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試閱

趣味營養學

9特價31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1章 知道賺到的「營養」這件事

了解營養素來讓自己跟家人變得超健康
守護生命、維持健康所需的「五大營養素」
我們是為了什麼而進食的呢?最大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維持生命,但吃的目的不是只有這個才對。透過食物多變的味道、香氣、顏色、口感,讓我們的進食變得愉快,並能過著更健康而豐富的生活,所以我們才需要每天進食。
生物從體外攝取維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質並加以利用,這一連串行為便稱為「營養」。而食物所含的物質中,跟生命活動有緊密關聯的就稱為「營養素」。
營養素之中提供讓身體運作的能量,也能建構身體的素材便是「碳水化合物(醣類)」「脂質」「蛋白質」。這是我們要活下去絕對不可或缺的營養素,因此稱為「三大營養素」。再加上可以幫助其他營養素發揮作用、整頓身體狀況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就是「五大營養素」。這些營養素各自發揮機能,使得生命活動可以順暢維持下去。
其他還有一種叫「膳食纖維」的碳水化合物,或是讓身體不易生病的「植化素」,還有位於腸道協助全身健康的「乳酸菌」等,各種成分和物質維持著我們身體的健康。

這些都是真的嗎?跟營養有關的恐怖都市傳說
擁有正確知識,不再與假消息隨之起舞
現代人對健康及美容更加積極了解,媒體也每天都會報導「吃了OO就會變瘦!」「OO可以預防癌症」等各種健康資訊。但是這之中包含了還沒有充分科學根據的消息、網路或社群網站上散播的半都市傳說等可信度低的消息。
舉例來說,現在限醣減肥法成為熱門話題,可以看到有些消息說「只要不吃飯,吃多少肉都可以」。這點第2章後也會再提到,理論上,控制醣類(飯)就可以降低體脂肪,這樣說是沒錯,但是「不管吃多少肉都可以」就是天大的誤會了。攝取過多肉的話,血裡的中性脂肪或壞膽固醇會增加,連帶造成肝臟及腎機能負擔的風險。儘管如此,消息本身卻這樣完全無視重大風險,如果隨意接受了這種只強調好處的消息,是非常危險的。
為了不被可疑的健康資訊耍得團團轉,首先要了解跟營養相關的正確知識。先掌握營養的運作模式及適當攝取量這些應該知道的事,再活用知識來取捨出正確資訊,是相當重要的。

第2章 營養素的真相

小時候是瘦子的人,長大也不會變胖?
脂肪細胞愈多的人愈是肥胖
你知道幼兒期的生活習慣,與將來是否容易變胖有很大關聯性嗎?本來肥胖就是人類身體裡堆積脂肪的「脂肪細胞」數量增加、肥大造成的。而一般認為,脂肪細胞的數量大約3歲之前就會固定下來。幼兒期如果攝取過多營養的話,脂肪細胞的數量就會急速增加,就算變瘦了數量也不會減少。換言之,幼兒期肥胖的話,就會有相對較多的脂肪細胞,變成大人後也是容易發胖的體質。「因為是小孩所以吃多少都沒關係」是大大錯誤的觀念。肥胖也是造成很多文明病的原因,正因為是成長期,才更應該用心過著均衡的飲食生活及培養適度的運動習慣,不讓脂肪細胞過度增加,這對將來的健康也很重要。
另一方面,幼兒時瘦的人也不能掉以輕心。最近根據研究,發現吃太多或運動不足持續累積脂肪的話,大人也會生出新的脂肪細胞。無關小時候的體型,只要持續運動不足或能量過多的生活習慣,就會讓脂肪細胞增加,變成易胖體質的風險很高。

雙親肥胖的話小孩也會胖?易胖與遺傳的關係
肥胖的原因比起遺傳更重要的是生活習慣
如同前述,肥胖跟脂肪細胞的數量有很大關係,但變胖的原因還有很多。常聽到的是父母給孩子的「遺傳」,確實小孩可能會遺傳雙親的易胖體質,例如父母的體質若為不易代謝攝取到的能量,那麼很有可能小孩也會遺傳,導致易胖體質。但是我們無法這樣直接把遺傳與小孩肥胖的原因連結起來。特別是雙親跟小孩都一樣胖的情況,比起遺傳,將環境=生活習慣視為原因更為自然。是不是平時常吃外食或外面煮好的熱食,或是讓小朋友自由吃他想吃的零食,過著混亂的飲食生活呢?另外,是不是家族在假日團圓時,會在家裡靡爛地看電視或玩電動,再加上運動不足呢?大人、小孩都把這樣的生活習慣當作理所當然的話,就和體質或遺傳沒有關係,全家都得煩惱肥胖問題也是正常的。
把肥胖原因歸咎於體質或遺傳是不對的!首先該由雙親冷靜地檢視自己的飲食生活及生活方式,是否有造成變胖的傾向,這是很重要的。

