養、紓壓、睡眠、運動等,與基因和平相處。盡量不要去冒犯它,盡量不要去觸怒它,這也是所謂的自我健康管理。當然目前已得知一些癌症與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空氣汙染有關,這些已知的危險因子,更應避之而唯恐不及。
非常感佩劉博仁醫師在行醫之餘,有此發心寫出這麼好的一本預防醫學的書,基因醫學雖然深奧,劉醫師能夠深入淺出,分門別類寫出,讓讀者易懂易行,基因不再那麼恐怖,能從良好生活習慣來調伏它,是這本書的最大特色,本人在此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