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集中飼養」的危機
2007 年夏天,禽流感病毒H5N1 襲擊德國巴伐利亞邦的五座農場,導致將近45 萬隻鴨子遭到撲殺,全德國卻幾乎沒有相關的新聞報導。反觀2005 年秋天,當時德國人對禽流感的恐懼已經達到巔峰,連衰弱的老天鵝都可能變成焦點新聞,出現在全國收視率最高的《今日新聞》。當時有人認為,野鳥的糞便帶有病毒,會危害到放養在室外的雞群,因此雞農被迫把所有雞隻關進雞舍裡,導致「開放式飼養」中斷了好幾個月。
如果病毒的致死率這麼高,為什麼野鳥不會很快就死亡,甚至還有力氣長途飛行呢?
生物學家對此提出一個看法:野鳥比一般禽鳥更加強壯,因此根本不會察覺自己罹患了極度危險的疾病。
中歐幾乎沒有放養雞死亡的案例,但有些火雞農場卻同樣慘遭禽流感的毒手,數百隻火雞病死,剩下的也被撲殺。到底集中飼養的家禽和野生飛禽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在集中飼養的畜牧模式中,業者把飼養的動物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散的個體,同時者業者也是依照這個觀點來飼養牠們。因為整個群體可能感染各種不同的疾病,所以業者會在疾病爆發之前,對全體實施同樣的預防措施。於是,這些被飼養的動物一出生就要接種疫苗,飼料裡也要添加能預防常見疾病的藥物。
我有個親戚以前在飼料工廠上班。他告訴我,市面上有哪些物質是用來調整蛋黃的顏色,有哪些藥物可以添加,還有各種「飼料美食」的食譜又是如何調配出來的。其中最誇張的莫過於火雞的混合飼料了,知道之後我便不再碰火雞肉了。其實動物的飼料根本稱不上「有機」,反而是有目的的改良—盡可能地讓大部分的動物活到屠宰前的那一天,好把牠們帶上秤台論斤秤兩。
受困於「衛生的陷阱」
在衛生方面,飼養的動物沒有機會接觸到髒亂,也不會受到各種天氣的影響,這種封閉式的生活環境可以避免牠們罹患流感,病毒、細菌或是寄生蟲,一經發現就會馬上被消滅。然而,動物受到如此妥善的保護,其免疫力的發展勢必受到限制。我還記得,以前我曾經做過關於有機農業的調查,花了不少時間在尋找飼養有機雌火雞的公司。很多養禽戶告訴我,有些消費者注重健康,喜歡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雌火雞肉,所以他們也樂意養雌火雞。但遺憾的是,當時市面上根本沒有半隻火雞能在符合有機規格的放牧場存活,因為火雞雛雞屬於高敏感群,經常生些小病,接著就慢慢的病死,讓一些雞農學到慘痛的教訓。
如今已經有人成功培育出抵抗力強的野火雞,適合有機農場飼養,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我想,若我們在普通的肉火雞農場裡面放一隻這種野火雞,就算牠沒有感染 H5N1,但牠身上的其他病毒大概還是足以消滅整群火雞吧?
