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理論篇 ▶ 正確地吸收知識
要拚命苦練,
更要拚命休息
-喬‧福瑞(JoeFriel)(專業教練,《鐵人三項訓練聖經》作者)
食療法、護膚法、改善生活習慣、放鬆身心……坊間存在著五花八門的抗老術,而且不斷推陳出新。只要上網一查,就能找到數不盡的技巧,恐怕有不少人會在資訊的汪洋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本書一開始,就要先跟各位介紹關於抗老化的根本觀念。坊間的抗老術雖然多如牛毛,但根據數據挑選出真正有效的方法後,就會發現他們在根本上都有著相同的重點。因為所有正確的抗老術,都是根據共通的「一項原則」而成立的。
如果將該原則簡化並歸納,那麼我們可以說,真正的抗老術是由以下三個階段所構成。
階段1 ▶ 痛苦
刻意讓自己的心智與身體承受打擊。
階段2 ▶ 復原
讓身心受到的創傷徹底得到療癒。
階段3 ▶ 反覆
反覆經歷痛苦與復原的階段。
不斷重複痛苦與復原的循環,是本書所有技巧的核心。只要一開始掌握住這個原則,就能減少在龐大的資訊中迷失的狀況。接下來,筆者會詳細解說以上各階段的要點。
痛苦⇄復原―透過痛苦與復原的循環達到逆齡效果
階段1 痛苦
「所有殺不死我的,都讓我更強大。」這句名言來自德國哲學家尼采,而這句話恰恰說明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復原力是如何運作的。
「因為十幾歲時有過被社團學長姊咆哮的經驗,才鍛鍊出了現在的忍耐力。」「工作上吃過的那些苦,在我轉換跑道後成為我的助力。」像這樣的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有過。撇開上司濫權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壓榨不談,「適度的痛苦」絕對能夠提高我們的能力。
尼采的這句名言其實也剛好說明了抗老化的機制。因為所有殺不死你的痛苦,都具有使身體逆齡的效果。
「運動」可說是最顯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比方說只要每天做十五分鐘的激烈運動,就能讓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降低百分之四十五,整體死亡率也能降低百分之三十。運動的這個好處已經由許多研究數據反覆驗證,可說是無庸置疑。
聽完這項舉證,也許有人會質疑:「死亡率的降低,只能說明得到了健康的身體,並不證明有逆齡的效果吧?」
但各位請放心,「身體愈健康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愈年輕」,這個觀點已獲得反覆驗證。舉例來說,一項追蹤了一千八百二十六名雙胞胎的調查顯示,在周圍的人眼裡愈年輕的人存活率愈高。另外一項日本的調查也指出,皮膚上黑斑、皺紋較少而看起來較年輕的女性,不但內臟脂肪較少,動脈硬化的風險也較低。簡而言之,身體健康的人外貌看起來也很年輕。
關於哪些運動具有逆齡的效果,我將會在第二章中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言歸正傳,各位知道嗎?運動能改善身體機能,進而讓我們看起來更年輕,這雖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關於「為何多活動有助健康?」這個問題,我們卻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是因為分泌了特定的激素?因為能維持熱量的均衡?還是因為能提高胰島素的作用?
