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試閱】
十二步驟的歷史
戒酒匿名會起源於一九三五年六月十日,由威廉‧威爾森(William Griffith Wilson)和羅勃‧史密斯醫生(Dr. Robert Holbrook Smith)共同創立。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威爾森因飲酒過度被送去醫院治療,而醞釀出戒酒匿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想法。在住院期間,一個靈性的經驗使威爾森去除了喝酒的想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試著說服其他酒癮者能用和他一樣的方式停止喝酒。威爾森找到了第一個信服他想法的人:史密斯,史密斯願意遵照威爾森提出的方法,擺脫酗酒的束縛。四年後,威爾森和史密斯發表了《戒酒匿名會》一書,其中包含十二個步驟和以靈性為基礎的康復計畫。
牛津團體(The Oxford Group)
戒酒匿名會計畫在威爾森一路發展的紀錄中,受到許多不同的人事物影響,其中,發起於英國的牛津團體運動及其在美國的領導人山姆‧舒梅克(Samuel Moor Shoemaker, Jr.),對戒酒匿名會的基礎貢獻最著。威爾森和史密斯都參加了牛津團體的聚會,並以其架構做為戒酒匿名會的主要基礎。
一九二○年代與一九三○年代,牛津團體運動在一戰後的反宗教浪潮中成為宗教革新的解答。他們旨在促使因制度本位主義而萎靡的教會信仰重新振作,聲稱自己是個「有機體」而非一個「組織」。團體成員在家裡及旅館聚會,於用餐時間交流彼此的信仰。儘管不受制度的約束,這項運動無疑與基督教會有所聯結,並且以教會馬首是瞻。
布契曼醫生(Dr. Frank N. D. Buchman)公認是牛津運動的領導者。這個團體沒有組織儼然的官僚,取而代之的是依賴「臣服」於上帝旨意的男女來執行「上帝的管理」。布契曼強調需要臣服上帝以求得寬恕和引導,並向上帝及他人承認自己的罪過。為了協助他人改變,牛津團體的追隨者也要學習為犯下的過錯贖罪,並向他人傳揚自己生命的改變。
牛津團體的教誨建立在下列六個信念之上:
1. 人皆有罪。
2. 人可以被改變。
3. 坦承錯誤是改變的必要條件。
4. 改變後的靈魂可以直接觸及上帝。
5. 奇蹟的年代已復返。
6. 已然改變的人應該去改變其他人。
此外,威爾森還將牛津團體的五個步驟融入戒酒匿名會的理念中,五個步驟為:
1. 交給上帝。
2. 聆聽上帝的指示。
3. 遵循指引。
4. 補贖。
5. 分享懺悔及見證。
十二步驟的發展
一九三五至三七年間,為了幫助更多酒癮者回復清醒的神智,史密斯和威爾森在紐約參加了由舒梅克主持的牛津團體聚會,威爾森在日後回憶時表示:「大部分戒酒匿名會十二步驟的想法都是從山姆‧舒梅克身上吸收而來的,而這些步驟成為戒酒匿名會生活方式的核心。早期戒酒匿名會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包括自我檢討、承認性格中的缺陷、彌補過去造成的傷害,並且只與直接透過牛津團體以及他們在美國的前任領導者舒梅克所引介的人一同工作,沒有來自其他地方的人。」
戒酒匿名會的十二步驟
1.我們承認無力抵抗酒精,以致生活變得無法掌控。
2.開始相信有比我們自身更強大的力量,讓我們回復神智清醒。
3.做出決定,將我們的意志和生命託付給我們所認識的神來照看。(編註:此處的「神」(God),正如文中所說是「我們所認識的」(as we understood Him),不專指何種宗教的神明,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皆可將自己的神代入。)
4.徹底而無懼地列出我們自己在道德上的優劣之處。
5.對神、自己及所有人坦承我們錯誤行為的真正底蘊。
6.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便讓我們所認識的神清理性格中的缺陷。
7.謙卑地懇求我們所認識的神去除我們的缺點。
8.一一列出所有我們曾經傷害過的人,且願意彌補他們。
9.只要有可能,便直接彌補曾經傷害過的人,除非這樣做會對他們或其他人造成傷害。
10.繼續列出個人的道德優劣所在,且當我們犯錯的時候,馬上認錯。
