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腳開始
從海底輪到頂輪的旅程
我向所有先祖導師們的蓮花足(lotus feet)致敬,
喚醒並展現本身的歡喜之情。
示現為無與倫比的弄蛇人(濕婆),
為了消弭生死輪迴(saṃsāra)的有毒妄念。
──《阿斯坦加瑜伽祈禱梵唱》(Aṣṭāṅga Yoga Mantra)
在我生活的美國西南部,美洲原住民沿著里奧格蘭德山谷(Rio Grande valley)建立家園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早期定居此地的阿納薩齊(Anasazi)原住民信仰系統中,相信人類起源於地球底層的子宮;這趟通往地球表面、往上跋涉直到出生與生命出現的旅程,即可看成是人類靈魂的遷徙過程。另一個從普韋布洛(Pueblo)部落起源的神話,則與瑜伽系統內經由脊柱中心移動的旅程有著顯著的相似性。轉換變化的主題比比皆是,從黑暗到光明、從無生命到有生氣、從粗略到精微、從深度到表面。
在美洲原住民的傳說中,地球是一切生物的母親與始祖。大地穴儀式(kiva ceremony)(這些地穴是神聖而宛如子宮般的地下空間)即暗示了這一點,薩滿巫師、占卜先知以及普韋布洛族人在這項儀式中都會爬下一座木梯,進行祈禱、沉思、神交。阿納薩齊族人的「地球是生命起源」的神話,在一九三二年於越南舉辦的一場有關昆達里尼瑜伽心理學的研討會上,又被卡爾‧榮格(C. G. Jung)提出重述,並將這個美洲原住民創世的神話拿來與脈輪的順序與進展相提並論──後者始於固著土地的海底輪之內的骨盆,一直往上來到頭頂的頂輪,宛如在各式祈願梵唱中對聖哲帕坦加利(Patañjali)的頌讚,被描述為「一千個白光耀眼的頭」大放光明。
﹝在﹞普韋布洛的神話中,說到人類是從地球遙遠地底下的一個漆黑山洞中生成的……在經歷了冬眠與絕對黑暗、宛如昆蟲般的存在後,他們找到一根像梯子般的藤條,可以往上攀爬並來到第二個洞穴的地面;接著,他們繼續往上爬,來到第三個洞穴……最後他們爬到第四個洞穴……洞穴的開口就在地球的表面……他們學會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光芒,並從其中創造出太陽與月亮。
這個故事是從地球內部、潛意識、洞穴狀的中心上升,一直到創造、誕生以及意識的出現,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想像透過脈輪逐步往上提升,亦即從腳底到頭頂的覺醒狀態。脈輪就像美洲原住民神話中的洞穴一樣,是往上移動的過程中轉變、過渡的所在。在阿納薩齊的神話中,藤條或梯子(梯子象徵著心理與靈性轉變的原型)是往上攀爬的工具,在阿納薩齊神話中這種用來往上爬出深淵的植物,與脊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瑜伽傳統中比作植物的莖或桿。那座梯子則類似通過身體的中心軸,而瑜伽修行者認為這條中心軸是從固著於土地的尾骨通往頭骨內之天空的主要途徑。
地球是這趟旅程的起點,也是一切萬物出生的發源地、最初的源頭、子宮,而最後,萬物也會回歸於此。透過脈輪,從地下開始、進入地球表面、沿著縱軸前進的移動,就像植物幼苗鑽出地面、身體的骨頭向上成長豎起、史前巨石陣(Stonehenge)直立的龐然巨石或是昂然吐信的眼鏡蛇,人類心靈經由垂直提升而得以演變發展。
◎練習一 攤屍式(Śavāsana),零的起點