為何多活動能減少動脈硬化?為何運動能降低罹癌機率?對此,科學家們雖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假說,但至今仍有許多謎題未解,還沒找到一個機制能正確地加以解釋。
不過,關於這一點,目前最可靠的假說就是「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是德國科學家雨果‧舒茲(Hugo Schulz)博士於一八八八年所發現的現象。某天,舒茲博士發現,少量的有毒物質竟然使酵母菌加速生長,博士感到十分神奇,而展開進一步調查,最後得到以下結論:
「任何物質給予少量就會造成激活,給予適量就會造成抑制,給予大量就會造成殺傷。」
也就是說,即使原本是對生物有害的物質,只要分量夠少,也能帶來有益的效果。在這之後,又有其他類似的發現,一九四三年,免疫學家切斯特‧紹森(ChesterSoutham)證實,樹汁的有毒物質能提高菌類的生長速度,而根據有「激活」之意的古希臘文「hórmfÍsis」,將這個現象命名為「Hormesis」(毒物興奮效應)。一言以蔽之,毒物興奮效應的重點就是「過多雖有害,少量卻能帶來益處」。
一個人所承受的「痛楚」決定了他的運氣
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類似於毒物興奮效應的觀點。
撰寫於二世紀的猶太教經典〈阿伯特〉(Pirkei Avot)(譯註:猶太典籍《米示拿》(Mishnah)的一章,意為「先父之章」,又譯為〈先祖遺訓〉〈先父格言〉等),其中有一節寫道:「我們透過痛楚而有所得。」這句話恰恰展現出猶太教的思想—「心靈的成長必定伴隨著痛楚而來,不經痛苦就無法得到恩寵」,而這也可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毒物興奮效應。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羅伯‧海瑞克(Robert Herrick)也曾說過:「不經痛楚哪來收穫。沒有付出哪來獲得。一個人所承受的痛楚決定了他的運氣。」這首詩強調出,那些成長過程中的痛楚所能帶給我們的好處。
想成長又不想花力氣,是人的天性,然而,人類其實自古就明白一個道理—不幸與痛苦是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毒物興奮效應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俯拾即是。比方說,疫苗的原理正是毒物興奮效應的典型範例。正如大家所知,疫苗是將毒性較弱的病原體及抗原注射進體內,活化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防禦機制,進而使身體未來遭受到相同的病原體入侵時,也不會生病。對此,法國的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的形容是「利用引發嚴重疾病的物質,人工性地製作出引發輕微病症的物質,並將其製成疫苗」。其原理恰恰就是毒物興奮效應……
蔬菜會帶給你「痛苦」
為了帶大家更深入了解毒物興奮效應,我們就再來看一下關於「蔬菜」的例子。蔬菜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另一方面卻也會為人類帶來「痛苦」。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答案就在於「多酚」。
多酚是一種植物所生產出的特殊物質,包括富含於莓果中的花青素、綠茶所含的兒茶素,都屬於多酚的一種。色澤鮮豔的蔬菜水果,其色素就是來自於多酚,而且如同電視雜誌上所言,多酚正是蔬菜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對此,媒體上最耳熟能詳的解釋,應該就屬「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這種說法背後的解釋是,多酚能去除活性氧物質,防止細胞及DNA遭到破壞。
這種解釋在某個程度上是正確的,不過,我們一直都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抗氧化作用並不能完全解釋多酚的效果。因為事實與坊間對多酚的認知,可說是南轅北轍,多酚不但抗氧化作用極低,而且成分進入了體內,也會立刻被肝臟分解。
