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身兼多職的醫師,我為什麼不會覺得累?
我是個上班族,大多數醫師也是。在大醫院任職期間,我總是看到病房裡永遠塞滿久病不癒的患者,急診室的地板上躺著一望無際的「醫療難民」,其中許多都是上班族。
即使病況有起色,醫院還有個超強的「旋轉門」,從醫院正門走出去,從急診室側門再躺回來,似乎在說著:「我等著你回來!」看到這些離不開醫院的病患,我不禁回想起,在醫學院的課堂上,白髮皚皚的年輕教授說:「你們以後當醫生,壽命會比一般人少十歲;當外科醫生,壽命少二十歲。」
高工時的你我,如何活著離開職場……
由醫生來分享「如何活著離開公司」的主題,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醫生的工時實在很長。
根據二○一八年《勞動基準法》規定,上班族每日工時不得超過八小時,每週不超過四十小時,每月延長工時不得超過四十六小時。
那麼台灣醫師的工作時數呢?
現實是——工時無上限。直到二○一七年,衛生福利部才劃時代地公告:「住院醫師每週工時不得超過……」你猜幾小時?
答案是,八十小時!因為醫師時常夜間值班,工作時數變成一般上班族的兩倍。
在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的階段,早上七點,我就已經到醫院開晨會,晚上七點還沒下班很正常。一個星期值三班,值班日從白天就開始上班,傍晚同事下班了,我還得繼續留下來照顧病房所有病人,甚至包括急診、會診。我曾有一段時間,值班時間必須照顧一千床病人外加急診……。半夜運氣好,就打個盹;運氣不好,就「公主徹夜未眠」吧!連續工作三十六小時以上,每週工時超過一百小時實屬平常。
請問,如果這是機師的生活,你敢搭他開的飛機嗎?
同樣的道理,醫師手上操控多少人的生死,卻過著神智不清的生活。根據國外研究,值班醫師連續二十四小時不睡覺,相當於血液酒精濃度○‧一%,看病比酒駕(○‧○三%)還危險,這卻是幫你看病的醫生常態。
在職場中,連醫生都自身難保,更何況一般上班族呢?更糟的是,當醫生不健康,病人也難以健康。
我這樣擺脫焦慮、過勞、難眠,還瘦了十五公斤!
離開醫院滿兩年的某一天,我遇到久未謀面的林醫師,她十分驚訝地看著我問:「你怎麼瘦那麼多?」
我回答:「不是我瘦那麼多,而是兩年前怎麼會胖那麼多?」
「你瘦了幾公斤?」她問。
「十五公斤。」我說。
「你真是減肥魔人啊!」她叫道。
「這兩年我沒有刻意減重,卻瘦了十五公斤,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從二十七(輕度肥胖),一路降到二十二(正常,BMI正常範圍為十八‧五至二十四)。」
身材日益福態的她,對於我的「Know-how」(訣竅)深感興趣,立刻目露兇光地問:「給我馬上招來!你是怎麼瘦的?」
我一時說不上來,只擠出一句肺腑之言:「就生活變正常了嘛。」
「怎麼可能,就這樣而已?」她失望地說,趕忙又去看診了。
你我身在「不正常」的工作環境中,生活「不正常」才是「正常」,生活變「正常」反而是「不正常」!
其實,我在大醫院工作期間,每當壓力大時,總想吃高熱量的鹹酥雞、巧克力蛋糕和珍珠奶茶,即使腰圍直線增加終不悔。此外,我也常覺得心情鬱悶、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缺乏活力、睡不好、無比倦怠、三天兩頭就感冒……。
當時的我,就像一支沒電的手機。到底該怎樣才能充飽電呢?
【正念力,帶你看見真正的生活】
念書時,我曾在台大修讀中文輔系,課堂提到古人會透過「宦隱」的方式來抒解職場壓力。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暨畫家王維也說:「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十地」指的是大乘菩薩所在之地,意思就是「身」在職場勞碌時,「心」保有超脫塵世的自在感。王維睿智地指出:人在職場中,固然「身」不由己,但「心」擁有自由的最終決定權。
而在一千三百年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創立「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所謂正念(Mindfulness),是能夠完全專注於當下、眼前,放鬆自己,接納現實的心理能力。這套療法在歐美已風行數十年,甚至傳至華人世界,引起我的關注,並讓我聯想到王維那超越職場壓力的「心」,不就是「正念」嗎?
