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何成為一位優質銀髮族
大腦力為生命的本源
人類的幸福或不幸,並非由環境決定,而是由人的心靈(大腦)所決定。若是人的心靈(大腦)夠堅強的話,即使是如「生老病死」這樣險惡的人生陡坡,也能夠像是欣賞風景一般,全部悠然地克服它的。
人類在春天裡用愛灌溉花朵,在夏天裡感受雲朵的躍動,在秋天裡品嘗樹上的果實,在冬季安於寂靜──這全都是心靈(大腦)的作用;也就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主掌理性與知性的「大腦新皮質」產生作用的結果。
我們人類為了「過更好的人生」,選擇了其他動物都不要的「讓大腦成長」的這個選項。人類培育了心靈(大腦),來克服所有的環境,建立了其他生物沒有的「文明」。
我們的心靈(大腦)中,其實潛藏著超乎我們能想像的強大力量,這也是我將在這本書中向各位讀者傳達的唯一重點。
我希望在社會上被稱為「高齡者」的熟齡世代,今後新的人生能夠過得開朗、快樂,悠閒地度過每一天。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希望大家能培育自己的心靈(大腦),再一次確認生活及工作的價值、人生的意義,都能夠活力滿滿地度過每一天。
我為了幫助大家,將從腦神經外科醫生的觀點,提供各位讀者讓心靈(大腦)感到幸福的生活習慣,針對如何養成「幸福大腦」,提供一些建議。
萬物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輪迴過程。在我們的身體內,可以看到「代謝」的過程;身體的細胞不停地重複著死亡與再生。細胞的再生與人的生死都是生命的一個作用。就如同人類的生命有誕生和消逝一樣,在宇宙間存在的所有生命體,也一樣持續重複著誕生和消逝的過程。
在擁有無窮大的時間和空間的浩瀚「宇宙」間,我們人類只是宇宙全體裡一部分的存在,只是擁有著誕生後消逝,消逝後誕生的宿命。結果人類在所謂「神」、「佛」的大宇宙面前,或許不得不說是顯得渺小無力。但是只有人類能夠由自己存在的環境中,創造了「體驗」及「經驗」的智慧。
熟齡世代雖然無法像年輕人般用體力從事生產活動,但卻能對社會提供所謂智慧的「知識資源」。年長者及年輕人相互輔助所提供的社會資源,本來就是人類互利共生的一個理想狀態。最重要的是藉由提供與利用智慧的過程,讓人類個體的人生形式化,在這形式化的智慧當中,人類就能夠永遠持續生活下去。我認為像這樣提供與利用智慧的過程,是一條讓生命更永恆,使萬物能夠以正面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克服命運的道路。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心靈(大腦)更堅強,養成「幸福大腦」的生活型態,豐富心靈,讓身心都能健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及家人,甚至朋友及全體社會,也能幸福快樂。
藉由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交流來誘發大腦力
人類的大腦裡,存在著有一百四十億個被稱為「神經元」(Neuro)的神經細胞。神經元在人體中擔任傳輸訊息的角色,例如身處在冷或熱的外部環境中,對大腦提供判斷資訊,讓人體自身了解應該採取何種反應行動。在神經元中,有被稱為
「突觸」(Synap se)的連接部。有一說法是,每個神經元中有兩千到兩萬個以上的突觸。透過突觸,能讓每個神經元相互連結,這樣的連結讓大腦形成一個巨大的訊息流通網路。
神經元的連結為何能夠提升人類身體的功能,舉交通網絡的例子來說明,可能較容易理解。就如同JR和私鐵一樣,彼此間能夠讓旅客相互轉乘;又或者像高速公路和其他區間快速道路的連結一樣,讓人及物資的往來更順暢便利。
人類的大腦也和這些例子完全相同的結構組成。人類透過一個個神經元的連結,來提升決定與判斷的訊息處理能力。就單純的數字計算來說的話,神經元之間完全不做連結的人體,其訊息傳遞的網絡僅有一四○億乘以二○○○=二十八兆的連結網絡;但能將神經元整體做出最大活用的個體,其訊息處理的網絡就能擴大到一四○億乘以二○○○○=二百八十兆的巨大連結網絡。大腦資訊處理的能力也由此產生相當驚人的差距。一般說個體頭腦好壞的差異,指的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差異。
那麼,這樣的連結是如何產生的呢?