因此,科學界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明,也就是毒物興奮效應。
植物經常得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例如因乾旱而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或遭到黴菌滋生等等,不同於人類的是,植物無法逃離外敵。因此,植物在十億年的演化中,發展出了製造各式各樣化學物質的能力。
比方說,辣椒素是辣椒的辣味來源,這種成分具有抗菌作用,能預防黴菌滋生,綠茶中的兒茶素則是能對害蟲產生阻礙消化的作用。未熟的柿子之所以能避開鳥類襲擊,也是因為它會製造出具有苦味的多酚,也就是單寧(Tannin)。這些都是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的化學兵器,因此從本質上來看,這些物質都可稱為「有毒物質」。
而這些成分有益健康的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多酚是「有毒物質」。舉例來說,紅酒所含的白藜蘆醇,能刺激活化一種名為Nrf2的轉錄因子,進而啟動體內的解毒機制。Nrf2其實是一種當身體遇到如自由基般會攻擊細胞的外來壓力時,才會被活化的蛋白質,由此亦可證明,白藜蘆醇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毒素。
同樣地,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多酚類物質,都會對人體造成氧化壓力(OxidativeStress),進而啟動我們體內的「抗發炎系統」。發炎是當人體遭到某種程度的破壞時所產生的反應,比方說,當我們不小心割破手指時,傷口周圍就會紅腫,當我們的膝蓋因摔跤而擦破皮時,傷口就會滲出一層液體,或者當我們撞到頭時,受撞擊的部分就會泛紅且持續感到疼痛。這些都是發炎反應。
這些反應都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修補損傷,而開始運作的證據,這項過程在傷口及感染的痊癒上,是不可或缺的。若沒有發炎反應,我們的身體就無法順利復原。
然而,發炎若久久不消的話,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如果症狀像割傷一樣在幾週內痊癒,那當然是好事,但若是因傳染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慢性化地持續對身體造成傷害的話,我們的血管、細胞就會受損,身體也會從內部開始老化。要讓身體保持年輕,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
這個時候,人體與生俱來的抗發炎系統,就成了我們最好的幫手。雖然我們尚未闡明這個系統在生物學上的全貌,但目前已知的是,它會靠體內的脂肪酸、礦物質來啟動運轉,並透過各式各樣的手段阻止慢性發炎的發生。它不只能為我們平息體內的發炎反應,還能帶來生理上的強化,提前對未來可能遭受的破壞未雨綢繆。於是,我們的身體就會因此得到逆齡效果……
階段2 復原
在運動員的世界中有這麼一句格言:「要拚命苦練,更要拚命休息。」這句話在傳達的是,經驗法則告訴我們,要鍛鍊肉體就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然而「復原」的階段比訓練來得更重要……
對付壓力最不可或缺的要素為何?
需要正確復原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而已。在心靈的復原上,我們往往也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在官方聲明中指出:
「現代人往往使用了錯誤的抒壓方式。」也就是說,許多人選擇不健康的手段來抒解壓力,而沒有得到正確的休息。
橫躺在沙發上、吃零食、抽菸……
這些都是十分普遍的休息方式,但美國心理學會並不推薦這些行為。雖然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意義,但這些行為能得到的休息效果十分有限。
工商心理學家卡里‧庫珀(Cary Cooper)曾說過,對付壓力最需要的就是「掌控感」[16]。所謂「掌控感」,就是衷心認為「我有明確的目標,我知道怎麼做才能達成此目標」的狀態。