抓緊了機會,我立刻參加由「正念助人學會」(MBHA)開辦、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李燕蕙所帶領的「正念療法與助人專業」六日核心工作坊,以及八週正念練習。
建立了扎實的正念基礎後,我繼續參加世界知名的「牛津正念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Center,OMC)舉辦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種子教師專訓。這是針對心理與醫療專業人員培訓其帶領MBCT的能力,由創辦人暨牛津大學臨床心理系榮譽教授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與李燕蕙博士共同帶領。
接受訓練後,我的「正念力」大大獲得提升,覺察、專注、接納的能力提高。醫生幫自己的大腦充飽電了,才能幫患者的大腦充電,協助他們一同提升「正念力」。日後,我更經常受邀至大型企業與公務機關,一次為數百名主管與員工「集體充電」,讓他們學會自我正念訓練。
【占據三分之一人生的「神醫」——睡眠】
離開醫院後,我要求自己睡眠時間要規律、不熬夜,每晚睡足七至八小時。一夜好眠後,前一天的恐懼、憂慮與頭痛往往煙消雲散。但請注意,會有副作用喔!這副作用是——變瘦!不知不覺中,我瘦了好多。
減重的第一步不是限制熱量,而是:「早早睡,睡飽飽」。
睡飽,比吃飽更重要。睡眠占了我們生命長度的三分之一,多數人在睡眠時就是陷入「重度昏迷」狀態,卻沒有人在乎這長達三分之一的人生到底有什麼用。其實,睡眠就是住在我們體內的「神醫」。
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或失眠(難以入睡、淺眠多夢或早醒)都會帶來明確的健康危害,導致壞心情與笨頭腦、危害工作效能,也與絕大多數疾病有關,甚至是致命的心臟病、腦中風與癌症……血淋淋的醫學證據多不勝數。
遺憾的是,許多上班族出現慢性溼疹、胃潰瘍、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骨質疏鬆等疾病時,都只會責怪醫師:「為什麼你開的藥都沒效?」卻從未好好思考並改善自己的睡眠。
在台灣,不少上班族因為失眠持健保卡求診時,醫生往往不假思索,十秒內開立安眠藥一打。患者和安眠藥當晚就「看對眼」,一吃即陷入「重度昏迷」。可惜好景不常,過了一個星期,上班族覺得安眠藥魔力盡失,要求多吃幾顆或換效果更強的安眠藥。醫生再次滿足了他。
再過一個月,上班族滿意了,想停藥卻停不了,便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不吃安眠藥,反而更難睡?」最後,只能繼續刷健保卡,領取安眠藥,成為長期用戶。
為何失眠?或者,為何失眠的不是同事,而是你?「你」失眠的原因是什麼?
許多失眠者振振有詞:「都是壓力『害』的!」但誰沒壓力呢?更難解釋的是——大多數的失眠患者都否認有感受到明顯壓力呢!
有經驗的醫生會告訴你,這是強迫性格導致失眠——一上床就預設自己會睡不著,使勁地想讓自己睡著,不能睡又開始焦慮、鑽牛角尖,最後,整晚比白天清醒。
但你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透由改變性格來解決失眠問題,也不容易。有沒有更簡單的做法呢?在第四章中,我將根據睡眠科學研究,提供簡便易行的專業建議,幫助你成為睡覺高手,從此擺脫腦疲勞的宿命。
【你的大腦吃飽了嗎?大腦營養學的強大威力】
你是否曾想過失眠的原因也許與營養失調有關?就像鋰電池沒有鋰質,怎麼會產生電?而大腦高唱空城計,自然無法正常運作!
