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們吃下肚的食物,台語有一句很多人都聽過的俗諺-「垃圾吃,垃圾肥」,意思是說「孩子隨便養,隨便長」。老實說,在早年物資欠缺、生活水準低落的年代,父母們白天忙著下田耕作,只好放任孩子滿地爬行。原本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在小孩子「撿到什麼,就通通往嘴裡送,未刻意保護」之下,反而顯得百毒不侵,容易長大。
但時至今日,用這樣的形容詞來敘述人們所吃下的食物,似乎是代表了不太好的結果。甚至如果以資訊工程界「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的術語(意思就是「輸入無用的資訊,就會輸出無用的資訊」),來形容現代人飲食與健康、美麗間的關係,其實也相當貼切。
不過,在談到現代人7大不良飲食習慣之前,我想先來談談飲食、食物與食慾間的關係,以及從「食慾」所反映出的人體健康徵兆。
正由於要應付以上不同能量的需求,人體發展出一整套的攝取飲食機制,讓自己滿足對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所以,才有了饑餓與食慾的產生。但實際上人體是靠著複雜的生理與心理機制,透過饑餓與食慾來讓大腦下達進食的指令。
事實上,食慾其實也可反映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其中臨床上最為常見,也最與疾病有關的食慾問題有以下幾種:
一、食慾旺盛且容易飢餓,但身體日漸消瘦,且伴有口渴、多飲、多尿:就很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二、近期內食慾旺盛,但體重下降,並伴有疲倦、乏力、怕熱、容易出汗及激動…等症状,且同時出現眼球飽滿、稍微向外凸出的情形,就有可能是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
三、進食大量油膩食物之後,出現腹脹、胸悶,以及陣發性腹痛…等症状。假設食慾明顯衰退,則可能是消化不良造成的傷食;如果食慾沒有減退,且是右上腹疼痛,就可能是膽囊出了毛病。
飲食、食物與食慾。
四、突然食慾減退,特別是看到油膩食物就覺得噁心、全身疲乏、腰酸無力、尿色如濃茶色,同時眼白顏色變黃,有可能是患了病毒性肝炎。
五、食慾差、不喜歡吃東西、便秘或吃了油膩食物就拉肚子,則是消化不良的表現。
六、食慾不正常並有腹脹(平躺則可緩解),且多半是在用餐後才加重,並並伴有噁心、胃痛等症状,有可能是胃下垂所導致。
7大現代人不良飲食現況,以及其對健康的影響由於科技進步以及生活、工作型態的不斷改變,使得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已經與古早人完全不同。整體來說,以下幾大現象,讓現代人的飲食狀況,與過去人類老祖宗時代完全不同:
一、工作型態改變、外食人口增加:上班族常由於工作非常忙碌,所以每日三餐大多都是在外面解決。而與「外食族」劃上等號的「上班族」,又有了「老外」的稱號。
然而,以市面上所販售的便當為例,為求製作過程上的方便與迅速,多數是以油炸及油煎的方式烹調;再加上蔬菜類容易受時間過久而變色,進一步影響便當的「賣相」。因此,市售便當內容都是採「多油」及「少(蔬菜類)纖維」的不均衡組合。
正因為外食菜色是以肉類居多、新鮮蔬菜偏少,使得現代人養成「偏重肉食」的習慣。然而,肉類雖然有有營養,卻因為屬於「酸性食物」,容易讓人體的血液偏酸。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會用體內的鹼性成分-鈉和鈣,來中和體內過量的「酸」,造成這兩種營養素的嚴重流失。
二、科技的進步,讓食物過於精緻、加工及添加化工原料,造成營養流失:現代人都吃白米、白麵與白糖,但在加工過程中,加工越精細,維生素、礦物質等養份的損失就越多。
因為像是維他命B群、膳食纖維、無機鹽…等,其實都只存在於種子的外殼和胚芽裡;過於加工及精緻,就會造成這些身體必須的養份的大量流失,導致人們就算吃下大量食物,也無法享用及攝取到該有的營養素。
