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招24 重新閱讀十年前讀過的書籍
理解系統又可概分為兩大區,分別是理解語言的區域以及理解圖形或空間等非語言的區域。前者主要位於左腦,而後者位於右腦。
如果想鍛鍊理解語言的腦區域,最有效的方法是閱讀。但並非閱讀很多書就好,因為無論閱讀多少本書,「瀏覽」無法加深對於書籍內容的理解程度,若想要加深理解,必須反覆閱讀同一本書。
或許有人認為閱讀一次就記得內容,何必多讀幾次?就算你認為我在騙人,也請勉為其難再次拾起以往曾經閱讀過的書籍。不過如果是剛讀過沒多久的書,重新閱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建議你重讀十年前曾看過的書籍。
無論當時閱讀得多麼仔細,當你重新閱讀時,一定能夠發現過去不曾注意過的事,又或是十年後的現在,根本已經完全忘記這本書的內容。
不管是小說或非小說類的書籍,閱讀一次應該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在閱讀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將大幅改變你的閱讀感想。因為大腦會成長,第二次閱讀時,會運用到和以前不同的腦區域。
換句話說,即使是同一本書,當你再次閱讀時,大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想更確切感受大腦成長的人,不妨刻意閱讀從前不覺得有趣的書。除了可以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閱讀,也能以現在的觀點分析當時覺得無趣的原因。
太宰治的《跑吧!美樂斯》或是宮澤賢治的《大提琴手高修》等等,這類日本國語教科書會出現的短篇小說,就是很理想的文章。從前當學生的時候,只要是教科書上的文章都會感到排斥,然而步入社會之後再次閱讀,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
其實這項訓練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調整變化。譬如閱讀的書籍是小說,就試著將感情投入主角以外的人物;假使是非小說類書籍,則從批判作者主張的立場閱讀。總之可依個人喜好從不同角度重新閱讀一次,藉此更加提升理解力。
妙招36 邊煮飯、邊唱歌
與上一個妙招類似,還有很多方法,不須刻意運動,也能夠從日常活動當中鍛鍊運動系統,比方說「煮飯」。
由於煮飯需要充分運用五感,廣義來說也算是一種「運動」。而且本書要進一步提倡邊煮飯、邊唱歌。
為什麼邊煮飯、邊唱歌能夠鍛鍊運動系統呢?因為身體的動作來自於運動系統的指令,煮飯所需要的「手部」動作及唱歌所需要的「口部」動作,必須透過腦區域的指令連結,所以邊煮飯、邊唱歌可說是相當高階的動作。
另一方面,運動系統在身體執行任何動作之前,會在瞬間且無意識的狀態下擬定「如何使身體動起來」的計畫,人就是在這個計畫的控制之下活動身體。例如,早上到公司上班時,「要走哪條路」、「要在哪站搭乘電車」這些計畫,都是瞬間決定,而我們會依循這個決定採取行動。如果大腦沒有擬定計畫,恐怕我們連走出家門後究竟該往左還是往右都不知道了。
當然,煮飯時也不例外。在煮飯的當下,運動系統會迅速擬定下一步計畫,已經非常忙碌,倘若再加上「唱歌」,肯定會加重腦區域的負擔。
假使能夠靈活運用這項技巧,未來就能夠在進行A動作的同時,也思考其他事,而且說不定還會激發靈感、想出好主意喔!
妙招37 用鉛筆寫日記
隨著電腦的普及,以紙筆書寫的機會大幅減少許多。的確,想快速且大量輸入文字時,使用電腦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從刺激大腦的觀點來看,打字的效果遠遠不及書寫!
