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Sri Gurum Gananatham cha
Vanim shanmathuram tatha
Yogeshwaram Sri Harim cha
Pranat’osmi moohoormuhu.
我向恩典的上師和象神致敬
我向智慧女神和戰神致敬
我向瑜伽的濕婆神和奎師那致敬
我一次次拜首
(來源:傳統禱詞)

Vande Gurunam charanaravinde
Sandarshita svatmasukhavabodhe
Nishreyase jangalikayamane
Samsara halahala mohashantyai.
我拜倒在上師的蓮花足下
上師啟發內在真我的快樂
他宛如叢林醫生,無人能及
讓我解除經驗的毒害
(來源:商羯羅[Shankaracharya]所作的 Yoga Taravalli )

瑜伽練習對印度人來說並非新鮮事。它是一種高貴、無欲的行動,正派剛直,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不曾中斷,從亙古以來就一直存在。我們的史詩中有許多故事敘述印度人靠著瑜伽練習獲得神性,古書典籍也強調瑜伽的重要性,還說它是其他科學的根基。然而,現在很多人自稱印度的高貴子民,卻從未聽過瑜伽智慧(vidya),實在令人惋惜。很久以前,在印度的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有人練瑜伽,然而現在大家只追求物質享樂,把瑜伽拋在腦後。每個人的行動不同,獲得的果也就不同;有人修行瑜伽,有人追求愉悅享受,或是體驗病痛。沈溺於愉悅享受,就勢必會染上病痛。有人認為愉悅享受是幸福的,這當然可以理解,但是當你體驗到病痛的時候,你還會說這樣很幸福嗎?

我們來談談瑜伽的真義。我們常常在生活中聽到這個詞,經典文獻、《奧義書》、《瑜伽經》也常常提到它,但是我們似乎還是不能精確的了解它的意思。我們只了解瑜伽的其中一個面向,也就是體位法(asana)和呼吸法(pranayama),這對嚴格的獨身者(brahmacharis)和隱士(sannyasins)很有幫助,但是對一般人卻未必能獲益。但是如果我們更正確的研讀經典,了解其中意義,細細思索,我們就會了解瑜伽真正的意涵。

那麼瑜伽是什麼?這個字有很多意義:關係、方法、結合、知識、物質,和邏輯等。我們姑且說瑜伽是道(upaya),是我們達到目的的途徑或手段。那麼我們該遵循怎樣的道?我們又希望能到達什麼目的?或是找到誰?我們的心智自然會往最好的方向尋找,就好像僕人會想伺候國王,學生會想找最好的老師,妻子會想找理想的先生,我們的心智也會找尋真我(Universal Self)。這也是一種連結。僕人謹守規範,恭敬的伺候主人,最後獲得了主人的認同與祝福,自己也會晉升王室;學生勤奮向上又有慧根,一定會獲得老師的提拔,最後變成一位好老師;妻子賢良淑德,對丈夫忠心不二,也自然會跟丈夫合而為一;同樣的,我們的心智若想要追求真我,最後就會與真我結合。因此,與真我結合的方法就叫做瑜伽。為瑜伽奠定根基的聖者帕坦加里(Patanjali)有一句經典名言:「瑜伽就是終結意識分野的過程(Yoga chitta vritti nirodhaha)。」

我們的感官很自然會想捕捉它們能接收的事物。如果我們的感官與心智合一,或是如果我們把心智放在感官上,我們就會知曉、察覺到外界事物。如果我們的心智和感官之間沒有接軌,我們就不會察覺到外界,所以我們的心智是所有感官的基礎。而瑜伽就是把我們的心智導向真我、同時避免心智追求外界事物的方法,就如《卡達奧義書》(Katha Upanishad)中所說的:「瑜伽就是讓感官穩定的靜止下來(Tham yogam iti manyante sthiram indriya dharanam)。」把感官導向內在真我、避免它往外摸索的方法就是瑜伽。因此,瑜伽這個詞代表的就是把內在本質發揚光大的道。

我們接下來要問自己,單單了解瑜伽字面的意義是否可能讓我們了解它的真實本質。如果我們只研讀瑜伽經典,只了解瑜伽字面的意義,只與別人思辯練習瑜伽的利弊,我們不可能完全了解瑜伽。因為儘管你對於各國料理的知識瞭若指掌,也無法消除饑餓感;同樣的,如果只了解瑜伽練習的道理,絕對無法完全獲曉瑜伽的好處。所以,經典文獻只是為我們指引一條明路,而我必須清楚了解它,然後付諸實踐。我們從練習中獲得力量,並從中學習控制我們的心智和感官,這樣才能到達瑜伽的境界。因為唯有控制我們的心智和感官,我們才能把心智導向自己最真實的內在。知識無法讓我們達到這樣的目標,穿上瑜伽行者的裝束也無濟於事。

因此,有心追求瑜伽的人應該追隨好的老師,持續穩定的練習,或許在脫下這肉身皮囊之前,能夠找到那至高、祥和、永恆、恩惠的內在真我,與創造、保護、毀滅宇宙的能量合一。否則的話,這世界對人來說,不過就是一場磨難而已。

我們要怎樣讓心智專注在一點上,好看到真我呢?這就是阿斯坦加瑜伽要教導我們的。阿斯坦加在梵文裡的意思是「八支」,又作八步功法,其中包括:持戒(yama)、精進(niyama)、體位法(asana)、生命能控制呼吸法(pranayama)、感官收攝(pratyahara)、心靈集中(dharana)、冥想(dhyana)和三摩地(samadhi)。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