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刺激」。因為炎熱或寒冷等不同的外部環境的刺激,讓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變得興奮,藉由發出電流信號,將整體的神經元加以連結。因此刺激信號越複雜的話,刺激次數也就跟著增加,對神經元之間的相互連結有正面的影響。
我在本書所提到養成「幸福大腦」的內容,將分別說明如何與其他人產生深刻且豐富的互動。但是這裡有一些問題。以過去腦神經外科的立場來說,這些所謂的「神經元連結」,在進小學之前的兒童期就已經結束,在兒童期之後是絕對不會有增加的可能。另外,過了二十歲之後腦部開始退化,神經元以一天十萬個以上的速度持續逐漸減少。這過程就是所謂的「腦部老化」,和高齡長者的腦部萎縮是有密切關聯的。
因神經元減少而產生的腦部老化,與突觸的分開斷裂有相關,也就是大腦的訊息流通網絡功能降低的意思。以先前舉的交通網絡為例來說的話,大腦的訊息流通網絡功能降低,就如同某天一般道路或高速公路突然中斷,人員及物資的往來運輸發生障礙一樣。正因如此,在我們國內熱烈地呼籲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實驗及研究。
但是最近的腦神經研究指出,人在過了二十歲後,成人的腦部也能誕生新的神經細胞。大腦中負責掌控「記憶」及「空間學習能力」、被稱為「海馬迴」的部位,發現了新誕生的神經元。這個發現的意義是:就算是人類的腦部已經發展成熟後,還是可以藉由新誕生的神經元來建構新的神經連絡網。因此,在現今的腦神經科學中發現,即使是成人的海馬迴,也能透過訓練對負責個體長期記憶能力的「大腦顳葉」及負責思考•判斷功能的「前額葉皮質區」給予刺激。
也就是說,即使是成人,只要盡可能地給予腦部越多的刺激,神經細胞就會增加,就有可能提升腦部的活化。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活動我們的手,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變化,積極地動動大腦的話,在海馬迴部位又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讓「大腦顳葉」及「前額葉皮質區」的訊息流通網絡再活化,便可能達到防止腦部老化的目的。
更進一步來說,就腦部活化而言,熟齡者比起兒童、青少年或青年更為有利。因為熟齡者從以往的人生經驗中所得到洞察能力的生活智慧,是較佔上風的。
因為在過去數十年中,有已經親身領悟到的各種不同的失敗及辛苦的經驗來當作自己的判斷基礎,幫助自己採取更有效率的行動。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對熟齡世代的人來說,在「幸福大腦」的培育上,是處於一個十分有利位置的。
多多使用大腦,就能讓大腦維持其功能,在整個人生中都能促進大腦的成長,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大腦有替代能力及回復能力,也發現到大腦有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是大腦的「重複性」、「適應性」及「可塑性」。
所謂的「重複性」是指,人體的功能並非只有一個部位在進行管理,譬如大腦是由A部位及B部位等多個部位來共同管理。
所謂的「適應性」是指,某天C部位突然發生問題,A部位及B部位會改變過去所負責的功能,代替原本C部位的功能。
所謂的「可塑性」是指,「配合環境調整的能力」。配合必要的腦神經線路圖,重新調整;A及B部位被變動的部分,改由另一個D部位來替代運作。這裡所謂的「替代」,譬如因為腦部受傷而導致手無法動作,透過不間斷的復健使得雙手能夠得以再次回復功能。
人體的腦部,雖然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持續老化,但同時也會針對老化持續調整最佳化的強度。這個最佳化會和我們每個人每天健康的生活型態相關聯。
腦力是由心靈與身體的調和所產生
在過去,有「疾病是由精神狀態所開始」的說法。在日本,從古時候開始,就流傳著「疾病是因為精神(心靈)病而引發的」。對於這樣的說法,也獲得了科學的證明。
在最近的分子生物學、大腦及免疫學或癌症等廣泛的研究領域中,發現了精神上的壓力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腦與免疫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腦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透過共通的資訊傳遞網,彼此相互連結。
譬如說,免疫系統異常的癌症等,過去就有「個性開朗」的人要比「個性沉悶」的人不容易罹患癌症的說法,這個例子也已經被各種研究結果證實。此外,也有報告指出,罹癌患者的精神狀況不同,存活率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還有罹癌患者對疾病本身的心理準備,也會對病情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發現有戰勝疾病鬥志的病人身上,會對癌細胞或病毒進行攻擊,被稱為「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的免疫細胞,其活動力也較不容易降低。
「人類感受到的壓力,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正在針對該主題進行研究的「精神神經免疫學」,也對大腦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展開研究,;如何讓心靈(大腦)保持著健康,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所以對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處理大腦麻煩事的腦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如何讓大腦保持健康」儼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就是說,我認為與其說「疾病是由精神而引起」,其實應該說「疾病由心靈(大腦)而引起」。
那麼壓力是由何處所產生的呢?