至於那些養在籠子裡的雞和豬圈裡的豬,牠們的情況也是類似的。你曾經去過現代化的雞舍或豬圈嗎?業者加裝了警保系統,防止外人擅自進入;他們不再使用糞叉,點幾下滑鼠就可以清潔農舍、餵食動物、監控室內溫度及濕度。經專家證實,雖然不間斷的光照能增加雞的食慾,讓雞生更多的蛋,卻同時也導致雞的情緒煩躁、肉質不佳,甚至同類相食,所以新的光照設備還可以模擬日出日落。在這裡,動物們似乎過著由電腦控制的田園生活,然而我們對這片田園一無所知,因為這片田園「守衛森嚴、生人勿近」。
對記者來說,要弄到這種高科技農場的照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業者不信任媒體,光是要說服他、讓他同意記者進入採訪,就得花上好一段時間。接著攝影師必須穿得像手術中的外科醫師,先做好無菌措施,再把相機裝入無菌袋裡。由於農場裡禁止閃光燈,因此攝影師必須選用高感光的底片。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那些過度飼養、肉質經過改良的動物,免得牠們接觸到病菌或被刺眼的光線嚇到,甚至心臟病發而猝死。
農業的情況也十分相似,因為植物無法離開原地,所以它們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發展出一套能有效擊退害蟲的機制,無法這麼做的植物就只能從這世上絕跡,我們現在也找不到了。植物捍衛自己的領地並完美地適應環境,能夠擊退病毒、對付細菌、保護自己不受真菌感染。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得到健康強壯的植株和豐盛的果實。然而現代化農業的單一作物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現代化農業中,土地的作用似乎只剩下保護農作物不被風吹走,不再是充滿生命力的生物棲息地。在現代化農業的土地上,我們找不到蚯蚓或其他益蟲,用來對抗雜草、真菌、昆蟲的藥劑讓土地一片死寂,而石化肥料的殘留物也同樣在破壞土地。龐大的農業集團利用他們的勢力,決定哪些農作物可以種植,哪些農作物可以獲得補助。這些集團主宰了農民的作業,還拿到大部分的利潤和歐盟的農業補貼。
以這種方式種出來的穀物或蔬菜水果有殘留物的汙染問題,儘管含水量高卻平淡無味,而且還容易腐爛。與有機農產品相比,這些作物的養分和維生素含量都相當低。
現代化農業的做法,在在體現出「重量不重質」的原則,利用風險控管和大量的化學添加物來確保高產量,創造可觀的利潤。
對利潤極低的傳統畜牧業來說,個別治療生病的動物是不合成本的,而且業者也不相信生病的動物能度過危險並恢復健康。通常業者為了整體的安全,為了避免傳染,一旦發現疑似生病的動物就直接撲殺。
之前有幾張照片迅速地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照片上有數名亞洲男子,因為 SARS 或 H5N1 的關係,他們拿著生化武器圍捕並燒死健康的雞隻。造成數百萬起死亡的恐怖流行病就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再搭配這幾張撲殺的圖片,駭人的氛圍鋪天蓋地而來。特別是2005 年的寒冬過後,晚間新聞播的盡是一些水鳥死亡的消息。
對人類而言,動物的流行病都是賺錢的機會。H5N1 禽流感疫情爆發時,原本滯銷的克流感藥劑超乎預期的大賣,而疫苗產業也從這場恐慌中賺取龐大利潤。幾年前,大型藥廠還認為疫苗市場沒什麼賺頭,如今卻給他們帶來實質的獲益。很多地區流感疫苗供不應求,也促使隔年的疫苗訂單翻了一倍。在當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銷售額最先一飛衝天,連續衝破十億美元大關。市場分析專家認為,輪狀病毒、人類乳突病毒、腦膜炎、水痘、帶狀皰疹的新疫苗還可能再刷新銷售紀錄。整個疫苗產業掀起了一股淘金熱,要是能說服衛生部門讓民眾免費接種新疫苗,銷售量便更為可觀。
而那些頭髮稀少、兩鬢灰白、看似誠懇的專家,平時一邊私下在企業當顧問,一邊向政府申請研究經費,這時又在媒體上高談闊論、製造恐懼。抱薪救火的措施
人類疾病的處理方式自然與動植物相去不遠,其背後也有一條基本思路:讓大部分的人不受疾病威脅。雖然人類的醫療比動植物更加注重個人差異,大部分的人在緊急狀況時也可以接受個別治療,但是越來越多疾病風險被視為是全民共通的,而治療方式也變得標準單一:
● 病人感染症狀時,就認為可能是細菌造成的,或者可能演變成細菌感染,所以一律開抗生素。
● 小孩發燒可能加劇或者無法入睡,連帶父母也無法入睡,所以一律開退燒藥。
● 氣喘患者可能隨時會氣喘發作,所以一律要患者每天噴類固醇鼻噴劑。