即使遭到主管斥責,只要你知道明確的理由,比方說「原因出在自己沒有做好預算的確認」的話,心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因為你知道,下次只要做好預算的確認就好。
但若是主管發火,我們卻不知道理由的話,又會如何呢?我們會開始疑神疑鬼地想說:「主管為何突然發起脾氣?」「我是不是遭主管厭惡了?」結果一顆心懸在那裡,壓力沒有得到解除的一天。
若是把懶散地看電視當成休息,在看的時候或許很愉快,但不小心看到睡著的話,事後反而會感到一陣空虛。逛街購買了自己喜歡的商品,雖然能得到一時的滿足,但很快又會恢復原狀。
這些應該是人人都有的經驗。看電視、逛街購物雖然是輕鬆又愉快的行為,但這些都只是在消費別人給出的事物,是被動性的行為,因此很難讓我們從中產生積極正向的心情,連帶地所能產生的休息效果也較低。
容易獲得掌控感的休息方式有下列幾項:
‧學習新技能:學習外文、樂器等過去所不曾體驗過的技術。
‧與朋友交流:跟親密的朋友互相傾訴日常的問題或壓力。
‧關懷他人:當志工、參加社區活動、給予朋友建議等。
學習新的知識技術、與朋友交換意見、關心他人,這些行為皆極具積極性,因此能提升我們的掌控感。最終更容易提高我們的正向情緒,並從壓力中得到復原。
換句話說, 真正有效的休息都具有「積極」的姿態。比起「因為沒事做所以來看電視吧」「因為很閒所以去逛逛街吧」這類被動的行為,採取主動的姿態,意圖明確地規劃自己的休息,例如「明天從中午開始練樂器」「向朋友傾訴煩惱」,這樣更能為我們的大腦帶來正面的刺激……
(未完待續)
要拚命苦練,
更要拚命休息
-喬‧福瑞(JoeFriel)(專業教練,《鐵人三項訓練聖經》作者)
食療法、護膚法、改善生活習慣、放鬆身心……坊間存在著五花八門的抗老術,而且不斷推陳出新。只要上網一查,就能找到數不盡的技巧,恐怕有不少人會在資訊的汪洋中迷失了方向。
因此,本書一開始,就要先跟各位介紹關於抗老化的根本觀念。坊間的抗老術雖然多如牛毛,但根據數據挑選出真正有效的方法後,就會發現他們在根本上都有著相同的重點。因為所有正確的抗老術,都是根據共通的「一項原則」而成立的。
如果將該原則簡化並歸納,那麼我們可以說,真正的抗老術是由以下三個階段所構成。
階段1 ▶ 痛苦
刻意讓自己的心智與身體承受打擊。
階段2 ▶ 復原
讓身心受到的創傷徹底得到療癒。
階段3 ▶ 反覆
反覆經歷痛苦與復原的階段。
不斷重複痛苦與復原的循環,是本書所有技巧的核心。只要一開始掌握住這個原則,就能減少在龐大的資訊中迷失的狀況。接下來,筆者會詳細解說以上各階段的要點。
痛苦⇄復原―透過痛苦與復原的循環達到逆齡效果
階段1 痛苦
「所有殺不死我的,都讓我更強大。」這句名言來自德國哲學家尼采,而這句話恰恰說明了人類與生俱來的復原力是如何運作的。
「因為十幾歲時有過被社團學長姊咆哮的經驗,才鍛鍊出了現在的忍耐力。」「工作上吃過的那些苦,在我轉換跑道後成為我的助力。」像這樣的經驗應該每個人都有過。撇開上司濫權所造成的不合理的壓榨不談,「適度的痛苦」絕對能夠提高我們的能力。
尼采的這句名言其實也剛好說明了抗老化的機制。因為所有殺不死你的痛苦,都具有使身體逆齡的效果。
「運動」可說是最顯著的例子。大家都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比方說只要每天做十五分鐘的激烈運動,就能讓死於心臟疾病的機率,降低百分之四十五,整體死亡率也能降低百分之三十。運動的這個好處已經由許多研究數據反覆驗證,可說是無庸置疑。
聽完這項舉證,也許有人會質疑:「死亡率的降低,只能說明得到了健康的身體,並不證明有逆齡的效果吧?」
但各位請放心,「身體愈健康的人,看起來比實際年齡愈年輕」,這個觀點已獲得反覆驗證。舉例來說,一項追蹤了一千八百二十六名雙胞胎的調查顯示,在周圍的人眼裡愈年輕的人存活率愈高。另外一項日本的調查也指出,皮膚上黑斑、皺紋較少而看起來較年輕的女性,不但內臟脂肪較少,動脈硬化的風險也較低。簡而言之,身體健康的人外貌看起來也很年輕。
關於哪些運動具有逆齡的效果,我將會在第二章中整理出來,供大家參考。
言歸正傳,各位知道嗎?運動能改善身體機能,進而讓我們看起來更年輕,這雖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關於「為何多活動有助健康?」這個問題,我們卻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
是因為分泌了特定的激素?因為能維持熱量的均衡?還是因為能提高胰島素的作用?
