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愁容滿面的牙醫師
Cherry媽媽大約三年前來到教室,她是陪著女兒一塊兒來的,希望透過瑜伽提斯的練習,矯正女兒駝背的問題。不過,當這對氣質優雅的母女一同步入教室時,我隱約覺得媽媽似乎比女兒更需要好好練習瑜伽提斯。
因為從姿態上來看,高瘦的媽媽跟女兒一樣, 也是有點駝背,而且她清秀的臉龐上時常出現眉頭微緊的表情,像是哪裡不太舒服,或者正在忍受某些疼痛。
果不其然,在幾次上課的過程中我便注意到,她站立、行走的步態有些不自然,在課堂上練習某些動作的時候,更是發現有些角度與姿勢對她格外困難。困難並非指「做不到」或者「不會做」,事實上她的柔軟度並不差,可是只要做「脖子往後彎」就發生不舒服。但正常說來,這類細微的小動作,理應會讓人覺得自在、舒服的才是,我心想,Cherry媽媽的脖子與腰部都需要好好整理了。應該是長期姿勢不正確,讓肩頸漸漸變得僵硬。
雖然不能理解,為何年紀僅40多的媽咪會呈現一副「骨關節僵硬已久」的樣貌,但對應平時看到Cherry媽媽的步態與站姿,我還是決定先協助她進行一些比較緩和的伸展練習,像是頸椎的延伸,活絡僵硬已久的關節,之後再做些比較具有對抗性的動作,達到放鬆與強化的效果。很快地,經過5堂課程之後,就發現她的脖子明顯打開來了,做相同的動作也不再感覺困難或不舒服,可見過去她從來未曾「對症下藥」,針對癥結點做過正確的放鬆與鍛鍊。
上了好一陣子的課,Cherry媽媽的狀態愈來愈好,臉上的神情也愈來越愈放鬆,不似初來時的憂鬱。有次下課後,我跟她聊天,Cherry媽媽說她的職業是牙科醫師,我才終於明白她的這把「老骨頭」是怎麼來的,這可是標準的職業傷害。
長時間緊繃、扭轉肌肉的姿勢是疼痛的主因
牙醫也有職業傷害?不妨回想一下造訪牙科診所的經驗,當我們平躺在診療台接受治療時,牙醫師大多固定坐在我們的右側,向右側著身體,低頭檢查病人的口腔。隨著檢查愈來愈仔細,視線愈來愈專注,除了低頭,還得邊扭轉脖子、邊駝著背趨向前方操作器械。
長時間維持這樣的姿勢,對頸部肌肉而言相當辛苦,對身體的傷害也不小。因為頸椎上方連著頭顱,平時與相連的肌肉群良好地支撐著頭骨的重心平衡。就好像高爾夫球的球梯,能讓頭顱(球)平穩、輕鬆地放在頸椎關節面上。可是,當牙醫師低頭往前時,頸椎向前傾斜,使頭部的重量偏離了原本良好的支撐角度。在向前的力量與地心引力作用下,頭部形成一股往斜下方的力量,因此肌肉得花比原本更多的力氣來抵抗,支撐住往下掉的脖子,將頭顱帶回正位。
這些「幫助拎住頭部與穩定頸椎的肌群」主要包括:上斜方肌、頭夾肌、頸夾肌、提肩胛肌、胸鎖乳突肌、頸長肌以及延伸到頸椎的深層肌群等。當牙醫長時間低頭加上扭轉,這些肌肉群一方面得做等長收縮,以維持頸椎前彎姿勢,一方面又做離心收縮,以抵抗頭部向下掉的重力。(離心收縮、等長收縮見第六章)表面上看來肌肉好像沒在動作,但其實肌群卻處在緊繃、縮短的狀態。長時間下來,自然不堪負荷,引發各種疼痛。如果再加上各種側彎、扭轉,還會拉扯到頸椎兩側的前、中、後斜角肌與胸鎖乳突肌等,造成肌肉力量不平衡。
疼痛的問題不能只從單一部位來思考
除了低頭,牙醫師小心翼翼地在病人口腔內操作微小器械的動作,也是造成長期肩頸痛、全身僵硬的主因。
要在口腔中平穩地操作這些器具,不光是手指、手腕得施力,整條手臂、甚至背部肌群,都處在高度的肌肉控制中。這些相互影響的肌肉,雙臂部屬於「深臂線」與「淺臂線」兩大肌筋膜群,駝背也會造成「深前線」無力、僵硬,「淺背線」被動出力代償,而旋轉且側彎的看診也影響着「旋線」、「側線」與「功能線」的筋膜張力不均。(註:參照第十六章 )
肌筋膜是近年開始被廣大接受的觀念。有別以往大家多認為不同肌肉各自獨立,研究肌筋膜的學者發現,不同的肌肉之間其實藉由筋膜彼此相連也互相牽動。因此,當某塊肌肉特別收縮時,這股張力也會透過肌筋膜傳遞到同一筋膜群的其他肌肉上,使其他肌群跟著產生張力。
利用「肌筋膜」的觀念來看待疼痛問題,可跳脫只從單一疼痛處著手的方式,從更宏觀的整體角度來尋找引發身體不平衡的根源,也能發展出較全面的改善問題的自療方式,更有效揮別長期疼痛之苦。
