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第二章 高齡化社會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訪談專家:廣樹誠(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絲綢之路區域發展」項目經理)

前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絲綢之路區域發展」項目經理廣樹誠,在本章專訪中特別提出未來全球潛藏的龐大老人商機—高齡產業興起,無論是商品、服務各項內容,也都將跳脫以往傳統保守低調的色彩,將更富創意與創新。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致力於研究關於人力資源的未來議題,在以「全球上班族的動員與整合」為標題的研究報告中就指出,全球上班族高齡化,性別和種族趨向多元化:目前全球人口結構正在急遽改變著,其中最令人擔憂的就是人口老化情況日趨嚴重,未來 65歲將不再是傳統的退休年齡低標。此外,女性上班族群人數也會明顯增加,尤其在高階主管階層也都會有大量女性有傑出表現,加上全球人力資源跨國界,在同一企業中也將會產生多元種族融合,在語言與文化議題上產生新的融合與創新。

高齡化的七大明星產業

這些年,從美國人力資源管理協會或其他人力資源研究團體的研究,都有共同的結果,那就是老年人口不斷增加,多數國家都進入了高齡化社會,人口結構正迅速改變中,不僅職場工作人力資源產生變化, 也衍生出新產業。高齡者的生活所需和社會環境是相互結合的,食、 衣、住、行、育、樂種種面向,面對高齡長輩的生活所需,也帶動另一波高齡產業的發達。

一、鼓勵高齡者熟悉數位學習,銀髮數位教學潛藏商機在台灣許多老人社會大學都會設立「銀髮族電腦課程」,社會進入高齡化,但高齡者未必就與無用者劃上等號,在醫學科技的發展下,許多初階高齡者依然擁有健康智能,高齡者的社會經驗與智慧則是未來社會很重要的寶藏。只是,現今六、七十歲的高齡長輩,對於電腦或科技智慧化的 3C 用品操作相對陌生,所以,許多針對老年族群設計的電腦課程應運而生,甚至將原本在資策會或是學校教室的上課地點轉移到網咖。消除了傳統教室的嚴肅,多了些生活樂趣,也讓長輩們能在輕鬆中學習印象中冷漠的電腦機器。在高齡長輩不再懼怕電腦之後,能適應各種操作之後,高齡者或許還能再創造人生另一個工作高峰。除了銀髮電腦課程補習產業具潛力,高齡者也能為自己退而不休做另一個階段的規劃。除了電腦課程外,其實高齡者還會為了修身養性,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進修,包括養生、音樂、美術、書法、插花等,都是許多高齡者所熱中,讓自己的樂齡生活更充實。

二、高齡者安養機構與休閒住宅需求增加

其實,人就如同是一部機器,除了定期需要維修保養,也同樣有使用年限,所以,人從一出生,身體機能就開始運轉,當進入遲暮之年,身體機能也會隨著年歲增長逐漸老化,除了醫療照護之外,規劃與設置良好的醫療照護機構與機制,來照顧高齡長輩的健康與生活問題,也是政府與社會應該正視的部分。以台灣為例,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所公布「台灣老人10 年間居住、工作與健康實況改變調查」的資料顯示,從民國1989年到 1999年,10年間台灣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由71%下降到49%,下降20%,其中獨居比例沒有太大改變,反倒是夫妻同住的比例上升了。從資料相關數據顯示,台灣高齡者與伴侶同住或自己獨居的比例將逐年增加,台灣高齡者愈來愈趨向自成一個生活圈,就和美國一樣,大部分老年人會選擇住在安養機構或老人住宅、老人社區而且不與子女同住,美國三代同堂的比例只有1%,因此,未來安養機構、老人住宅抑或是老人社區的需求也日益趨增。目前,台灣高齡者的安養照護機構需求甚殷,但是要優先選擇合法立案的機構為要,台灣高齡者目前居住安養院的比例還不算高,僅佔全國所有高齡人口的6%,與美國22%相較還有一段距離,可見安養照護市場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三、銀髮族的生活用品與輔具

高齡者基本和一般居家的生活要求沒有太大不同,但是因為年紀漸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在進入高齡階段之後,可能會有反應能力較為遲緩或行動不便的現象發生,例如腿部肌力變差,或是吞嚥困難影響進食與安全等,所以,針對各種生活用品的設計或製造,都要有一定的考量,包括相關生活輔具等許多創意商品,陸續在高齡消費市場上出現,更有銀髮族用品專賣店,在日本更有老人百貨商圈,提供高齡長輩生活、娛樂、健康、保健、通訊等相關服務。

四、抗老產業具高競爭力

在長壽醫學的發達之下,高齡者對於健康有了更高的意識,甚至大家對於養老之外,更著重如何抗老,在醫療部分包括基因修復與疾病管理、人工器官與義肢移植及製造;此外,美容保健產品、SPA、健康食品與健康諮詢,都是在拒絕老化的觀念下,應運而生的新興商機。