● 因為大家都可能感染麻疹、腮腺炎、輪狀病毒、水痘,而少數水痘還可能有複雜的併發症,所以一律要接種疫苗。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避免疾病」這個舉動本身就可能提高生病的風險。若未滿一歲的嬰兒經常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過敏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疫苗的基本概念是調整免疫系統,雖然立意良善,卻反而會阻礙兒童免疫系統的發展。另一方面,大自然原本為嬰兒設置了一個「訓練營」,讓免疫系統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如此才能終生對抗感染和癌症的威脅,然而這訓練營現在卻消失了,因為大多數的兒童疾病已經絕跡,生活環境也越來越乾淨。
在多數已開發國家,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有過敏的困擾,大部分是皮膚紅疹、貓毛過敏,或是春天常見的花粉過敏。但大眾醫療的統計學者認為,和肺炎或白喉相比,過敏根本不算什麼,能避免嚴重的疾病就算是一場勝利。如果有機會預防疾病,甚至徹底消除病原體,那就絕對不能錯過。最理想的境界是達到無菌、乾淨的環境,並透過醫學技術提升個人的免疫力。
配合這些預防措施的人會受到群體保護,而不配合的人就被視為未消毒的野火雞,光是存在就可能危害到整個群體。
名為恐懼的棍子
儘管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人暗自懷疑那些看似合理且有益的論點,也有越來越多人察覺,他們免疫系統變得衰弱、變得容易受到刺激,而個人的生活品質也受到強烈的損壞,例如危險的氣喘、影響外觀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其他需要持續服用皮質素的慢性發炎疾病。發燒的目的是讓病菌衰弱,並且提供最好的工作條件給我們原本強而有力的免疫系統,然而越來越多人無法在生病時「正常」的燒到 38 度以上,只會覺得虛弱無力好幾個禮拜,明明知道應該在家養病,卻還是強迫自己去上班。如果他們能夠真正的生病該有多好?
現在幾乎每一間教室裡,都有孩子罹患過動症、原因不明的注意力缺失症,或者有學習障礙。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歐美國家有超過百分之一的學生被診斷出患有某種自閉症。而我們也看見,越來越多青少年必須天天吃藥來抑制過強的免疫系統,有的則是患有原因不明的腸道發炎,還有些人是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因為他們的身體會自行攻擊自己胰臟內的賀爾蒙分泌細胞。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這樣的後果是我們自找的。對許多人而言,那些被誇讚的預防措施,還有那些干預免疫系統的作法反而適得其反,最終造成只能控制而不能治癒的慢性病。
我們現在正站在「化身為弱雞」的最佳道路上。為了防範理論上的風險,我們越來越嚴格執行群體治療,最後的結果卻是一輩子仰賴醫生和藥罐子過活。
造成這一切的幕後兇手正是「恐懼」。父母害怕,如果自己沒有百分之百依照醫生的建議給小孩治療,就可能會被無知的小兒科醫師指控為「虐待」。恐懼同時也是藥商的銷售動力,為了幫新藥打開通路,藥商的公關部門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就像恐怖片的情節那樣,電視上突然傳來精心策畫的噩耗,對民眾訴說著所謂的新危機,而期刊雜誌的醫學專題報導也開始出現看似文章的廣告,告訴讀者必須馬上去買某些藥品,不買的話就是賭命。
當我們病得很重,應該躺在床上休息時,也是恐懼逼我們去吞阿斯匹靈之類的藥物,然後硬著頭皮去上班。我們明明知道,向這股恐懼屈服是錯的; 我們明明知道,如果我們超出身體的忍受極限,就會損害到身體的健康。過去這幾年,這種恐懼的心態變得更加無所不入,進駐每個人的心底,成為各種風險預防措施的賣點。像是定期收到通知信,提醒我們去做大腸癌或胸部 X 光檢查;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有宣傳車,鼓勵我們去測試記憶力,一旦發現阿茲海默症初期症狀就要我們立刻服藥治療。超音波檢測可以清楚照出未出生的胎兒,彷彿胎兒只是漂浮在游泳池裡;影像甚至可以是透明的,方便醫生檢測胎兒的器官,接著與標準值做比較。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能檢視我們身體的每個角落,連潛藏的微小癌症初期症狀都無所遁形。
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絕大部分的不正常現象對我們並沒有傷害,就算沒檢驗出來也可以一輩子都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檢驗後發現「有問題」,為了保險起見就必須接受治療。危險因子就這樣糾纏著我們,沒有誰是真正健康的,所謂的健康,只不過是還沒檢查出來而已。