11.透過禱告與沉思默想提升我們意向清明地與我們所認識的神接觸,只祈求祂賜予我們知曉祂的旨意的智慧及將之付諸實踐的能力。
12.貫徹這些步驟後,我們的靈性因而甦醒,接著我們要試著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其他酒癮者,並在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中皆實踐這些原則。
***
步驟一
我們承認無力抵抗成癮的影響,以致生活變得無法掌控
認識步驟一
小時候,其他較大的孩子有時會跟我們搔癢玩鬧。他們常常搔得很用力,又一直不停地搔,害我們笑到無法控制。我們會邊喘邊哭,求他們停止,還尖叫著說,「我不玩了,我投降,拜託停下來!」。有時候看我們哭了,他們會停下來,有時候卻非要等到某個更年長或力量更大的人來了,我們才能獲得解救。
步驟一就像上面那段童年的插曲。我們的生活和行為就像殘忍的搔癢者,造成我們痛苦跟不舒服。我們這是自作自受。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加以掌控,但結果屢屢是一團混亂。而現在我們不想放棄掌控,想從折磨裡解脫。在步驟一我們承認無法再忍受了。我們懇求獲得解脫。我們哭喊著,「我不玩了!」。
執行步驟一
步驟一是個機會,讓我們面對現實,承認生活並沒有在我們的控制下好好進行。我們接受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停止假裝。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停止長久以來以自己想法操縱事物的行為。我們承認,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錯覺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假如這代表著失敗,那就這樣吧。我們對於使盡渾身解數操縱一切的生活已經感到疲憊不堪,不管接著來的是什麼,我們都準備接受。
為步驟一做準備
我們管理自己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筋疲力竭,無以為繼。我們跌落到了谷底。我們的方式與努力完全沒用。在這個時候,步驟一為我們無法收拾的現狀提供了應和需求的方向。我們要做的準備,就是了解步驟一是通往圓滿旅程的第一步。這個步驟要求我們停止。停止努力,並允許自己放棄。
備忘:第五週到第二十九週聚會內容安排,請見附錄一。
步驟一的禱文
神啊,請聽我的真心話
說真的,我不確定我在向誰禱告。
或許我只是在對自己說,但……
說真的,我再也無法承受了。
我的生活失敗,我覺得像是……
說真的,我想死,我想要放棄,
我想要停止傷害自己,我想要停止傷害他人。
說真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真的感到迷失……
說真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在聽,
但假如有人在聽,請來找我。
(取自《十二步驟禱文》〔12 Step Prayers for A Way Out〕,5-6頁。)
步驟一的概念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巨大的衝擊,除非我們開始如實地觀看自己的生活。去設想我們根本是無能為力的、我們的生活可能根本無法掌控,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逼迫。生活經驗提醒我們,我們的行為並不總會帶來和平和寧靜。我們的養成如果受到酗酒或其他類型的家庭困擾所影響,就會逐漸破壞我們最好的計畫安排、希望和夢想。受到困擾影響的養成背景常常會讓我們失去與自己的連結,生活也會充滿令人不悅的行為和強烈的情緒。
我們生活在十分強調個人成就的文化裡。多數人從小就被灌輸要出人頭地。我們的社會裡,在學校、運動場和生意上競爭,也同樣重要。我們受到的教導是,如果競爭時夠努力就可以「贏」,而這樣就是好的人。然而假如我們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而且「輸」了,我們就是失敗者。因為童年缺乏好的學習模範,大多數人都感到無所適從。我們不知道我們適合什麼。我們持續用我們的作為和別人對我們的想法,來決定我們的價值和自尊。回首過去,我們可能一直將自己歸類為失敗者。我們的失敗可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的低自尊讓自己無法成為贏家,並帶來極大的壓力和焦慮。