攤屍式即屍體的姿勢,通常在瑜伽練習課程結束時進行;然而,我經常以攤屍式開始我的課程,因為這個姿勢可以讓學生放鬆身體、清空肌肉張力,並藉由地心引力讓身體的重量落入地底。攤屍式是一種身體被完全支撐著、以水平方式置放休息的姿勢,讓深刻的靜止與平靜可以滲透內在。最後,攤屍式中的放手,指的並非肉體的死亡、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摩訶三摩地mahā samādhi),受限於個人身分認同的所有自我痕跡都會消失,讓人得以體驗到廣闊無垠與和平的感受。 首先,仰躺在柔軟但有穩固支撐的地板上,深呼吸幾次,讓骨頭的重量落入地板;接著,落入地板之下的地面;讓器官的重量往下沉,就像樹葉落入冬季池塘的底部。想像血液與呼吸沉澱到身體的後背,讓皮膚沿著地板延展開來,使得後背的皮膚可以與地板完全接觸。讓後方骶骨的重量以及後方頭骨的重量都落入地板以下。將空氣吸入後方的肋骨,並感受這股氣息沿著地板擴展、延伸。感受你的普拉納之皮囊(普拉納的虛幻之皮囊,prāṇa-maya-kośa),自問,「累嗎?感覺浮腫嗎?不安、沉重或者心煩意亂?有任何明顯可觸知的疼痛嗎?」審視自己的身體是否有任何細緻入微的感覺,亦即,注意神經、血液或筋膜中是否有任何的刺痛或悸動。藉著發展出對最細微感覺的敏感度,你將得以與能量精微體發展出協調一致性。停留在這個姿勢十分鐘,再緩慢地滾動到側邊起身。
以雙腳作為轉變的門戶
對於用雙足行走、以腳踩踏地面塵土的人類來說,整個在陸地上行走的歷史都涉及了遷徙與轉變──不斷地在移動。在美國西南方的美洲原住民文化中,部落人民會從一個聚落奔波數英哩去到下一個聚落;在印度與西藏,前往神聖位址的朝聖活動也都涉及了艱苦的長途跋涉。依《聖經》故事所述,穿越沙漠的旅程意味著一場集體的出走,一趟逃離專制權力與有限心靈束縛的遷徙。而以人體的結構來說,足底的表面與地表相接,正是人體進化的起源。
一趟訓練有素的旅程,通過能量精微體中迷宮般的航道(經由骨骼、組織、細胞、荷爾蒙分泌物),必然以雙足為起點。有鑒於我們今日活在一個人們居無定所、節奏飛快、高度流動的社會,透過雙足建立起一種腳踏實地感可說是彌足珍貴。透過腳的骨骼與結締組織所產生的穩定性與支持度,有助於調節神經系統、促進循環、改善呼吸。身體基礎的往下紮根,有助於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論是支離破碎的家庭、健康的危機、失敗的婚姻或是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都能沉著以對。為達此目的,瑜伽中的站姿可幫助我們建立起耐力、穩定性,以及剛毅果斷的決心。
◎地球主要的組成元素:五行
在印度、中國以及日本的內在藝術中,人體是元素力量的合成物;也就是說,人體的骨骼、皮膚以及分泌物都是由組成自然界的相同原料所合成。脈輪源自與每個人體中心相關的元素,而腳則與「土」這項基本元素有關。《鷓鴣氏奧義書》(Taittirīya Upaniṣad)中充滿歡欣鼓舞之情的段落,想像與雙足及骨盆有關、從純粹意識到堅固土地之物質的連續源起:以太(space)出於我(ātman),風(air)出於以太,火出於風,水出於火,地(earth)出於水,植物出於地,食物出於植物,人出於食物。
在此能量精微體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將提到這五項元素的生理機能,以及它們與脊柱、內部器官、內分泌腺體的關聯(參見圖1.1)。
本章將檢視我們的腳如何成為身體這座殿堂的基礎。瑜伽練習的挑戰,類似建築師或工程師所面對的挑戰,首要之務就是奠定好基礎。從結構上來說,腳不但支撐著身體,更是無數氣脈與經絡通道的源頭。腳底從下方支撐所有的身體系統,以姿勢位置來說,腳支撐著所有承重的力量;腳上二十六塊骨頭的排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腳之上所有結構的平衡,腳踝與腳的變形會造成上方結構的彎曲、扭轉以及旋轉。考量到腳就站在整個身體的下方,我們會看到理解腳的動力變化是多麼地重要。因此,瑜伽的第一項挑戰,就是重新學習如何站立。
腳就像樹根