五、居家照護需求日增

高齡者除了有醫學治療需求,更有生活與健康照護的需求,相關居家照護包括遠距問診、健康通報系統等等服務產業,都隨著高齡人口增加有更多契機。

六、高齡休閒旅遊市場夯

由於一般高齡者擁有穩定的財務,在美國與日本,高齡者的高消費休閒相當常見,尤其是在旅遊與運動相關的消費更是主力。以美國來說,最高價的旅遊商品,消費者幾乎都是老年人,主要原因除了老人家比一般人有錢之外,而且還有更多的閒暇時間,所以可以到處旅遊,而這個現象,在日本,甚至台灣也是如此。以台灣來說,有旅行社推出分齡旅遊概念,主推高齡旅遊市場。而台灣第一家民營的復康巴士──多扶公司,更以「無障礙環境的全面連結」 觀念,提供「多扶接送」服務,讓身障、高齡、幼兒等行動不便者能有更好的自主行動需求,甚至還提倡無障礙旅遊,更要將其推廣到全台灣。 另外,高齡者也經常藉著運動來強健身體,包括打高爾夫球、晨間公園打太極拳、上健身房等,休閒運動產業也將因應高齡者提供適合的服務商品。

七、心理諮商需求增加根據美國大型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有13%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而依世界各地研究老年人口的各種精神疾病中,又以憂鬱症的盛行率最高(16 ∼ 26%),老年癡呆症居次。同時,根據高雄醫學大學與成大醫學院精神科曾對台灣地區1500名,65 歲以上的老人做社區調查中發現,老人憂鬱症患者竟高達 21.1%。甚至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憂鬱症、心血管疾病與惡性腫瘤並列為 21 世紀三大疾病,主要就是因為憂鬱症會造成明顯且嚴重的失能(disability)。對於老年人,憂鬱症會造成身體與心理各種功能的下降,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並且加重照顧者的負擔。美國國家老年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罹患憂鬱症的老人家身體活動減少、社交範圍與接觸也逐漸縮小,使得老年人身體失能的指數明顯增加。

那麼未來罹患憂鬱症老年人是否會愈來愈多?這答案是肯定的,主要是因為環境變遷速度加快,對於老年人來說是不容易適應新世代的變化速度,加上慢性疾病隨著年紀增加襲身日益加劇,由生理疾病引發心理憂鬱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同時,過度使用藥物也會造成憂鬱症患者增加,所以,老年人罹患憂鬱症者比例趨增無庸置疑。如何緩減,心理諮商就顯得必要與重要,這些年來,心理諮商師在台灣已經成為一項熱門的新興行業,在近幾年內成長了將近兩倍。至於中國,根據統計,目前中國十三億人口,就有一千六百萬 人患有精神和心理障礙,由於目前中國受過專業心理課程的諮商師 數量相對較少,因應市場需求導向,心理諮商師也成為現下火紅的職業。以國際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平均每一萬人需要一位心理師,若以此推算,中國心理諮商師將有一百三十萬名的需求量,但是目前中國從事心理諮商的專業人員還不到四十萬人,可見心理諮商師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

第九章 掘金四十兆,不容台灣缺席的中國大陸大健康盛筵

訪談專家/王其鑫(上海悅心健康集團總裁)

相對於中國大陸醫療機構廣遭詬病的服務品質,台灣醫療機構的服務素質優良,連中國大陸的專業人士都趨之若鶩。台灣因血緣、地緣、語言皆與大陸相近,而且台灣的老化曲線比大陸早了十年,養老產業有先行經驗再加上擁有卓越的醫療技術,許多中國大陸的醫療機構,也紛紛來台取經。台灣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健保體系,早已獲得全球高度的肯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列出世界健康排名,台灣高居世界第二;瑞士洛桑學院的醫療保健基礎建設排名,台灣在55個國家中排名第十三名。台灣的健保也被是譽為世界最好的制度之一,2008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曾盛讚台灣健保,滿意度達八成,堪稱各國典範。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介紹台灣的卓越醫療技術如何躍上國際舞台,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讓全世界觀眾見證台灣的醫療奇蹟。節目就指出,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就占了14 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 3,也是亞洲第一。台灣擁有如此高水準的醫療,業者自然也想以先進的醫療和養老經驗與進入中國大陸。

早在 2000 年開始,台灣就有部分的醫療業者前往大陸發展。根據台灣兩岸醫療事務交流協會2016 年 11 月的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台資醫院,計有廈門長庚醫院、湖南旺旺醫院、南京及廣州明基醫院、上海禾新醫院(聯新國際醫療集團)、昆山宗仁卿紀念醫院、東莞台心醫院、北京寶島婦產醫院、上海景康診所(日月光集團與聯安診所合作)、平光齒科、蘇州慈濟健康促進中心/門診部等十餘所醫院,遺憾的是,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家醫院取得卓越績效和口碑。

過去中國大陸不允許外資獨資興辦醫院,如今開放了,對台灣醫界當然是相當大的契機,但缺乏成功經驗,顯示這裡面隱藏著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既多又複雜,且先舉三點分析:

一、體系差異:台灣是美式體系,住院醫生再上去就是主治醫生,以後就靠個人的醫術和病人口碑來取得事業的成功,然而大陸醫院還處於計劃經濟行政體系的思維,主治醫生之上有副主任(副高職稱)、主任醫生(正高職稱)等的分別,沒有達到一定職稱,不得從事某些較高難度的手術。而評職稱的權力又多在三甲醫院(類似台灣的醫學中心)的領導手上,因此年輕有上進心的醫生不敢冒然離開公立大醫院。而台灣已經享有盛譽的醫生到大陸行醫,也因缺乏大陸的高級職稱而遇到行醫障礙。招不到足夠能勝任職務的醫生,可說是台資醫院(乃至大陸各地的民營醫院也一樣)面臨的最大瓶頸。二、行業壁壘:就大城市而言,表面准入,而事實上各種無形門檻很高。大陸的法令較多,但執行在人,新進者往往需要和當地的機關主管搞好關係,得到路徑的諮詢。然而各地衛生體系自有其小圈子,衛生部門主管和當地大醫院的院長群之間相互調動是常事,因而也容易保護當地的大醫院而排擠外來的競爭對手。

三、地域障礙:各地人情、文化、執法不同,社保單位對醫保(相當於台灣的健保)給付也不同。一般而言,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一二線城市,是台資醫院比較希望進入的地區,然而這些城市往往強手林立,而衛政機關(衛計委)也不見得歡迎台灣醫院進入;如果是三四線或更偏鄉的地區,又少有台灣人才願意進駐。

台灣醫養進入大陸的教戰守則:五個觀念與一項做法

雖然大陸情況複雜,但形勢也是多變的。「十二五」、 「十三五」、「醫保、醫療、醫藥連動改革」等等政策推展,中國正是舉國以「洪荒之力」在進行創新、革新;世界在變、大陸在變, 台灣也在變,在這個不停轉動的世界裡,不會給任何人留下一點點 「故步自封」的餘地,也沒有人能以昨日的標準來判斷明日的是非。上海悅心健康集團總裁王其鑫遷居大陸二十多年,是「深接地氣」的台灣企業家,特別接受了我們的專訪,談他對台灣醫療進軍大陸的看法。

王其鑫指出,台灣具有良好的醫療管理與服務基礎,遇上大陸迫切改革的環境,原本有極佳的機會。然而,過去成功的案例並不多,其癥結也許不在技術、經驗、經營能力和不懂法規……種種內外在條件,而在「不接地氣」。什麼叫「不接地氣」?一般而言,對於大陸的社會及醫療體系不夠瞭解,找不到足夠的醫生以及留不住人才,乃至上述大陸醫療環境的三點障礙,應該是最主要的癥結。但是,面臨龐大的中國醫療市場,又不能輕言放棄。那麼,究竟該如何接地氣呢?王其鑫提出了五個觀念改變和一個做法的轉變。

五項觀念改變,分別是: 一、塑造品牌、 二、合作共建、 三、入境問俗、四、企業營運、五、市場意識。大陸醫療產業的市場化營運成熟度遠超過台灣。因此台灣醫界一定要改變過去純粹以醫師掛帥的模式,才能夠適應大陸醫療市場的競爭。也就是說,必須以類似美國的大市場行銷的經營意識為先導,做到醫、管、銷並重並行。一個「栽培方法」的改變:從「移植」改為「嫁接」

台灣的醫院比較喜歡到大陸的大城市或沿海地區去新建醫院,完全按照自己的體系來做。這樣固然有它的好處,但是面臨的競爭和挑戰確也不少。要知道在大城市三甲醫院強手如林,而且由於病例眾多,大陸絕大多數專科醫生的醫術可以說不遜於台灣的醫院。例如,上海的肺科醫院,一年做手術超過七千例,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肺科醫師到上海來學習;又例如武漢的亞洲心臟病醫院,每年的心臟手術超過一萬四千例,這些都不是台灣的醫院所能想像。

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到大都市獨立建大型綜合醫院,不論是在長沙、南京、上海、北京、廈門或其他地方,都沒有經營很成功的例子,那麼我們不妨去考慮另外一種較能接地氣的形式,那就是收購大陸三四線城市的民營醫院。到 2017 年 4 月為止,中國大陸的民營醫院數量已經超過公營醫院,超過一萬六千家,占比達到55.7%,可說是一個很值得發掘的群體。為什麼是民營醫院?因為民營醫院決策快、方向靈活,不像公立醫院需要經過層層審批,既要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的政治顧慮,又要考慮職工代表大會的意見,實施起來非常困難,因此,去收購地區型的民營醫院,是簡便易行的一個方向。

大陸的資本市場最近幾年來蓬勃發展,而且非常成熟,也提供了併購的一個很好方式。比如說,收購可以用增資換股的方式,不需要提供自己資金。換股提供給併購標的醫院的股票,必須經過三年之後才能解鎖,賣方三年之內還要完成對賭承諾,也就是說,賣方要能實現他所承諾的利潤後,這些股票才能兌現,這些都是通過資本市場,發揮財務槓桿來完成醫院收購很好的方式,用大陸資金,做大陸事業,才是正確做法。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