使用電腦時,雖然好像充分運用了大腦,其實只運動到手指,也就是說,只使用了部分的運動系統。而使用鉛筆或原子筆書寫時,大腦必須給手部動作下達精密的指令,相較於打電腦,能活用到更多的腦區域。
打電腦時,只要知道該字的「發音」就能夠輸入,但是實際書寫文字時,必須確切知道這個字的寫法及筆順。
此外,使用電腦繕打的文章,可以透過字型的設定,讓文字大小或字體型態一致,但是親手書寫文字時,心理狀態會如實的反映在筆畫上。煩躁時寫出來的字較為歪扭,心情輕鬆時就能夠寫出工整的字體,而撰寫重要的文件時,為了寫出工整的字體,心情難免會有些緊張。
換言之,親手書寫文字時,必須考量許多細節。
由上述理由可知,「書寫」的確有助於腦區域的成長。為了親身體驗這個效果,平常只使用電腦的人,不妨養成親筆書寫日記的習慣。不用想得很困難或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言之有物,只要概略寫出一天的行程,比方說「今天從A地走到B地」、「今天一整天都窩在家裡」等等即可。總之,這項訓練的重點在於「手寫」。
除此之外,我建議不要使用原子筆,而是使用鉛筆或鋼筆書寫日記。因為鉛筆或鋼筆在書寫時,必須微調筆尖處,對於掌管手指的腦區域而言,可說是最理想的刺激。
妙招47 聆聽音樂時,專注於特定的聲音
從眾多聲音當中挑出特定的聲音,也是可以強化聽覺系統的好方法。
比方說聽交響樂演奏時,只專注聆聽小提琴或大提琴等特定樂器的聲音(然而對於不擅長樂器的我而言,無法分辨哪種聲音是哪種樂器所發出的,這件事也是一直困擾著我……)。
先前也曾提過,聆聽一首歌曲的歌詞跟音樂,必須運用到不同的腦區域,這兩個腦區域發育的程度,不盡相同。
在成長的過程中,相較於語言,人更早學會分辨聲音的能力。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卻會隨著音樂搖晃小小的身軀,就是最佳證據。
只不過,幼兒期學習到的能力比較流於表面。因此,這項訓練可有效重新鍛鍊聽覺系統的基礎。
只專注於特定的聲音,會有以往不曾留意過的意外發現。即使是隨意聽聽的樂曲,不知為何只對特定樂器的聲音特別有印象;一些聽起來像是喃喃自語的聲音,一旦仔細聆聽,就會發現感覺很像重編過的經文。
分辨各種聲音,對於聽覺系統的成長很重要。其他像是邊聽邊找關鍵字、試著辨認第一個音階等等。透過創意,就能夠讓同一首歌曲有不同的聽法。聽音樂時,不妨思考看看是否有不同於以往的欣賞方式。
妙招51 棋局中途,與對手交換棋子顏色
我跟小孩下黑白棋時,總會在棋局中途交換棋子顏色。其實這也是一種訓練視覺系統的方法。
目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理解對方所面臨的狀況。如果在交換棋子顏色之前,你是處於果敢進攻的狀態,一旦中途變換立場,原本進攻的那一方(也就是交換棋子顏色前的自己)將突然失去原有的優勢,大腦為了突破困境,自然會拚命找出逆轉勝的方法。
光是改變「進攻」及「防守」的位置,就能夠培養分析現況,並且做出適當判斷的能力。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項訓練,比較偏向訓練思考系統。當然,這項訓練也會刺激到思考系統,但是主要目的仍是訓練視覺系統。因為思考如何處理眼睛所看到的資訊,跟鍛鍊視覺思考有關聯。
所謂的「看見」,不只是實際肉眼所見,也包含「在大腦內看見的物體」。人類在進化過程之中,在「非實際肉眼所見的視覺記憶」方面,有顯著的成長。
舉例來說,當猴子看見三根香蕉時,雖然能夠理解桌上「有三根香蕉」,但是拿走桌上的香蕉之後,猴子便會馬上忘記桌上「曾經有三根香蕉」的事實。
