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過多的能量是一種富足的惡性循環,它導致許多我們現今面對最嚴重的失調性疾病。

—《從叢林到文明:人類身體的演化和疾病的產生 》丹尼爾•李伯曼
The Story of the Human Body: Evolution, Health and Disease, Daniel E. Lieberman
現代人的呼吸,跟飲食一樣,都處於一種過量狀態。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時代像今日,熱衷於為身體補充大量氧氣,如推崇高壓氧治療、投入各類有氧課程、使用五花八門的補氧產品等。這股好氧風氣之所以興盛,在於大家認為身體有許多疾病都是缺氧造成的。在篤信氧氣多即是好的迷思下,便一昧追求以補氧方式來解決身體上的種種問題,甚至期待透過提高攝氧量來延年益壽。

然而,任何一種能量都一樣,只要超過生理基本需求,對身體來說就是一種過度負荷。氧氣作為一種高活性的氣體,它雖然是細胞產生能量的必要物質,卻也是體內自由基的最大來源,會損害構成細胞的各種分子,而成為器官功能不良、疾病、老化等症狀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你該重新檢視,自己的呼吸觀念與呼吸習慣。

絕大多數人的呼吸問題,就是呼吸過量,以及用嘴巴呼吸。怎麼可能空氣吸太多,會讓身體老化得更快?為什麼用嘴巴呼吸,會鬧出一身毛病?本部分將透過各種關於呼吸的研究,說明這些錯誤的呼吸習慣為何致病,且提出一個非常關鍵的呼吸觀念:氧氣不能過多這個論點,完全顛覆目前主流醫學用氧的觀念。但我透過大量國際上發表的

研究報告,非常嚴肅且有根據地告訴你,氧氣是有問題的!當氧氣有害的相關研究,已經大量發表在多種國際期刊與權威著作,以警惕醫療人士勿誤用氧氣,我們卻還依舊抱持著吸氧有益無害的錯誤觀念,大口大口地吸進氧氣,毫不知它對生命危害至深。

本書會一五一十地告訴你,我究竟看到了什麼關於氧氣的事實。希望透過這些科學實證研究,讓大家一同來思考:我們身體究竟處於氧氣過量的危機,還是缺氧?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於,它將讓你採取完全不同的方式對待身體,也會對身體造成完全不同的結果。是病或癒,在於你對氧氣的判斷與選擇。

………………………………………………………………………….

嘴巴開開,病門大開我們都以為自己不是用嘴巴呼吸。但由於輕鬆無需出力,太習慣了讓空氣從嘴巴進出而不自知。如長時間處於靜態活動的老年人,就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習慣用口呼吸。此外,像講話機會多、勞動力大、工作常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的人,如業務員、老師、勞工、醫療界人員與運動員等,也容易因為耗氣量大而切換成口呼吸。

目前對口呼吸症狀的診斷,若口腔有以下症狀或特徵,代表自己可能有口呼吸習慣:

•夜半或起床醒後口乾
•喉嚨易有乾燥刺痛感
•嘴唇乾燥、容易口渴
•口氣味重(酸臭味)
•門牙外飆、齒列呈尖凸型或參差不整
•上顎牙弓(頂部)
•舌根部肥大敏感
•牙齦容易流血、浮腫易發炎
•經常性蛀牙
•嘴周肌肉過度緊繃等

若此時身體又伴隨有打鼾、睡眠品質差、多重過敏(呼吸道、皮膚等)、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症狀,就得額外注意自己的呼吸習慣,並進行呼吸矯正。為什麼口呼吸會引發非呼吸道的全身性疾病?最關鍵的因素,與前面討論的「慢性過度呼吸」一樣,都是氧氣所造成。

先撇除口、鼻呼吸機能不同的影響,光是在呼吸量這一點上,口呼吸就比鼻呼吸大上許多。在氧氣攝入量更大的呼吸模式下,口呼吸者比鼻呼吸者承受更大的氧化壓力,進而容易引發全身各種發炎與過敏症狀。

