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何必為呼吸傷神?瑜伽與能量體
許多讀者會對竟然有一本書全部都在談論「呼吸」這個議題而感到驚訝,因為西方醫學對於呼吸的研究並不太熱衷。在一封寄給知名醫學期刊編輯的信中,一位醫師抱怨浪費時間與金錢在芝麻小事上,他感嘆地說:「這件事就是一個例子,竟然有人寫一整本書去論述如何呼吸!」他無法想像有比呼吸更微不足道、更淺顯易懂的生理流程。
當然,呼吸是一個重要的生理流程,假如你不能呼吸,就無法活下去,從這個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應該同意呼吸很重要。然而,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會說:「你要不是正在呼吸,就是沒在呼吸。如果你正在呼吸,那就沒什麼問題;要是你沒在呼吸,反正已是死軀,也沒什麼問題。」
或許事實沒有那麼簡單,在傳統東方,長久以來就有人花費數十載的光陰在研究呼吸上。事實上,有整座寺院專注在圍繞著呼吸相關的修行,而且據說許多瑜伽士展現的所謂奇蹟,主要都是基於對呼吸的掌控。但是,為何要特別強調呼吸這種普通平常、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的生理流程?
心念與身體的問題
我們之所以很難理解呼吸為何如此重要,部分原因出自我們已經習慣從西方的觀點來看這個世界。我們的觀點主要基於對物質現象的研究,習慣拿物質實體來做物理與化學分析。我們的實驗室科學是根據對物質的分析量測與操控。我們的醫師所接受的教育,也是解剖學及生理機能訓練,我們的哲學基本上是物質的。
同樣地,我們對人類的理解主要是從物質的觀點出發,根據我們對身體的研究、對身體部位的碰觸,以及可以被分析衡量的生理現象。我們對於能被客觀地觀察的科學研究,感覺最自在。當我們的研究脫離物質世界,並試圖去研究超越自身感官所及的現象時,就開始感覺一點不太確定,並且不可避免地起了疑問:「這真的合乎科學嗎?」
這種對於非物質領域科學證據的懷疑,在心理學上的研究特別明顯。
然而,「心念」無疑是讓我們人類存在的、真實且無法迴避的要件。現代西方人對研究心念的興趣,被不確定該如何著手的困惑所抵銷,因為心念無法被解剖或分析、量測或放在箱子裡研究。它也無法被放在蓋玻片上,用顯微鏡來觀察,或是用電子儀器來檢測。
然而,我們的主觀經驗卻向我們保證心念的確存在,而且還很重要。我們都能覺察到自己的思緒,知道某些東西正在進行當中,而且我們也承認,不論多勉強,我們的身體所從事的大部分行為,以及我們如何操控物質世界的背後,都是由心念在指使。
但在西方,我們仍然對心念領域和有形物質世界領域之間的關係感到困惑。我們的身體到底如何與心念相互作用?這已是一個超越理論層面的問題。身心如何相互作用的問題,讓我們的醫學專家及心理學家感到困惑。當醫師沒能治好病痛時,他們會雙手一攤地說:「問題一定出在心理層面。」當心理醫師沒能幫助病人重整他的心理世界時,他們會聳聳肩說:「或許你應該去看看專科醫師,以確定不是身體的某個部位出問題。」病人在困惑的心理醫師與專科醫師之間穿梭,卻仍在等待那位瞭解身心整合的專家現身。
身體與心念之間是如何連結的?西方科學家在此議題上,似乎已經走到死胡同。但是東方哲學,尤其是出自於瑜伽的科學所提出的一些見解,或許會出現我們所要的答案。因為瑜伽科學包含身體與心念領域的研究,而這兩項功能層次也僅是瑜伽研習所涵蓋的一小部分範圍而已。
自從遠古時代開始,許多瑜伽大師就花費大量時間做研究,試圖解釋人類存在各個層次之間的連結關係,他們發現,除了身體與心念之外,還有很重要的高階功能存在。例如,他們揭露並探索超越思緒的意識區,這一個較高且廣大的非概念性意識層次,只能藉由跨出我們日常的思考流程才能接近它。這種可以讓我們向內專注探索的技巧,就稱為「靜坐冥想」。
靜坐冥想可用來處理那些超越心智層次的生命運作功能(也就是人們所稱的「較高意識」)。然而,靜坐冥想並不是瑜伽唯一的面向;瑜伽還包括體位法(asanas),教導練習者如何去控制、調節及覺察自己的身體。此外,還有練習如何操控自己的心理功能,例如專注。瑜伽明白人類是一個多種不同層次的存在,包括身體、心念,以及超脫心念的意識層次等的綜合體。
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我們的討論中,忽略了另一個位於身體與心念之間的重要層次,因為根據瑜伽的說法,身體與心念並不會直接相互作用,它們是藉由一層具有獨特功能的中間層來產生相互關聯。西方科學家對此中間層的忽視,可能可以用來解釋為何他們對身心之間關係的理解如此含糊不清,並被「身心二元性」的論點卡住。四分五裂的學說造就出兩種格格不入、無法調和的學派:一派是心理學家或人本主義者,另一派是醫學專家或實驗室研究者。
死硬派的科學家確信,任何值得研究的東西必須是實體物質,如果他們想要研究人類的行為,就會局限在分析量測身體的動作、發聲,或個體的測試表現。如果他們自認是心理學家,就比較喜歡被貼上「行為科學家」的標籤,認為心念是不適合被研究的。這似乎是時代的潮流,然而在過去數十年間,訴求「整體健康」的運動開始推開更寬廣的覺察大門,讓少數醫學先鋒與研究人員踏入這扇門。