矛盾的是,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明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好,危害生命的實際風險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少,就連不斷發展的交通也是日益安全,但「恐懼」這根棍子卻比之前更無所忌憚地揮舞著。
如果生病時有妥善照顧,我們的孩子可以輕易克服絕大部分的疾病。而孩子克服的傳染病越多就會變得越健康,發展出強壯且成熟的免疫系統。
即使是年紀較長的人,也不該一遇到感染、虛弱、發炎就動用醫療措施。我們應該把這些症狀視為一個警告訊息,它是來提醒我們:你需要暫時脫離忙碌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囉!你要給身體一段時間來自我療癒喔!你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的沉澱、休養和反省!接著你會發現,就算你暫時離開也沒什麼關係,地球還是正常轉動。
某些人壓力纏身,總是在擔心工作、健康、孩子或是金錢,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也好像很少看見他們生病,然而這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事實上,慢性壓力正不知不覺中消耗身體的能量,一直到爆發的那天,用嚴重疾病或精神倦怠症畫下一個災難性的句號。
因此長遠看來,偶爾生個病反倒是健康的,我們應該要高興地迎接這短暫的休息時間,如同我們樂於追求其他健康生活的要素:吃得健康、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充滿愛的心。
這本書要傳達給大家的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容許生病。這樣的意識日漸強大,對我們一輩子都有好處。
「集中飼養」的危機
2007 年夏天,禽流感病毒H5N1 襲擊德國巴伐利亞邦的五座農場,導致將近45 萬隻鴨子遭到撲殺,全德國卻幾乎沒有相關的新聞報導。反觀2005 年秋天,當時德國人對禽流感的恐懼已經達到巔峰,連衰弱的老天鵝都可能變成焦點新聞,出現在全國收視率最高的《今日新聞》。當時有人認為,野鳥的糞便帶有病毒,會危害到放養在室外的雞群,因此雞農被迫把所有雞隻關進雞舍裡,導致「開放式飼養」中斷了好幾個月。
如果病毒的致死率這麼高,為什麼野鳥不會很快就死亡,甚至還有力氣長途飛行呢?
生物學家對此提出一個看法:野鳥比一般禽鳥更加強壯,因此根本不會察覺自己罹患了極度危險的疾病。
中歐幾乎沒有放養雞死亡的案例,但有些火雞農場卻同樣慘遭禽流感的毒手,數百隻火雞病死,剩下的也被撲殺。到底集中飼養的家禽和野生飛禽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在集中飼養的畜牧模式中,業者把飼養的動物視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散的個體,同時者業者也是依照這個觀點來飼養牠們。因為整個群體可能感染各種不同的疾病,所以業者會在疾病爆發之前,對全體實施同樣的預防措施。於是,這些被飼養的動物一出生就要接種疫苗,飼料裡也要添加能預防常見疾病的藥物。
我有個親戚以前在飼料工廠上班。他告訴我,市面上有哪些物質是用來調整蛋黃的顏色,有哪些藥物可以添加,還有各種「飼料美食」的食譜又是如何調配出來的。其中最誇張的莫過於火雞的混合飼料了,知道之後我便不再碰火雞肉了。其實動物的飼料根本稱不上「有機」,反而是有目的的改良—盡可能地讓大部分的動物活到屠宰前的那一天,好把牠們帶上秤台論斤秤兩。
受困於「衛生的陷阱」
在衛生方面,飼養的動物沒有機會接觸到髒亂,也不會受到各種天氣的影響,這種封閉式的生活環境可以避免牠們罹患流感,病毒、細菌或是寄生蟲,一經發現就會馬上被消滅。然而,動物受到如此妥善的保護,其免疫力的發展勢必受到限制。我還記得,以前我曾經做過關於有機農業的調查,花了不少時間在尋找飼養有機雌火雞的公司。很多養禽戶告訴我,有些消費者注重健康,喜歡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雌火雞肉,所以他們也樂意養雌火雞。但遺憾的是,當時市面上根本沒有半隻火雞能在符合有機規格的放牧場存活,因為火雞雛雞屬於高敏感群,經常生些小病,接著就慢慢的病死,讓一些雞農學到慘痛的教訓。
如今已經有人成功培育出抵抗力強的野火雞,適合有機農場飼養,這個問題算是解決了。但我想,若我們在普通的肉火雞農場裡面放一隻這種野火雞,就算牠沒有感染 H5N1,但牠身上的其他病毒大概還是足以消滅整群火雞吧?