氧氣攝入過量,才是口呼吸影響全身健康的關鍵致病因素,因為這是每位口呼吸者都有的共同問題,也是各種疾病產生的共有因素。

至於口呼吸無法過濾空氣、影響口腔生理結構、使臉部肌肉鬆弛等因素,雖然會連帶影響一些症狀的產生,但這都只是局部性的問題。更何況,有些口呼吸者其實口腔結構不一定有什麼異狀,又或者有些口呼吸者矯正口腔結構後,各種過敏與發炎症狀仍持續發生。因此,口腔結構的異常,只是一種呼吸習慣錯誤所伴隨的結果,並非是口呼吸的致病因素。

…………………………………….

痠痛麻,到底是哪裏出問題?

患有慢性疼痛、痠麻症狀的人,都有啞巴吃黃蓮、辛酸無人知的苦。明明嚴重不適,照X光片或MRI 卻看不出什麼毛病。於是只好仰賴止痛藥物、肌肉鬆弛劑提供暫時的紓解,但藥物效果終究會消退。長期使用下,這些止痛藥物不但會讓人產生病懨懨、虛弱無力的副作用之外,更可能得逐漸增加劑量,導致產生依賴性。當今許多藥物濫用成癮的病例,絕大多數都是因為慢性疼痛而起。有些人或許被診斷為骨頭退化、錯位或骨刺。然後連忙買一堆強化骨質、修補軟骨的營養產品,或是經常到整骨師或復健師那裡報到。但就算認真喬了骨頭,疼痛、痠麻的症狀卻又偶爾冒出頭,彷彿一輩子都擺脫不了。

有些痛到幾乎處於崩潰狀態的慢性疼痛患者,甚至選擇讓外科醫師切斷他們的痛覺神經,以停止無盡的痛苦。令人沮喪的是,這種手術並非每次都奏效。因為痛覺訊息可能又竄往別條神經路徑,而外科醫師不能阻斷所有的痛覺神經。

慢性疼痛最令人納悶的,是儘管沒有任何外在傷害性的訊號在刺激痛覺神經元,但神經元卻發出讓人極度痛苦的訊號。這種不會消退的強烈疼痛,控制了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使他們無法入睡,剝奪了生活中所有的樂趣,帶來無盡的痛苦。任何一點碰觸或感覺,都會點燃患者痛苦的火焰。就算穿上一雙襪子這種簡單的事,也可能變得無法忍受。為什麼慢性疼痛至今沒有讓人滿意的治療方法?因為找不到引發疼痛的來源。

………………………………………………………

案例:加護病房的百齡爺爺/呼吸窘迫

爺爺是一位情況特殊的患者。今年高齡102歲的他,這幾年鼾聲變得越來越大,前年過完壽宴後,日間變得常態性昏睡。某日吃藥後突然口吐白沫,陷入昏迷而緊急送醫。爺爺一開始進普通病房時持續昏睡,醫師一開始查不出具體原因,之後爺爺血氧濃度陡降到2、30%,因此轉送加護病房插管。爾後爺爺雖然逐漸恢復能自主呼吸,達到拔管標準,但醫師卻告誡爺爺的家屬,爺爺之後惡化的可能性很高,屆時可能還是會再度插管,淪為插管、拔管、再插管的循環。

過了一兩週,爺爺的血氧又再次陡降,這次血壓甚至完全量不到,且爺爺身體失溫明顯,因次又再度送進加護病房。醫師此時判斷,爺爺是因為舌頭後墜,導致呼吸失調,不僅體內二氧化碳指數過高,且發現肺部塌陷嚴重。至於該如何處理舌墜?醫師並沒有明確的治療方法,僅建議家屬讓爺爺使用正壓呼吸器。但爺爺的兒子自己上網查,發現正壓呼吸器並不適合昏迷患者,而且對舌頭沒幫助。此時,爺爺仍長時間昏睡,由於血氧與血壓狀態太差,再加上爺爺呼吸急促,每分鐘超過30次,醫師擔心呼吸窘迫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因此建議家屬讓爺爺氣切。兒子擔心父親做氣切,會影響未來居家照護與生活品質,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讓父親的呼吸脫離險境。在拿不定主意之間,兒子上網查找防止舌墜與訓練呼吸相關的治療方式。結果看到無恙牙套的治療原理後,相信或許透過牙套壓舌的作用,能幫父親脫呼吸失調的狀態,因此希望我們去加護病房幫爺爺印牙模。