我認為原因是每個人自己本身的期望與現實狀況的差距所產生。
針對理想與現實中的自己相差太大而衍生的不滿、悲傷、焦慮,是產生壓力的直接原因。
根據多年的腦外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來說,許多熟齡世代的患者在下列六種情況下,容易感受到壓力。
一 缺乏安全及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 覺得自己對社會沒有貢獻。
三 沒有處於可以感受到個人智慧的成長。
四 閒暇時,無法感受到生活的價值。
五 生活中充滿身體及精神上的疲勞。
六 無法與他人有積極的交流。
以上都是人類本能的需求。就算是每個熟齡世代都有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滿足上述六個條件才能讓熟齡世代過得有尊嚴,是影響人類「生活品質」(QOL, Quality of Life)非常重要的條件。
這次,我之所以撰寫這本書的理由也是因為這點。因為疾病的發生雖然無法控制,但是「壓力」則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控制。為了要控制壓力,我想要對各位讀者提出養成「幸福大腦」生活型態的建議。
大腦力為生命的本源
人類的幸福或不幸,並非由環境決定,而是由人的心靈(大腦)所決定。若是人的心靈(大腦)夠堅強的話,即使是如「生老病死」這樣險惡的人生陡坡,也能夠像是欣賞風景一般,全部悠然地克服它的。
人類在春天裡用愛灌溉花朵,在夏天裡感受雲朵的躍動,在秋天裡品嘗樹上的果實,在冬季安於寂靜──這全都是心靈(大腦)的作用;也就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主掌理性與知性的「大腦新皮質」產生作用的結果。
我們人類為了「過更好的人生」,選擇了其他動物都不要的「讓大腦成長」的這個選項。人類培育了心靈(大腦),來克服所有的環境,建立了其他生物沒有的「文明」。
我們的心靈(大腦)中,其實潛藏著超乎我們能想像的強大力量,這也是我將在這本書中向各位讀者傳達的唯一重點。
我希望在社會上被稱為「高齡者」的熟齡世代,今後新的人生能夠過得開朗、快樂,悠閒地度過每一天。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希望大家能培育自己的心靈(大腦),再一次確認生活及工作的價值、人生的意義,都能夠活力滿滿地度過每一天。
我為了幫助大家,將從腦神經外科醫生的觀點,提供各位讀者讓心靈(大腦)感到幸福的生活習慣,針對如何養成「幸福大腦」,提供一些建議。
萬物都逃不了「生老病死」的輪迴過程。在我們的身體內,可以看到「代謝」的過程;身體的細胞不停地重複著死亡與再生。細胞的再生與人的生死都是生命的一個作用。就如同人類的生命有誕生和消逝一樣,在宇宙間存在的所有生命體,也一樣持續重複著誕生和消逝的過程。
在擁有無窮大的時間和空間的浩瀚「宇宙」間,我們人類只是宇宙全體裡一部分的存在,只是擁有著誕生後消逝,消逝後誕生的宿命。結果人類在所謂「神」、「佛」的大宇宙面前,或許不得不說是顯得渺小無力。但是只有人類能夠由自己存在的環境中,創造了「體驗」及「經驗」的智慧。
熟齡世代雖然無法像年輕人般用體力從事生產活動,但卻能對社會提供所謂智慧的「知識資源」。年長者及年輕人相互輔助所提供的社會資源,本來就是人類互利共生的一個理想狀態。最重要的是藉由提供與利用智慧的過程,讓人類個體的人生形式化,在這形式化的智慧當中,人類就能夠永遠持續生活下去。我認為像這樣提供與利用智慧的過程,是一條讓生命更永恆,使萬物能夠以正面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克服命運的道路。我也希望每個人都能讓自己的心靈(大腦)更堅強,養成「幸福大腦」的生活型態,豐富心靈,讓身心都能健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及家人,甚至朋友及全體社會,也能幸福快樂。
藉由和他人的積極互動交流來誘發大腦力
