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原所適應的飲食生活,因急遽的變化造成健康問題,並成為慢性病肇因
所有生物,從身體活動到睡眠、日光浴、飲食內容等,都是透過長久歲月的累積而決定的。為適應自然環境、外部因素而生存,花費很長的時間確立其生活型態。
在人類學和遺傳基因研究領域的研究指出,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現存全人類的共同祖先都來自於非洲。在三百萬年前誕生的人類,其遺傳基因幾乎都是在非洲從兩百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發生農業革命的一萬一千年前之間形成的。
但農業革命之後,生活型態的劇變使得飲食生活也急遽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兩者在時間上的差別。形成遺傳基因的狩獵採集時代有兩百五十萬年。而相對於此,農業革命到現在則為一萬年,僅是狩獵採集時代的二五○分之一;而在約三百年前產業革命造成生活型態改變之後的時間只是它的○‧○一%;加工食品增加的第三次革命之後的時間約為一百年,更只是它的○‧○○四%。以人類史的立場思考,僅是杯水中的一滴。因此,農業革命後出現的穀物、豆類、乳製品,甚至是以人工甜味劑為首的這些近一百年左右才開始充斥著添加物的加工食品,我們人體都還無法完全適應。
例如牛奶,人類飲用牛或山羊等的乳汁的習慣是從家畜馴化之後。原本是奪取那些動物幼子要喝的乳汁而來的。飲用乳汁,需要稱為「乳糖水解酶(lactase)」的可分解乳糖酵素,但是人類嬰兒在哺乳期結束後,就將乳糖水解遺傳基因的開關關閉了。即使已成人也持續開著這開關的只有中東、歐洲人,以及圖西(Tutsi)族等東非的畜牧民族。推測他們為了可持續日常飲用乳汁,大約從八千年前產生突變,而具有適應能力。但世界上有六五%的成人是關閉這開關的,所以飲用牛奶就會產生腹脹、排氣、腹瀉等「乳糖不耐症」的現象。我們人體就像這樣,因無法適應眾多食物,而引發健康上的問題或慢性病。
「腸道」,其實是曝露於危險中的「器官」
引發慢性發炎的有害物質等環境因子是如何侵入我們體內的呢?一般認為這大致上有下列四種途徑。:
① 皮膚:從傷口侵入。又或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有益菌叢遭石油化學類製品消滅,致使病原微生物得以入侵。
② 呼吸器官(支氣管、肺):經由呼吸而吸入的空氣汙染物質、病毒、細菌等入侵。
③ 生殖器:因性行為,使病原微生物有入侵可能。
④ 消化器官(腸道):通過腸黏膜入侵。
其中我們日常就必須要注意的是,④通過腸黏膜而入侵的途徑。就如大家所知道的,腸道是吸收我們所攝取食物的地方,也是日常性地遭遇異物的地方。大家總誤會腸道是在身體深處,但它卻是和皮膚相同,是與外界異物接觸的最大器官。匯集在腸道的白血球肩負著排除異物「抗原抗體反應=免疫反應」的任務,而其對象,就是具有一定大小的蛋白質構造的異物(抗原)。本來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中有八五%位於腸道,所以也可說是容易引發慢性發炎的途徑。
不過腸壁與皮膚一樣,也有其防護屏障。那就是由一百種以上、一百兆個以上的腸內細菌所構成的腸黏膜層。一般而言,藉由該屏障,可以阻絕細菌、未消化的巨大蛋白質等異物的通過。但是,有時也會因稱為腸道菌叢(microbiota)的生態系產生變化,以致腸黏膜變薄而產生縫隙,讓細菌、病毒等異物容易入侵體內。這種腸道喪失防護屏障功能的狀態,就稱為「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Leaky表示有漏洞的;Gut則是腸道。也就是指腸黏膜出現物質外漏的狀態,讓原本不應進入體內的異物得以通過了。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的要點 遵守應攝取的食物及應避免的食物
接下來要介紹崎谷式原始飲食的具體方法。
這麼一說,或許有人就會緊張起來,覺得這種飲食法是不是有非常嚴苛的飲食規定。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說真的,坊間一些健康法、飲食法、減肥法等,我常覺得多數是難以實踐的。而且即使暫時體重減少、血糖降低,但多數沒有使身體真正達到健康的效果,
