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基因改造食品大調查
隱身於三餐的基改食品有哪些?
談到基因改造食品,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豆腐、豆漿、豆乾或豆皮這些黃豆加工製品,還是玉米粒、玉米餅與飲料中的玉米糖漿?
這些答案都正確。不過,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基因改造食品數量和種類,恐怕遠遠超過一般消費者的想像。
依照食品藥物管理署「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網頁上所公布的資料,2014年商業化種植且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流通販售的基因改造作物種類,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南瓜(aquash)、茄子等,美國農業部於2015年還通過了基因改造馬鈴薯及蘋果的商業種植申請。意即,排除正在實驗室中研發或是核准通過卻未上市的基因改造作物之外,這些是民眾真正有機會在田間看到、在貨架上買到、在餐桌上吃到的食物來源。
「這些在台灣都有嗎?」許多人立即反應,自然是關心生活周遭是否已經出現這些基因改造食品。
答案是的。有些已經在台流通販售多年,有些尚未進口。
台灣民眾可於在「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網頁上找到官方資料。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專區裡公布了我國流通的基因改造食品項目,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許可的有黃豆、玉米、油菜與棉花,都是在國外開發種植的品種。
依據2015年5月19日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科長周珮如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去年立法院修訂食安法時,針對基改產品重新審視,比照國際制度,全面開放,前提是得經過查驗登記審核。無論是基改棉花或是基改油菜,申請使用的產品都是油品,基改棉花可以淬煉棉籽油,油菜可提煉芥花油,民眾未來可在賣場中見到。
因此,台灣民眾以前多半只需留心黃豆與玉米是否為基因改造的食品原料,現在要加上棉花與油菜這兩項。
本書第二章中將針對我國開放核准進口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種類及查詢辦法,做詳細的說明。
想知道生活中到底有那些基因改造食品?實際到市場、超商、賣場和餐廳走一圈,看看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隱身在哪些產品當中。
便利商店的油豆腐與泡菜鍋便當
標籤上的黃豆相關原料,基改標示不清楚傍晚五點多,便利商店裡擠滿吃飯讀書聊天的人,孩子與年輕人居多。我本來應該買了東西就閃人,不過店裡瀰漫的食物香味和熱烘烘的人氣,總有一種讓人無端流連的氛圍。
左手邊五、六年級的小男生買了關東煮配可樂;穿制服的國中男生女生圍著一桌子的便當、飯糰、洋芋片和飲料,嘰嘰喳喳;兩個高中生分享剛從微波爐拿出來的泡菜鍋,還舉起手機自拍。
看看泡在湯汁裡的關東煮,貨架上也有盒裝的蘿蔔、杏鮑菇、黑輪、油豆腐等等…,隨手拿起「油豆腐」讀著成分標示,「水、黃豆、棕櫚油、大豆油、芥花油、食鹽、品質改良劑、焦糖色素、調味劑和乳化劑」,琢磨著「黃豆、大豆油與芥花油」等三項成分可能與基因改造有關,但完全沒有任何標示。
剛才被當作自拍背景的韓式泡菜鍋,裡頭都有豆腐,至少是看起來像豆腐的食材,成分標示上會寫些什麼呢?
但是,成分標示貼在塑膠盒的下方,要看的話必須翻轉過來,擔心把人家的便當弄糊了賣相難看,也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之下把盒子舉高高由下往上看那張密密麻麻小紙條,最後決定,既然是田野調查就應當核撥合理經費支出,毅然買了88元韓式泡菜鍋回家。
韓式泡菜鍋的成分標示足足有十一行半,內容依序包括: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葡萄糖酸內酯、氯化鎂、脂肪酸甘油酯、乳化劑(碳酸鈣、大豆卵磷脂、矽樹酯)、大白菜、洋蔥、米、黃豆芽、豬肉、青蔥、金針菇、大豆油、豬油、蒜、蔥、魚漿、蔗糖、食鹽、味霖、黏稠劑(醋酸澱粉,磷酸二澱粉),以及剩下八行夾雜中文罕見字、英文字母和數字的成分。以我的判斷,裡面與基因改造成分有關的是「大豆卵磷脂」與「大豆油」,也都沒有標示。
當我放下聚焦過度、讓人眼睛痠痛的塑膠便當盒,拆開倒進不鏽鋼鍋裡,放上爐台加熱,一面攪動著這紅紅白白黏黏稠稠的食物,一面疑惑著自言自語:咦,那豆腐在哪裡?