以Cherry媽媽的工作形態來看,幫一位病人進行最基本的口腔檢查、洗牙就得花上20分鐘,若是更複雜的手術,則可能花上一個鐘頭。如此長時間筋膜緊繃,要是中途都沒起身稍做伸展、休息,牙醫師的「深臂筋膜群」與「淺臂筋膜群」一定會變得僵硬、肩頸壓力超過負荷,這些肌群彼此相互牽連,自然會感到頸背部大範圍的緊繃,形成長期的腰背痠痛與疲勞。
再加上牙醫師經常是駝著背、側著身替病人檢查,這種胸椎後凸加上旋轉的動作尤其會造成旋轉筋膜與前後方筋膜的不平衡。這些筋膜的範圍又是一路連結到臀部、腿部下方,造成腿部的緊繃感。如果還是用「腿痠醫腿」的概念,不舒服的狀況當然不易改善。
Cherry媽媽聽到我分析時驚訝點頭,她突然想到好多同業友人其實都和她一樣有類似的症狀,尤其行醫愈多年的牙醫師似乎愈容易落得一身傷,直說這個行業太傷身體了。
當然,Cherry媽媽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例,我們接下來的內容也會一一指出各種常見的疼痛背後隱藏的問題,並且提供大家如何運用瑜伽提斯的特性協助我們全面、深度地緩解不適,重新打造一個身、心、靈和諧的身體。
從事越精密的工作,全身越多的肌肉在用力
牙醫師看診時得拿著微小的器械在極小的口腔範圍內,做著極精密的「手工藝」,應該算是現代低頭族的先驅代表。不同的是,低頭族手指滑動的螢幕可以從3吋、5吋、到7、8吋……愈來愈大,但牙醫師所瞄準的是我們的嘴,短時間內應沒有進化成血盆大口的可能性。
而當身體必須在極小範圍內做出極精密的動作,就得花更大的力氣來控制肌肉的穩定與移動的範圍。有機會大家可以拿一把美工刀試試看,如果想憑手指的力量,刻劃出幾條短短的直線或弧線,為求精準,用力的往往是整條手臂、甚至整個上半身,並非只有指頭的力量而已。所以當我們專注的時候,千萬要顧到身體的姿勢,若職業所需無法維持在正確位置,至少每40分鐘起來活動身體,平時要保持適當的肌肉平衡運動,為了讓身體不跟你抗議,適當的運動與休息是必要的。
愁容滿面的牙醫師
Cherry媽媽大約三年前來到教室,她是陪著女兒一塊兒來的,希望透過瑜伽提斯的練習,矯正女兒駝背的問題。不過,當這對氣質優雅的母女一同步入教室時,我隱約覺得媽媽似乎比女兒更需要好好練習瑜伽提斯。
因為從姿態上來看,高瘦的媽媽跟女兒一樣, 也是有點駝背,而且她清秀的臉龐上時常出現眉頭微緊的表情,像是哪裡不太舒服,或者正在忍受某些疼痛。
果不其然,在幾次上課的過程中我便注意到,她站立、行走的步態有些不自然,在課堂上練習某些動作的時候,更是發現有些角度與姿勢對她格外困難。困難並非指「做不到」或者「不會做」,事實上她的柔軟度並不差,可是只要做「脖子往後彎」就發生不舒服。但正常說來,這類細微的小動作,理應會讓人覺得自在、舒服的才是,我心想,Cherry媽媽的脖子與腰部都需要好好整理了。應該是長期姿勢不正確,讓肩頸漸漸變得僵硬。
雖然不能理解,為何年紀僅40多的媽咪會呈現一副「骨關節僵硬已久」的樣貌,但對應平時看到Cherry媽媽的步態與站姿,我還是決定先協助她進行一些比較緩和的伸展練習,像是頸椎的延伸,活絡僵硬已久的關節,之後再做些比較具有對抗性的動作,達到放鬆與強化的效果。很快地,經過5堂課程之後,就發現她的脖子明顯打開來了,做相同的動作也不再感覺困難或不舒服,可見過去她從來未曾「對症下藥」,針對癥結點做過正確的放鬆與鍛鍊。
上了好一陣子的課,Cherry媽媽的狀態愈來愈好,臉上的神情也愈來越愈放鬆,不似初來時的憂鬱。有次下課後,我跟她聊天,Cherry媽媽說她的職業是牙科醫師,我才終於明白她的這把「老骨頭」是怎麼來的,這可是標準的職業傷害。
長時間緊繃、扭轉肌肉的姿勢是疼痛的主因
牙醫也有職業傷害?不妨回想一下造訪牙科診所的經驗,當我們平躺在診療台接受治療時,牙醫師大多固定坐在我們的右側,向右側著身體,低頭檢查病人的口腔。隨著檢查愈來愈仔細,視線愈來愈專注,除了低頭,還得邊扭轉脖子、邊駝著背趨向前方操作器械。
