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先問自己:為什麼想要改變體態?

在前一章,我分享了自己一開始錯誤的動機心態,立下了錯誤的目標方向,以及使用了並不適合我的飲食方式,開始一連串不斷失敗的減重過程。
  很多人一開始接觸減肥、健身和健康飲食,都是直接從「如何執行」的方法開始,我也不例外,追逐著市面上五花八門的知識與方法論,深怕錯過什麼厲害的觀念和招式。
  走到了現在,我發現所謂「減重‧ 健身‧ 健康」,和其他方面的領域一樣,必須先將最根本的原理學習好,掌握了基礎,才知道那些成果會出現的道理,才不容易被商人重新包裝的手法話術給矇騙。

‧確定了想改變的「動機」,才能有持續的「動力」
另外還有一點、也和做其他所有事情的道理一樣,你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你心中的「why」是什麼呢?
  每件事情要成功,你內心的「為什麼」和動機的力量,才是驅動你即便在過程中遭遇挫折與困難,還能夠不斷保持耐心前進,最後累積出成果的關鍵。
  過去我總是減肥失敗的原因在於,我的動機都來自於「外在」。我只是想要滿足他人對我的期待,我期望別人能說出我想聽的話、我想要達成社會對於女生美麗、漂亮的定義與數字要求。
  當有人覺得我瘦下來了、我會覺得開心,但如果這時有人覺得我「還不夠瘦」,我就會想要追求那個人心目中所謂「瘦」的樣子,也想要聽到對方說:「哇!你變瘦了耶!這樣很好看喔!」
  但最後我發現,自己無法滿足每一個人心目中對於「瘦」的認定和期望,達成了那些「數字」的快樂,都只有曇花一現,終日煩惱著數字是否會再上升、會不會被其他人說「你胖了」。總是在追求外在的認同感,不斷汲汲營營追求卻找不到意義,永遠也不會感到滿足,所以總是感到失敗與迷惘。
  現在的我能夠改變,並且持之以恆慢慢進步的關鍵在於:我是為了「自己」而做這件事的。因為我想要不斷看見「升級版本」的自己:懂得擇食、讓我的身體有養分有精神與體力;規律健身鍛鍊,靠自己的努力打造喜歡的身形;不斷突破重量、看見外在與內在都變得更加強大的自己;提高身體素質,讓自己保持健康,才能擁有更好的體力與精神支持我工作、玩樂、追求理想的人生。而不斷變得更好的體態,或許是旁人所謂變瘦、有曲線等等,都是在執行這些行動所帶來的「附加價值」而已。

◎期待打造出哪種體態和人生?
確定了內在的動機之後,再來就必須開始擬定與自己期待相符合的目標了!了解目標是什麼,搭配正確觀念才能事半功倍。
‧愈細瘦愈好?還是結實有曲線?
過去的我非常在意體重數字,以為數字愈低,就代表愈瘦愈美。然而開始健身之後,我發現了同樣的體重數字,竟然可以有不同的體態,原因就在於肌肉與脂肪的比例。
明明是同樣重量的脂肪與肌肉,脂肪的體積卻是肌肉的三倍大!所以,如果一味專注在追求體重計上愈低愈好的數字(透過執行一般大眾所認知的節食、少吃減肥法),你可能會成為肌肉量少、體脂肪卻很高的「泡芙人」,雖然體重數字不高,但看起來卻是「肉肉的」;或是肌肉量與體脂肪都很低,看起來細瘦柔弱乾扁的四季豆身形。

‧在開始瘦身之前,你有符合健康標準嗎?
我遇過很多女孩,明明體重已經過輕了,還是認為自己太胖想要減重;或是明明體脂肪已經在18% 以下了,仍然想要再變得更低。
  他們遇到的問題,不外乎是以下四點─
  (1)有數字的迷思,認為自己到達某一個數字才是成功、才是美、才會有自信跟快樂。
  (2)認為自己的體態不好看,然而極有可能是因為肌肉量不足。
  (3)沒有健康的基本認知和概念。
  (4)不了解追求標準以下的狀態要付出許多生理與心理的代價,不一定美、不一定健康、即便追求到了也不一定會快樂。
心態的部分也許沒辦法一時之間就轉換,但你必須先依據可靠的健康機構來了解自己的健康體重、健康體脂的數值標準範圍。