長大後事態變得更糟。充滿壓力的生活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而壓力也加重我們的問題。害怕和不安愈來愈多,造成恐慌感。我們之中有些人便轉而濫用改變情緒的物質,像是藥物、酒精或食物來紓解緊張。比較隱微的方式則是,我們可能埋首於學校活動、工作、關係或其他成癮/強迫的行為中,來克服那些看起來會壓垮我們的焦慮。當我們開始看清自己的狀態,並了解生活像是乘坐在大型雲霄飛車上那樣不斷迅速變換方向之後,我們就已經準備好進入步驟一。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承認,我們根本無能為力,而且生活已經變得無法收拾。一旦明白這一點,重要的是我們要尋求幫助。
步驟一是執行其他步驟的基礎。在正面遭逢我們生活處境的重要時刻中,我們承認無能為力並接受生活是無法掌控的。屈服於這個概念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我們的行為只會造成壓力和痛苦,但要放手並相信事情會自己好轉仍然很困難。我們可能覺得無所適從、倦怠、悲傷、失眠或騷亂不安。這些都是內在嚴重掙扎時會經歷到的反應。重要的是要記得,屈服不僅需要強大的心智和情緒能量,也需要決心。不要放棄。嶄新的自由生活正等著我們。
個人省思
在步驟一中,我們開始認清生活的真相。或許這是我們第一次終於承認挫敗,並體認到我們需要幫助。步驟一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承認我們有強迫的特質。這些特質呈現在我們試著操弄生活事務,藉以減輕掙扎時造成的內在痛苦。我們陷在那個讓我們無力控制自己行為的成癮之中。第二部分是承認,如果我們堅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過活,生活就還是依然一團混亂,將來也一樣。
1. 是什麼讓你無法體認到你的無能為力以及生活是不能掌控的?
2. 生活中哪一部分讓你感到最難過?
我們心中的驕傲呼喊著,要去對抗無能為力和放棄掌控的想法。我們習慣對自己以及他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負起全部責任,這對於在問題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是很自然的反應。我們之中有些人在其他人逃避或不負責任的狀況下,擔負了太多的責任。直到痛苦達到無法再忍受的程度,我們才會開始尋求解脫之道和復甦的力量。我們必須領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才能全然地屈服。
3. 什麼生活事件讓你了解到痛苦的極限?
4. 痛苦是一種訊號,會引發你的成癮、強迫和衝動。哪一種特定的痛苦對你來說是最明顯的訊號?
當我們開始接受自身情況的真相,自然會想要向他人尋求解答。我們就像是膽小的靈性初學者,疑惑為何想追求的生活品質離我們遠去。朋友可能要我們去找治療師或和至親聊聊。但不論尋求多少外在資源,都無法帶來解脫,除非我們藉由自己,打從理智上和情感上,承認我們的確無能為力。然後,而且唯有此時,我們才會開始了解,步驟一是逃出天生的起點。
5. 我們會覺得,運用舊有的生存技巧,生活也過得下去。這種想法會如何阻礙你看清自己真正的問題?
6. 你最深的恐懼是什麼?是什麼讓你產生懷疑?
步驟一是持續的承諾。我們必須謹記,有害的特質、習慣和行為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它們是生活壓力所引起的潛意識反應。當我們注意到自我挫敗行為和反應浮現時,可以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並向崇高力量尋求協助。這個簡單的行動可以打開改變之門,讓我們尋獲帶來療癒的改變。
7. 在你的經驗中,生活裡最需要掌控的是什麼?