例如:
每日連一百公克的碳水化合物也不可攝取。 每日只吃一餐。 為了想吃到安全的食材,那就請自給自足吧。 都是不可能的事。強迫自己去勉強,是無法持續的。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是將原始人飲食=原始飲食法的好處,與日本獨自的飲食型態融合在一起的,其中我最用心的是:「要如何才容易持續?」、「該如何調整到盡可能簡單,並且有效果呢?」
接下來我將介紹它的詳細內容,但基本其實僅有一個:要遵守可食用的食物,以及應避免食用的食物。 不需計算麻煩的熱量;也不用勉強自己克制喜歡吃的東西。雖然是任誰都能簡單持續進行的計畫,但不可思議的是,漸漸也會變得只接受對身體真正好的東西。
飲食是人生的樂趣。依循80 / 20的規則輕鬆持續吧!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是遵從簡單的規則進行的,也就是,選擇吃「宜吃的食材」,避免「不吃比較好的食材」。具體而言,基本上是「以瘦肉、雞肉、海鮮類、蔬菜、水果、發酵食品為主的飲食」。也可加上放養雞的雞蛋。同時不攝取「榖類、豆類(發酵品除外)、乳製品、加工食品」。
但是,依據實踐者的狀態,可分為三級:
①健康的人→「自然原始飲食(Natural Paleo)」級 ②運動選手→「健身原始飲食(Fitness Paleo)」級 ③生病的人→「醫學原始飲食(Medical Paleo)」級
若你無顯著的身體不適或特定疾病,屬於健康狀況者,請採用①的自然原始飲食,這稱為「80 / 20規則」,就是若能實行原始飲食法約八成即可的意思。舉例來說,若每週用餐二十一次,其中的八成也就是十六次需確實執行原始飲食法。其他的五次,可以選擇吃自己喜好的東西。甜食、豬排蓋飯、拉麵、麵包,什麼都可以。過度忍耐會造成壓力,反而對身體不好。因長久攝取現代飲食,腦袋處於被矇騙的狀態。持續實行原始飲食法的話就會聽見來自「身體的聲音」,要求真正的好東西,多數人自然而然就不想再吃過往的東西。只要兩個月就能確實感受到這種變化。
做運動鍛鍊身體的人,建議採用稍微嚴格的②健身原始飲食。將自己喜好的餐點降低到每週的一○%,也就是最多兩次。
目前患有疾病的人,至少在症狀稍有改善之前,請採用③醫學原始飲食,也就是百分百執行原始飲食法。
若想降低體重的人,可從自然原始飲食著手,再循序漸進到健身原始飲食、醫學原始飲食,這樣效果會較快呈現。重要的是不躁進,循著自己的步調前進。
所有生物,從身體活動到睡眠、日光浴、飲食內容等,都是透過長久歲月的累積而決定的。為適應自然環境、外部因素而生存,花費很長的時間確立其生活型態。
在人類學和遺傳基因研究領域的研究指出,歐洲、美洲、亞洲、大洋洲現存全人類的共同祖先都來自於非洲。在三百萬年前誕生的人類,其遺傳基因幾乎都是在非洲從兩百五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到發生農業革命的一萬一千年前之間形成的。
但農業革命之後,生活型態的劇變使得飲食生活也急遽變化。需要注意的是兩者在時間上的差別。形成遺傳基因的狩獵採集時代有兩百五十萬年。而相對於此,農業革命到現在則為一萬年,僅是狩獵採集時代的二五○分之一;而在約三百年前產業革命造成生活型態改變之後的時間只是它的○‧○一%;加工食品增加的第三次革命之後的時間約為一百年,更只是它的○‧○○四%。以人類史的立場思考,僅是杯水中的一滴。因此,農業革命後出現的穀物、豆類、乳製品,甚至是以人工甜味劑為首的這些近一百年左右才開始充斥著添加物的加工食品,我們人體都還無法完全適應。
例如牛奶,人類飲用牛或山羊等的乳汁的習慣是從家畜馴化之後。原本是奪取那些動物幼子要喝的乳汁而來的。飲用乳汁,需要稱為「乳糖水解酶(lactase)」的可分解乳糖酵素,但是人類嬰兒在哺乳期結束後,就將乳糖水解遺傳基因的開關關閉了。即使已成人也持續開著這開關的只有中東、歐洲人,以及圖西(Tutsi)族等東非的畜牧民族。推測他們為了可持續日常飲用乳汁,大約從八千年前產生突變,而具有適應能力。但世界上有六五%的成人是關閉這開關的,所以飲用牛奶就會產生腹脹、排氣、腹瀉等「乳糖不耐症」的現象。我們人體就像這樣,因無法適應眾多食物,而引發健康上的問題或慢性病。
「腸道」,其實是曝露於危險中的「器官」
引發慢性發炎的有害物質等環境因子是如何侵入我們體內的呢?一般認為這大致上有下列四種途徑。:
① 皮膚:從傷口侵入。又或是因為皮膚表面的有益菌叢遭石油化學類製品消滅,致使病原微生物得以入侵。
② 呼吸器官(支氣管、肺):經由呼吸而吸入的空氣汙染物質、病毒、細菌等入侵。
③ 生殖器:因性行為,使病原微生物有入侵可能。
④ 消化器官(腸道):通過腸黏膜入侵。
其中我們日常就必須要注意的是,④通過腸黏膜而入侵的途徑。就如大家所知道的,腸道是吸收我們所攝取食物的地方,也是日常性地遭遇異物的地方。大家總誤會腸道是在身體深處,但它卻是和皮膚相同,是與外界異物接觸的最大器官。匯集在腸道的白血球肩負著排除異物「抗原抗體反應=免疫反應」的任務,而其對象,就是具有一定大小的蛋白質構造的異物(抗原)。本來負責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中有八五%位於腸道,所以也可說是容易引發慢性發炎的途徑。
不過腸壁與皮膚一樣,也有其防護屏障。那就是由一百種以上、一百兆個以上的腸內細菌所構成的腸黏膜層。一般而言,藉由該屏障,可以阻絕細菌、未消化的巨大蛋白質等異物的通過。但是,有時也會因稱為腸道菌叢(microbiota)的生態系產生變化,以致腸黏膜變薄而產生縫隙,讓細菌、病毒等異物容易入侵體內。這種腸道喪失防護屏障功能的狀態,就稱為「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Leaky表示有漏洞的;Gut則是腸道。也就是指腸黏膜出現物質外漏的狀態,讓原本不應進入體內的異物得以通過了。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的要點 遵守應攝取的食物及應避免的食物
接下來要介紹崎谷式原始飲食的具體方法。
這麼一說,或許有人就會緊張起來,覺得這種飲食法是不是有非常嚴苛的飲食規定。但這種擔心是多餘的。說真的,坊間一些健康法、飲食法、減肥法等,我常覺得多數是難以實踐的。而且即使暫時體重減少、血糖降低,但多數沒有使身體真正達到健康的效果,
例如:
每日連一百公克的碳水化合物也不可攝取。 每日只吃一餐。 為了想吃到安全的食材,那就請自給自足吧。 都是不可能的事。強迫自己去勉強,是無法持續的。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是將原始人飲食=原始飲食法的好處,與日本獨自的飲食型態融合在一起的,其中我最用心的是:「要如何才容易持續?」、「該如何調整到盡可能簡單,並且有效果呢?」
接下來我將介紹它的詳細內容,但基本其實僅有一個:要遵守可食用的食物,以及應避免食用的食物。 不需計算麻煩的熱量;也不用勉強自己克制喜歡吃的東西。雖然是任誰都能簡單持續進行的計畫,但不可思議的是,漸漸也會變得只接受對身體真正好的東西。
飲食是人生的樂趣。依循80 / 20的規則輕鬆持續吧!
崎谷式原始飲食法是遵從簡單的規則進行的,也就是,選擇吃「宜吃的食材」,避免「不吃比較好的食材」。具體而言,基本上是「以瘦肉、雞肉、海鮮類、蔬菜、水果、發酵食品為主的飲食」。也可加上放養雞的雞蛋。同時不攝取「榖類、豆類(發酵品除外)、乳製品、加工食品」。
但是,依據實踐者的狀態,可分為三級:
①健康的人→「自然原始飲食(Natural Paleo)」級 ②運動選手→「健身原始飲食(Fitness Paleo)」級 ③生病的人→「醫學原始飲食(Medical Paleo)」級
若你無顯著的身體不適或特定疾病,屬於健康狀況者,請採用①的自然原始飲食,這稱為「80 / 20規則」,就是若能實行原始飲食法約八成即可的意思。舉例來說,若每週用餐二十一次,其中的八成也就是十六次需確實執行原始飲食法。其他的五次,可以選擇吃自己喜好的東西。甜食、豬排蓋飯、拉麵、麵包,什麼都可以。過度忍耐會造成壓力,反而對身體不好。因長久攝取現代飲食,腦袋處於被矇騙的狀態。持續實行原始飲食法的話就會聽見來自「身體的聲音」,要求真正的好東西,多數人自然而然就不想再吃過往的東西。只要兩個月就能確實感受到這種變化。
做運動鍛鍊身體的人,建議採用稍微嚴格的②健身原始飲食。將自己喜好的餐點降低到每週的一○%,也就是最多兩次。
目前患有疾病的人,至少在症狀稍有改善之前,請採用③醫學原始飲食,也就是百分百執行原始飲食法。
若想降低體重的人,可從自然原始飲食著手,再循序漸進到健身原始飲食、醫學原始飲食,這樣效果會較快呈現。重要的是不躁進,循著自己的步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