◎PEI 的「增肌減脂」運動飲食這樣吃
‧運動完可以用餐嗎?晚上真的不能吃澱粉嗎?
  關於增肌減脂時的飲食時間和頻率,很多人會認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變胖、晚餐吃澱粉會變胖,或是運動完一小時內一定要補充蛋白質。然而,這些都必須先回到前面所說的原理,一般人其實並不需要強迫自己遵守過於嚴謹的用餐時間和頻率規則。
  假如你整天有達成熱量赤字,那麼晚餐吃澱粉或是吃宵夜也不會變胖。很多人以為運動完吃東西會胖,但其實,運動完之後,補充對的營養才能有效修補身體。
  而且在訓練時,肌肉會用掉很多能量,光補充蛋白質是不夠的,也需要一些容易吸收的醣類,才能刺激胰島素分泌,讓肌肉細胞吸收有效的養分。所以建議在運動完後,最好能吃一份均衡的餐點(並非垃圾食物喔),是最能幫助增肌減脂的!蛋白質的攝取,也應該建立在「一日」的攝取量是否足夠,而非只看運動後一定要補充到多少的蛋白質。

‧增肌、減脂時的飲食大方向
〈減脂〉首先要確保能創造熱量赤字,再來是確保攝取足夠的一日蛋白質量,基本上用餐的時間與頻率,可以依照個人的生活作息和喜好去調整。飲食內容最好是自己能喜歡、能感到滿足的為主。
〈增肌〉因為要創造熱量盈餘,為了不要一次塞下大量的食物而太飽,可以多次用餐,以及確定每一餐都有平均的蛋白質。
  〈補充品〉補充品之所以叫做補充品,就是指「當有需要的時候,再補充」即可。以品質好、性價比高為原則。
  補充品不是必須的,只要平日注重多元均衡的飲食,保持好的作息與舒壓,確保每天都有曬到一小段時間的陽光。補充品應該視個人需求以及尋求專業人士建議而補充,並不能夠取代我們主要的飲食。很多市面上五花八門的減肥工具,也都只能算是補充品,除了價格不便宜,也很難長期吃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要回歸到我們平時的飲食型態。
◎PEI 的增肌減脂實作5 階段

 在前面的內容,我提到了在開始任何飲食計劃之前,都應該要先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以及哪一種方法可以持續的進行下去。僅作參考,沒有一種規則方法適用於每一個人,但你可以從我的經驗中學習與反思,希望大家都能在打造自己理想體態的路上少跌幾跤。

‧〈階段1〉2018 年4 月開始增肌減脂,吃了三個月幾乎相同的菜色
  2018 年4 月,我開始執行增肌減脂。如旁邊的初始數據中所寫的,體重56.3公斤, 體脂率33.1%,BMI 值24.4,TDEE 為1629。這時候,我還沒有TDEE和營養概念,於是就先照著教練提供給的飲食菜單,不需要思考地照著執行,搭配健身,在2018 年5 到8 月中,吃了三個月幾乎相同的菜色。除此之外,我還做了以下三件事:
(1)固定差不多的飲食內容,80% 自己帶便當、20% 外食和拿鐵點心。
  (2)一週重量訓練3 天,有氧運動= 0。
  (3)每天觀測體重數據,追蹤趨勢是否持續往下。
  為了把變因降到最低,讓進度比較好觀測,我每天都吃差不多的飲食內容,並連續吃了三個月;同時維持一週3 天,每次約1 至1.5 小時的重量訓練。
  我的減脂期飲食的基本原則是這樣的:要吃得飽、要吃自己喜歡的食物、方便取得的食物、要留熱量「扣打給自己喜歡的點心」。
  至於事先規劃好飲食內容,有以下幾個非常棒的好處:
  (1)不需要每天思考要吃什麼、不能吃什麼,消耗意志力。
  (2)可以更有意識地掌控自己的飲食內容。
  (3)就算有聚餐,也可以做好事前的飲食規劃。
  (4)把喜歡的食物都事先適量的安排進每一天的飲食中,讓自己有滿
足感、不壓抑。
  我會外食、也會自己煮;一開始三餐都是吃外食,但後來發現外食在相同熱量下很難吃得飽,而且營養素也沒有那麼理想,通常都是碳水與油脂比例高,但是蛋白質比例很少。後來,我為了讓自己可以吃得更營養、更飽足,也能更好掌握熱量,就開始自己帶便當。
  也因為午晚餐便當的食物內容都差不多,所以我有時會趁著週末一次準備好一週的便當,前三天的便當放冷藏,其他兩天的便當會放冷凍保存。先備好餐的好處就是週間有更多彈性的時間,下班可以運動或是安排其他的規劃。
   但一次要準備一週的便當其實並不輕鬆,所以我也會週末先準備2~3天的便當,週間再找一天準備其他天的便當。在後面的食譜,有一個單元是「一次做好六個便當」,各位可以參考其中備料、烹飪的過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喔!
  我並沒有特別減少每天的飲食分量,可以說是每一天都吃得很滿足,整體熱量攝入差不多在TDEE 左右,或是只有少TDEE 一點點而已,雖然體重下降的幅度並不快,但仍然穩定地持續在下降的趨勢,雖然偶爾面對停滯或是緩慢的進度還是會覺得心慌,但在教練的鼓勵之下,仍然保持耐心、慢慢前進。
 在這樣進行了三個月後,即便數據沒有驚人的進步成果,但我卻看見了我的體態有了巨幅的改變!整體的脂肪量減了很多,體態也因為增肌的關係,更挺更好看了,連我一直很在意的臀部,也慢慢地提起、朝向翹臀前進!
 增肌減脂的過程中,由於肌肉比脂肪重很多的關係,體重可能並不會有太大的變動,甚至對於某些女生來說還會變重,但在我實際經歷過這樣的過程之後,才知道體重數字真的不是一切,很多體態上的進步,只有看數字是看不出來的!想要減脂,也不一定就要吃少於TDEE 很多,即便每天吃的熱量等於TDEE,搭配重量訓練,也能夠達到很好的體態改變效果。
  要讓重量訓練有成效、有足夠的能量,才能好好地建立肌肉,除非你已經是很進階的訓練者,那可能就需要更加嚴謹的熱量計算。然而,包含我在內,相信各位讀者們也應該都不是要比賽的選手,基本的飲食大原則,只要有80% 的原型健康食物,20% 你喜歡的、有點罪惡的食物,再搭配強度循序漸進、且規律的重量訓練,多多在日常中保持活動量,例如多走路、爬樓梯、少久坐等等,長期下來,體態一定會慢慢變好,就是所謂的打造「易瘦不易復胖」的體質。