至於那些養在籠子裡的雞和豬圈裡的豬,牠們的情況也是類似的。你曾經去過現代化的雞舍或豬圈嗎?業者加裝了警保系統,防止外人擅自進入;他們不再使用糞叉,點幾下滑鼠就可以清潔農舍、餵食動物、監控室內溫度及濕度。經專家證實,雖然不間斷的光照能增加雞的食慾,讓雞生更多的蛋,卻同時也導致雞的情緒煩躁、肉質不佳,甚至同類相食,所以新的光照設備還可以模擬日出日落。在這裡,動物們似乎過著由電腦控制的田園生活,然而我們對這片田園一無所知,因為這片田園「守衛森嚴、生人勿近」。
對記者來說,要弄到這種高科技農場的照片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業者不信任媒體,光是要說服他、讓他同意記者進入採訪,就得花上好一段時間。接著攝影師必須穿得像手術中的外科醫師,先做好無菌措施,再把相機裝入無菌袋裡。由於農場裡禁止閃光燈,因此攝影師必須選用高感光的底片。這一切都是為了保護那些過度飼養、肉質經過改良的動物,免得牠們接觸到病菌或被刺眼的光線嚇到,甚至心臟病發而猝死。
農業的情況也十分相似,因為植物無法離開原地,所以它們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發展出一套能有效擊退害蟲的機制,無法這麼做的植物就只能從這世上絕跡,我們現在也找不到了。植物捍衛自己的領地並完美地適應環境,能夠擊退病毒、對付細菌、保護自己不受真菌感染。只要環境合適,就可以得到健康強壯的植株和豐盛的果實。然而現代化農業的單一作物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現代化農業中,土地的作用似乎只剩下保護農作物不被風吹走,不再是充滿生命力的生物棲息地。在現代化農業的土地上,我們找不到蚯蚓或其他益蟲,用來對抗雜草、真菌、昆蟲的藥劑讓土地一片死寂,而石化肥料的殘留物也同樣在破壞土地。龐大的農業集團利用他們的勢力,決定哪些農作物可以種植,哪些農作物可以獲得補助。這些集團主宰了農民的作業,還拿到大部分的利潤和歐盟的農業補貼。
以這種方式種出來的穀物或蔬菜水果有殘留物的汙染問題,儘管含水量高卻平淡無味,而且還容易腐爛。與有機農產品相比,這些作物的養分和維生素含量都相當低。
現代化農業的做法,在在體現出「重量不重質」的原則,利用風險控管和大量的化學添加物來確保高產量,創造可觀的利潤。
對利潤極低的傳統畜牧業來說,個別治療生病的動物是不合成本的,而且業者也不相信生病的動物能度過危險並恢復健康。通常業者為了整體的安全,為了避免傳染,一旦發現疑似生病的動物就直接撲殺。
之前有幾張照片迅速地傳到世界各個角落。照片上有數名亞洲男子,因為 SARS 或 H5N1 的關係,他們拿著生化武器圍捕並燒死健康的雞隻。造成數百萬起死亡的恐怖流行病就像是世界末日的前兆,再搭配這幾張撲殺的圖片,駭人的氛圍鋪天蓋地而來。特別是2005 年的寒冬過後,晚間新聞播的盡是一些水鳥死亡的消息。