為何多活動能減少動脈硬化?為何運動能降低罹癌機率?對此,科學家們雖然提出了各式各樣的假說,但至今仍有許多謎題未解,還沒找到一個機制能正確地加以解釋。
不過,關於這一點,目前最可靠的假說就是「毒物興奮效應」(Hormesis)。這是德國科學家雨果‧舒茲(Hugo Schulz)博士於一八八八年所發現的現象。某天,舒茲博士發現,少量的有毒物質竟然使酵母菌加速生長,博士感到十分神奇,而展開進一步調查,最後得到以下結論:
「任何物質給予少量就會造成激活,給予適量就會造成抑制,給予大量就會造成殺傷。」
也就是說,即使原本是對生物有害的物質,只要分量夠少,也能帶來有益的效果。在這之後,又有其他類似的發現,一九四三年,免疫學家切斯特‧紹森(ChesterSoutham)證實,樹汁的有毒物質能提高菌類的生長速度,而根據有「激活」之意的古希臘文「hórmfÍsis」,將這個現象命名為「Hormesis」(毒物興奮效應)。一言以蔽之,毒物興奮效應的重點就是「過多雖有害,少量卻能帶來益處」。
一個人所承受的「痛楚」決定了他的運氣
自古以來,一直存在著許多類似於毒物興奮效應的觀點。
撰寫於二世紀的猶太教經典〈阿伯特〉(Pirkei Avot)(譯註:猶太典籍《米示拿》(Mishnah)的一章,意為「先父之章」,又譯為〈先祖遺訓〉〈先父格言〉等),其中有一節寫道:「我們透過痛楚而有所得。」這句話恰恰展現出猶太教的思想—「心靈的成長必定伴隨著痛楚而來,不經痛苦就無法得到恩寵」,而這也可說是一種心靈上的毒物興奮效應。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羅伯‧海瑞克(Robert Herrick)也曾說過:「不經痛楚哪來收穫。沒有付出哪來獲得。一個人所承受的痛楚決定了他的運氣。」這首詩強調出,那些成長過程中的痛楚所能帶給我們的好處。
想成長又不想花力氣,是人的天性,然而,人類其實自古就明白一個道理—不幸與痛苦是成長所不可或缺的。
事實上,毒物興奮效應的例子在我們身邊俯拾即是。比方說,疫苗的原理正是毒物興奮效應的典型範例。正如大家所知,疫苗是將毒性較弱的病原體及抗原注射進體內,活化人類與生俱來的自然防禦機制,進而使身體未來遭受到相同的病原體入侵時,也不會生病。對此,法國的細菌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Pasteur)的形容是「利用引發嚴重疾病的物質,人工性地製作出引發輕微病症的物質,並將其製成疫苗」。其原理恰恰就是毒物興奮效應……
蔬菜會帶給你「痛苦」
為了帶大家更深入了解毒物興奮效應,我們就再來看一下關於「蔬菜」的例子。蔬菜能提供人體所需的維生素及礦物質,但另一方面卻也會為人類帶來「痛苦」。
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答案就在於「多酚」。
多酚是一種植物所生產出的特殊物質,包括富含於莓果中的花青素、綠茶所含的兒茶素,都屬於多酚的一種。色澤鮮豔的蔬菜水果,其色素就是來自於多酚,而且如同電視雜誌上所言,多酚正是蔬菜有益健康的原因之一。對此,媒體上最耳熟能詳的解釋,應該就屬「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這種說法背後的解釋是,多酚能去除活性氧物質,防止細胞及DNA遭到破壞。
這種解釋在某個程度上是正確的,不過,我們一直都知道,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抗氧化作用並不能完全解釋多酚的效果。因為事實與坊間對多酚的認知,可說是南轅北轍,多酚不但抗氧化作用極低,而且成分進入了體內,也會立刻被肝臟分解。
因此,科學界又提出了另一種說明,也就是毒物興奮效應。
植物經常得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例如因乾旱而得不到充足的水分,或遭到黴菌滋生等等,不同於人類的是,植物無法逃離外敵。因此,植物在十億年的演化中,發展出了製造各式各樣化學物質的能力。
比方說,辣椒素是辣椒的辣味來源,這種成分具有抗菌作用,能預防黴菌滋生,綠茶中的兒茶素則是能對害蟲產生阻礙消化的作用。未熟的柿子之所以能避開鳥類襲擊,也是因為它會製造出具有苦味的多酚,也就是單寧(Tannin)。這些都是植物在進化的過程中發展出的化學兵器,因此從本質上來看,這些物質都可稱為「有毒物質」。
