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尿日記
利用排尿日記來記錄一天小便的時間與次數,同時記錄是否有尿失禁或是急尿的情形,可以幫助了解每天排尿狀況,對自我膀胱管理、醫師診斷,及日後追蹤都有很大的幫助。
解尿
˙只要去廁所排尿,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解尿符號「○」;解便時有排尿的情形也算。
˙假使起身沒多久又回去解尿,就算只尿了一點點,也必須另外記錄一次。
漏尿
˙只要感覺漏尿不論多寡,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漏尿符號「」,並寫出什麼動作下造成的漏尿。
˙不知覺的漏尿,則在發現內褲濕的時間點紀錄。
急尿
˙距離上次解尿時間不到一小時,中間沒有喝500cc上的水,卻突然有強烈急著想解尿的感覺,則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急尿符號「×」。
˙若是因憋尿4-5小時以上,產生明顯的急尿感則不算在內。
排尿記錄(表格詳見書內文)
解尿符號:○ / 漏尿符號:ˇ / 急尿符號:X
日常生活中,尿失禁的自我檢視
若有以下狀況就打「」:
□ 一天24小時排尿次數超過8次(包括晚上)。
□ 半夜起床排尿2次以上。
□ 「看到廁所,就順便去上一下吧」,習慣一看到廁所就上或是要離開家裡就先去上廁所。
□ 咳嗽、打噴嚏、大笑、拿重物、或起身、跑跳就漏尿。
□ 聽到水聲就漏尿。
□ 想排尿卻來不及脫褲子就漏尿。
若是有打勾,表示可能有尿失禁或是頻尿、夜尿的問題,建議改變生活習慣,並做骨盆底肌運動,平常多做骨盆底肌運動也能保養膀胱,預防骨盆底肌鬆弛與尿失禁。若是症狀沒有得到改善,建議到醫院就診,尋求更進一步的協助。
膀胱也要保養
日常生活中就要保養好我們的膀胱,否則時間一久,壞習慣養成會讓膀胱像壞掉的機器一樣,常常出問題造成困擾。
如何保養好膀胱
攝取足夠的水份是很重要的,維持器官運作及身體代謝都需要水份:
每天的總喝水量大約在1500-2000c.c.,喝水時千萬不要在一小時內灌超過500cc的水,最好的方式是平均分次的喝,每小時大約100-200cc左右。
一般來說,間隔2-3小時以上排尿一次算是正常,不要沒事看到廁所就想順便去上一下,或是擔心等下要找廁所,就想要先上乾淨一點,這樣會讓膀胱的容量越來越小,造成往後頻尿的症狀。當然過度的憋尿也不行,有些人因為工作太忙一直憋尿,使膀胱過度漲大而造成排尿困難,甚至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膀胱炎。生活行為改變與膀胱訓練
有些生活型態與行為會影響膀胱跟排尿的功能,剛開始可能沒有甚麼徵兆,但是當時間一久,問題就慢慢浮現,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針對有頻尿問題的人,可以利用膀胱訓練,重新建立正確的膀胱與大腦間的連結迴路,將排尿時間逐漸拉長來恢復正常的膀胱功能,減少跑廁所的次數。這幾個平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從現在做起就能減緩膀胱症狀:
˙正常人一天的排尿次數不超過8次,包括晚上的1次,不良的膀胱習慣或生活習性,會導致膀胱控制不良,甚至引發漏尿問題。
˙延長排尿時間,距離上次排尿時間間隔不到兩個小時,而且中間沒有喝超過500cc的水,建議當想上廁所時,先憋個3-5分鐘,憋尿時間盡量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想排尿相關的事。3-5分鐘過去了,若是還想排尿,就慢慢走去上廁所;若是沒有想排尿的感覺就算了,等到下次有想排尿的念頭再去。利用這種方式,慢慢將上廁所的時間間隔拉長。
不要有「既然看到廁所,就順便去上一下吧」的觀念,因為那將會使膀胱容量漸漸變小,應該等有尿意時才去。
˙如廁時要放輕鬆、不要急著離開,讓膀胱有足夠時間把尿液排淨。
˙平常要攝取足夠的水分,每天1500-2000毫升。
˙少喝會刺激膀胱,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咖啡、可樂等。
˙有抽菸的人應該要戒菸。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以避免便秘,因為長期的用力解便會拉扯骨盆底肌肉,使肌力變弱。