8. 你的自我挫敗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
步驟一的第二部分是承認我們的生活不可掌控,這和承認無能為力一樣困難。我們要更加密切注意那些仍舊被我們用來隱藏今日真實處境的昔日想法和行為。我們需要完全誠實,丟掉偽裝,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當我們不再替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就是培養謙卑的第一步,而我們需要謙卑才能接受靈性的指引。正是透過這靈性的指引,才能開始重建我們自己和生活。
9. 生活的哪些方面最讓你有無法掌控的感覺?
10. 描述你為自己行為找藉口的具體情況。
只有我們承認自己身體生病了,治療才有可能開始進行。想要治癒心靈上的強迫/衝動行為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承認這些問題行為,治療才有可能展開。除非我們了解這項事實,否則康復的進展會受到阻斷。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並採取必要的步驟予以解決,療癒才會開始。
11. 什麼行為讓你不想發生的問題發生了?或者,什麼行為是你的防衛或藉口?你怎麼做的?
當我們照著步驟進行,會發現試圖改變生活現狀不會帶來真正且持久的改變。雖然這樣想很誘人,但調整外在環境並無法導正內在的問題。放棄我們可以藉由操縱環境來治癒自己的這個信念,才可能有顯著的療癒。自願去執行步驟,才能開始讓真正的療癒從內在萌生。
12. 以前你如何嘗試透過操縱環境改變生活狀況?
13. 生活裡的哪個部分是你希望可以做好,但所作所為卻一直背離你所想的?
小組團體分享
14. 這個步驟裡的哪三個問題是你想跟其他人分享的?
15. 在步驟一的工作和康復歷程中,別人可以怎麼做來鼓勵你?
16. 你可以為他人的康復做些什麼,特別是在給予幫助和鼓勵這方面?
關鍵概念
無能為力:在步驟一裡我們發現,承認自己無能為力之後,康復才會開始。我們承認自己沒有可以掌控生活的力量,無法讓生命依循崇高力量的意旨進行。
無法掌控:我們曾試著掌控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然而,我們的掌控總是以失敗作收。在步驟一裡我們承認,自己已無法再控制或掌控生活。
團體活動
活動一:在黑暗之中
準備材料:紙和筆。
目標:透過在黑暗中書寫或繪畫,來體驗無能為力和無法掌控。
●準備繪畫或書寫一些內容(例如:自畫像、喜愛的寵物或給自己的一封信)。
●關上燈讓室內完全黑暗再開始。進行五分鐘。假使無法完全使室內黑暗,要求成員閉上眼睛──不能偷偷睜開。
●時間到之後,讓成員輪流一一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輪到分享前先把自己的作品遮住,好製造懸疑、維持樂趣。
●最後,討論在黑暗之中的活動與感到無能為力、無法掌控的相似處。
活動二:「無法掌控」的樣貌
準備材料:白紙、彩色筆或蠟筆、寫字夾板和想像力。
目標:運用想像力,透過繪畫將無法掌控的感覺表達出來。
●用一幅畫表達生活中無法掌控的感覺(例如:火爐中焚燒著鈔票,表示生計上的無法掌控;或幾隻怪獸圍著你的頭,代表你的恐懼)。想像和創造是重點。
●活動結束時,向團體展示並解釋你的畫作。
活動三:為步驟一禱告
準備材料:紙和筆。
目標:寫下步驟一的禱告文,並和團體分享。
●寫下步驟一禱告文。這有助於回想本章中步驟一的內容。不要寫出跟後續步驟有關的內容或概念,例如只寫出跟無能為力有關的禱文,不要涉及如何補償。