	在東方,很幸運地,身心之間的關聯性已經被徹底探討,特別是靜坐冥想族群,他們發現這一構成身心相關的中間連接層有它獨特的特質,並且主要跟能量有關。
	
	(略)
	
	發展對呼吸的覺察
如何發展對「氣」層次的控制,對西方人而言似乎是非常神祕的玄學,若將眼光轉向東方,我們會發現它並不神祕。根據瑜伽士的說法,「氣」的原理既簡單又合乎科學,「呼吸的科學」的相關訓練之所以耗時,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與習慣使得我們無法察覺到非常細微的自我存在。然而,對呼吸的覺察可以輕易地變成我們行動、感覺及思考方式等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你的左腳為例,平常你當然不會特別去擔心自己的左腳,在此當下,你或許不會去想:「喔,我這隻腳下一步該放在哪裡?」或「天啊,當我起床時,我會記得如何移動這隻腳嗎?」當你走路時,大概不會停下來想:「現在,在右腳之後要伸出左腳,接著出右腳,再出左腳,而且我應該記得要抬高腳趾頭,不要讓它們在地上拖。」你很少會想到自己的左腳在何處,然而你卻不擔心會將它放錯地方。從某個角度來說,你在讀這本書時,可同時與周遭的人互動、聽電話,你的左腳卻仍然跟得上,真是很了不起。
這可能是源自於你已經年累月地使用你的腳。但你可以回想一下,小時候在學走路時並不容易,我們耗費數年功夫才把它學對。我們都是從試著把腳放到嘴巴裡開始嘗試:我們可能擺動自己的腳趾頭,並在我們咬它時感覺到痛。經過一段時間的錯誤嘗試後,我們終於學會了走路,不久之後,我們甚至不必再去想到它。
將呼吸視為同類的事,有助於我們對它的理解。就像走路一樣,呼吸系統現在正全自動運轉中,然而,呼吸也是我們可以經常覺察的生理機能。專精「呼吸之學」(svarodaya)的瑜伽士聲稱,他們可以覺察到自己的每一次呼吸。
最重要的一點是,瑜伽科學的關鍵在於,呼吸是我們所有生理機能中,唯一可以自主運作或由意識控制的生理機能。個體可以控制呼吸,任意做出所希望的呼吸方式,或者也可以完全忽略它的存在,身體仍會自動進行呼吸。若缺少呼吸,我們的身體便無法運作,所以當我們捨棄對它做有意識的控制時,我們心念中無意識的那一部分就會接手,啟動反射性的呼吸機制。在此情況下,呼吸就會由大腦中最原始的部分所控制,那是我們無法覺察的無意識領域,它經常受到我們極少或毫無覺察的情緒、思緒及感覺的影響,因而會干擾及破壞呼吸的節奏。當我們不再有意識的控制呼吸時,呼吸即有可能會變得不連續、急促和不規律。
當然,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你的左腳。有時候,人們會因為不良習慣而造成腳部問題,假如你選擇忽視左腳,不去感覺「喔!我的外側鞋墊壓力很大」,也不去做調整,只是一如往常地繼續走路,最終你的腳可能會扭曲變形。然後你就要付一大筆錢給足科醫師來教你如何做足部復健,慢慢地恢復你對腳部的覺察,並治療它,讓它恢復正常功能。
相同的事情也會發生在呼吸上,你可以選擇讓它依本能自己呼吸,造成對身體及心念的傷害,你也可以選擇控制呼吸,讓它成為你經常覺察的一部分,並協調地運作。一旦你將呼吸整合到自我覺察的一部分時,就會對一直以來的呼吸方式感到訝異。
一個受過傷且長時間未走路的人,可能會養成疏忽自己下半身的習慣,因平日只靠腰部以上的部位過活,腰部以上很靈活,腰部以下則是癱瘓。當這些人想要恢復受傷的下半身功能時,必須接受長期復健,重新學習如何使用他的腿。首先,他必須重新延伸自己的覺知回到雙腿上,這得經過辛苦的鍛鍊,因為他已經習慣從心理層面否定、忽略、切除這一半的身體。
當我們開始學習控制呼吸時,也會碰到同樣的問題。我們得帶回對已割除部分的覺知,並逐漸地重新整併入我們的意識中。我們越能將它轉變成經常自我覺察的一部分,它就越能變成我們自身生命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時,調息(pranayama)的教導這件事,開始變得合理。藉由經常的自我覺察與體驗,即能發現並感覺到當我們從左鼻孔或右鼻孔呼吸時的差異。你會注意到當呼吸從以右鼻孔為主,轉移到以左鼻孔為主時,我們的生理與心理調性也會同時轉變。舉例來說,如果我們在吃午餐時左鼻孔較為活躍,將發現食物不如平常的可口。瑜伽經典說,當我們用餐時,必須確認右鼻孔保持暢通活躍的狀態。由於情緒與呼吸息息相關,因此藉由改變呼吸的節奏,也可以改變情緒的齒輪。這些是我們時時刻刻都可以嘗試、實驗的練習,藉此,「呼吸的科學」不再只是理論,而是變成實用的體驗,能大大地豐富我們的自知之明。
這種覺察是逐漸產生的。這種自我探索要藉由幾個階段,包括對「氣」運作機制的理解、有規律地練習呼吸覺察,以及呼吸練習。其成果是重新喚醒那個我們之前不知道就在那裡的、那部分的自己,那個從前我們未曾睜眼認識的生命存在之全新面向。「呼吸之學」教導我們向那個賦予我們生命並形塑我們存在所需的生命能量,打開我們內在的覺察。