大腦一旦缺乏葉酸、色胺酸、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關鍵營養素,以及遭受任何形式的糖、精製澱粉、油炸食品、精緻的低纖食品等不當飲食摧殘,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等常見的大腦症狀。
許多上班族全家都是外食族,平日工時長,不得不外食,但許多人連假日也外食,該吃的沒吃到,不該吃的吃太多,這就是「營養失調」。每天貢獻大筆金錢給美食產業,固然功德無量,但自己身上每個細胞都還在叫餓,成為「現代型饑荒」,必然付出慘痛的健康代價。
明白營養的重要性後,我進一步接受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IFM)的整合醫學訓練,鑽研國際營養醫學論文,終於體悟到自己之前為何對含糖飲料、巧克力蛋糕、拿鐵及油炸食物如此依賴?正是為了處理職場壓力,而選擇「情緒宣洩飲食」。原來,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缺乏「好食力」,所以大腦鬧饑荒。
在美食商業文化的催眠下,上班族三餐吃精製澱粉、餅乾甜點,以及含糖飲料。不吃甜,就大腦當機、沒辦法工作。但大量的醫學文獻指出,大腦症狀如分心、健忘、憂鬱,以及絕大多數慢性疾病的元兇之一,就是高糖。我們用高糖來提振心情或醒腦,不折不扣是「飲鴆止渴」!
為了抗壓、不再讓健康負債,以及情緒失衡,我開始身體力行「斷糖」:
‧改喝不加牛奶、奶精和糖的黑咖啡。
‧以地中海飲食取代精製澱粉食物。
‧以充足飲水量取代含糖飲料。
‧以堅果取代甜食。
實施「斷糖」的結果,我從「嗜糖」變成「厭糖」(不誇張,有時只是看到糖,就想吐),還整整瘦了十五公斤,不只如此,身體更放鬆、情緒平靜,體力變得更好,頭腦也變得更清楚。一切都在自然的狀態下發生,沒有半點勉強。
我是個上班族,大多數醫師也是。在大醫院任職期間,我總是看到病房裡永遠塞滿久病不癒的患者,急診室的地板上躺著一望無際的「醫療難民」,其中許多都是上班族。
即使病況有起色,醫院還有個超強的「旋轉門」,從醫院正門走出去,從急診室側門再躺回來,似乎在說著:「我等著你回來!」看到這些離不開醫院的病患,我不禁回想起,在醫學院的課堂上,白髮皚皚的年輕教授說:「你們以後當醫生,壽命會比一般人少十歲;當外科醫生,壽命少二十歲。」
高工時的你我,如何活著離開職場……
由醫生來分享「如何活著離開公司」的主題,真是再適合不過了,因為醫生的工時實在很長。
根據二○一八年《勞動基準法》規定,上班族每日工時不得超過八小時,每週不超過四十小時,每月延長工時不得超過四十六小時。
那麼台灣醫師的工作時數呢?
現實是——工時無上限。直到二○一七年,衛生福利部才劃時代地公告:「住院醫師每週工時不得超過……」你猜幾小時?
答案是,八十小時!因為醫師時常夜間值班,工作時數變成一般上班族的兩倍。
在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的階段,早上七點,我就已經到醫院開晨會,晚上七點還沒下班很正常。一個星期值三班,值班日從白天就開始上班,傍晚同事下班了,我還得繼續留下來照顧病房所有病人,甚至包括急診、會診。我曾有一段時間,值班時間必須照顧一千床病人外加急診……。半夜運氣好,就打個盹;運氣不好,就「公主徹夜未眠」吧!連續工作三十六小時以上,每週工時超過一百小時實屬平常。
請問,如果這是機師的生活,你敢搭他開的飛機嗎?
同樣的道理,醫師手上操控多少人的生死,卻過著神智不清的生活。根據國外研究,值班醫師連續二十四小時不睡覺,相當於血液酒精濃度○‧一%,看病比酒駕(○‧○三%)還危險,這卻是幫你看病的醫生常態。
在職場中,連醫生都自身難保,更何況一般上班族呢?更糟的是,當醫生不健康,病人也難以健康。
我這樣擺脫焦慮、過勞、難眠,還瘦了十五公斤!