後來,我打電話到便利超商的客服部門與委託製造的生產者那裏去問,廠商告訴我,他們泡菜鍋裡使用的是某品牌的非基因改造盒裝豆腐,但依現行法規可不標示。至於沒有看到「豆腐」二字,是因為成分標示方面,他們採用全成分展開的原則。基改疑問追追追
近幾年,台灣發生多次黑心食品事件,民眾經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安風暴,氣憤與焦慮之餘,也只得自嘲:當學生時,上化學課看到化學式就頭痛,沒想到現在對於三聚氰胺、萊克多巴胺、順丁烯二酸這種寫成中文字也看不懂的名詞,竟然琅琅上口。
現今,最具爭議的食品議題之首是基因改造科技,它牽涉到人體健康、生命科學、基因工程、生態平衡、科技風險與環境倫理等等。由於和每人的飲食生活極為相關,在台灣也越來越獲得重視。
然而每當出現食安事件,媒體與電子網路總會鋪天蓋地的傳播各式言論,如何判斷真偽與準確性,是必須要學習的功課。國際間,有關基因改造食品對人畜健康影響的研究仍持續發展中,全球科學家對此「尚未有定論」,是目前較為負責任的說法,因此資訊過於紛雜自是不可避免。
法規定義、科學名詞解釋、查詢系統教學等,較為枯燥的基本功夫已在其他章節介紹過,可視為重要的參考知識。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本章應用上述基礎知識和目前全球較無爭議的共識,來一一分析破解常見的基因改造流言。
本章所列舉的題目,皆是現場演講或網路留言互動中經常出現的話題,或許仍有不少漏網之魚,歡迎您隨時到GMO FILE部落格和「校園午餐搞非基」臉書粉絲頁與我們討論。
01聽說台灣的甜玉米和紫心地瓜都是基因改造作物,真的嗎?
這是一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流言。
2015年4月的某個周末上午,突然有位朋友用臉書私訊傳了一個問題,她說Line上的群組朋友都在轉傳這個訊息,問我是真是假?當下我先用手機簡單的回覆幾個判斷標準,馬上又有一位朋友跑來敲我。當我正碎碎念這是哪來的小道消息時,第三位朋友出現了,又提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從「台灣」部分開始說明。第四章曾提到,依《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第五十二條》及《基因轉殖植物田間試驗管理辦法》,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因改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所以紫色地瓜和甜玉米只要是台灣種的,至今仍無須擔心基因改造的問題。其次,第二章中列出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28個國家和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種類,包含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苜蓿芽、木瓜、番茄及甜椒。地瓜(番薯)不在這些品項當中,更別說紫心地瓜了。事實上,目前全球根本沒有開發這項基因改造作物品項,所以關於基因改造紫心地瓜的流言可說是以訛傳訛。
那麼,牛番茄或彩色玉米是不是基因改造作物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上述兩項品種來自傳統育種的結果而非基因改造產物。
校園行動者的身影
向前衝的孤鳥媽媽,努力改變了全校的午餐內容
「我就是人家在笑的那一種,喊衝啊就第一個衝出去,結果轉頭才發現身後完全沒有人跟上來!」劉慧雯半開玩笑解釋著,她為何會隻身一人挑戰整個學校午餐體制。
高雄市左營區的勝利國小,一個1600多人、58個班級的中型小學。兩年前,無人聞問學生午餐食材基因改造的問題,頂多只能喝號稱非基因改造的豆漿。現在校園午餐中,有95%的食材是屬於非基因改造品項,連素食菜單中常見的素魚排等加工製品,也都改採蒟蒻為原料的食品。重點是,家長並未多花一毛錢。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位傻傻往前衝的媽媽。
「由於我兒子有過敏的症狀,為了他的健康著想,我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盡量讓他吃有機和友善環境的食物,也慢慢地教他如何學會避開讓自己過敏的食品。兩年前他剛上小學,我正好接觸到學校午餐中的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心裡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加入家長會,這樣才能影響學校午餐政策。」
一開始就因為沒有經驗而吃了悶虧。她先是選上每班兩名的家長代表,後來請假缺席第一次的家長代表會議,就在遲遲等待通知進行家長委員選舉時,才被其他代表告知早在第一次的會議上就已選出家長委員。
「我就第一次進到學校,傻傻的什麼也不懂。」
她雖未能進入家長委員會,但依舊努力在學校或社區中尋找可以一同合作的夥伴,最後仍是孤掌難鳴。