●每位成員念誦自己的禱文時,要帶著禱告的心情。營造一個柔和的氛圍,可以關掉燈光,然後發給每位成員一根蠟燭。
十二步驟的歷史
戒酒匿名會起源於一九三五年六月十日,由威廉‧威爾森(William Griffith Wilson)和羅勃‧史密斯醫生(Dr. Robert Holbrook Smith)共同創立。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威爾森因飲酒過度被送去醫院治療,而醞釀出戒酒匿名會(Alcoholics Anonymous)的想法。在住院期間,一個靈性的經驗使威爾森去除了喝酒的想望。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試著說服其他酒癮者能用和他一樣的方式停止喝酒。威爾森找到了第一個信服他想法的人:史密斯,史密斯願意遵照威爾森提出的方法,擺脫酗酒的束縛。四年後,威爾森和史密斯發表了《戒酒匿名會》一書,其中包含十二個步驟和以靈性為基礎的康復計畫。
牛津團體(The Oxford Group)
戒酒匿名會計畫在威爾森一路發展的紀錄中,受到許多不同的人事物影響,其中,發起於英國的牛津團體運動及其在美國的領導人山姆‧舒梅克(Samuel Moor Shoemaker, Jr.),對戒酒匿名會的基礎貢獻最著。威爾森和史密斯都參加了牛津團體的聚會,並以其架構做為戒酒匿名會的主要基礎。
一九二○年代與一九三○年代,牛津團體運動在一戰後的反宗教浪潮中成為宗教革新的解答。他們旨在促使因制度本位主義而萎靡的教會信仰重新振作,聲稱自己是個「有機體」而非一個「組織」。團體成員在家裡及旅館聚會,於用餐時間交流彼此的信仰。儘管不受制度的約束,這項運動無疑與基督教會有所聯結,並且以教會馬首是瞻。
布契曼醫生(Dr. Frank N. D. Buchman)公認是牛津運動的領導者。這個團體沒有組織儼然的官僚,取而代之的是依賴「臣服」於上帝旨意的男女來執行「上帝的管理」。布契曼強調需要臣服上帝以求得寬恕和引導,並向上帝及他人承認自己的罪過。為了協助他人改變,牛津團體的追隨者也要學習為犯下的過錯贖罪,並向他人傳揚自己生命的改變。
牛津團體的教誨建立在下列六個信念之上:
1. 人皆有罪。
2. 人可以被改變。
3. 坦承錯誤是改變的必要條件。
4. 改變後的靈魂可以直接觸及上帝。
5. 奇蹟的年代已復返。
6. 已然改變的人應該去改變其他人。
此外,威爾森還將牛津團體的五個步驟融入戒酒匿名會的理念中,五個步驟為:
1. 交給上帝。
2. 聆聽上帝的指示。
3. 遵循指引。
4. 補贖。
5. 分享懺悔及見證。
十二步驟的發展
一九三五至三七年間,為了幫助更多酒癮者回復清醒的神智,史密斯和威爾森在紐約參加了由舒梅克主持的牛津團體聚會,威爾森在日後回憶時表示:「大部分戒酒匿名會十二步驟的想法都是從山姆‧舒梅克身上吸收而來的,而這些步驟成為戒酒匿名會生活方式的核心。早期戒酒匿名會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包括自我檢討、承認性格中的缺陷、彌補過去造成的傷害,並且只與直接透過牛津團體以及他們在美國的前任領導者舒梅克所引介的人一同工作,沒有來自其他地方的人。」
戒酒匿名會的十二步驟
1.我們承認無力抵抗酒精,以致生活變得無法掌控。
2.開始相信有比我們自身更強大的力量,讓我們回復神智清醒。
3.做出決定,將我們的意志和生命託付給我們所認識的神來照看。(編註:此處的「神」(God),正如文中所說是「我們所認識的」(as we understood Him),不專指何種宗教的神明,任何宗教信仰的人皆可將自己的神代入。)
4.徹底而無懼地列出我們自己在道德上的優劣之處。
5.對神、自己及所有人坦承我們錯誤行為的真正底蘊。