相較於猴子,人類能夠記住更長的「過程」,因此能夠理解「剛才還有香蕉,但是現在沒有了」。「剛才明明還有三根香蕉的啊︙」大腦之所以會有上述想法,是因為在腦中「看見」了桌上的三根香蕉。
想要鍛鍊視覺系統,並不單純只是「看見」,重點在於「分析」眼睛所看見的物體。
理解系統又可概分為兩大區,分別是理解語言的區域以及理解圖形或空間等非語言的區域。前者主要位於左腦,而後者位於右腦。
如果想鍛鍊理解語言的腦區域,最有效的方法是閱讀。但並非閱讀很多書就好,因為無論閱讀多少本書,「瀏覽」無法加深對於書籍內容的理解程度,若想要加深理解,必須反覆閱讀同一本書。
或許有人認為閱讀一次就記得內容,何必多讀幾次?就算你認為我在騙人,也請勉為其難再次拾起以往曾經閱讀過的書籍。不過如果是剛讀過沒多久的書,重新閱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此,建議你重讀十年前曾看過的書籍。
無論當時閱讀得多麼仔細,當你重新閱讀時,一定能夠發現過去不曾注意過的事,又或是十年後的現在,根本已經完全忘記這本書的內容。
不管是小說或非小說類的書籍,閱讀一次應該只能理解字面的意思。但是在閱讀第二次、第三次之後,將大幅改變你的閱讀感想。因為大腦會成長,第二次閱讀時,會運用到和以前不同的腦區域。
換句話說,即使是同一本書,當你再次閱讀時,大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想更確切感受大腦成長的人,不妨刻意閱讀從前不覺得有趣的書。除了可以從不同於以往的角度閱讀,也能以現在的觀點分析當時覺得無趣的原因。
太宰治的《跑吧!美樂斯》或是宮澤賢治的《大提琴手高修》等等,這類日本國語教科書會出現的短篇小說,就是很理想的文章。從前當學生的時候,只要是教科書上的文章都會感到排斥,然而步入社會之後再次閱讀,說不定會有新的發現。
其實這項訓練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調整變化。譬如閱讀的書籍是小說,就試著將感情投入主角以外的人物;假使是非小說類書籍,則從批判作者主張的立場閱讀。總之可依個人喜好從不同角度重新閱讀一次,藉此更加提升理解力。
妙招36 邊煮飯、邊唱歌
與上一個妙招類似,還有很多方法,不須刻意運動,也能夠從日常活動當中鍛鍊運動系統,比方說「煮飯」。
由於煮飯需要充分運用五感,廣義來說也算是一種「運動」。而且本書要進一步提倡邊煮飯、邊唱歌。
為什麼邊煮飯、邊唱歌能夠鍛鍊運動系統呢?因為身體的動作來自於運動系統的指令,煮飯所需要的「手部」動作及唱歌所需要的「口部」動作,必須透過腦區域的指令連結,所以邊煮飯、邊唱歌可說是相當高階的動作。
另一方面,運動系統在身體執行任何動作之前,會在瞬間且無意識的狀態下擬定「如何使身體動起來」的計畫,人就是在這個計畫的控制之下活動身體。例如,早上到公司上班時,「要走哪條路」、「要在哪站搭乘電車」這些計畫,都是瞬間決定,而我們會依循這個決定採取行動。如果大腦沒有擬定計畫,恐怕我們連走出家門後究竟該往左還是往右都不知道了。
當然,煮飯時也不例外。在煮飯的當下,運動系統會迅速擬定下一步計畫,已經非常忙碌,倘若再加上「唱歌」,肯定會加重腦區域的負擔。
假使能夠靈活運用這項技巧,未來就能夠在進行A動作的同時,也思考其他事,而且說不定還會激發靈感、想出好主意喔!
妙招37 用鉛筆寫日記
隨著電腦的普及,以紙筆書寫的機會大幅減少許多。的確,想快速且大量輸入文字時,使用電腦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從刺激大腦的觀點來看,打字的效果遠遠不及書寫!