第二年的9月,她終於得知何時開始選舉了。
那天她站起來發言:「我完全有能力單獨幫自己的兒子準備健康又友善環境的午餐。但是你們只要把票投給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你家小孩在學校的這一餐,就會跟我兒子吃一樣的食物。」靠著這段政見宣言,讓她得到當屆家長委員的最高票,以常務委員之職,加入學校午餐委員會之中,從調整菜單這件事開始著手。由於學校午餐採民辦民營,也就是俗稱的團膳,她每個月必須不斷的和廠商營養師溝通菜色,先將常見的豆腐、豆漿及豆干換成非基因改造品項,接著再想辦法替換較難取得的非基因改造豆製品。
「舉例來說,有一道菜是青江菜炒豆皮,我看了一下食材數量,發現豆皮只是配色用的,建議既然不是主食就改換成紅蘿蔔也無妨。而關東煮裡頭的小豆干丁和百頁豆腐,如果很難有非基因改造品項,那就換成白蘿蔔吧。」就是這樣透過每月反覆的溝通與協調,逐漸降低基因改造食品的比例。
不是食品營養本科系出身的她,僅能透過不斷的自我充實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的專業知識,努力追蹤學校提供的非基因改造豆製品的原料來源履歷,一次又一次的參與每月午餐菜單審查會議,不斷的與廠商營養師溝通如何剔除基因改造豆製品,又要確保孩子營養不致匱乏,才能從一位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素人母親,變成專業知識與執行經驗俱足的實際行動者。
「不過這一年的改變,還是非常感謝校長和家長會長的支持。現在學校有些志工家長看到我就會說,原來妳就是那個非基改的媽媽喔。」慧雯大笑著說。
暑假過後的新學期,她希望能透過問卷方式推動調整午餐費用,改變校園午餐中最後5%的基因改造食品,包含豆皮、豆包、小豆干丁以及醬料。
一位孤鳥媽媽,就這樣花了兩年時間改變了全校的午餐內容。
隱身於三餐的基改食品有哪些?
談到基因改造食品,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豆腐、豆漿、豆乾或豆皮這些黃豆加工製品,還是玉米粒、玉米餅與飲料中的玉米糖漿?
這些答案都正確。不過,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基因改造食品數量和種類,恐怕遠遠超過一般消費者的想像。
依照食品藥物管理署「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網頁上所公布的資料,2014年商業化種植且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流通販售的基因改造作物種類,有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苜蓿、木瓜、南瓜(aquash)、茄子等,美國農業部於2015年還通過了基因改造馬鈴薯及蘋果的商業種植申請。意即,排除正在實驗室中研發或是核准通過卻未上市的基因改造作物之外,這些是民眾真正有機會在田間看到、在貨架上買到、在餐桌上吃到的食物來源。
「這些在台灣都有嗎?」許多人立即反應,自然是關心生活周遭是否已經出現這些基因改造食品。
答案是的。有些已經在台流通販售多年,有些尚未進口。
台灣民眾可於在「基因改造食品管理專區」網頁上找到官方資料。食品藥物管理署在專區裡公布了我國流通的基因改造食品項目,截至目前為止,我國基因改造食品原料查驗登記許可的有黃豆、玉米、油菜與棉花,都是在國外開發種植的品種。
依據2015年5月19日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科長周珮如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去年立法院修訂食安法時,針對基改產品重新審視,比照國際制度,全面開放,前提是得經過查驗登記審核。無論是基改棉花或是基改油菜,申請使用的產品都是油品,基改棉花可以淬煉棉籽油,油菜可提煉芥花油,民眾未來可在賣場中見到。
因此,台灣民眾以前多半只需留心黃豆與玉米是否為基因改造的食品原料,現在要加上棉花與油菜這兩項。
本書第二章中將針對我國開放核准進口的基因改造食品原料種類及查詢辦法,做詳細的說明。
想知道生活中到底有那些基因改造食品?實際到市場、超商、賣場和餐廳走一圈,看看黃豆、玉米、棉花與油菜等基因改造食品原料隱身在哪些產品當中。
便利商店的油豆腐與泡菜鍋便當
標籤上的黃豆相關原料,基改標示不清楚傍晚五點多,便利商店裡擠滿吃飯讀書聊天的人,孩子與年輕人居多。我本來應該買了東西就閃人,不過店裡瀰漫的食物香味和熱烘烘的人氣,總有一種讓人無端流連的氛圍。
左手邊五、六年級的小男生買了關東煮配可樂;穿制服的國中男生女生圍著一桌子的便當、飯糰、洋芋片和飲料,嘰嘰喳喳;兩個高中生分享剛從微波爐拿出來的泡菜鍋,還舉起手機自拍。
看看泡在湯汁裡的關東煮,貨架上也有盒裝的蘿蔔、杏鮑菇、黑輪、油豆腐等等…,隨手拿起「油豆腐」讀著成分標示,「水、黃豆、棕櫚油、大豆油、芥花油、食鹽、品質改良劑、焦糖色素、調味劑和乳化劑」,琢磨著「黃豆、大豆油與芥花油」等三項成分可能與基因改造有關,但完全沒有任何標示。
剛才被當作自拍背景的韓式泡菜鍋,裡頭都有豆腐,至少是看起來像豆腐的食材,成分標示上會寫些什麼呢?