而這些成分有益健康的原因無他,正是因為多酚是「有毒物質」。舉例來說,紅酒所含的白藜蘆醇,能刺激活化一種名為Nrf2的轉錄因子,進而啟動體內的解毒機制。Nrf2其實是一種當身體遇到如自由基般會攻擊細胞的外來壓力時,才會被活化的蛋白質,由此亦可證明,白藜蘆醇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毒素。
同樣地,科學家發現,幾乎所有的多酚類物質,都會對人體造成氧化壓力(OxidativeStress),進而啟動我們體內的「抗發炎系統」。發炎是當人體遭到某種程度的破壞時所產生的反應,比方說,當我們不小心割破手指時,傷口周圍就會紅腫,當我們的膝蓋因摔跤而擦破皮時,傷口就會滲出一層液體,或者當我們撞到頭時,受撞擊的部分就會泛紅且持續感到疼痛。這些都是發炎反應。
這些反應都是人體免疫系統為了修補損傷,而開始運作的證據,這項過程在傷口及感染的痊癒上,是不可或缺的。若沒有發炎反應,我們的身體就無法順利復原。
然而,發炎若久久不消的話,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如果症狀像割傷一樣在幾週內痊癒,那當然是好事,但若是因傳染病、糖尿病等疾病,而慢性化地持續對身體造成傷害的話,我們的血管、細胞就會受損,身體也會從內部開始老化。要讓身體保持年輕,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抑制身體的發炎反應。
這個時候,人體與生俱來的抗發炎系統,就成了我們最好的幫手。雖然我們尚未闡明這個系統在生物學上的全貌,但目前已知的是,它會靠體內的脂肪酸、礦物質來啟動運轉,並透過各式各樣的手段阻止慢性發炎的發生。它不只能為我們平息體內的發炎反應,還能帶來生理上的強化,提前對未來可能遭受的破壞未雨綢繆。於是,我們的身體就會因此得到逆齡效果……
階段2 復原
在運動員的世界中有這麼一句格言:「要拚命苦練,更要拚命休息。」這句話在傳達的是,經驗法則告訴我們,要鍛鍊肉體就必須進行嚴格的訓練,然而「復原」的階段比訓練來得更重要……
對付壓力最不可或缺的要素為何?
需要正確復原的不只是我們的身體而已。在心靈的復原上,我們往往也選擇了錯誤的方法。
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在官方聲明中指出:
「現代人往往使用了錯誤的抒壓方式。」也就是說,許多人選擇不健康的手段來抒解壓力,而沒有得到正確的休息。
橫躺在沙發上、吃零食、抽菸……
這些都是十分普遍的休息方式,但美國心理學會並不推薦這些行為。雖然不能說是完全沒有意義,但這些行為能得到的休息效果十分有限。
工商心理學家卡里‧庫珀(Cary Cooper)曾說過,對付壓力最需要的就是「掌控感」[16]。所謂「掌控感」,就是衷心認為「我有明確的目標,我知道怎麼做才能達成此目標」的狀態。
即使遭到主管斥責,只要你知道明確的理由,比方說「原因出在自己沒有做好預算的確認」的話,心理壓力就不會那麼大。因為你知道,下次只要做好預算的確認就好。
但若是主管發火,我們卻不知道理由的話,又會如何呢?我們會開始疑神疑鬼地想說:「主管為何突然發起脾氣?」「我是不是遭主管厭惡了?」結果一顆心懸在那裡,壓力沒有得到解除的一天。
若是把懶散地看電視當成休息,在看的時候或許很愉快,但不小心看到睡著的話,事後反而會感到一陣空虛。逛街購買了自己喜歡的商品,雖然能得到一時的滿足,但很快又會恢復原狀。
這些應該是人人都有的經驗。看電視、逛街購物雖然是輕鬆又愉快的行為,但這些都只是在消費別人給出的事物,是被動性的行為,因此很難讓我們從中產生積極正向的心情,連帶地所能產生的休息效果也較低。
容易獲得掌控感的休息方式有下列幾項:
‧學習新技能:學習外文、樂器等過去所不曾體驗過的技術。
‧與朋友交流:跟親密的朋友互相傾訴日常的問題或壓力。
‧關懷他人:當志工、參加社區活動、給予朋友建議等。
學習新的知識技術、與朋友交換意見、關心他人,這些行為皆極具積極性,因此能提升我們的掌控感。最終更容易提高我們的正向情緒,並從壓力中得到復原。
換句話說, 真正有效的休息都具有「積極」的姿態。比起「因為沒事做所以來看電視吧」「因為很閒所以去逛逛街吧」這類被動的行為,採取主動的姿態,意圖明確地規劃自己的休息,例如「明天從中午開始練樂器」「向朋友傾訴煩惱」,這樣更能為我們的大腦帶來正面的刺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