˙藉著規律的骨盆底肌肉運動,來維持骨盆底肌肉應有的張力。
˙減重可以減輕對骨盆腔的負擔,應該保持適當的身體質量。
˙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過度焦慮,放慢生活步調,適當的放鬆能減緩症狀。有頻尿或急尿困擾的婦女,平常可以多多練習深呼吸來達到放鬆,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並且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來自我激勵。
骨盆底肌運動
又稱為「凱格爾運動」,主要訓練骨盆底肌肌肉力量與收縮時機,在腹壓增加時,能提供一個相對應向上托住的力。當骨盆底肌收縮時,會有肛門口及陰道口提高的感覺,但是肚子不應該用力,屁股和大腿的肌肉也要放輕鬆,不要憋氣。
一開始可以在平躺、屈膝、兩腳打開與肩同寬的姿勢下,開始練習「凱格爾運動」運動。等熟悉動作之後,在坐著、站著、行走中,甚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練習此運動。一般來說,躺姿下做最簡單,再進階到趴著、坐著、站著、行走,難度越來越高。
建議漸漸的增加每次收縮的秒數,以達到連續收縮6-8秒的目標,放鬆的時間必須和收縮時間一樣長或更長,一回8-12次,每天3-5回。
1:躺
2、趴
3、坐
4、站
腹部用力前,骨盆底肌自主收縮
學會正確使用骨盆底肌自主收縮後,可以嘗試在腹壓增加前,例如要咳嗽前或是搬重物前,先將骨盆底肌主動收縮並維持住,利用骨盆底肌自主收縮來穩定膀胱頸並協助關閉尿道,進而避免尿液漏出,這樣能夠減少或是防止尿液不自主漏出。不建議在還沒學會骨盆底肌自主收縮方式,就嘗試這個技巧,以免使用錯誤的肌肉收縮,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使應力性尿失禁症狀更加惡化。
若是無法自我正確學習或執行骨盆底肌肉收縮,可以找物理治療師,利用生物回饋儀輔助學習,將抽象的肌肉收縮感即時轉換成可看到或聽到的聲音、圖形或是影像,協助了解正確的收縮技巧,加強訓練效果,改善惱人的漏尿症狀。
物理治療師也可以利用多重功能的儀器,針對各種不同的泌尿症狀及需要,給予不同的治療參數,加強訓練效果。對於不容易正確執行骨盆底肌收縮或肌力不足的人,可利用電刺激增加自主收縮的能力;對於頻尿、急迫性漏尿困擾的患者,電刺激可降低膀胱的過動,逐漸讓膀胱的排尿機制正常化,是藥物治療外的另一項選擇。
利用排尿日記來記錄一天小便的時間與次數,同時記錄是否有尿失禁或是急尿的情形,可以幫助了解每天排尿狀況,對自我膀胱管理、醫師診斷,及日後追蹤都有很大的幫助。
解尿
˙只要去廁所排尿,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解尿符號「○」;解便時有排尿的情形也算。
˙假使起身沒多久又回去解尿,就算只尿了一點點,也必須另外記錄一次。
漏尿
˙只要感覺漏尿不論多寡,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漏尿符號「」,並寫出什麼動作下造成的漏尿。
˙不知覺的漏尿,則在發現內褲濕的時間點紀錄。
急尿
˙距離上次解尿時間不到一小時,中間沒有喝500cc上的水,卻突然有強烈急著想解尿的感覺,則在日誌對應的時間紀錄一次急尿符號「×」。
˙若是因憋尿4-5小時以上,產生明顯的急尿感則不算在內。
排尿記錄(表格詳見書內文)
解尿符號:○ / 漏尿符號:ˇ / 急尿符號:X
日常生活中,尿失禁的自我檢視
若有以下狀況就打「」:
□ 一天24小時排尿次數超過8次(包括晚上)。
□ 半夜起床排尿2次以上。
□ 「看到廁所,就順便去上一下吧」,習慣一看到廁所就上或是要離開家裡就先去上廁所。
□ 咳嗽、打噴嚏、大笑、拿重物、或起身、跑跳就漏尿。
□ 聽到水聲就漏尿。
□ 想排尿卻來不及脫褲子就漏尿。
若是有打勾,表示可能有尿失禁或是頻尿、夜尿的問題,建議改變生活習慣,並做骨盆底肌運動,平常多做骨盆底肌運動也能保養膀胱,預防骨盆底肌鬆弛與尿失禁。若是症狀沒有得到改善,建議到醫院就診,尋求更進一步的協助。
膀胱也要保養
日常生活中就要保養好我們的膀胱,否則時間一久,壞習慣養成會讓膀胱像壞掉的機器一樣,常常出問題造成困擾。
如何保養好膀胱