但是,成分標示貼在塑膠盒的下方,要看的話必須翻轉過來,擔心把人家的便當弄糊了賣相難看,也不好意思在大庭廣眾之下把盒子舉高高由下往上看那張密密麻麻小紙條,最後決定,既然是田野調查就應當核撥合理經費支出,毅然買了88元韓式泡菜鍋回家。
韓式泡菜鍋的成分標示足足有十一行半,內容依序包括: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葡萄糖酸內酯、氯化鎂、脂肪酸甘油酯、乳化劑(碳酸鈣、大豆卵磷脂、矽樹酯)、大白菜、洋蔥、米、黃豆芽、豬肉、青蔥、金針菇、大豆油、豬油、蒜、蔥、魚漿、蔗糖、食鹽、味霖、黏稠劑(醋酸澱粉,磷酸二澱粉),以及剩下八行夾雜中文罕見字、英文字母和數字的成分。以我的判斷,裡面與基因改造成分有關的是「大豆卵磷脂」與「大豆油」,也都沒有標示。
當我放下聚焦過度、讓人眼睛痠痛的塑膠便當盒,拆開倒進不鏽鋼鍋裡,放上爐台加熱,一面攪動著這紅紅白白黏黏稠稠的食物,一面疑惑著自言自語:咦,那豆腐在哪裡?
後來,我打電話到便利超商的客服部門與委託製造的生產者那裏去問,廠商告訴我,他們泡菜鍋裡使用的是某品牌的非基因改造盒裝豆腐,但依現行法規可不標示。至於沒有看到「豆腐」二字,是因為成分標示方面,他們採用全成分展開的原則。基改疑問追追追
近幾年,台灣發生多次黑心食品事件,民眾經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安風暴,氣憤與焦慮之餘,也只得自嘲:當學生時,上化學課看到化學式就頭痛,沒想到現在對於三聚氰胺、萊克多巴胺、順丁烯二酸這種寫成中文字也看不懂的名詞,竟然琅琅上口。
現今,最具爭議的食品議題之首是基因改造科技,它牽涉到人體健康、生命科學、基因工程、生態平衡、科技風險與環境倫理等等。由於和每人的飲食生活極為相關,在台灣也越來越獲得重視。
然而每當出現食安事件,媒體與電子網路總會鋪天蓋地的傳播各式言論,如何判斷真偽與準確性,是必須要學習的功課。國際間,有關基因改造食品對人畜健康影響的研究仍持續發展中,全球科學家對此「尚未有定論」,是目前較為負責任的說法,因此資訊過於紛雜自是不可避免。
法規定義、科學名詞解釋、查詢系統教學等,較為枯燥的基本功夫已在其他章節介紹過,可視為重要的參考知識。所謂謠言止於智者,本章應用上述基礎知識和目前全球較無爭議的共識,來一一分析破解常見的基因改造流言。
本章所列舉的題目,皆是現場演講或網路留言互動中經常出現的話題,或許仍有不少漏網之魚,歡迎您隨時到GMO FILE部落格和「校園午餐搞非基」臉書粉絲頁與我們討論。
01聽說台灣的甜玉米和紫心地瓜都是基因改造作物,真的嗎?