對人類而言,動物的流行病都是賺錢的機會。H5N1 禽流感疫情爆發時,原本滯銷的克流感藥劑超乎預期的大賣,而疫苗產業也從這場恐慌中賺取龐大利潤。幾年前,大型藥廠還認為疫苗市場沒什麼賺頭,如今卻給他們帶來實質的獲益。很多地區流感疫苗供不應求,也促使隔年的疫苗訂單翻了一倍。在當時,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銷售額最先一飛衝天,連續衝破十億美元大關。市場分析專家認為,輪狀病毒、人類乳突病毒、腦膜炎、水痘、帶狀皰疹的新疫苗還可能再刷新銷售紀錄。整個疫苗產業掀起了一股淘金熱,要是能說服衛生部門讓民眾免費接種新疫苗,銷售量便更為可觀。
而那些頭髮稀少、兩鬢灰白、看似誠懇的專家,平時一邊私下在企業當顧問,一邊向政府申請研究經費,這時又在媒體上高談闊論、製造恐懼。抱薪救火的措施
人類疾病的處理方式自然與動植物相去不遠,其背後也有一條基本思路:讓大部分的人不受疾病威脅。雖然人類的醫療比動植物更加注重個人差異,大部分的人在緊急狀況時也可以接受個別治療,但是越來越多疾病風險被視為是全民共通的,而治療方式也變得標準單一:
● 病人感染症狀時,就認為可能是細菌造成的,或者可能演變成細菌感染,所以一律開抗生素。
● 小孩發燒可能加劇或者無法入睡,連帶父母也無法入睡,所以一律開退燒藥。
● 氣喘患者可能隨時會氣喘發作,所以一律要患者每天噴類固醇鼻噴劑。
● 因為大家都可能感染麻疹、腮腺炎、輪狀病毒、水痘,而少數水痘還可能有複雜的併發症,所以一律要接種疫苗。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避免疾病」這個舉動本身就可能提高生病的風險。若未滿一歲的嬰兒經常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過敏的風險就會明顯增加。疫苗的基本概念是調整免疫系統,雖然立意良善,卻反而會阻礙兒童免疫系統的發展。另一方面,大自然原本為嬰兒設置了一個「訓練營」,讓免疫系統學習各式各樣的技能,如此才能終生對抗感染和癌症的威脅,然而這訓練營現在卻消失了,因為大多數的兒童疾病已經絕跡,生活環境也越來越乾淨。
在多數已開發國家,超過三分之一的民眾有過敏的困擾,大部分是皮膚紅疹、貓毛過敏,或是春天常見的花粉過敏。但大眾醫療的統計學者認為,和肺炎或白喉相比,過敏根本不算什麼,能避免嚴重的疾病就算是一場勝利。如果有機會預防疾病,甚至徹底消除病原體,那就絕對不能錯過。最理想的境界是達到無菌、乾淨的環境,並透過醫學技術提升個人的免疫力。
配合這些預防措施的人會受到群體保護,而不配合的人就被視為未消毒的野火雞,光是存在就可能危害到整個群體。
名為恐懼的棍子
儘管如此,還是有越來越多人暗自懷疑那些看似合理且有益的論點,也有越來越多人察覺,他們免疫系統變得衰弱、變得容易受到刺激,而個人的生活品質也受到強烈的損壞,例如危險的氣喘、影響外觀的異位性皮膚炎,或是其他需要持續服用皮質素的慢性發炎疾病。發燒的目的是讓病菌衰弱,並且提供最好的工作條件給我們原本強而有力的免疫系統,然而越來越多人無法在生病時「正常」的燒到 38 度以上,只會覺得虛弱無力好幾個禮拜,明明知道應該在家養病,卻還是強迫自己去上班。如果他們能夠真正的生病該有多好?