在內在藝術中,發展出腳的心智是重要訓練的一部分。一位瑜伽導師的首要挑戰之一,便是鼓勵他或她的學生將覺醒與結構完整性帶入他們腳(亦即身體的主根)的微小骨骼及韌帶之中。人體就像一棵樹,這是瑜伽中最古老的比喻之一;在這個樹的隱喻之中,腳趾與腳滋養身體的方式,與樹根從地底吸取水分、養分、礦物質以供給樹幹、樹枝、樹葉生命力的方式相同;接著,脊柱反過頭來支持手臂與手的成長,就像樹幹支持著樹枝與樹葉。最後,腳的根部藉由間接地提供支撐予肺部(細支氣管)中微細樹枝狀結構與樹葉般集簇的肺泡,也幫助了普拉納之息的代謝。 腳的眾多小骨骼有助於在身體基部適當地分配並支撐整個骨架結構。許多小韌帶與肌肉的網絡分布附著在腳的骨骼上,就像榕樹繁茂的根部;腳上的許多肌腱與韌帶也會提供站立、行走以及跑步時的穩定性與適應性。
藉著透過雙腳來建立起多方面的根部系統,包括伸展足底筋膜、延展蹠骨、擴展腳跟、抬高足弓,我們可以為全身提供一套有架構的組織。
◎樹式
在所有瑜伽姿勢中,樹式(vṛkṣāsana/tree pose)是獲取專注力的典型姿勢。為了達到苦行(tapas)或靈性生命力的目的,眾所皆知,瑜伽修行者甚至可以樹式站立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之久。山式(tāḍāsana/mountain pose)有著類似的意義。艾揚格(B. K. S. Iyengar)在《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臉譜出版,二0一九年)這本對於瑜伽姿勢的開創性典籍中,頭兩個姿勢就是山式與樹式。
樹式所代表的關鍵歷史意義之一例,描繪於「恆河降凡」(Descent of the Ganges)這幅浮雕上,那是一個雕刻於整塊巨石上、長達九十六英呎長的故事。這座巨石浮雕是座落於印度南部瑪瑪拉普蘭(Mahabalipuram)的世界遺產,創作於十七世紀中;其中關於宇宙的場景,與生命的起源有關。許多人物圍繞著恆河彷彿從天而降、往下流動的河水(以岩石中的天然裂縫呈現,令人聯想到人體的中央通道);而在這條賦予生命的河流源頭處,有一位以樹式站立的瑜伽修行者。這位浮雕上的苦行人物枯瘦到肋骨都突出來了,給人一種是他舉起、支撐住整座山的錯覺,因而使所有河流之母──神聖的恆河,得以暢流無阻。在瑜伽中,有鑒於樹式古老而單純的力量,我們可以視之為支撐起整個哈達瑜伽傳統的基礎。
從海底輪到頂輪的旅程
我向所有先祖導師們的蓮花足(lotus feet)致敬,
喚醒並展現本身的歡喜之情。
示現為無與倫比的弄蛇人(濕婆),
為了消弭生死輪迴(saṃsāra)的有毒妄念。
──《阿斯坦加瑜伽祈禱梵唱》(Aṣṭāṅga Yoga Mantra)
在我生活的美國西南部,美洲原住民沿著里奧格蘭德山谷(Rio Grande valley)建立家園的歷史十分悠久。在早期定居此地的阿納薩齊(Anasazi)原住民信仰系統中,相信人類起源於地球底層的子宮;這趟通往地球表面、往上跋涉直到出生與生命出現的旅程,即可看成是人類靈魂的遷徙過程。另一個從普韋布洛(Pueblo)部落起源的神話,則與瑜伽系統內經由脊柱中心移動的旅程有著顯著的相似性。轉換變化的主題比比皆是,從黑暗到光明、從無生命到有生氣、從粗略到精微、從深度到表面。
在美洲原住民的傳說中,地球是一切生物的母親與始祖。大地穴儀式(kiva ceremony)(這些地穴是神聖而宛如子宮般的地下空間)即暗示了這一點,薩滿巫師、占卜先知以及普韋布洛族人在這項儀式中都會爬下一座木梯,進行祈禱、沉思、神交。阿納薩齊族人的「地球是生命起源」的神話,在一九三二年於越南舉辦的一場有關昆達里尼瑜伽心理學的研討會上,又被卡爾‧榮格(C. G. Jung)提出重述,並將這個美洲原住民創世的神話拿來與脈輪的順序與進展相提並論──後者始於固著土地的海底輪之內的骨盆,一直往上來到頭頂的頂輪,宛如在各式祈願梵唱中對聖哲帕坦加利(Patañjali)的頌讚,被描述為「一千個白光耀眼的頭」大放光明。