6.做好萬全的準備,以便讓我們所認識的神清理性格中的缺陷。
7.謙卑地懇求我們所認識的神去除我們的缺點。
8.一一列出所有我們曾經傷害過的人,且願意彌補他們。
9.只要有可能,便直接彌補曾經傷害過的人,除非這樣做會對他們或其他人造成傷害。
10.繼續列出個人的道德優劣所在,且當我們犯錯的時候,馬上認錯。
11.透過禱告與沉思默想提升我們意向清明地與我們所認識的神接觸,只祈求祂賜予我們知曉祂的旨意的智慧及將之付諸實踐的能力。
12.貫徹這些步驟後,我們的靈性因而甦醒,接著我們要試著將這樣的訊息傳達給其他酒癮者,並在日常生活一舉一動中皆實踐這些原則。
***
步驟一
我們承認無力抵抗成癮的影響,以致生活變得無法掌控
認識步驟一
小時候,其他較大的孩子有時會跟我們搔癢玩鬧。他們常常搔得很用力,又一直不停地搔,害我們笑到無法控制。我們會邊喘邊哭,求他們停止,還尖叫著說,「我不玩了,我投降,拜託停下來!」。有時候看我們哭了,他們會停下來,有時候卻非要等到某個更年長或力量更大的人來了,我們才能獲得解救。
步驟一就像上面那段童年的插曲。我們的生活和行為就像殘忍的搔癢者,造成我們痛苦跟不舒服。我們這是自作自受。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加以掌控,但結果屢屢是一團混亂。而現在我們不想放棄掌控,想從折磨裡解脫。在步驟一我們承認無法再忍受了。我們懇求獲得解脫。我們哭喊著,「我不玩了!」。
執行步驟一
步驟一是個機會,讓我們面對現實,承認生活並沒有在我們的控制下好好進行。我們接受自己是無能為力的,我們停止假裝。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停止長久以來以自己想法操縱事物的行為。我們承認,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錯覺已經無法持續下去了。假如這代表著失敗,那就這樣吧。我們對於使盡渾身解數操縱一切的生活已經感到疲憊不堪,不管接著來的是什麼,我們都準備接受。
為步驟一做準備
我們管理自己生活的方式讓我們筋疲力竭,無以為繼。我們跌落到了谷底。我們的方式與努力完全沒用。在這個時候,步驟一為我們無法收拾的現狀提供了應和需求的方向。我們要做的準備,就是了解步驟一是通往圓滿旅程的第一步。這個步驟要求我們停止。停止努力,並允許自己放棄。
備忘:第五週到第二十九週聚會內容安排,請見附錄一。
步驟一的禱文
神啊,請聽我的真心話
說真的,我不確定我在向誰禱告。
或許我只是在對自己說,但……
說真的,我再也無法承受了。
我的生活失敗,我覺得像是……
說真的,我想死,我想要放棄,
我想要停止傷害自己,我想要停止傷害他人。
說真的,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生以來,我第一次真的感到迷失……
說真的,我不知道有沒有人在聽,
但假如有人在聽,請來找我。
(取自《十二步驟禱文》〔12 Step Prayers for A Way Out〕,5-6頁。)
步驟一的概念對大部分的人來說是巨大的衝擊,除非我們開始如實地觀看自己的生活。去設想我們根本是無能為力的、我們的生活可能根本無法掌控,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逼迫。生活經驗提醒我們,我們的行為並不總會帶來和平和寧靜。我們的養成如果受到酗酒或其他類型的家庭困擾所影響,就會逐漸破壞我們最好的計畫安排、希望和夢想。受到困擾影響的養成背景常常會讓我們失去與自己的連結,生活也會充滿令人不悅的行為和強烈的情緒。