攝取足夠的水份是很重要的,維持器官運作及身體代謝都需要水份:
每天的總喝水量大約在1500-2000c.c.,喝水時千萬不要在一小時內灌超過500cc的水,最好的方式是平均分次的喝,每小時大約100-200cc左右。
一般來說,間隔2-3小時以上排尿一次算是正常,不要沒事看到廁所就想順便去上一下,或是擔心等下要找廁所,就想要先上乾淨一點,這樣會讓膀胱的容量越來越小,造成往後頻尿的症狀。當然過度的憋尿也不行,有些人因為工作太忙一直憋尿,使膀胱過度漲大而造成排尿困難,甚至可能造成泌尿道感染、膀胱炎。生活行為改變與膀胱訓練
有些生活型態與行為會影響膀胱跟排尿的功能,剛開始可能沒有甚麼徵兆,但是當時間一久,問題就慢慢浮現,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針對有頻尿問題的人,可以利用膀胱訓練,重新建立正確的膀胱與大腦間的連結迴路,將排尿時間逐漸拉長來恢復正常的膀胱功能,減少跑廁所的次數。這幾個平常生活中要注意的事項,從現在做起就能減緩膀胱症狀:
˙正常人一天的排尿次數不超過8次,包括晚上的1次,不良的膀胱習慣或生活習性,會導致膀胱控制不良,甚至引發漏尿問題。
˙延長排尿時間,距離上次排尿時間間隔不到兩個小時,而且中間沒有喝超過500cc的水,建議當想上廁所時,先憋個3-5分鐘,憋尿時間盡量轉移注意力,不要一直想排尿相關的事。3-5分鐘過去了,若是還想排尿,就慢慢走去上廁所;若是沒有想排尿的感覺就算了,等到下次有想排尿的念頭再去。利用這種方式,慢慢將上廁所的時間間隔拉長。
不要有「既然看到廁所,就順便去上一下吧」的觀念,因為那將會使膀胱容量漸漸變小,應該等有尿意時才去。
˙如廁時要放輕鬆、不要急著離開,讓膀胱有足夠時間把尿液排淨。
˙平常要攝取足夠的水分,每天1500-2000毫升。
˙少喝會刺激膀胱,含酒精或咖啡因的飲料,如茶、咖啡、可樂等。
˙有抽菸的人應該要戒菸。
˙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以避免便秘,因為長期的用力解便會拉扯骨盆底肌肉,使肌力變弱。
˙藉著規律的骨盆底肌肉運動,來維持骨盆底肌肉應有的張力。
˙減重可以減輕對骨盆腔的負擔,應該保持適當的身體質量。
˙保持心情愉快,不要過度焦慮,放慢生活步調,適當的放鬆能減緩症狀。有頻尿或急尿困擾的婦女,平常可以多多練習深呼吸來達到放鬆,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並且告訴自己:「我可以做到。」來自我激勵。
骨盆底肌運動
又稱為「凱格爾運動」,主要訓練骨盆底肌肌肉力量與收縮時機,在腹壓增加時,能提供一個相對應向上托住的力。當骨盆底肌收縮時,會有肛門口及陰道口提高的感覺,但是肚子不應該用力,屁股和大腿的肌肉也要放輕鬆,不要憋氣。
一開始可以在平躺、屈膝、兩腳打開與肩同寬的姿勢下,開始練習「凱格爾運動」運動。等熟悉動作之後,在坐著、站著、行走中,甚至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可以練習此運動。一般來說,躺姿下做最簡單,再進階到趴著、坐著、站著、行走,難度越來越高。
建議漸漸的增加每次收縮的秒數,以達到連續收縮6-8秒的目標,放鬆的時間必須和收縮時間一樣長或更長,一回8-12次,每天3-5回。
1:躺
2、趴
3、坐
4、站
腹部用力前,骨盆底肌自主收縮
學會正確使用骨盆底肌自主收縮後,可以嘗試在腹壓增加前,例如要咳嗽前或是搬重物前,先將骨盆底肌主動收縮並維持住,利用骨盆底肌自主收縮來穩定膀胱頸並協助關閉尿道,進而避免尿液漏出,這樣能夠減少或是防止尿液不自主漏出。不建議在還沒學會骨盆底肌自主收縮方式,就嘗試這個技巧,以免使用錯誤的肌肉收縮,不僅沒有效果,甚至可能使應力性尿失禁症狀更加惡化。
若是無法自我正確學習或執行骨盆底肌肉收縮,可以找物理治療師,利用生物回饋儀輔助學習,將抽象的肌肉收縮感即時轉換成可看到或聽到的聲音、圖形或是影像,協助了解正確的收縮技巧,加強訓練效果,改善惱人的漏尿症狀。
物理治療師也可以利用多重功能的儀器,針對各種不同的泌尿症狀及需要,給予不同的治療參數,加強訓練效果。對於不容易正確執行骨盆底肌收縮或肌力不足的人,可利用電刺激增加自主收縮的能力;對於頻尿、急迫性漏尿困擾的患者,電刺激可降低膀胱的過動,逐漸讓膀胱的排尿機制正常化,是藥物治療外的另一項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