﹝在﹞普韋布洛的神話中,說到人類是從地球遙遠地底下的一個漆黑山洞中生成的……在經歷了冬眠與絕對黑暗、宛如昆蟲般的存在後,他們找到一根像梯子般的藤條,可以往上攀爬並來到第二個洞穴的地面;接著,他們繼續往上爬,來到第三個洞穴……最後他們爬到第四個洞穴……洞穴的開口就在地球的表面……他們學會創造出輝煌燦爛的光芒,並從其中創造出太陽與月亮。
這個故事是從地球內部、潛意識、洞穴狀的中心上升,一直到創造、誕生以及意識的出現,我們可以用同樣的方式想像透過脈輪逐步往上提升,亦即從腳底到頭頂的覺醒狀態。脈輪就像美洲原住民神話中的洞穴一樣,是往上移動的過程中轉變、過渡的所在。在阿納薩齊的神話中,藤條或梯子(梯子象徵著心理與靈性轉變的原型)是往上攀爬的工具,在阿納薩齊神話中這種用來往上爬出深淵的植物,與脊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瑜伽傳統中比作植物的莖或桿。那座梯子則類似通過身體的中心軸,而瑜伽修行者認為這條中心軸是從固著於土地的尾骨通往頭骨內之天空的主要途徑。
地球是這趟旅程的起點,也是一切萬物出生的發源地、最初的源頭、子宮,而最後,萬物也會回歸於此。透過脈輪,從地下開始、進入地球表面、沿著縱軸前進的移動,就像植物幼苗鑽出地面、身體的骨頭向上成長豎起、史前巨石陣(Stonehenge)直立的龐然巨石或是昂然吐信的眼鏡蛇,人類心靈經由垂直提升而得以演變發展。
◎練習一 攤屍式(Śavāsana),零的起點
攤屍式即屍體的姿勢,通常在瑜伽練習課程結束時進行;然而,我經常以攤屍式開始我的課程,因為這個姿勢可以讓學生放鬆身體、清空肌肉張力,並藉由地心引力讓身體的重量落入地底。攤屍式是一種身體被完全支撐著、以水平方式置放休息的姿勢,讓深刻的靜止與平靜可以滲透內在。最後,攤屍式中的放手,指的並非肉體的死亡、而是一種精神上的死亡(摩訶三摩地mahā samādhi),受限於個人身分認同的所有自我痕跡都會消失,讓人得以體驗到廣闊無垠與和平的感受。 首先,仰躺在柔軟但有穩固支撐的地板上,深呼吸幾次,讓骨頭的重量落入地板;接著,落入地板之下的地面;讓器官的重量往下沉,就像樹葉落入冬季池塘的底部。想像血液與呼吸沉澱到身體的後背,讓皮膚沿著地板延展開來,使得後背的皮膚可以與地板完全接觸。讓後方骶骨的重量以及後方頭骨的重量都落入地板以下。將空氣吸入後方的肋骨,並感受這股氣息沿著地板擴展、延伸。感受你的普拉納之皮囊(普拉納的虛幻之皮囊,prāṇa-maya-kośa),自問,「累嗎?感覺浮腫嗎?不安、沉重或者心煩意亂?有任何明顯可觸知的疼痛嗎?」審視自己的身體是否有任何細緻入微的感覺,亦即,注意神經、血液或筋膜中是否有任何的刺痛或悸動。藉著發展出對最細微感覺的敏感度,你將得以與能量精微體發展出協調一致性。停留在這個姿勢十分鐘,再緩慢地滾動到側邊起身。
以雙腳作為轉變的門戶
對於用雙足行走、以腳踩踏地面塵土的人類來說,整個在陸地上行走的歷史都涉及了遷徙與轉變──不斷地在移動。在美國西南方的美洲原住民文化中,部落人民會從一個聚落奔波數英哩去到下一個聚落;在印度與西藏,前往神聖位址的朝聖活動也都涉及了艱苦的長途跋涉。依《聖經》故事所述,穿越沙漠的旅程意味著一場集體的出走,一趟逃離專制權力與有限心靈束縛的遷徙。而以人體的結構來說,足底的表面與地表相接,正是人體進化的起源。
一趟訓練有素的旅程,通過能量精微體中迷宮般的航道(經由骨骼、組織、細胞、荷爾蒙分泌物),必然以雙足為起點。有鑒於我們今日活在一個人們居無定所、節奏飛快、高度流動的社會,透過雙足建立起一種腳踏實地感可說是彌足珍貴。透過腳的骨骼與結締組織所產生的穩定性與支持度,有助於調節神經系統、促進循環、改善呼吸。身體基礎的往下紮根,有助於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不論是支離破碎的家庭、健康的危機、失敗的婚姻或是搖搖欲墜的經濟狀況),都能沉著以對。為達此目的,瑜伽中的站姿可幫助我們建立起耐力、穩定性,以及剛毅果斷的決心。