這是一個讓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流言。
2015年4月的某個周末上午,突然有位朋友用臉書私訊傳了一個問題,她說Line上的群組朋友都在轉傳這個訊息,問我是真是假?當下我先用手機簡單的回覆幾個判斷標準,馬上又有一位朋友跑來敲我。當我正碎碎念這是哪來的小道消息時,第三位朋友出現了,又提了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從「台灣」部分開始說明。第四章曾提到,依《植物品種及種苗法第五十二條》及《基因轉殖植物田間試驗管理辦法》,台灣目前尚未核准任何基因改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所以紫色地瓜和甜玉米只要是台灣種的,至今仍無須擔心基因改造的問題。其次,第二章中列出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28個國家和種植基因改造作物的種類,包含黃豆、玉米、棉花、油菜、甜菜、苜蓿芽、木瓜、番茄及甜椒。地瓜(番薯)不在這些品項當中,更別說紫心地瓜了。事實上,目前全球根本沒有開發這項基因改造作物品項,所以關於基因改造紫心地瓜的流言可說是以訛傳訛。
那麼,牛番茄或彩色玉米是不是基因改造作物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上述兩項品種來自傳統育種的結果而非基因改造產物。
校園行動者的身影
向前衝的孤鳥媽媽,努力改變了全校的午餐內容
「我就是人家在笑的那一種,喊衝啊就第一個衝出去,結果轉頭才發現身後完全沒有人跟上來!」劉慧雯半開玩笑解釋著,她為何會隻身一人挑戰整個學校午餐體制。
高雄市左營區的勝利國小,一個1600多人、58個班級的中型小學。兩年前,無人聞問學生午餐食材基因改造的問題,頂多只能喝號稱非基因改造的豆漿。現在校園午餐中,有95%的食材是屬於非基因改造品項,連素食菜單中常見的素魚排等加工製品,也都改採蒟蒻為原料的食品。重點是,家長並未多花一毛錢。
這一切,都是因為這位傻傻往前衝的媽媽。
「由於我兒子有過敏的症狀,為了他的健康著想,我非常注意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盡量讓他吃有機和友善環境的食物,也慢慢地教他如何學會避開讓自己過敏的食品。兩年前他剛上小學,我正好接觸到學校午餐中的基因改造食品議題,心裡就打定主意,一定要加入家長會,這樣才能影響學校午餐政策。」
一開始就因為沒有經驗而吃了悶虧。她先是選上每班兩名的家長代表,後來請假缺席第一次的家長代表會議,就在遲遲等待通知進行家長委員選舉時,才被其他代表告知早在第一次的會議上就已選出家長委員。
「我就第一次進到學校,傻傻的什麼也不懂。」
她雖未能進入家長委員會,但依舊努力在學校或社區中尋找可以一同合作的夥伴,最後仍是孤掌難鳴。
第二年的9月,她終於得知何時開始選舉了。
那天她站起來發言:「我完全有能力單獨幫自己的兒子準備健康又友善環境的午餐。但是你們只要把票投給我,什麼事都不用做,你家小孩在學校的這一餐,就會跟我兒子吃一樣的食物。」靠著這段政見宣言,讓她得到當屆家長委員的最高票,以常務委員之職,加入學校午餐委員會之中,從調整菜單這件事開始著手。由於學校午餐採民辦民營,也就是俗稱的團膳,她每個月必須不斷的和廠商營養師溝通菜色,先將常見的豆腐、豆漿及豆干換成非基因改造品項,接著再想辦法替換較難取得的非基因改造豆製品。
「舉例來說,有一道菜是青江菜炒豆皮,我看了一下食材數量,發現豆皮只是配色用的,建議既然不是主食就改換成紅蘿蔔也無妨。而關東煮裡頭的小豆干丁和百頁豆腐,如果很難有非基因改造品項,那就換成白蘿蔔吧。」就是這樣透過每月反覆的溝通與協調,逐漸降低基因改造食品的比例。
不是食品營養本科系出身的她,僅能透過不斷的自我充實基因改造作物與食品的專業知識,努力追蹤學校提供的非基因改造豆製品的原料來源履歷,一次又一次的參與每月午餐菜單審查會議,不斷的與廠商營養師溝通如何剔除基因改造豆製品,又要確保孩子營養不致匱乏,才能從一位完全沒有專業背景的素人母親,變成專業知識與執行經驗俱足的實際行動者。
「不過這一年的改變,還是非常感謝校長和家長會長的支持。現在學校有些志工家長看到我就會說,原來妳就是那個非基改的媽媽喔。」慧雯大笑著說。
暑假過後的新學期,她希望能透過問卷方式推動調整午餐費用,改變校園午餐中最後5%的基因改造食品,包含豆皮、豆包、小豆干丁以及醬料。
一位孤鳥媽媽,就這樣花了兩年時間改變了全校的午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