我們生活在十分強調個人成就的文化裡。多數人從小就被灌輸要出人頭地。我們的社會裡,在學校、運動場和生意上競爭,也同樣重要。我們受到的教導是,如果競爭時夠努力就可以「贏」,而這樣就是好的人。然而假如我們沒有達到別人的期待,而且「輸」了,我們就是失敗者。因為童年缺乏好的學習模範,大多數人都感到無所適從。我們不知道我們適合什麼。我們持續用我們的作為和別人對我們的想法,來決定我們的價值和自尊。回首過去,我們可能一直將自己歸類為失敗者。我們的失敗可能是自己造成的。我們的低自尊讓自己無法成為贏家,並帶來極大的壓力和焦慮。
長大後事態變得更糟。充滿壓力的生活讓我們無法稱心如意,而壓力也加重我們的問題。害怕和不安愈來愈多,造成恐慌感。我們之中有些人便轉而濫用改變情緒的物質,像是藥物、酒精或食物來紓解緊張。比較隱微的方式則是,我們可能埋首於學校活動、工作、關係或其他成癮/強迫的行為中,來克服那些看起來會壓垮我們的焦慮。當我們開始看清自己的狀態,並了解生活像是乘坐在大型雲霄飛車上那樣不斷迅速變換方向之後,我們就已經準備好進入步驟一。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承認,我們根本無能為力,而且生活已經變得無法收拾。一旦明白這一點,重要的是我們要尋求幫助。
步驟一是執行其他步驟的基礎。在正面遭逢我們生活處境的重要時刻中,我們承認無能為力並接受生活是無法掌控的。屈服於這個概念並不是容易的事。雖然我們的行為只會造成壓力和痛苦,但要放手並相信事情會自己好轉仍然很困難。我們可能覺得無所適從、倦怠、悲傷、失眠或騷亂不安。這些都是內在嚴重掙扎時會經歷到的反應。重要的是要記得,屈服不僅需要強大的心智和情緒能量,也需要決心。不要放棄。嶄新的自由生活正等著我們。
個人省思
在步驟一中,我們開始認清生活的真相。或許這是我們第一次終於承認挫敗,並體認到我們需要幫助。步驟一由兩個不同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承認我們有強迫的特質。這些特質呈現在我們試著操弄生活事務,藉以減輕掙扎時造成的內在痛苦。我們陷在那個讓我們無力控制自己行為的成癮之中。第二部分是承認,如果我們堅持按照自己的意思去過活,生活就還是依然一團混亂,將來也一樣。
1. 是什麼讓你無法體認到你的無能為力以及生活是不能掌控的?
2. 生活中哪一部分讓你感到最難過?
我們心中的驕傲呼喊著,要去對抗無能為力和放棄掌控的想法。我們習慣對自己以及他人生活中的所有事情負起全部責任,這對於在問題環境中長大的我們是很自然的反應。我們之中有些人在其他人逃避或不負責任的狀況下,擔負了太多的責任。直到痛苦達到無法再忍受的程度,我們才會開始尋求解脫之道和復甦的力量。我們必須領悟到自己的無能為力,才能全然地屈服。
3. 什麼生活事件讓你了解到痛苦的極限?
4. 痛苦是一種訊號,會引發你的成癮、強迫和衝動。哪一種特定的痛苦對你來說是最明顯的訊號?
當我們開始接受自身情況的真相,自然會想要向他人尋求解答。我們就像是膽小的靈性初學者,疑惑為何想追求的生活品質離我們遠去。朋友可能要我們去找治療師或和至親聊聊。但不論尋求多少外在資源,都無法帶來解脫,除非我們藉由自己,打從理智上和情感上,承認我們的確無能為力。然後,而且唯有此時,我們才會開始了解,步驟一是逃出天生的起點。
5. 我們會覺得,運用舊有的生存技巧,生活也過得下去。這種想法會如何阻礙你看清自己真正的問題?
6. 你最深的恐懼是什麼?是什麼讓你產生懷疑?
步驟一是持續的承諾。我們必須謹記,有害的特質、習慣和行為都是我們的一部分。它們是生活壓力所引起的潛意識反應。當我們注意到自我挫敗行為和反應浮現時,可以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並向崇高力量尋求協助。這個簡單的行動可以打開改變之門,讓我們尋獲帶來療癒的改變。
7. 在你的經驗中,生活裡最需要掌控的是什麼?
