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為什麼流淚可以教人神清氣爽
「眼淚」可以消除壓力!
鍛鍊血清素神經,在血清素的五大功能之下,人們早上能清爽地醒來,交感神經適度緊張,精神飽滿,身體也能舒適運動。同時,姿勢端正,眼神充滿力量,心理上也沒有芥蒂和不安,精神狀態十分穩定。另外,對疼痛的抵抗力也會加強,只要鍛鍊血清素神經,似乎就找到抗壓力的萬全之策了。
不過,實際上,血清素神經不具備一個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實際上,不管怎麼鍛鍊血清素神經,都不會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壓力有兩大路徑。
從丘腦下部到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免疫力低下→身體性疾病的「身體性壓力路徑」,以及從丘腦下部到腦幹中縫核→血清素低下→精神性疾病的「精神性壓力(腦壓力)路徑」。
鍛鍊血清素神經,能修復在每天壓力下逐漸衰弱的血清素神經,抑制精神性壓力路徑的作用。但是,不管怎麼鍛鍊血清素神經,都不能直接影響身體性壓力的路徑。
壓力路徑並非是一個惡化另一個也跟著惡化,也不是一個得到改善另一個也跟著改善。
事實上,就算完全沒有喪失精力和意願,也有人會因壓力患上胃潰瘍。相反,雖然得了憂鬱症,也有人身體非常健康。兩者的病因都是壓力,但症狀完全不同。要看哪種壓力路徑反應更強,才能得出結論。
瞭解自己的弱點、知道自己更容易受哪種路徑的影響,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對巧妙應對壓力來說也很重要。
我們知道,只要鍛鍊血清素神經,就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精神性壓力路徑。
那麼,如何抑制身體性壓力路徑呢?
請記住人類還有一大抗壓能力,那就是「眼淚」。
實際上,在「眼淚」中正蘊藏著對抗身體性壓力路徑的力量。
我們的眼睛所流的「三種淚」
雖說都是「眼淚」,但人類的眼淚不止一種。
我們有三種眼淚。
一種是「基礎分泌的眼淚」,這是保護眼睛、滋潤眼睛的眼淚。眼睛疲勞、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空調的普及等原因導致「乾眼症」,就是這種基礎分泌的眼淚不足所造成的。
第二種是有灰塵進入眼睛、切大蒜等時候流的「反射性的眼淚」。這種眼淚能洗去進入眼內的異物。
第三種是悲傷時感動時流的「動情之淚」,這種眼淚只有人能流,有抗壓能力。孩子跌倒時流的眼淚,是對疼痛的反應,很多人以為是反射性的眼淚,實際上這也是「動情之淚」。
要解釋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是怎樣流淚的。
人是啼哭著出生的。但雖說是「啼哭」,新生兒並不會流眼淚。
我們會流眼淚,要到一歲左右的時候。
人類第一次流淚的原因來自身體性壓力:肚子餓了、喉嚨乾了、尿布濕了、感到疼痛、感到任何「不愉快=壓力」時,都會哭。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哭就能消解壓力。
但是,隨著成長,眼淚有了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藉著流淚,讓父母和周圍的人理解自己有了壓力,以及需要處理這種壓力。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哭泣只是對壓力的反應,哭了就有奶吃,哭了就能換尿布,在反覆中,我們通過經驗學習到,只要哭就能消除不快。
這樣,小孩是為了讓父母幫自己消解壓力而哭。
這意味著,「眼淚」不光是為了緩和疼痛而流,同樣也用來告訴母親:「媽媽,幫我止痛!」
也就說,還沒掌握語言的小孩把「壓力哭泣」當做親子間的「非語言性交流」工具來使用。
然而小孩的壓力哭泣,隨著成長被抑制了。
「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哭」、「男孩子哭不好」、「已經是姐姐了,要忍住」,父母和周圍的大人都會這樣說,孩子就知道,靠哭這種交流手段已經沒用了。
這樣,孩子就不再用非語言性交流手段,而是學著用語言告訴周圍人自己的心情和情況。
這時能夠壓抑眼淚,從腦科學上來看,是因為小腦發達了。小腦是和「運動」相關的腦。也就是說,小腦抑制了「哭」這一運動。
不再為壓力哭泣的孩子,在青年期開始流新的眼淚。
其中之一是自尊心受傷、比賽中輸掉後悔時流下的「不甘心的淚」,還有無法忍受和喜歡的人分手時留下的「悲傷的淚」。
小孩的眼淚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壓力」,這可以說是「無法控制的感情流露」,悔恨、悲傷、寂寞、痛苦……,在處理這些自己的感情時流下的淚。
不過這種「不甘心的淚」和「悲傷的淚」,成年後也不能在人前流。
成年後流下的是「感動的淚」。
小孩不會有感動的淚。這是人類固有的淚,也是「大人的淚」。小孩之所以不會流感動的淚,是因為這種淚是建立在「對他人產生同感」的基礎上。看電視電影感動流下的淚,被奧運會選手的眼淚影響而流下的淚,都是感動的眼淚,都是自己同時感受到了對方的喜悅和悲傷所流出的淚。小孩不會流這種淚,是因為經驗還少,沒有「同感」。
前面講過,腦中和「同感」相關的,是被稱作「同感腦」的「內側前運動區」,實際上,通過測定人腦的血流量可知,流感動之淚時,內側前運動區的血流會增加。
孩子通過體驗各種眼淚,鍛鍊前運動區,成長為會流同感之淚的成人。
「眼淚」可以消除壓力!