長時間維持這樣的姿勢,對頸部肌肉而言相當辛苦,對身體的傷害也不小。因為頸椎上方連著頭顱,平時與相連的肌肉群良好地支撐著頭骨的重心平衡。就好像高爾夫球的球梯,能讓頭顱(球)平穩、輕鬆地放在頸椎關節面上。可是,當牙醫師低頭往前時,頸椎向前傾斜,使頭部的重量偏離了原本良好的支撐角度。在向前的力量與地心引力作用下,頭部形成一股往斜下方的力量,因此肌肉得花比原本更多的力氣來抵抗,支撐住往下掉的脖子,將頭顱帶回正位。
這些「幫助拎住頭部與穩定頸椎的肌群」主要包括:上斜方肌、頭夾肌、頸夾肌、提肩胛肌、胸鎖乳突肌、頸長肌以及延伸到頸椎的深層肌群等。當牙醫長時間低頭加上扭轉,這些肌肉群一方面得做等長收縮,以維持頸椎前彎姿勢,一方面又做離心收縮,以抵抗頭部向下掉的重力。(離心收縮、等長收縮見第六章)表面上看來肌肉好像沒在動作,但其實肌群卻處在緊繃、縮短的狀態。長時間下來,自然不堪負荷,引發各種疼痛。如果再加上各種側彎、扭轉,還會拉扯到頸椎兩側的前、中、後斜角肌與胸鎖乳突肌等,造成肌肉力量不平衡。
疼痛的問題不能只從單一部位來思考
除了低頭,牙醫師小心翼翼地在病人口腔內操作微小器械的動作,也是造成長期肩頸痛、全身僵硬的主因。
要在口腔中平穩地操作這些器具,不光是手指、手腕得施力,整條手臂、甚至背部肌群,都處在高度的肌肉控制中。這些相互影響的肌肉,雙臂部屬於「深臂線」與「淺臂線」兩大肌筋膜群,駝背也會造成「深前線」無力、僵硬,「淺背線」被動出力代償,而旋轉且側彎的看診也影響着「旋線」、「側線」與「功能線」的筋膜張力不均。(註:參照第十六章 )
肌筋膜是近年開始被廣大接受的觀念。有別以往大家多認為不同肌肉各自獨立,研究肌筋膜的學者發現,不同的肌肉之間其實藉由筋膜彼此相連也互相牽動。因此,當某塊肌肉特別收縮時,這股張力也會透過肌筋膜傳遞到同一筋膜群的其他肌肉上,使其他肌群跟著產生張力。
利用「肌筋膜」的觀念來看待疼痛問題,可跳脫只從單一疼痛處著手的方式,從更宏觀的整體角度來尋找引發身體不平衡的根源,也能發展出較全面的改善問題的自療方式,更有效揮別長期疼痛之苦。
以Cherry媽媽的工作形態來看,幫一位病人進行最基本的口腔檢查、洗牙就得花上20分鐘,若是更複雜的手術,則可能花上一個鐘頭。如此長時間筋膜緊繃,要是中途都沒起身稍做伸展、休息,牙醫師的「深臂筋膜群」與「淺臂筋膜群」一定會變得僵硬、肩頸壓力超過負荷,這些肌群彼此相互牽連,自然會感到頸背部大範圍的緊繃,形成長期的腰背痠痛與疲勞。
再加上牙醫師經常是駝著背、側著身替病人檢查,這種胸椎後凸加上旋轉的動作尤其會造成旋轉筋膜與前後方筋膜的不平衡。這些筋膜的範圍又是一路連結到臀部、腿部下方,造成腿部的緊繃感。如果還是用「腿痠醫腿」的概念,不舒服的狀況當然不易改善。
Cherry媽媽聽到我分析時驚訝點頭,她突然想到好多同業友人其實都和她一樣有類似的症狀,尤其行醫愈多年的牙醫師似乎愈容易落得一身傷,直說這個行業太傷身體了。
當然,Cherry媽媽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例,我們接下來的內容也會一一指出各種常見的疼痛背後隱藏的問題,並且提供大家如何運用瑜伽提斯的特性協助我們全面、深度地緩解不適,重新打造一個身、心、靈和諧的身體。
從事越精密的工作,全身越多的肌肉在用力
牙醫師看診時得拿著微小的器械在極小的口腔範圍內,做著極精密的「手工藝」,應該算是現代低頭族的先驅代表。不同的是,低頭族手指滑動的螢幕可以從3吋、5吋、到7、8吋……愈來愈大,但牙醫師所瞄準的是我們的嘴,短時間內應沒有進化成血盆大口的可能性。
而當身體必須在極小範圍內做出極精密的動作,就得花更大的力氣來控制肌肉的穩定與移動的範圍。有機會大家可以拿一把美工刀試試看,如果想憑手指的力量,刻劃出幾條短短的直線或弧線,為求精準,用力的往往是整條手臂、甚至整個上半身,並非只有指頭的力量而已。所以當我們專注的時候,千萬要顧到身體的姿勢,若職業所需無法維持在正確位置,至少每40分鐘起來活動身體,平時要保持適當的肌肉平衡運動,為了讓身體不跟你抗議,適當的運動與休息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