離開醫院滿兩年的某一天,我遇到久未謀面的林醫師,她十分驚訝地看著我問:「你怎麼瘦那麼多?」
我回答:「不是我瘦那麼多,而是兩年前怎麼會胖那麼多?」
「你瘦了幾公斤?」她問。
「十五公斤。」我說。
「你真是減肥魔人啊!」她叫道。
「這兩年我沒有刻意減重,卻瘦了十五公斤,我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從二十七(輕度肥胖),一路降到二十二(正常,BMI正常範圍為十八‧五至二十四)。」
身材日益福態的她,對於我的「Know-how」(訣竅)深感興趣,立刻目露兇光地問:「給我馬上招來!你是怎麼瘦的?」
我一時說不上來,只擠出一句肺腑之言:「就生活變正常了嘛。」
「怎麼可能,就這樣而已?」她失望地說,趕忙又去看診了。
你我身在「不正常」的工作環境中,生活「不正常」才是「正常」,生活變「正常」反而是「不正常」!
其實,我在大醫院工作期間,每當壓力大時,總想吃高熱量的鹹酥雞、巧克力蛋糕和珍珠奶茶,即使腰圍直線增加終不悔。此外,我也常覺得心情鬱悶、記憶力與專注力變差、缺乏活力、睡不好、無比倦怠、三天兩頭就感冒……。
當時的我,就像一支沒電的手機。到底該怎樣才能充飽電呢?
【正念力,帶你看見真正的生活】
念書時,我曾在台大修讀中文輔系,課堂提到古人會透過「宦隱」的方式來抒解職場壓力。盛唐山水田園派詩人暨畫家王維也說:「身在百官之中,心超十地之上。」「十地」指的是大乘菩薩所在之地,意思就是「身」在職場勞碌時,「心」保有超脫塵世的自在感。王維睿智地指出:人在職場中,固然「身」不由己,但「心」擁有自由的最終決定權。
而在一千三百年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喬.卡巴金博士(Jon Kabat-Zinn, Ph.D.)創立「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所謂正念(Mindfulness),是能夠完全專注於當下、眼前,放鬆自己,接納現實的心理能力。這套療法在歐美已風行數十年,甚至傳至華人世界,引起我的關注,並讓我聯想到王維那超越職場壓力的「心」,不就是「正念」嗎?
抓緊了機會,我立刻參加由「正念助人學會」(MBHA)開辦、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博士李燕蕙所帶領的「正念療法與助人專業」六日核心工作坊,以及八週正念練習。
建立了扎實的正念基礎後,我繼續參加世界知名的「牛津正念中心」(Oxford Mindfulness Center,OMC)舉辦的正念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種子教師專訓。這是針對心理與醫療專業人員培訓其帶領MBCT的能力,由創辦人暨牛津大學臨床心理系榮譽教授馬克.威廉斯(Mark Williams),與李燕蕙博士共同帶領。
接受訓練後,我的「正念力」大大獲得提升,覺察、專注、接納的能力提高。醫生幫自己的大腦充飽電了,才能幫患者的大腦充電,協助他們一同提升「正念力」。日後,我更經常受邀至大型企業與公務機關,一次為數百名主管與員工「集體充電」,讓他們學會自我正念訓練。
【占據三分之一人生的「神醫」——睡眠】
離開醫院後,我要求自己睡眠時間要規律、不熬夜,每晚睡足七至八小時。一夜好眠後,前一天的恐懼、憂慮與頭痛往往煙消雲散。但請注意,會有副作用喔!這副作用是——變瘦!不知不覺中,我瘦了好多。
減重的第一步不是限制熱量,而是:「早早睡,睡飽飽」。
睡飽,比吃飽更重要。睡眠占了我們生命長度的三分之一,多數人在睡眠時就是陷入「重度昏迷」狀態,卻沒有人在乎這長達三分之一的人生到底有什麼用。其實,睡眠就是住在我們體內的「神醫」。
睡眠不足、睡眠品質差或失眠(難以入睡、淺眠多夢或早醒)都會帶來明確的健康危害,導致壞心情與笨頭腦、危害工作效能,也與絕大多數疾病有關,甚至是致命的心臟病、腦中風與癌症……血淋淋的醫學證據多不勝數。
遺憾的是,許多上班族出現慢性溼疹、胃潰瘍、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骨質疏鬆等疾病時,都只會責怪醫師:「為什麼你開的藥都沒效?」卻從未好好思考並改善自己的睡眠。
在台灣,不少上班族因為失眠持健保卡求診時,醫生往往不假思索,十秒內開立安眠藥一打。患者和安眠藥當晚就「看對眼」,一吃即陷入「重度昏迷」。可惜好景不常,過了一個星期,上班族覺得安眠藥魔力盡失,要求多吃幾顆或換效果更強的安眠藥。醫生再次滿足了他。
再過一個月,上班族滿意了,想停藥卻停不了,便跟醫生抱怨:「為什麼我不吃安眠藥,反而更難睡?」最後,只能繼續刷健保卡,領取安眠藥,成為長期用戶。
為何失眠?或者,為何失眠的不是同事,而是你?「你」失眠的原因是什麼?