使用電腦時,雖然好像充分運用了大腦,其實只運動到手指,也就是說,只使用了部分的運動系統。而使用鉛筆或原子筆書寫時,大腦必須給手部動作下達精密的指令,相較於打電腦,能活用到更多的腦區域。
打電腦時,只要知道該字的「發音」就能夠輸入,但是實際書寫文字時,必須確切知道這個字的寫法及筆順。
此外,使用電腦繕打的文章,可以透過字型的設定,讓文字大小或字體型態一致,但是親手書寫文字時,心理狀態會如實的反映在筆畫上。煩躁時寫出來的字較為歪扭,心情輕鬆時就能夠寫出工整的字體,而撰寫重要的文件時,為了寫出工整的字體,心情難免會有些緊張。
換言之,親手書寫文字時,必須考量許多細節。
由上述理由可知,「書寫」的確有助於腦區域的成長。為了親身體驗這個效果,平常只使用電腦的人,不妨養成親筆書寫日記的習慣。不用想得很困難或是要求自己一定要言之有物,只要概略寫出一天的行程,比方說「今天從A地走到B地」、「今天一整天都窩在家裡」等等即可。總之,這項訓練的重點在於「手寫」。
除此之外,我建議不要使用原子筆,而是使用鉛筆或鋼筆書寫日記。因為鉛筆或鋼筆在書寫時,必須微調筆尖處,對於掌管手指的腦區域而言,可說是最理想的刺激。
妙招47 聆聽音樂時,專注於特定的聲音
從眾多聲音當中挑出特定的聲音,也是可以強化聽覺系統的好方法。
比方說聽交響樂演奏時,只專注聆聽小提琴或大提琴等特定樂器的聲音(然而對於不擅長樂器的我而言,無法分辨哪種聲音是哪種樂器所發出的,這件事也是一直困擾著我……)。
先前也曾提過,聆聽一首歌曲的歌詞跟音樂,必須運用到不同的腦區域,這兩個腦區域發育的程度,不盡相同。
在成長的過程中,相較於語言,人更早學會分辨聲音的能力。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卻會隨著音樂搖晃小小的身軀,就是最佳證據。
只不過,幼兒期學習到的能力比較流於表面。因此,這項訓練可有效重新鍛鍊聽覺系統的基礎。
只專注於特定的聲音,會有以往不曾留意過的意外發現。即使是隨意聽聽的樂曲,不知為何只對特定樂器的聲音特別有印象;一些聽起來像是喃喃自語的聲音,一旦仔細聆聽,就會發現感覺很像重編過的經文。
分辨各種聲音,對於聽覺系統的成長很重要。其他像是邊聽邊找關鍵字、試著辨認第一個音階等等。透過創意,就能夠讓同一首歌曲有不同的聽法。聽音樂時,不妨思考看看是否有不同於以往的欣賞方式。
妙招51 棋局中途,與對手交換棋子顏色
我跟小孩下黑白棋時,總會在棋局中途交換棋子顏色。其實這也是一種訓練視覺系統的方法。
目的是站在對方的立場,理解對方所面臨的狀況。如果在交換棋子顏色之前,你是處於果敢進攻的狀態,一旦中途變換立場,原本進攻的那一方(也就是交換棋子顏色前的自己)將突然失去原有的優勢,大腦為了突破困境,自然會拚命找出逆轉勝的方法。
光是改變「進攻」及「防守」的位置,就能夠培養分析現況,並且做出適當判斷的能力。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項訓練,比較偏向訓練思考系統。當然,這項訓練也會刺激到思考系統,但是主要目的仍是訓練視覺系統。因為思考如何處理眼睛所看到的資訊,跟鍛鍊視覺思考有關聯。
所謂的「看見」,不只是實際肉眼所見,也包含「在大腦內看見的物體」。人類在進化過程之中,在「非實際肉眼所見的視覺記憶」方面,有顯著的成長。
舉例來說,當猴子看見三根香蕉時,雖然能夠理解桌上「有三根香蕉」,但是拿走桌上的香蕉之後,猴子便會馬上忘記桌上「曾經有三根香蕉」的事實。
相較於猴子,人類能夠記住更長的「過程」,因此能夠理解「剛才還有香蕉,但是現在沒有了」。「剛才明明還有三根香蕉的啊︙」大腦之所以會有上述想法,是因為在腦中「看見」了桌上的三根香蕉。
想要鍛鍊視覺系統,並不單純只是「看見」,重點在於「分析」眼睛所看見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