剛接到爺爺兒子的來電委託時,我瞭解到其中的風險,畢竟對象是一位躺在加護病房、高齡百歲的呼吸窘迫患者。之所以願意接下這個委託,是因為不久前才遇見一個雷同的例子。我診所一位助理的姐姐在這半年前因為胸悶、呼吸急促的問題送急診。當時醫生診斷出是肺部塌陷導致呼吸困難,因此用呼吸器輸氧的方式,並加注鎮定劑,以此緊急處理呼吸窘迫的情形。

後續發展是她姐姐入院後就持續昏迷,呼吸狀態越來越惡化,不到兩個星期的時間就因肺衰竭而呼吸中止,再也沒醒來。當時由於我尚未研究到過量呼吸與輸氧對人體的傷害,也尚未探究到牙套與減量呼吸的作用,因此遺憾未能幫助她。面對百齡爺爺這個案例,我在想是不是有可能透過壓舌與減量呼吸的措施,讓爺爺肺部呼吸機能逐漸恢復?

在醫院的通融與家屬的支持下,爺爺二十四小時都配戴牙套,其中半天時間都用透氣膠帶將嘴巴貼上,以改善舌墜與口呼吸的問題。另外,爺爺的兒子更大膽聽取我的建議,盡量不輸氧,能夠不用正壓呼吸器就盡量不用,讓爺爺開始訓練自己的肌力,能練習靠自己呼吸與排痰,不要依賴機器,降低身體要自行吸氣的敏感度。

在配戴牙套與口貼膠帶一周後,爺爺呼吸速率從每分鐘30多次下降到25至26次,脈搏也從100多下降到80下。據爺爺兒子說,這種情況是父親進醫院以來最好的狀態,不僅可以坐輪椅外出,甚至可以慢慢地用助行器到外頭散步。後續爺爺仍整天持續配戴牙套,半夜則搭配三小時正壓呼吸器的使用。

在這期間,我向爺爺家屬介紹雙和醫院胸腔科劉文德醫師,請他針對爺爺一些問題諮詢醫師。劉醫師認為,一般像爺爺年歲這麼大的情況,會在衰竭、急救、衰竭、急救的過程中,肺部與體力狀態慢慢耗弱而無法挽回。也許是因為牙套與口貼膠帶抵舌、防止口呼吸、減量呼吸的作用,一方面減緩爺爺呼吸道發炎的情況,另方面讓他呼吸趨於平順緩和,因此起到關鍵性的影響。像爺爺這樣沒有氣切、沒有輸氧、少用呼吸器,拔管後並無再復發,呼吸窘迫甚至逐漸好轉的情況,醫師們認為實屬難得,訝異爺爺能克服插管的惡化循環,恢復靠自己正常呼吸。爺爺的家屬感性地告訴我,他們認為牙套救了爺爺的命。若非牙套,也許父親現在已不在。

在普通病房大約三個月後,爺爺血氧濃度已經能穩定地保持在98、99%,二氧化碳指數降到安全值呼吸速率更加平緩,每分鐘穩定在18、19下。爺爺的兒子也觀察到,爺爺睡醒後的精神,甚至比住院前好很多,日間體力能撐上七、八個小時。由於呼吸狀態已趨穩定,爺爺便順利出院回家休養。

今年,爺爺還擔任同鄉會理事長,精神地出席同鄉會拜春茶會。百齡爺爺的生命力,還要永續下去!

…………………………………………………………………….