現在幾乎每一間教室裡,都有孩子罹患過動症、原因不明的注意力缺失症,或者有學習障礙。最新的研究調查顯示,歐美國家有超過百分之一的學生被診斷出患有某種自閉症。而我們也看見,越來越多青少年必須天天吃藥來抑制過強的免疫系統,有的則是患有原因不明的腸道發炎,還有些人是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因為他們的身體會自行攻擊自己胰臟內的賀爾蒙分泌細胞。
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這樣的後果是我們自找的。對許多人而言,那些被誇讚的預防措施,還有那些干預免疫系統的作法反而適得其反,最終造成只能控制而不能治癒的慢性病。
我們現在正站在「化身為弱雞」的最佳道路上。為了防範理論上的風險,我們越來越嚴格執行群體治療,最後的結果卻是一輩子仰賴醫生和藥罐子過活。
造成這一切的幕後兇手正是「恐懼」。父母害怕,如果自己沒有百分之百依照醫生的建議給小孩治療,就可能會被無知的小兒科醫師指控為「虐待」。恐懼同時也是藥商的銷售動力,為了幫新藥打開通路,藥商的公關部門會展開各種宣傳活動,就像恐怖片的情節那樣,電視上突然傳來精心策畫的噩耗,對民眾訴說著所謂的新危機,而期刊雜誌的醫學專題報導也開始出現看似文章的廣告,告訴讀者必須馬上去買某些藥品,不買的話就是賭命。
當我們病得很重,應該躺在床上休息時,也是恐懼逼我們去吞阿斯匹靈之類的藥物,然後硬著頭皮去上班。我們明明知道,向這股恐懼屈服是錯的; 我們明明知道,如果我們超出身體的忍受極限,就會損害到身體的健康。過去這幾年,這種恐懼的心態變得更加無所不入,進駐每個人的心底,成為各種風險預防措施的賣點。像是定期收到通知信,提醒我們去做大腸癌或胸部 X 光檢查;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有宣傳車,鼓勵我們去測試記憶力,一旦發現阿茲海默症初期症狀就要我們立刻服藥治療。超音波檢測可以清楚照出未出生的胎兒,彷彿胎兒只是漂浮在游泳池裡;影像甚至可以是透明的,方便醫生檢測胎兒的器官,接著與標準值做比較。核磁共振與電腦斷層能檢視我們身體的每個角落,連潛藏的微小癌症初期症狀都無所遁形。
但沒有人告訴我們,其實絕大部分的不正常現象對我們並沒有傷害,就算沒檢驗出來也可以一輩子都沒有問題。但是一旦檢驗後發現「有問題」,為了保險起見就必須接受治療。危險因子就這樣糾纏著我們,沒有誰是真正健康的,所謂的健康,只不過是還沒檢查出來而已。
矛盾的是,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明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好,危害生命的實際風險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來得少,就連不斷發展的交通也是日益安全,但「恐懼」這根棍子卻比之前更無所忌憚地揮舞著。
如果生病時有妥善照顧,我們的孩子可以輕易克服絕大部分的疾病。而孩子克服的傳染病越多就會變得越健康,發展出強壯且成熟的免疫系統。
即使是年紀較長的人,也不該一遇到感染、虛弱、發炎就動用醫療措施。我們應該把這些症狀視為一個警告訊息,它是來提醒我們:你需要暫時脫離忙碌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囉!你要給身體一段時間來自我療癒喔!你要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的沉澱、休養和反省!接著你會發現,就算你暫時離開也沒什麼關係,地球還是正常轉動。
某些人壓力纏身,總是在擔心工作、健康、孩子或是金錢,行程一個接著一個,也好像很少看見他們生病,然而這不過是虛有其表罷了。事實上,慢性壓力正不知不覺中消耗身體的能量,一直到爆發的那天,用嚴重疾病或精神倦怠症畫下一個災難性的句號。
因此長遠看來,偶爾生個病反倒是健康的,我們應該要高興地迎接這短暫的休息時間,如同我們樂於追求其他健康生活的要素:吃得健康、適當運動、保持愉悅、充滿愛的心。
這本書要傳達給大家的是:我們要有意識地容許生病。這樣的意識日漸強大,對我們一輩子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