8. 你的自我挫敗行為會造成什麼結果?
步驟一的第二部分是承認我們的生活不可掌控,這和承認無能為力一樣困難。我們要更加密切注意那些仍舊被我們用來隱藏今日真實處境的昔日想法和行為。我們需要完全誠實,丟掉偽裝,看到事物的真實面貌。當我們不再替自己的行為找藉口,就是培養謙卑的第一步,而我們需要謙卑才能接受靈性的指引。正是透過這靈性的指引,才能開始重建我們自己和生活。
9. 生活的哪些方面最讓你有無法掌控的感覺?
10. 描述你為自己行為找藉口的具體情況。
只有我們承認自己身體生病了,治療才有可能開始進行。想要治癒心靈上的強迫/衝動行為也是如此,我們需要承認這些問題行為,治療才有可能展開。除非我們了解這項事實,否則康復的進展會受到阻斷。當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問題並採取必要的步驟予以解決,療癒才會開始。
11. 什麼行為讓你不想發生的問題發生了?或者,什麼行為是你的防衛或藉口?你怎麼做的?
當我們照著步驟進行,會發現試圖改變生活現狀不會帶來真正且持久的改變。雖然這樣想很誘人,但調整外在環境並無法導正內在的問題。放棄我們可以藉由操縱環境來治癒自己的這個信念,才可能有顯著的療癒。自願去執行步驟,才能開始讓真正的療癒從內在萌生。
12. 以前你如何嘗試透過操縱環境改變生活狀況?
13. 生活裡的哪個部分是你希望可以做好,但所作所為卻一直背離你所想的?
小組團體分享
14. 這個步驟裡的哪三個問題是你想跟其他人分享的?
15. 在步驟一的工作和康復歷程中,別人可以怎麼做來鼓勵你?
16. 你可以為他人的康復做些什麼,特別是在給予幫助和鼓勵這方面?
關鍵概念
無能為力:在步驟一裡我們發現,承認自己無能為力之後,康復才會開始。我們承認自己沒有可以掌控生活的力量,無法讓生命依循崇高力量的意旨進行。
無法掌控:我們曾試著掌控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然而,我們的掌控總是以失敗作收。在步驟一裡我們承認,自己已無法再控制或掌控生活。
團體活動
活動一:在黑暗之中
準備材料:紙和筆。
目標:透過在黑暗中書寫或繪畫,來體驗無能為力和無法掌控。
●準備繪畫或書寫一些內容(例如:自畫像、喜愛的寵物或給自己的一封信)。
●關上燈讓室內完全黑暗再開始。進行五分鐘。假使無法完全使室內黑暗,要求成員閉上眼睛──不能偷偷睜開。
●時間到之後,讓成員輪流一一分享自己的作品。在輪到分享前先把自己的作品遮住,好製造懸疑、維持樂趣。
●最後,討論在黑暗之中的活動與感到無能為力、無法掌控的相似處。
活動二:「無法掌控」的樣貌
準備材料:白紙、彩色筆或蠟筆、寫字夾板和想像力。
目標:運用想像力,透過繪畫將無法掌控的感覺表達出來。
●用一幅畫表達生活中無法掌控的感覺(例如:火爐中焚燒著鈔票,表示生計上的無法掌控;或幾隻怪獸圍著你的頭,代表你的恐懼)。想像和創造是重點。
●活動結束時,向團體展示並解釋你的畫作。
活動三:為步驟一禱告
準備材料:紙和筆。
目標:寫下步驟一的禱告文,並和團體分享。
●寫下步驟一禱告文。這有助於回想本章中步驟一的內容。不要寫出跟後續步驟有關的內容或概念,例如只寫出跟無能為力有關的禱文,不要涉及如何補償。
●每位成員念誦自己的禱文時,要帶著禱告的心情。營造一個柔和的氛圍,可以關掉燈光,然後發給每位成員一根蠟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