三、口味與烹調方式的改變、攝食過多加工食品:古早年代的食品也許外觀不夠漂亮,但多半都是很天然的食材及原味;但雖然拜食品科技之賜,現代化的飲食不但種類多元及多樣、外觀漂亮,也更能符合「色香味」俱全的優勢。
只不過,過多加工的食品,不但喪失了食物原本的天凡風味,食材原本的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喪失怠盡,再加上經過高溫、高油烹飪而成,造成熱量、糖份、油脂可能攝取過多。
這些「重口味」的食物鹽份含量容易超標,並讓鈉在體內不斷累積與過多,不但會導致血壓增高,也以誘發心臟病的可能;而油炸食品不但具有高熱量,且油脂經由氧化之後,是導致高血脂及冠心病,甚至是罹患各種癌症的罪魁禍首;至於過甜的糖份,將導致體內血糖快速升高,也可能會影響正常食慾。而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當食物增添了許多原本不利身體的各種人工添加物,也將加深對人體健康的傷害。例如超量的色素、香精與各種對人體有害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對腎臟、胰臟、肝臟與腸胃消化系統,帶來嚴重的危害,並有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與癌症。
另一種「重口味」則與高溫及刺激性食物有關。但溫度過高(例如超過攝氏40度)與高刺激性食物,容易損傷食道與腸胃的黏膜,進一步造成急性食道炎或胃炎。
所謂的「飲食」是指「為了維持健康生活,均衡的進食各種食物」,而「食物」,則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或水所構成,能夠藉由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體)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
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生物界的物質,例如真菌,或是像酒精一樣的發酵產品。生物在攝取食物,並進一步被生物的細胞「同化」之後,可以提供能量、維持生命或促進生長。
人們藉由各種食物的攝入,一方面應付各項日常生活中,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工作勞動所消耗的熱能),另一方面則提供人體在休息或清醒狀態下,所耗費的最低能量(又稱為「基礎代謝」),它是為了循環及呼吸系統的維持,以及肌肉與神經系統等生理活動所需消耗的能量。
但時至今日,用這樣的形容詞來敘述人們所吃下的食物,似乎是代表了不太好的結果。甚至如果以資訊工程界「Garbage in,garbage out(GIGO)」的術語(意思就是「輸入無用的資訊,就會輸出無用的資訊」),來形容現代人飲食與健康、美麗間的關係,其實也相當貼切。
不過,在談到現代人7大不良飲食習慣之前,我想先來談談飲食、食物與食慾間的關係,以及從「食慾」所反映出的人體健康徵兆。
正由於要應付以上不同能量的需求,人體發展出一整套的攝取飲食機制,讓自己滿足對熱量及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所以,才有了饑餓與食慾的產生。但實際上人體是靠著複雜的生理與心理機制,透過饑餓與食慾來讓大腦下達進食的指令。
事實上,食慾其實也可反映出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其中臨床上最為常見,也最與疾病有關的食慾問題有以下幾種:
一、食慾旺盛且容易飢餓,但身體日漸消瘦,且伴有口渴、多飲、多尿:就很可能是患了糖尿病。
二、近期內食慾旺盛,但體重下降,並伴有疲倦、乏力、怕熱、容易出汗及激動…等症状,且同時出現眼球飽滿、稍微向外凸出的情形,就有可能是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