許多失眠者振振有詞:「都是壓力『害』的!」但誰沒壓力呢?更難解釋的是——大多數的失眠患者都否認有感受到明顯壓力呢!
有經驗的醫生會告訴你,這是強迫性格導致失眠——一上床就預設自己會睡不著,使勁地想讓自己睡著,不能睡又開始焦慮、鑽牛角尖,最後,整晚比白天清醒。
但你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透由改變性格來解決失眠問題,也不容易。有沒有更簡單的做法呢?在第四章中,我將根據睡眠科學研究,提供簡便易行的專業建議,幫助你成為睡覺高手,從此擺脫腦疲勞的宿命。
【你的大腦吃飽了嗎?大腦營養學的強大威力】
你是否曾想過失眠的原因也許與營養失調有關?就像鋰電池沒有鋰質,怎麼會產生電?而大腦高唱空城計,自然無法正常運作!
大腦一旦缺乏葉酸、色胺酸、Omega-3不飽和脂肪酸、膳食纖維等關鍵營養素,以及遭受任何形式的糖、精製澱粉、油炸食品、精緻的低纖食品等不當飲食摧殘,即可能引發失眠、焦慮、憂鬱、分心、健忘等常見的大腦症狀。
許多上班族全家都是外食族,平日工時長,不得不外食,但許多人連假日也外食,該吃的沒吃到,不該吃的吃太多,這就是「營養失調」。每天貢獻大筆金錢給美食產業,固然功德無量,但自己身上每個細胞都還在叫餓,成為「現代型饑荒」,必然付出慘痛的健康代價。
明白營養的重要性後,我進一步接受美國功能醫學研究院(The Institute for Functional Medicine,IFM)的整合醫學訓練,鑽研國際營養醫學論文,終於體悟到自己之前為何對含糖飲料、巧克力蛋糕、拿鐵及油炸食物如此依賴?正是為了處理職場壓力,而選擇「情緒宣洩飲食」。原來,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也缺乏「好食力」,所以大腦鬧饑荒。
在美食商業文化的催眠下,上班族三餐吃精製澱粉、餅乾甜點,以及含糖飲料。不吃甜,就大腦當機、沒辦法工作。但大量的醫學文獻指出,大腦症狀如分心、健忘、憂鬱,以及絕大多數慢性疾病的元兇之一,就是高糖。我們用高糖來提振心情或醒腦,不折不扣是「飲鴆止渴」!
為了抗壓、不再讓健康負債,以及情緒失衡,我開始身體力行「斷糖」:
‧改喝不加牛奶、奶精和糖的黑咖啡。
‧以地中海飲食取代精製澱粉食物。
‧以充足飲水量取代含糖飲料。
‧以堅果取代甜食。
實施「斷糖」的結果,我從「嗜糖」變成「厭糖」(不誇張,有時只是看到糖,就想吐),還整整瘦了十五公斤,不只如此,身體更放鬆、情緒平靜,體力變得更好,頭腦也變得更清楚。一切都在自然的狀態下發生,沒有半點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