人類的大腦裡,存在著有一百四十億個被稱為「神經元」(Neuro)的神經細胞。神經元在人體中擔任傳輸訊息的角色,例如身處在冷或熱的外部環境中,對大腦提供判斷資訊,讓人體自身了解應該採取何種反應行動。在神經元中,有被稱為
「突觸」(Synap se)的連接部。有一說法是,每個神經元中有兩千到兩萬個以上的突觸。透過突觸,能讓每個神經元相互連結,這樣的連結讓大腦形成一個巨大的訊息流通網路。
神經元的連結為何能夠提升人類身體的功能,舉交通網絡的例子來說明,可能較容易理解。就如同JR和私鐵一樣,彼此間能夠讓旅客相互轉乘;又或者像高速公路和其他區間快速道路的連結一樣,讓人及物資的往來更順暢便利。
人類的大腦也和這些例子完全相同的結構組成。人類透過一個個神經元的連結,來提升決定與判斷的訊息處理能力。就單純的數字計算來說的話,神經元之間完全不做連結的人體,其訊息傳遞的網絡僅有一四○億乘以二○○○=二十八兆的連結網絡;但能將神經元整體做出最大活用的個體,其訊息處理的網絡就能擴大到一四○億乘以二○○○○=二百八十兆的巨大連結網絡。大腦資訊處理的能力也由此產生相當驚人的差距。一般說個體頭腦好壞的差異,指的就是神經元之間的連結差異。
那麼,這樣的連結是如何產生的呢?
簡單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刺激」。因為炎熱或寒冷等不同的外部環境的刺激,讓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變得興奮,藉由發出電流信號,將整體的神經元加以連結。因此刺激信號越複雜的話,刺激次數也就跟著增加,對神經元之間的相互連結有正面的影響。
我在本書所提到養成「幸福大腦」的內容,將分別說明如何與其他人產生深刻且豐富的互動。但是這裡有一些問題。以過去腦神經外科的立場來說,這些所謂的「神經元連結」,在進小學之前的兒童期就已經結束,在兒童期之後是絕對不會有增加的可能。另外,過了二十歲之後腦部開始退化,神經元以一天十萬個以上的速度持續逐漸減少。這過程就是所謂的「腦部老化」,和高齡長者的腦部萎縮是有密切關聯的。
因神經元減少而產生的腦部老化,與突觸的分開斷裂有相關,也就是大腦的訊息流通網絡功能降低的意思。以先前舉的交通網絡為例來說的話,大腦的訊息流通網絡功能降低,就如同某天一般道路或高速公路突然中斷,人員及物資的往來運輸發生障礙一樣。正因如此,在我們國內熱烈地呼籲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嘗試著各種不同的實驗及研究。
但是最近的腦神經研究指出,人在過了二十歲後,成人的腦部也能誕生新的神經細胞。大腦中負責掌控「記憶」及「空間學習能力」、被稱為「海馬迴」的部位,發現了新誕生的神經元。這個發現的意義是:就算是人類的腦部已經發展成熟後,還是可以藉由新誕生的神經元來建構新的神經連絡網。因此,在現今的腦神經科學中發現,即使是成人的海馬迴,也能透過訓練對負責個體長期記憶能力的「大腦顳葉」及負責思考•判斷功能的「前額葉皮質區」給予刺激。
也就是說,即使是成人,只要盡可能地給予腦部越多的刺激,神經細胞就會增加,就有可能提升腦部的活化。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活動我們的手,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變化,積極地動動大腦的話,在海馬迴部位又會產生新的神經元,讓「大腦顳葉」及「前額葉皮質區」的訊息流通網絡再活化,便可能達到防止腦部老化的目的。
更進一步來說,就腦部活化而言,熟齡者比起兒童、青少年或青年更為有利。因為熟齡者從以往的人生經驗中所得到洞察能力的生活智慧,是較佔上風的。
因為在過去數十年中,有已經親身領悟到的各種不同的失敗及辛苦的經驗來當作自己的判斷基礎,幫助自己採取更有效率的行動。所以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對熟齡世代的人來說,在「幸福大腦」的培育上,是處於一個十分有利位置的。
多多使用大腦,就能讓大腦維持其功能,在整個人生中都能促進大腦的成長,因為我們已經知道大腦有替代能力及回復能力,也發現到大腦有三個特性。這三個特性是大腦的「重複性」、「適應性」及「可塑性」。