三、進食大量油膩食物之後,出現腹脹、胸悶,以及陣發性腹痛…等症状。假設食慾明顯衰退,則可能是消化不良造成的傷食;如果食慾沒有減退,且是右上腹疼痛,就可能是膽囊出了毛病。
飲食、食物與食慾。
四、突然食慾減退,特別是看到油膩食物就覺得噁心、全身疲乏、腰酸無力、尿色如濃茶色,同時眼白顏色變黃,有可能是患了病毒性肝炎。
五、食慾差、不喜歡吃東西、便秘或吃了油膩食物就拉肚子,則是消化不良的表現。
六、食慾不正常並有腹脹(平躺則可緩解),且多半是在用餐後才加重,並並伴有噁心、胃痛等症状,有可能是胃下垂所導致。
7大現代人不良飲食現況,以及其對健康的影響由於科技進步以及生活、工作型態的不斷改變,使得現代人的飲食型態,已經與古早人完全不同。整體來說,以下幾大現象,讓現代人的飲食狀況,與過去人類老祖宗時代完全不同:
一、工作型態改變、外食人口增加:上班族常由於工作非常忙碌,所以每日三餐大多都是在外面解決。而與「外食族」劃上等號的「上班族」,又有了「老外」的稱號。
然而,以市面上所販售的便當為例,為求製作過程上的方便與迅速,多數是以油炸及油煎的方式烹調;再加上蔬菜類容易受時間過久而變色,進一步影響便當的「賣相」。因此,市售便當內容都是採「多油」及「少(蔬菜類)纖維」的不均衡組合。
正因為外食菜色是以肉類居多、新鮮蔬菜偏少,使得現代人養成「偏重肉食」的習慣。然而,肉類雖然有有營養,卻因為屬於「酸性食物」,容易讓人體的血液偏酸。如此一來,身體就必須會用體內的鹼性成分-鈉和鈣,來中和體內過量的「酸」,造成這兩種營養素的嚴重流失。
二、科技的進步,讓食物過於精緻、加工及添加化工原料,造成營養流失:現代人都吃白米、白麵與白糖,但在加工過程中,加工越精細,維生素、礦物質等養份的損失就越多。
因為像是維他命B群、膳食纖維、無機鹽…等,其實都只存在於種子的外殼和胚芽裡;過於加工及精緻,就會造成這些身體必須的養份的大量流失,導致人們就算吃下大量食物,也無法享用及攝取到該有的營養素。
三、口味與烹調方式的改變、攝食過多加工食品:古早年代的食品也許外觀不夠漂亮,但多半都是很天然的食材及原味;但雖然拜食品科技之賜,現代化的飲食不但種類多元及多樣、外觀漂亮,也更能符合「色香味」俱全的優勢。
只不過,過多加工的食品,不但喪失了食物原本的天凡風味,食材原本的營養成分在加工過程中喪失怠盡,再加上經過高溫、高油烹飪而成,造成熱量、糖份、油脂可能攝取過多。
這些「重口味」的食物鹽份含量容易超標,並讓鈉在體內不斷累積與過多,不但會導致血壓增高,也以誘發心臟病的可能;而油炸食品不但具有高熱量,且油脂經由氧化之後,是導致高血脂及冠心病,甚至是罹患各種癌症的罪魁禍首;至於過甜的糖份,將導致體內血糖快速升高,也可能會影響正常食慾。而更深一層的問題是:當食物增添了許多原本不利身體的各種人工添加物,也將加深對人體健康的傷害。例如超量的色素、香精與各種對人體有害的食品添加物,都會對腎臟、胰臟、肝臟與腸胃消化系統,帶來嚴重的危害,並有可能導致肥胖、心血管疾病與癌症。
另一種「重口味」則與高溫及刺激性食物有關。但溫度過高(例如超過攝氏40度)與高刺激性食物,容易損傷食道與腸胃的黏膜,進一步造成急性食道炎或胃炎。
所謂的「飲食」是指「為了維持健康生活,均衡的進食各種食物」,而「食物」,則通常是「由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或水所構成,能夠藉由進食或是飲用,為人類(或者生物體)提供營養或愉悅的物質」。
食物的來源可以是植物、動物或者其他生物界的物質,例如真菌,或是像酒精一樣的發酵產品。生物在攝取食物,並進一步被生物的細胞「同化」之後,可以提供能量、維持生命或促進生長。
人們藉由各種食物的攝入,一方面應付各項日常生活中,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也就是工作勞動所消耗的熱能),另一方面則提供人體在休息或清醒狀態下,所耗費的最低能量(又稱為「基礎代謝」),它是為了循環及呼吸系統的維持,以及肌肉與神經系統等生理活動所需消耗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