‧〈階段2〉觀察與認識食物,學習計算熱量和堅持鍛鍊
  在吃了三個月差不多的膩了的食物之後,我開始變化我的便當菜色,也開始在IG 上紀錄我的故事、健身過程和自煮健身餐便當。
  我開始練習認識食物,計算熱量與TDEE,吃進的食物基本上都會輸入計算熱量與營養的APP 中。建立自煮便當的習慣,重量訓練要求自己做到一週至少訓練三天∼四天,強度持續地進步。
  平日熱量約控制在1400~1600 大卡/一日,出去玩、假日、過年過節則不會計算,平日也偶爾會大爆卡,但是維持規律的重量訓練習慣,還有自煮帶便當的習慣,我的身形逐漸地在變好。
  那時候是久坐上班族,平時活動量很低,加上我比較矮小,需要的熱量自然就不會太高。但其實我是非常貪吃的人,既然先天條件不如別人,至少我能夠靠著努力健身來改變體質,提高肌肉量、也提高代謝!
  我在每個過程都有不一樣的體悟,這段期間我不管吃什麼東西,都一定要輸入「Myfitnesspal」 APP 裡面,記錄營養素和熱量,有看到數字差不多在安全的範圍內才會安心。然而,這也讓我因為長期過於在意數字,而忽略身體自然的飢餓感和飽足感,失去了聆聽自己身體聲音的意識。
  身體其實是很奇妙也很聰明的,當你今天吃太多了,隔天可能就會減少飢餓感,或是讓你想要多活動,以自然的方式達到平衡。所以,當你用節食的方式吃得太少,身體自然就會發出營養不足或是飢餓的訊號來讓你多吃一點。如果要減肥,無法避免會有飢餓感,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所以才會建議一次不要減少太多的熱量,讓身體慢慢適應,並且用更聰明一點的方式來增加飽足感,例如多吃蔬菜這樣低熱量但是體積大的食物、延後進食的時間、分配自己在最餓的時間吃多一點、其他餐吃少一點等等。
  若是遇到了停滯期,可以再看有沒有辦法用較低熱量的食物取代原來熱量比較高的食物,例如外食改成自己帶便當就是一個方式。或是增加訓練量、增加一點有氧運動,就能夠在不用計算食物熱量的情況下創造熱量赤字。
  稱量與計算食物的熱量和營養,是初學者認識食物營養與自己身體所需要的熱量營養一個很好的入門工具,當計算並觀察自己身體了一陣子,你就能慢慢建立起有意識擇食的概念。
  至於每個人適合的飲食也都不一樣,像我其實本身並沒有那麼喜歡吃雞胸肉,以前剛開始會以為健身就是要吃雞胸肉來補蛋白質,但後來才意識到自己並沒有那麼喜歡吃肉,甚至因為吃了過多的肉缺乏纖維質而產生便秘的狀況。後來發現蔬食有許多食材也富含蛋白質,同時還能夠攝取得到纖維與更多元豐富的營養素,除了覺得身體更加輕盈了,減肉也是友善動物與環境的一種行動。只要認識了食物,就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和個人喜好去安排飲食。
  不管是什麼樣的飲食法,只有自己喜歡、適合自己、可以吃得滿足開心並持續一輩子,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