所謂的「重複性」是指,人體的功能並非只有一個部位在進行管理,譬如大腦是由A部位及B部位等多個部位來共同管理。
所謂的「適應性」是指,某天C部位突然發生問題,A部位及B部位會改變過去所負責的功能,代替原本C部位的功能。
所謂的「可塑性」是指,「配合環境調整的能力」。配合必要的腦神經線路圖,重新調整;A及B部位被變動的部分,改由另一個D部位來替代運作。這裡所謂的「替代」,譬如因為腦部受傷而導致手無法動作,透過不間斷的復健使得雙手能夠得以再次回復功能。
人體的腦部,雖然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持續老化,但同時也會針對老化持續調整最佳化的強度。這個最佳化會和我們每個人每天健康的生活型態相關聯。
腦力是由心靈與身體的調和所產生
在過去,有「疾病是由精神狀態所開始」的說法。在日本,從古時候開始,就流傳著「疾病是因為精神(心靈)病而引發的」。對於這樣的說法,也獲得了科學的證明。
在最近的分子生物學、大腦及免疫學或癌症等廣泛的研究領域中,發現了精神上的壓力會導致人體的免疫力下降。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大腦與免疫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腦神經系統及免疫系統透過共通的資訊傳遞網,彼此相互連結。
譬如說,免疫系統異常的癌症等,過去就有「個性開朗」的人要比「個性沉悶」的人不容易罹患癌症的說法,這個例子也已經被各種研究結果證實。此外,也有報告指出,罹癌患者的精神狀況不同,存活率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還有罹癌患者對疾病本身的心理準備,也會對病情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我們發現有戰勝疾病鬥志的病人身上,會對癌細胞或病毒進行攻擊,被稱為「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的免疫細胞,其活動力也較不容易降低。
「人類感受到的壓力,對人體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正在針對該主題進行研究的「精神神經免疫學」,也對大腦與免疫系統的相互作用展開研究,;如何讓心靈(大腦)保持著健康,成為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所以對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處理大腦麻煩事的腦神經外科醫生來說,「如何讓大腦保持健康」儼然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也就是說,我認為與其說「疾病是由精神而引起」,其實應該說「疾病由心靈(大腦)而引起」。
那麼壓力是由何處所產生的呢?
我認為原因是每個人自己本身的期望與現實狀況的差距所產生。
針對理想與現實中的自己相差太大而衍生的不滿、悲傷、焦慮,是產生壓力的直接原因。
根據多年的腦外科醫師的臨床經驗來說,許多熟齡世代的患者在下列六種情況下,容易感受到壓力。
一 缺乏安全及舒適的生活環境。
二 覺得自己對社會沒有貢獻。
三 沒有處於可以感受到個人智慧的成長。
四 閒暇時,無法感受到生活的價值。
五 生活中充滿身體及精神上的疲勞。
六 無法與他人有積極的交流。
以上都是人類本能的需求。就算是每個熟齡世代都有各種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滿足上述六個條件才能讓熟齡世代過得有尊嚴,是影響人類「生活品質」(QOL, Quality of Life)非常重要的條件。
這次,我之所以撰寫這本書的理由也是因為這點。因為疾病的發生雖然無法控制,但是「壓力」則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來控制。為了要控制壓力,我想要對各位讀者提出養成「幸福大腦」生活型態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