◎地球主要的組成元素:五行
在印度、中國以及日本的內在藝術中,人體是元素力量的合成物;也就是說,人體的骨骼、皮膚以及分泌物都是由組成自然界的相同原料所合成。脈輪源自與每個人體中心相關的元素,而腳則與「土」這項基本元素有關。《鷓鴣氏奧義書》(Taittirīya Upaniṣad)中充滿歡欣鼓舞之情的段落,想像與雙足及骨盆有關、從純粹意識到堅固土地之物質的連續源起:以太(space)出於我(ātman),風(air)出於以太,火出於風,水出於火,地(earth)出於水,植物出於地,食物出於植物,人出於食物。
在此能量精微體的探索過程中,我們將提到這五項元素的生理機能,以及它們與脊柱、內部器官、內分泌腺體的關聯(參見圖1.1)。
本章將檢視我們的腳如何成為身體這座殿堂的基礎。瑜伽練習的挑戰,類似建築師或工程師所面對的挑戰,首要之務就是奠定好基礎。從結構上來說,腳不但支撐著身體,更是無數氣脈與經絡通道的源頭。腳底從下方支撐所有的身體系統,以姿勢位置來說,腳支撐著所有承重的力量;腳上二十六塊骨頭的排列,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在腳之上所有結構的平衡,腳踝與腳的變形會造成上方結構的彎曲、扭轉以及旋轉。考量到腳就站在整個身體的下方,我們會看到理解腳的動力變化是多麼地重要。因此,瑜伽的第一項挑戰,就是重新學習如何站立。
腳就像樹根
在內在藝術中,發展出腳的心智是重要訓練的一部分。一位瑜伽導師的首要挑戰之一,便是鼓勵他或她的學生將覺醒與結構完整性帶入他們腳(亦即身體的主根)的微小骨骼及韌帶之中。人體就像一棵樹,這是瑜伽中最古老的比喻之一;在這個樹的隱喻之中,腳趾與腳滋養身體的方式,與樹根從地底吸取水分、養分、礦物質以供給樹幹、樹枝、樹葉生命力的方式相同;接著,脊柱反過頭來支持手臂與手的成長,就像樹幹支持著樹枝與樹葉。最後,腳的根部藉由間接地提供支撐予肺部(細支氣管)中微細樹枝狀結構與樹葉般集簇的肺泡,也幫助了普拉納之息的代謝。 腳的眾多小骨骼有助於在身體基部適當地分配並支撐整個骨架結構。許多小韌帶與肌肉的網絡分布附著在腳的骨骼上,就像榕樹繁茂的根部;腳上的許多肌腱與韌帶也會提供站立、行走以及跑步時的穩定性與適應性。
藉著透過雙腳來建立起多方面的根部系統,包括伸展足底筋膜、延展蹠骨、擴展腳跟、抬高足弓,我們可以為全身提供一套有架構的組織。
◎樹式
在所有瑜伽姿勢中,樹式(vṛkṣāsana/tree pose)是獲取專注力的典型姿勢。為了達到苦行(tapas)或靈性生命力的目的,眾所皆知,瑜伽修行者甚至可以樹式站立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之久。山式(tāḍāsana/mountain pose)有著類似的意義。艾揚格(B. K. S. Iyengar)在《瑜伽之光》(Light on Yoga,臉譜出版,二0一九年)這本對於瑜伽姿勢的開創性典籍中,頭兩個姿勢就是山式與樹式。
樹式所代表的關鍵歷史意義之一例,描繪於「恆河降凡」(Descent of the Ganges)這幅浮雕上,那是一個雕刻於整塊巨石上、長達九十六英呎長的故事。這座巨石浮雕是座落於印度南部瑪瑪拉普蘭(Mahabalipuram)的世界遺產,創作於十七世紀中;其中關於宇宙的場景,與生命的起源有關。許多人物圍繞著恆河彷彿從天而降、往下流動的河水(以岩石中的天然裂縫呈現,令人聯想到人體的中央通道);而在這條賦予生命的河流源頭處,有一位以樹式站立的瑜伽修行者。這位浮雕上的苦行人物枯瘦到肋骨都突出來了,給人一種是他舉起、支撐住整座山的錯覺,因而使所有河流之母──神聖的恆河,得以暢流無阻。在瑜伽中,有鑒於樹式古老而單純的力量,我們可以視之為支撐起整個哈達瑜伽傳統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