案例:止鼾手術做全套的董先生/重度睡眠呼吸中止

在牙套還只有低中版設計的初期,我遇上了一位在睡眠方面「久病成良醫」的患者。年過60歲擔任壽險公司董事長的董先生,因為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問題,不僅看過多間知名醫院的診,自己也很關注睡眠醫療的新研究和方法,能侃侃而談許多睡眠醫學的知識。然而十多年下來,他還是無法找到讓自己一夜安然睡覺的治療方法。

一開始,董先生接受正壓呼吸器的治療,持續戴了7、8年後,他發現自己鼻過敏的症狀越來越嚴重,因而轉向開刀治療。董先生找過兩位醫師執刀,共動過四次手術,包括重整鼻中膈、割除軟顎與懸雍垂,並縮減舌根,可謂經歷「全套」手術治療。前兩次因為是傳統式手術,開刀過後非常痛苦,他在醫院躺了四天,整整一個星期只能吃流質食物。原以為苦過就會甘來,但之後改善並不大,睡眠呼吸中止一小時還是有30多次。後來他發現新的開刀技術,不用住院傷口也小,儘管手術技術很完美,但效果還是不夠理想。當時醫師也無奈地告訴他,他已經將舌頭弄得很薄了,接下來真的不知道要動哪,建議董先生或許嘗試配戴牙套。

董先生之後自行上網查,一開始找到的止鼾牙套,全是「下顎前拉式」牙套,他覺得這樣的設計會傷害自己的口腔結構,自己並不願意配戴。直到網頁跳出「壓舌」式的止鼾牙套。董先生研究了一下我們網頁上的觀念與牙套設計特點,認為這樣的設計很合理,便驅車到埔里診所訂製牙套。我跟董先生說,牙套的治療打鼾與睡眠呼吸中止的重點,是要矯正過度呼吸,所以日間盡量搭配減量呼吸的練習,晚上入睡時要用膠帶把嘴巴貼上。董先生起初聽了,跟他所知相當牴觸,認為問題還是出在舌頭後墜與缺氧,只想透過牙套改善舌墜的問題。持續溝通過後,董先生勉為其難地接受減量呼吸與口貼膠帶。

配戴兩周後,董先生滿意地說牙套讓他睡得更好,日間精神佳。相較於呼吸器與開刀,牙套效果更好。這是好幾年以來,頭一次覺得能睡飽且醒後有精神。董先生一個細微但關鍵的發現是,自己在半夢半醒間,只要呼吸是輕微的,呼吸反而非常通順,但只要呼吸一重,或是吸氣一大,他就會感覺呼吸道被哽住。這樣的觀察,與過量呼吸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的研究,兩相不謀而合。

董先生甚至紀錄自己的睡眠呼吸狀態,手術前睡眠呼吸中止指數45、手術後33、配戴呼吸器後11.6、戴牙套後6.9。此外,以前早上睡醒量血壓,經常是150/110,但戴牙套後降到120/80,血壓完全恢復正常。為了要讓睡眠更完美,董先生之後還跟我討論壓舌板如何改,開玩笑地說自己貪心,目標是要指數達到0!

董先生以前戴上呼吸器面罩,臉和身體很容易過敏、紅癢。但透過調整呼吸後,在沒有用任何藥物的狀況下,皮膚過敏的情形大幅降低。而今,他相信減量呼吸的重要性,願意關注自己的呼吸模式,從減量呼吸慢慢改善他身體的其他症狀。

……………………………………………………………….

案例:夜夜劇咳的美術老師/重度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咳嗽

2015年9月初時,我接觸到一位教美術的林老師。他有典型的睡眠呼吸障礙相關症狀,包括鼻過敏、氣喘、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醒後口乾喉痛、日間疲睏、胸悶(感覺氣吸不上來)、筋骨痠痛等。

這還不是最驚人的,他之所以令我印象特別深刻,在於他創下我臨床個案中最高的開刀次數紀錄,兩次鼻腔微創射頻手術,以及三次軟顎、三次舌根微創射頻手術,總共八次!