鍛鍊血清素神經,在血清素的五大功能之下,人們早上能清爽地醒來,交感神經適度緊張,精神飽滿,身體也能舒適運動。同時,姿勢端正,眼神充滿力量,心理上也沒有芥蒂和不安,精神狀態十分穩定。另外,對疼痛的抵抗力也會加強,只要鍛鍊血清素神經,似乎就找到抗壓力的萬全之策了。
不過,實際上,血清素神經不具備一個重要的功能。
那就是「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
實際上,不管怎麼鍛鍊血清素神經,都不會加強對疾病的抵抗力。
壓力有兩大路徑。
從丘腦下部到腦下垂體→腎上腺皮質→免疫力低下→身體性疾病的「身體性壓力路徑」,以及從丘腦下部到腦幹中縫核→血清素低下→精神性疾病的「精神性壓力(腦壓力)路徑」。
鍛鍊血清素神經,能修復在每天壓力下逐漸衰弱的血清素神經,抑制精神性壓力路徑的作用。但是,不管怎麼鍛鍊血清素神經,都不能直接影響身體性壓力的路徑。
壓力路徑並非是一個惡化另一個也跟著惡化,也不是一個得到改善另一個也跟著改善。
事實上,就算完全沒有喪失精力和意願,也有人會因壓力患上胃潰瘍。相反,雖然得了憂鬱症,也有人身體非常健康。兩者的病因都是壓力,但症狀完全不同。要看哪種壓力路徑反應更強,才能得出結論。
瞭解自己的弱點、知道自己更容易受哪種路徑的影響,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對巧妙應對壓力來說也很重要。
我們知道,只要鍛鍊血清素神經,就能在某種程度上抑制精神性壓力路徑。
那麼,如何抑制身體性壓力路徑呢?
請記住人類還有一大抗壓能力,那就是「眼淚」。
實際上,在「眼淚」中正蘊藏著對抗身體性壓力路徑的力量。
我們的眼睛所流的「三種淚」
雖說都是「眼淚」,但人類的眼淚不止一種。
我們有三種眼淚。
一種是「基礎分泌的眼淚」,這是保護眼睛、滋潤眼睛的眼淚。眼睛疲勞、長時間對著電腦工作、空調的普及等原因導致「乾眼症」,就是這種基礎分泌的眼淚不足所造成的。
第二種是有灰塵進入眼睛、切大蒜等時候流的「反射性的眼淚」。這種眼淚能洗去進入眼內的異物。
第三種是悲傷時感動時流的「動情之淚」,這種眼淚只有人能流,有抗壓能力。孩子跌倒時流的眼淚,是對疼痛的反應,很多人以為是反射性的眼淚,實際上這也是「動情之淚」。
要解釋這一點,我們先來看看人類在成長過程中是怎樣流淚的。
人是啼哭著出生的。但雖說是「啼哭」,新生兒並不會流眼淚。
我們會流眼淚,要到一歲左右的時候。
人類第一次流淚的原因來自身體性壓力:肚子餓了、喉嚨乾了、尿布濕了、感到疼痛、感到任何「不愉快=壓力」時,都會哭。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只要哭就能消解壓力。
但是,隨著成長,眼淚有了另一個目的。那就是藉著流淚,讓父母和周圍的人理解自己有了壓力,以及需要處理這種壓力。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哭泣只是對壓力的反應,哭了就有奶吃,哭了就能換尿布,在反覆中,我們通過經驗學習到,只要哭就能消除不快。
這樣,小孩是為了讓父母幫自己消解壓力而哭。
這意味著,「眼淚」不光是為了緩和疼痛而流,同樣也用來告訴母親:「媽媽,幫我止痛!」
也就說,還沒掌握語言的小孩把「壓力哭泣」當做親子間的「非語言性交流」工具來使用。
然而小孩的壓力哭泣,隨著成長被抑制了。
「不要為了這點小事哭」、「男孩子哭不好」、「已經是姐姐了,要忍住」,父母和周圍的大人都會這樣說,孩子就知道,靠哭這種交流手段已經沒用了。
這樣,孩子就不再用非語言性交流手段,而是學著用語言告訴周圍人自己的心情和情況。
這時能夠壓抑眼淚,從腦科學上來看,是因為小腦發達了。小腦是和「運動」相關的腦。也就是說,小腦抑制了「哭」這一運動。
不再為壓力哭泣的孩子,在青年期開始流新的眼淚。
其中之一是自尊心受傷、比賽中輸掉後悔時流下的「不甘心的淚」,還有無法忍受和喜歡的人分手時留下的「悲傷的淚」。
小孩的眼淚是讓別人「瞭解自己的壓力」,這可以說是「無法控制的感情流露」,悔恨、悲傷、寂寞、痛苦……,在處理這些自己的感情時流下的淚。
不過這種「不甘心的淚」和「悲傷的淚」,成年後也不能在人前流。
成年後流下的是「感動的淚」。
小孩不會有感動的淚。這是人類固有的淚,也是「大人的淚」。小孩之所以不會流感動的淚,是因為這種淚是建立在「對他人產生同感」的基礎上。看電視電影感動流下的淚,被奧運會選手的眼淚影響而流下的淚,都是感動的眼淚,都是自己同時感受到了對方的喜悅和悲傷所流出的淚。小孩不會流這種淚,是因為經驗還少,沒有「同感」。
前面講過,腦中和「同感」相關的,是被稱作「同感腦」的「內側前運動區」,實際上,通過測定人腦的血流量可知,流感動之淚時,內側前運動區的血流會增加。
孩子通過體驗各種眼淚,鍛鍊前運動區,成長為會流同感之淚的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