給小孩吃速食是NG的嗎?
以不養成習慣為前提去享受速食是OK的
「不想給小孩吃高卡路里的速食!」愈是熱衷於飲食教育的家長們,愈是會這樣想吧?但是對成長期的孩子來說,比起卡路里,更重要的是營養均衡。均衡攝取「蛋白質(Protein)」「脂質(Fat)」「碳水化合物(Carbonate)」三大營養素很重要。這三個字首合稱「PFC平衡」,以此原則來選擇菜單的話,即使是速食也可以健康享受。
舉例來說,漢堡和薯條、飲料的套餐是漢堡店的固定組合,但這樣的套餐中脂質會有點過多,如果把薯條換成沙拉、飲料換100%的蔬果汁或茶,就能成為平衡性不錯的組合。
雖說如此,只要不是太常吃速食,倒也不需要太神經質。PFC平衡只要以每天為單位去考慮就可以了,所以在店裡可以選擇孩子喜歡的菜色,調整其他時間的飲食平衡即可。
雖說習慣速食並不好,但如果過度限制也是NG。小孩長大後產生反彈,反而對速食產生強烈執著也說不定。

第3章 不會讓營養素流失的最強料理法

「切、煮並泡在水中」會讓菠菜的維生素大量減少!
維生素C會因為水和高溫而流失
無論食物含有多優質的營養素,如果料理方式不同,也會白白流失。
舉菠菜為例。菠菜含有的主要營養素之一是「維生素C」,但也含有澀味之源「草酸」,為了去除澀味,燙過後直接泡在水裡是很常見的做法。但由於維生素易溶於水,比較不適合燙或煮等加熱方法。光是燙過就會減少40%的維生素C,而泡在水裡則會讓更多維生素C流失。
想從菠菜攝取維生素C的話,生吃是最好的,不過加熱會讓蔬菜的體積變得比較小而更易入口,所以就算營養有點流失,也能提高維生素C的進食效率。燙青菜的時候,為了防止維生素C從切口流出,不要切碎而是從根部切斷,或是整株一起燙是基本做法。只要燙30秒左右就能將火關掉,就算要浸水,也儘量不要太久比較好。用保鮮膜包住菠菜後用微波爐加熱也是一個辦法。
為了防止營養素流失,儘量在新鮮時食用也很重要。保存期限愈長就會流失愈多營養素,所以建議買回來後儘量馬上吃掉或冷凍。

胡蘿蔔不連皮一起吃就沒意義?
皮中豐富的β-胡蘿蔔素跟油很搭
煮胡蘿蔔時,你會先削皮嗎?事實上這麼做,會讓好不容易可以攝取的營養素流失掉。
胡蘿蔔中的主要營養素是「β-胡蘿蔔素」,它會在體內轉成維生素A,並製造出可以感應到光線的視網膜上的色素,或是幫助皮膚或黏膜細胞再生。它有很高的抗氧化力,對預防文明病也很有幫助。
胡蘿蔔中的β-胡蘿蔔素含有量,愈接近外側會比中心部分來得更多。如果把胡蘿蔔完整拿去加熱就會發現,胡蘿蔔表面有個薄膜般的表皮覆蓋,那附近含有豐富的β-胡蘿蔔素。所以煮胡蘿蔔時,好好洗過然後連皮一起煮是最好的。如果實在很在意皮的話,可以用去皮手套等工具來盡可能減少削落的表皮,也就能讓營養攝取的損失降低不少。
如果在料理法上下工夫,就可以攝取到更多β-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很耐熱,也是適合跟油一起煮的營養素。和生吃相比,用油烹調後的吸收率竟然可以差到8倍。所以就選擇沖繩胡蘿蔔絲或法式多蜜醬汁之類搭配油的吃法,連皮一起享用吧!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