為什麼陸續動過八次手術?因為每次手術約摸撐一年左右,舊症又會發作,導致他又得開始噴藥,身體越開刀越糟。折騰了這麼多回,睡眠呼吸中止依舊毫無改善。更困擾的是,他的胃食道逆流相當嚴重,除了每天照三餐發作,每晚入睡躺下時更是難受。患者說自民國95年起,支氣管就開始有狀況,近四、五年來更嚴重到,每晚都必須要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才能安睡,否則當晚就會劇烈咳嗽,咳到沒辦法睡覺。其實他夜晚劇咳的原因與胃食道逆流脫不了關係。每晚只要胃酸一湧上來,呼吸道就會受到酸液的刺激,而產生劇烈咳嗽。

每晚咳嗽讓林老師極為痛苦,他形容發作時的難受,會鼻塞、喉嚨卡痰、胸口像火燒的灼熱感、呼吸困難喘個不停。就算馬上噴藥,還是得坐個半小時到一小時後,才能躺下入睡。這讓他不僅醒後疲睏,更覺得口乾喉痛,苦不堪言。

因為胃食道逆流的問題使他變得害怕睡覺,覺得入睡後劇咳的折磨,比夢靨更恐怖。林老師一心想擺脫藥物,想徹底改善自己的睡眠問題。他看到牙套矯正呼吸的自癒療法後,想說死馬當活馬醫,姑且一試。畢竟,手術已經做到極限了,再也無處可動刀。

配戴牙套兩週後,林老師的身體產生相當大的變化,由於當時適逢中秋節,他可以在喝咖啡與少量酒、吃烤肉與燒酒雞、吃飽宵夜就睡的情況下,沒有胃食道逆流,而且半夜也沒有咳醒!

這個轉變讓他決定嘗試停噴支氣管擴張劑,希望能靠自癒系統改善症狀。然而,停藥幾天後,林老師開始出現一些好轉反應,會大量排痰、出現鼻塞像快感冒的症狀、早上醒來極度疲累、身體莫名緊繃痠痛等反應。

一般遇到這種「類生病」的身體反應,都會相當緊張,覺得身體怎麼會反而不舒服,趕緊又用藥抑制這些反應。但林老師認同「好轉反應」,相信這是身體排毒的過程,因此堅持不噴藥,耐心觀察身體的轉變。

從2015年10月起,林老師開始執行停藥計畫。從初期停藥3天復噴、停藥7天復噴、停藥14天復噴,停藥的時間可以越來越長,直到2016年3月底,林老師傳來令人非常振奮的消息,他已經成功停藥143天,即將屆滿5個月不用藥。

每當症狀又復發,在抉擇是否使用藥物時,他總是勇於選擇與症狀共處,忍住不用藥。林老師說:「反正再怎麼糟就是這樣,我寧願試試自己身體的潛力,有進步就是多賺的。」林老師之所以對身體具備信心,是他觀察到每段停藥期間,排痰、鼻塞、氣喘、胃食道逆流的程度越來越輕,發作的間隔也越來越長。停藥幾次後,甚至開始可以一覺到天亮,教學時的精神、運動時的體力也變好。林老師開玩笑地說:「現在罵學生時都中氣十足,講話更有力」。

近四、五年每晚需要噴藥的劇咳問題與胃食道逆流,竟然就在配戴牙套後,停藥且好轉。這對耳鼻喉科來說,可能是天方夜譚之事,但從減量呼吸與刺激筋膜的原理來看,卻相當符合人體運作法則。

牙套的作用是藉由減量呼吸的作用,一方面不讓過量空氣刺激口咽部與支氣管而持續發炎,另一方面防止呼吸抽力過強引發胃酸逆流。除此之外,透過壓舌刺激深前線的作用,改善消化道括約肌的機能。

一但呼吸量降下來,呼吸只經由鼻腔,再加上刺激筋膜對呼吸道與消化道的修復,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與喉嚨發炎症狀就能逐漸痊癒。

林老師半年來的身體表現,讓我更加確信,減量呼吸與刺激筋膜是啟動自癒力的正確方向。如果這位總共開過8次刀的老師,身體都可以有這樣的修復能力,相信其他人也都會有,端視自己願不願意相信、執行。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